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南海一号”有望浮出水面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南海一号”有望浮出水面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一艘被称为“南海一号”的宋代沉船即将被整体打捞。专家预言,“南海一号”打捞工程很可'...

“南海一号”有望浮出水面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一艘被称为“南海一号”的宋代沉船即将被整体打捞。专家预言,“南海一号”打捞工程很可能带来“海上丝路学”的兴盛。本报记者专程赴广东阳江了解打捞工程最新进展情况——
  “南海一号”有望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冒浩文 张德庆
  岭南初冬,气候渐冷,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省阳江市却“热”了起来,“南海一号”打捞工程各路人马进入“临战”状态:海上打捞现场已采取严格保护措施;有关方面经过反复论证,基本倾向于采取“整体打捞”方案;水下考古队正进行数据采集和基础准备工作;配套的阳江水下博物馆在紧张筹建;中国唯一水下考古基地近日在阳江海陵岛落成使用。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表明,1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来样加工”商贸业务
  “南海一号”是广东阳江海域一艘古代沉船。在阳江博物馆,记者有幸提前目睹了“南海一号”前期打捞出水的部分文物。其中,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格外引人注目。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从瓷器到首饰盒,其式样、造型、内饰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风格迥然不同,具有浓厚的阿拉伯特点。
  我国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号称“瓷的时代”,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其造型、釉色和装饰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当时,中国瓷器出口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
  一位考古专家分析,当时,国内瓷器生产者根据外国商人提供的图纸和要求,特别加工了这些产品。它充分说明,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来样加工”的商贸形式。
  记者此次所见,只是数千件出水文物的一小部分。去年3月前后,我国水下考古队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小规模探测和发掘。在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有景德窑系的影青瓷、福建彰化窑系的白瓷、福建磁灶窑系的绿釉瓷、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件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根据研究鉴定,“南海一号”首批出水文物整体价值极高,其中许多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由于这些瓷器都是在运输过程中突然沉没的,经过千百年沉没后被打捞出水,大部分瓷器仍然可以清晰看到火焰光和浮光。由于表面光洁,很多人不敢相信这是沉没上千年的文物。
  “南海一号”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8万件。打捞出水的文物或许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兴盛
  其实,早在16年前,“南海一号”就被发现了。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一家潜水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省台山市与阳江市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地发现一条满载宋朝瓷器的沉船,并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随后,该沉船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命名为“南海一号”。但由于各种原因,打捞工作几度搁浅。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率队,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青岛、福州等市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同组成一支12人左右的“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实施调查工作。
  根据考古专家估算,“南海一号”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8万件。对它的打捞和文物的出水,可望复原、填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某些历史空白。早在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现在的广东、福建等地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至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它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由于时代的变迁,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大部分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许多史实无从考证。由于“南海一号”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藏品”的数量异常丰富,专家期待“南海一号”能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大量的实物证据。有学者甚至预言,“南海一号”的打捞也将像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两次重大发现———“甲骨”和“敦煌”带来甲骨文研究和敦煌学的繁荣一样,带来“海上丝路”研究的勃兴。
  广东阳江海岸线长,自古海上贸易非常繁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必经之地。历史上,阳江海域发生有文字记载的特大海难就有多次,沉船无数,“南海一号”不过是其中一艘而已。随着近年沉船不断被发现,广东沿海已成考古学界关注的“黄金海岸”。
  可能采取“沉箱式”整体打捞出水,再将“南海一号”从海上平移进水下考古博物馆,置于巨型玻璃缸中
  “南海一号”的发现,被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迹。沉船如何打捞?打捞上来后文物怎么保护?这些都是世人关注的问题。
  考古队员在潜水打捞过程中发现,这艘约30米长、10米宽的沉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船只。这一发现改变了考古队的打捞思路。
  经过多次论证,有关部门比较倾向于采用一些专家提出的“沉箱式”整体打捞方案,即用钢篮将沉船整体包住,再在船底用钢钎穿过,潜水员在海底进行打铆和焊接,最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尽管船体重达3800多吨,但整体打捞不存在技术难度。这一整体打捞方案的预算为1亿多元。
  目前,“南海一号”具体打捞时间尚未最后确定,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打捞前的数据采集和核实工作。阳江市博物馆一位专家认为,最好选择在每年的3至6月份打捞。这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小,方便水上打捞操作。
  由于沉船海域风多浪高,海底水流急、浮游生物多,沉船上淤泥较厚,导致海水能见度差,影响观看效果,而且不利于文物保护。所以,在“南海一号”所在的海底建“水晶博物馆”的方案遭到否决。现在的方案是,“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后,将直接从海上平移进专门建设的水下考古博物馆,置于巨型玻璃缸中。
  据悉,国家文物局和广东方面已初步达成共识:国家文物局负责出资打捞,广东省负责建设水下博物馆,阳江市负责后期维护。在阳江博物馆,记者看到,已经打捞出水的部分文物,都经过了清洗和脱盐过程,保存良好。目前,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基地已在阳江海陵岛落成使用,阳江水下考古博物馆也在紧张筹建之中。据介绍,水下考古博物馆初步选址在海陵岛大角湾,预计总投资在4亿元左右。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