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慎言“蔚然成风”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0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慎言“蔚然成风” 第9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慎言“蔚然成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   常在报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后'...

慎言“蔚然成风”

第9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慎言“蔚然成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
  常在报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后,该地的文明道德行为蔚然成风。这种报道让人看了亦喜亦忧。喜的是人们日益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真正行动起来了;忧的是这种报道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可信性,这“蔚然成风”是掀起的一阵风,还是形成了良好、稳定的社会风气?
  所谓“成风”,应该理解为已经形成社会风气,或者说移旧风、易陈俗,已经形成新风尚。不仅如此,还要“蔚然”,就是有整体的状态、广度和深度。果真如此,当然好,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这是仅仅靠搞几次活动就能达到的吗?
  正如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一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其规律。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以有教养的个人及其组成的社会群体的习惯、风尚为内容的伦理秩序。有了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并不等于有了实际存在的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所以,要进行宣传、教育,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群众活动。活动是精神的体现和载体,通过活动,可以表达政府和人民的要求,可以造成移风易俗的社会声势,可以落实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可以对精神文明的常规发展给以有力推动。所以,搞活动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不能以为搞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搞活动,尤其不能以为搞几次活动就能使得讲文明、讲道德蔚然成风。
  所谓“成风”,意味着此风所及的个人已能自觉、自主地行动,而不是被迫参与;不只是在组织活动范围内一时的行动,而是在活动中和活动后都能自觉、自律;也不是指几个人有了文明道德的自觉和行动,而是指群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的自觉和行动。这正如一个人做了一两件合乎道德的事,还不能说这个人就是有德的,而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其人格中稳定的东西时,才能说这个人是有德的;同样,一个群体、一个社区搞一两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些进步,还不能说那个群体、那个社区就有了文明道德的风尚,而只有当这种文明道德的行为方式成为该群体和社区的普遍的行为方式时,才能说那个群体和社区是文明有德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信仰,同样来自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经历。因此,一方面应努力创造物质生活条件,使人民“仓廪实”、“衣食足”;另一方面又要深知民众的心理,了解世风的由来,慎选治化的方式。否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理想,也都收效不大,甚至如鲁迅所说,都将为旧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时。
  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不是在一个短时期所能成就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形成的,是历史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人民的革命道德传统和现代文明风尚,也是经过几十年的除旧布新、与时俱进的社会改造和思想教育才形成的。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俗是国家建设的大事。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要靠埋头苦干,而不能靠夸张的情感和表面文章;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不能满足于搞几次活动,添几项“政绩”。一个民族的文明道德风尚败坏起来很容易,如秋风扫落叶,但要实现民族精神的振兴和社会的移风易俗,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是改造世界、移风易俗的巨大工程,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把适时、适当组织的活动和经常性的细致工作结合起来。每人一块砖,众人筑长城;每日加块砖,日久见长城。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