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永恒之城”的魅力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永恒之城”的魅力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永恒之城”的魅力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记者首次来罗马是在1975年,距今近30年。现在偶尔陪同国'...

“永恒之城”的魅力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永恒之城”的魅力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记者首次来罗马是在1975年,距今近30年。现在偶尔陪同国内来人在古城街头漫步,所见到的除来往人群不同外,道路、建筑、商店、街景仿佛与当年没什么两样:小街小巷依旧如故,且大部分为单行线,只能过一辆汽车;路面仍用小方石块铺就,两侧的建筑不仅保持着原样,而且连颜色都与当年大体一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罗马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如何既保持古城风貌又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呢?当记者就此走访罗马市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局时,正巧罗马市议会刚刚通过了一项新的城市规划计划。规划局新闻官托雷塔女士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并就罗马市的规划计划作了详尽的介绍。
  罗马是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城市面积总计13万公顷,相当于意大利其余排名前9位城市面积的总和。自意大利统一以来,罗马先后共制定过5次城市建设规划,最近的一次在1962年,距今已40多年。历次规划都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万神庙、斗兽场为中心的三个建筑区列为历史中心并加以保护。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失误。在墨索里尼时代,市中心威尼斯广场的一些中世纪的古建筑被拆除,而代之以一座白色大理石巨型建筑——祖国祭坛,以纪念为意大利统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献出生命的意大利将士。建筑物内现为意大利军史博物馆。这座建筑一直被罗马人戏称为“白色打字机”,因其形状酷似一台打字机。由于其建筑风格和色调与古城区的风貌格格不入,不时有人提议将其拆掉。然而,“生米已煮成熟饭”,只能让其保留。它现已成为游人驻足的一大景观。
  新的城市规划自1997年开始筹划,经过市政府与负责规划的专家学者多方论证,历经两届政府,现终于出台。托雷塔女士介绍说,新规划主要从历史城区保护、郊区治理、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统一考虑。
  首先,扩大了城区的保护面积。多少年来一直受保护的主要是古城中心的古老建筑,故称为历史中心,面积约为1500公顷。这次规划中将这一保护区扩大到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建筑。因此,在称呼上也由原来的历史中心改为历史城区,总面积达6500公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列入保护区域的建筑不能随便改建,其本身就是古城罗马不同时期建筑艺术的历史写照。
  其次,由单一市中心向多中心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强化郊区治理,将不少社会服务设施、行政管理部门、娱乐场所向不同的居民社区发展。就连市政府的办公设施也分散设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城区的负担,同时也可改善郊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原来罗马国立大学只有一所设在市区,现在已在郊区新设立了两所大学。市政府还在规划中将一些新建的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分别设在历史城区之外,使城市生活向多中心发展。
  其三,减少水泥建筑,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40多年前上一次城建规划时,正值意大利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罗马的城市建筑是按500万人口的大都市规划的。因此,预计将要增加1.2亿平方米的建筑物。但是40多年过去了,罗马城市的居民不仅远远不到500万,而且近几年还有下降趋势。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结果,罗马居民只有280万。为此,这次规划中将建筑面积减少了50%,相当于6000万平方米,并将这些地区改为绿化项目,从而使人均绿化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米增加到23平方米,生活环境将大大改变。
  其四,居民建筑与交通运输统筹考虑。城市交通堵塞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此,这次新规划明确将建筑开发与交通建设统筹考虑。根据新的规划,今后罗马的居民住宅区建设以有轨交通干道为主线。一般情况下,新建居民区与地铁或轻轨交通站不能远于一公里。为此,罗马将加大开发历史城区与郊区的有轨交通线路。1994年,罗马市区内只有36公里的地铁线路,49个车站,现在达到了93公里,139个车站。根据新规划,在原有铁路的基础之上,将建成一条环城铁路,并且地上与地下同时开发,建设轻轨交通与地铁,使有轨交通线路发展到598公里,289个车站。今后的目标是减少市区的汽车流量,发挥公共交通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塞车,使人们出行快捷方便,而且可以减少污染。
  罗马城市建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新区与旧区之间不形成明显反差。全城基本上没有塔楼式高层建筑,大部分为6、7层建筑,而且注意外表装饰,与古城保持色彩上的协调。托雷塔女士最后介绍说,保持历史古城的风貌是罗马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正是这些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世界游客纷至沓来,使罗马成为一座“全天候”的观光城市,罗马也因此无愧于“永恒之城”美名。(附图片)
  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广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