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1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汪啸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汪啸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指针。对海南省来说,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高度重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高度重视经济特区政策弱化的趋势和国内外竞争格局的新变化,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机制,培育新优势,形成新特色,在加快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
  没有创造性的思路就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就不会有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保持发展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思路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5年来,不断加深对省情的认识,逐步理顺发展思路,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建省之初,海南曾经走过弯路,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出现过波折。199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适时提出“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998年,又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去年,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提出全面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科教兴琼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琼战略是基础性战略,覆盖发展的各个领域,将对海南的长远发展起支撑作用;优势产业战略和城市化战略是加快海南发展的推进性战略,通过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将对加快海南发展起到提速增效作用。
  创新发展思路须着力解决“两个不合理”和“两个滞后”的问题。“两个不合理”,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布局不合理。海南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偏低,直到2002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仍为37∶23∶40,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16.9%。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生产力落后,城市化水平偏低。只有积极推进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才能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两个滞后”,就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发展社会事业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关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海南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大且活力不足,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慢。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创新发展思路须充分利用和创造优势。优势有潜在优势和现实优势之分,潜在优势只有通过人们能动的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近年来,海南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实现了由单纯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变,由单纯扩大旅游景点规模向提高旅游质量转变,由单纯追求旅游人数向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优势是可以创造和开发的,即使不具备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发达的科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以创造出发展的优势。海南博鳌原本没有优势可言,亚洲论坛会址的设立使该地区的经济优势凸显。优势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地区优势的多寡强弱,常常与其发展水平相关联,越是发达的地区优势往往越明显。近年来,内地设施农业方兴未艾,海南热带农业的优势相对减弱,这说明即使是大自然赋予的某些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削弱甚至丧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发展思路中,必须树立起利用和创造优势的强烈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努力创造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发展思路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加快发展,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也需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海南的省情,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努力做好党的建设、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生态省建设,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文明生态村的普及率;二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三是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增强财政实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有新的突破,以深化农垦改革为切入点,放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五是力争基础教育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六是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不断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发展机制,是增强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必须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机制为切入点,突出创新人才机制、企业发展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三大重点,努力培育体制特色。
  创新人才机制,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海南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机制,切实抓好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引进人才是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应进一步调整人才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
  创新企业发展机制,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壮大企业对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海南来讲,更具有特殊意义。要加快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推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创新,通过资本经营,促进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打造若干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创新企业发展机制最根本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海南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必须大胆推进产权制度创新,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应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都应放开、放活。同时,不断推进企业人事用工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创新。
  创新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创新市场调节机制,重点是抓好政策扶持、培育市场、市场监管三个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特别是加大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尊重市场规律,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维护公平竞争。切实加强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把加快发展的基点建立在执政为民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快发展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为民、富民的原则,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多谋发展之策,多兴富民之举,在发展中增加居民收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拓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实施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的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扩大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好“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增加财政对社保的投入,努力增强社会共济能力,尽快把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解决农民无人看病、无钱看病和因病返贫问题,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要迈出新的步伐,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深化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文明生态村和文明高效机关、文明规范行业、文明诚信企业、文明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抓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关键是正确对待成绩,正确评价自己。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艰苦创业的精神、埋头苦干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紧紧抓住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查办案件三个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努力做到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牢牢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作者为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长)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