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加快淮河治理完善防洪体系淮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0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加快淮河治理 完善防洪体系淮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淮河治理 完善防洪体系淮 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钱敏   今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

加快淮河治理 完善防洪体系淮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淮河治理 完善防洪体系淮
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钱敏
  今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防汛抗洪指挥能力和淮河防洪工程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加强领导、靠前指挥、统一调度、科学防控、团结抗洪、紧张有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干堤不决口,确保城市和交通干线不出大问题的总体目标,取得了防汛抗洪阶段性重大胜利。在这次抗洪斗争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1年以来建设的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淮河三次洪峰有惊无险地通过淮河干流。千里淮河干堤在洪峰的猛烈冲击下安然无恙,未发生重大险情,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治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3年淮河流域洪水造成的灾情及经济损失都远远小于1991年。来势凶猛的洪水一直处于科学调控之中,22个行蓄洪区只启用了9个,全部是主动有序行蓄洪,区内20多万群众提前从容安全撤离,无一伤亡。政府有效管理、科学防控洪水在今年淮河的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河抗洪从战略思路到具体措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初步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抗洪过程呈现从容应对、紧张有序的新特点,给洪水以出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防洪新理念。
  政府有效管理、科学防控的基础是良好的防洪工程设施。今年淮河水大灾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1年以来的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除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外,其他18项已开工建设,其中入江水道巩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抗震加固和包浍河初步治理4项已竣工验收。怀洪新河续建、入海水道近期、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以及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已建工程在2003年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践证明,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是正确的,淮河流域防洪工程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是合理的,主要工程措施是科学的。
  防洪工程措施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几年,治淮工作在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防洪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全面开工实施为标志,治淮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加快,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治淮建设取得新成就。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通水,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来无独立入海排洪通道的历史,预示着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完善淮河防洪体系任务艰巨
  治淮工作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公认,成绩令人瞩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淮河治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流域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治淮工程在2003年大洪水中经受了全面考验,也暴露出以下问题:防洪体系尚不完善,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下游安全泄洪能力薄弱,淮河流域防洪能力依然偏低;行蓄洪区启用频繁,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影响行洪时机和效果;排涝标准普遍偏低,现有排涝设施严重不足,2003年涝灾损失占总损失的2/3以上;现有工程问题多,堤防标准偏低;非工程措施不足,管理设施落后等亟待改善。
  针对大水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汛后要抓紧进行灾后重建,同时,要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加快淮河治理进度,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要全面贯彻中央治水工作方针,站在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做好淮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防洪安全保障。今后一段时间淮河流域防洪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总体安排:到2007年底,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提早实施其他7项工程中的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淮河流域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淮河干流蚌埠以上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任务,巩固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设计行洪或拦洪能力;进行重点平原洼地排涝能力建设。
  主要目标:经过5年的加快建设,初步建成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干流上游达到1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保护区在沿淮行蓄洪区充分运用并启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情况下达到100年一遇,洪泽湖和下游防洪保护区达到10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基本解决行蓄洪区内群众的防洪安全问题,启用行蓄洪区时无需撤退转移群众;沂沭泗河中下游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部分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部分沿淮洼地和里下河地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当前主要任务是:用5年时间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提早实施其他7项工程中的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淮河流域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工程;加强平原洼地排涝工程建设,近期重点提高沿淮湖泊洼地和里下河地区的排涝标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