人民的好医生——记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藏医郭尖措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专栏:
人民的好医生
——记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藏医郭尖措
赵继东
山里的孩子郭尖措,出生在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的偏僻村庄,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德加乡尔尕昂村。这里,海拔2900米左右,除了山地就是沟谷,人均只有七八分耕地,只能种植小麦、油菜等很少量的农作物,直到今天,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不过1000元左右,贫穷依然伴随着这里的乡民。郭尖措8岁父母离异,与病弱的母亲一起艰难度日。
1962年,12岁的郭尖措拜藏医界享有盛誉的叶秀活佛为师,跟着师父学习藏文,钻研藏医。因为贫穷从未上过学的他,靠着师父用画小人的方法,传授给他藏医理论和诊病手段。
年轻的藏医郭尖措于1967年和师父叶秀一起靠国家投资和社会集资的200元钱,在尔尕昂村办起了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一个藏医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劳动强度最大的工作是每年春夏秋3个季节每次长达一个月的上山采药。自采的天然藏药便宜,每服药一个疗程最贵不超过10元,最便宜的只有几角钱。节省一分钱就能为贫困的乡亲减少一分生存的压力,郭尖措这样想。1968年夏,在一次采药中,他从山崖上滚了下来,左腿髌骨摔成粉碎性骨折,造成终身残疾,只能拄拐行走。常年高海拔缺氧环境的采药工作,还使他逐渐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肺肿得很大,脑供血不足,一到晚上双眼什么也看不见。30多年,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仅他一个人就换回了2万公斤以上的药材,等于为病人节省了10多万元医药费。郭尖措为乡亲看病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他说,病魔不会在节假日休息,每一位病人都是我的亲人。他为病人端过屎尿,伺候病人吃饭、住宿;他曾把自己的土炕让给病人,自己蹲在地上过夜;病人要取暖,他上山捡过粪拾过柴;病人连夜要回家,他曾驾车相送。1999年,40公里外尖扎县60多岁的回族老人马乙卜拉来看病,双下肢肿痛行动不便,又无人照顾,他为老人送饭煎药,精心诊治,出院时,见老人无钱买车票,又为老人买了车票。郭尖措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月薪2500元以上,但他自己却没有多少钱,20年间,他为病人垫付医药费、饭费、路费有6万元之多。
1987年10月,在省卫生厅、化隆回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投资20万元,省藏医院赠送设备支持下,建成了化隆回族自治县藏医院,他出任院长。1993年,他在人口密集的群科镇开设了门诊,此后每个星期日他都去那里义诊,从未间断。1999年,他又在平安县冰凌山区设立门诊,每星期六,他都要赶百公里路去冰凌山区义诊,上午9点赶到,一口气诊治二三百个病人,直到下午三四点才吃饭。郭尖措重视藏医藏药的科技进步,在叶秀师父悉心指导下,他组织研究创新了6种新药,举办了18期藏医培训班,培训了本县和外县的150名藏医。郭尖措一心办藏医为病人,政府和人民给了他极高的荣誉,1989年,青海省卫生厅授予他“人民的好医生”称号,2001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