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记者走访北京的几家批发市场和餐馆发现——政府叫停市面难禁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记者走访北京的几家批发市场和餐馆发现——政府叫停 市面难禁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观察与思考 国'...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记者走访北京的几家批发市场和餐馆发现——政府叫停 市面难禁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观察与思考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记者走访北京的几家批发市场和餐馆发现——
政府叫停 市面难禁
本报记者 王维香
  原国家经贸委于2001年4月和5月先后发布《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这是继1999年2月“第六号令”之后,国家经贸委发出的又一道“禁白令”。
  时隔两年,记者日前对北京数家中小饭馆及街头食摊进行暗访。在丰台区木樨园附近的一家饭馆,记者发现他们给顾客打包剩菜用的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便问服务员:“这种餐盒不是早就被禁用了吗,怎么还用?!”服务员说“不知道,你问老板吧”,转身走开了。老板过来,记者又问,老板很机警,随口说道:“知道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可我这批餐盒是早进的,用完了就换。”说完赶紧招呼别的客人去了。走出饭馆,记者又和一个卖快餐盒饭的摊主搭讪起来,他用的餐盒上虽然写着“环保”二字,但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无任何差别。说到可降解的“环保”餐盒,这个摊主说:“成本太高,用不起。”随后,记者来到朝阳区潘家园批发市场,在一个摊位前,记者自称是开饭馆的,要进一批一次性餐具。摊主指着一种洁白油亮的一次性塑料发泡餐盒说:“这种便宜,如果真想要,算你8分钱一个。”记者说:“这种餐盒不是不让用了吗?有‘环保’的吗?”“有。”他又拿出一种,说:“这种稍贵一点,一角九分钱一个。”记者仔细一看,这种所谓的“环保”餐盒,一无厂址,二无出厂日期,三无批准文号,属“三无”产品。摊主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说:“这种餐盒既卫生又环保,如果打上品牌,就不是这个价儿了。”记者纳闷,“品牌”是随便“打”的吗?显然是假货。接着记者追问这种餐盒是哪里生产的,摊主不耐烦了,甩出一句:“哪儿的都有,河北的、山东的、北京的,你到底买不买……”这时一位骑三轮车的中年妇女过来询问价钱,记者趁机走开了。
  第二天一早,记者拨通了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电话。中心主任助理王丽霞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国家经贸委就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多次发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相继发布关于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和降解性能试验方法,对塑料发泡餐具的禁止和环保型餐具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及宾馆、饭店,发泡塑料餐具的用量已明显减少。但由于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和发泡塑料餐具之间的成本有较大差距,导致产品价格相差较大,加之对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企业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致使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而难止。有些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无视国家规定标准和卫生指标,生产伪劣的一次性餐饮具,打着“环保餐具”、“降解餐具”的牌子在市场上大肆推销贩售。今年4至6月,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部分一次性餐具进行了抽检,从所检的两批次23种产品的乙酸、正己烷的蒸发残渣项目来看,蒸发残渣严重超标,产品合格率仅30.4%。有些餐盒,即使不通过化学检验,就有“一摸就掉末,一闻直呛眼”的感觉。使用这种劣质餐盒盛放饭菜食品,其所含乙酸、正己烷蒸发残渣很容易和食品中的醋、油等物质相互溶解,人食用后,可引起腹痛、消化不良以及肝脏系统病变等多种症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没有质量竞争,只有价格竞争,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而不止的根本原因。比如,建一条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小型生产线需投入约200多万元,年产餐盒8000万只;建一条小型环保餐具(降解聚丙烯餐具)生产线约需投入七八十万元,年产量在4000万至5000万只。看起来新的环保材料设备投入比发泡餐具要低一些。但是,从消耗原材料来看,环保餐具就不占优势了。一只发泡塑料餐盒仅需材料4到5克,而降解聚丙烯餐具则需材料15克。目前市场上发泡材料(聚苯乙烯)价格为9000元/吨;不发泡材料(聚丙烯)8000元/吨。聚丙烯环保餐具每只消耗材料成本是发泡塑料餐具的近3倍。而且,生产环保餐具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料价格一时又降不下来,所以只能眼睁睁地被挤出市场。
  为了切实解决“白色污染”泛滥的问题,业内人士希望,政府对环保餐具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扶持,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环保餐具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市场,严惩不合格生产企业,堵住劣质产品的货源,给真正的环保企业留下更多的市场空间。(题图由本报记者张悦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