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白发老人挑战“白色污染”张志新发动居民学生回收塑料袋,坚持六七年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白发老人挑战“白色污染” 张志新发动居民学生回收塑料袋,坚持六七年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环保人物 白发老人挑战“白色污染” 张志新发动居民学生回'...

白发老人挑战“白色污染” 张志新发动居民学生回收塑料袋,坚持六七年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环保人物

白发老人挑战“白色污染”
张志新发动居民学生回收塑料袋,坚持六七年
本报记者 王春兰
  张志新老人的毅力和激情让人十分敬佩。她是北京市总工会离休干部,从71岁开始做“白色污染”治理工作,历经6个春夏秋冬不辍,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环保对于张志新来说,并不是一个老者的业余消遣,而是全身心投入的事业。6年来,在张志新的带动下,附近学校和社区收集废塑料袋重达几十吨。在她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
  6年前,张志新看到电视节目里介绍我国森林无序采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河流污染、空气质量恶化、野生动物濒危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上街时,她看到树枝上、草地里、马路边随处可见被废弃的塑料袋。张志新想:“我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为环保事业做点事儿。”1997年初,她开始与北京市环保基金会联系,并认识了留学回国从事公益环保的李浩博士。71岁的张志新成了一名环保志愿者,她一边学习从李浩那儿得到的关于垃圾分类的资料,一边在自己所在的社区进行调研。
  张志新一上路,就盯上了“白色污染”。北京市环保基金会会长江小珂一开始就对她讲,搞环保,搞垃圾分类,切不可一哄而上。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张志新来到垃圾站,虚心地向清洁工人请教,了解垃圾的成分。调查下来,她发现:易拉罐、饮料瓶、报纸、硬纸箱、啤酒瓶等等,基本上都已经回收。垃圾车里,除了剩饭、菜叶和渣土外,全是白花花的塑料袋。张志新确定了自己的思路:从教育孩子入手,培养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由孩子带动家庭,消灭“白色污染”。
  最早支持张志新工作的是北京化工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位校长同意提供一个存放白色塑料袋的场所,并对学生进行了动员,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号召家长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学校环保活动很快开展起来了。紧接着,张志新又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居委会。经过反复宣传,居委会的
  干部也都支持这项工作,并建议以居委会的名义,在和平街道范围内发起消灭“白色污染”的倡议。
  提起张志新搞环保宣传,知道的人没有不佩服的。学校课程安排得紧,环保讲座挤不进去,张志新就一遍又一遍地来往于专家和学校之间。不仅如此,70多岁的她还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钱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竞赛。经过6年的努力,已有5个居委会、1所中学、1所小学和几个企事业单位参加到环保的行列中来。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和一部分居民的生活习惯,每到周五的早晨,上千名学生手提家中积攒的“白色垃圾”走向学校集中回收。
  干环保难不难?张志新很有感触。刚开始凭着一腔热情,她比较顺利地把群众发动起来了。但是工作具体化以后,遇到的困难令她始料不及。由于北京市处理“白色垃圾”的资源再生公司规模都不大,清运工作难度很大。张志新回忆道,这几年光清运单位就换了七八家。有的公司是因为一直赔钱倒闭不能再来清运,有的则是因为无利可图来拉了几次就不再来了。收集、清运一脱节,看着成堆的废塑料袋,张志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不得不自掏腰包雇人清运。总结这6年的工作,张志新说:“治理‘白色污染’,要把废塑料袋变成有用的资源,一定要政府参与,要有政策倾斜。填埋‘白色垃圾’每年占用那么多土地,何不减少占地给从事‘白色垃圾’资源再生的企业一些扶持呢?”她说,从去年秋天开始,“白色垃圾”的清运总算有了着落,北京最大的公司首钢开始搞“白色垃圾”资源再生项目,定期向社区投放回收工具,定期清运。
  有人问张志新:“您这么做图什么?”她说:“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证明,搞环保是有群众基础的。”(附图片)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