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就业就在家门口——宁波市江东区探索非正规就业记事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就业就在家门口——宁波市江东区探索非正规就业记事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就业就在家门口 ——宁波市江东区探索非正规就业记'...

就业就在家门口——宁波市江东区探索非正规就业记事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就业就在家门口
——宁波市江东区探索非正规就业记事
本报记者 何伟
针织小产业就业大舞台
  盛夏,记者走进宁波市明楼街道编织站,立刻被围坐一起的女职工散发出的欢快气氛感染。前不久,她们的脸庞还被失业的愁云笼罩。
  46岁的张亚培去年6月从江北选矿厂失业后,风里来雨里去地多次奔波后,才发现找一份称心的工作多么不易。经社区介绍,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徐戎社区爱心编织站做手工活,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不想离开了。
  “我们把这种非正规就业取名为‘爱心编织站’,是因为希望通过它来体现党和政府及社会对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的关爱之情。”明楼街道党工委书记汪爱萍告诉记者。爱心编织站实际是个体劳动加公司组织的企业。其特色和活力,全在于“家门口”就业方式,一是无需资金投入,可以白手起家;二是文化要求不高,年龄大、文化低甚至残疾人员都能胜任;三是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强度可自我调节。
  家门口就业的“三大优势”,使爱心编织站在短短3年时间里迅猛发展,加工业务拓展到缝、编、织、穿、钩、绣六大门类,从业人员由最初的10多名发展到目前的6000余人。爱心编织站从业人员的收入相对稳定,平均每人每小时能挣1.5元至2.5元左右,每月收入有400元至600元左右。
  社区小岗位帮困大作用
  明楼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曾是国有纺织、化工等企业的宿舍集中区。前几年,国有企业改制和城市化加快,导致“两多”:下岗失业职工增多,失地农民增多。
  如何提高群众生活,如何保持社会稳定?宁波市江东区委、区政府一直把下岗再就业、全力扶助困难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大事来抓。脑筋动了不少,办法想了很多,但总有一部分困难群众尤其是纺织女工的再就业难。
  一个偶然的机遇,家庭手工编织加工业务闯进了明楼街道工作人员的视野。
  社区干部揽来了一家外贸公司钩帽子的业务,10多名社区失业妇女带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编织站,经过一个上午的简单培训后,她们把活儿带回了家。一个星期后,她们按时完成了加工任务,把3000多顶帽子送到了社区编织站。前来收货的销售人员看到一顶顶精致、漂亮的小帽子时,当即追加大批订单。
  眼见第一笔业务使正在消失的民间编织工艺转化为产业,大家都有了积极性。江东区乘势将这种家门口就业方式,推广到全区30多个社区。编织站也从1家发展到宁波、绍兴、舟山三市的36家分站;加工额从过去的几百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万元。
  政府小扶持市场大运作
  “摊子”大了,一个新的难题摆在面前:爱心编织站不走向市场化,产业做不大,很可能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挤垮;完全走向市场,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特殊企业中的困难群众的利益难以保护。
  如何将爱心编织站打造成竞争力强的现代企业而又不失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功能,江东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专题调研,提出了“市场化运作、集团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外树形象,内抓管理,谋求强势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去年11月,江东区在明楼街道实施编织站市场化运作,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4名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并筹资50万元注册成立了“明楼爱心服务社”,实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负盈亏。编织站完成了从政府“包办”向市场化运作转轨的第一步。今年1月,明楼爱心服务社又在江东区工商分局注册了“明楼”牌爱心编织商标,走名牌之路。如今,编织站建立了总站、分站、收发网点三级管理网络,设有技术培训、产品设计、检测验收等管理部门,逐步实现了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
  社会各方的扶持为爱心编织站浇水添肥,对此,到岗不到一年的明楼爱心编织总站经理顾国新体会最深:“我们编织总站成立至今,办了10多个相关证件,但各部门没有收过一分钱,而且一路绿灯,在第一时间帮助办好。”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