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与历史会面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与历史会面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主持人语    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的确,许多世界著名都市因为拥有和谐别致的建筑而令人流连忘返。然而,许多城市'...

与历史会面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主持人语 
  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的确,许多世界著名都市因为拥有和谐别致的建筑而令人流连忘返。然而,许多城市建筑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也曾经历曲折甚至饱经磨难。这凝固的艺术需要有人创造,更需要有人呵护。期望通过阅读本期《国际周刊》,能使您对世界城市建筑有更多的了解。
与历史会面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
  没有人怀疑,英国首都伦敦是一座现代化世界大都市。但当你走进伦敦,却仍可领略到走进历史的感觉。这不仅因为英国王室的存在,更主要的是精心保留了与历史的联接。
  泰晤士河畔的威斯特敏斯特宫,是1834年以后重建的仿哥特式建筑。它的宏伟与铺张,反映着维多利亚全盛时代的气派。如果你走进去,就会发现那只是一段故事的续集。宫中保存着的威斯特敏斯特厅在几次火灾中幸存下来,这是威斯特敏斯特宫的源头。它始建于1097年,厅内的挑梁屋顶建于14世纪,从1512年起,这里一直是英国议会所在地。在这座建筑左侧的维多利亚塔里,保存着1497年以来议会通过的150万件法案。久远的英国历史,就这样在你的眼前展开。
  不以毁坏历史为代价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宫不是一个例外。
  颇负盛名的伦敦西区,是历史上形成的剧院区的统称,在市中心从牛津街向南到白厅不大的一片地方,集中了30多家老剧院。既有高雅的皇家剧院,也有粗俗的闹剧剧场,大大小小、林林总总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伦敦西区里,随便你在哪条街上走,都能找到正在上演的剧目。每个剧院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从中可以读出伦敦几百年的戏剧、风俗史。
  伦敦城保持着浓厚的历史感,不是由于它的停滞,而是由于它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没有以毁坏历史为代价。1666年伦敦城曾发生过一场大火,它把从罗马时期到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城化为灰烬,英国人至今痛心疾首。也许是失之愈痛,爱之愈深。在对二战中受到轰炸的伦敦城进行重建中,政府对旧建筑的拆毁作出严格的限制。英国的各级政府内都有专门的机构,由专家对各类建筑进行分类登记。属于重点保护的一类建筑,外部和内部都不得轻易改动;三类建筑,经批准只许对内部进行改造,外部必须保持原貌;对二类建筑的内部改造也要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英国人具有强烈的保护历史遗产意识。它不仅表现在政府的政令上,更多地表现在全民的自觉行动上。
  民间组织维修古迹数不胜数的民间组织成为遗产保护的主力军。英国的“国家信托基金会”是许许多多保护历史遗产的民间组织之一。它是由社会改革家奥克塔维亚·希尔等人在1895年发起成立的。在19世纪英国工业大发展时期,工厂、矿场、道路和房屋在英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识之士担忧英国的历史景观和优美建筑会遭到破坏,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商议补救措施。国家信托基金会成立的主旨,就是维护和保存重要的国家古迹。它属公益性机构,接受会员以年费形式的自愿捐款和馈赠。现在它有200多万会员,管理着许多古迹宅邸、庭院,并维护着大片乡村地带和海岸线。又如目前非常活跃的“英格兰遗产基金”,负责和参与保护的历史建筑有36.5万处,古代纪念碑1.7万多座,以及9000多个保护区。其中一部分是会员捐献的私人遗产。1999—2000年度,它用于维修古迹的费用达3600万英镑。此外,它每年投资约1000万英镑用于考古。
  为了后代能与历史会面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并未影响伦敦城的发展。伦敦市周围的土地没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因此,伦敦的发展采取了向外扩展的方式。在20世纪的100年里,城市面积扩大了约5倍。伦敦市中心的老城,仍然是政治、金融、文化和旅游中心。大部分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之后继续使用。如唐宁街首相府、威斯特敏斯特议会大厦、金融城里的银行、证券交易所、西区的剧院等等。许多漂亮的住宅建筑被改为办公室。大部分教堂、博物馆则成为伦敦宝贵的旅游资源。大部分伦敦城内的新建筑与地区历史环境比较协调。如金融城内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劳埃德大厦,以其风趣多变的后现代风格,收到了与巴洛克式老建筑和谐辉映的效果。但南岸区新建的海沃美术馆因其平板的灰色水泥外观现代感过重,被许多人视为败笔。
  伦敦城市住宅区的扩建,也没有走高层公寓的路子,而是接受了20世纪20年代霍华德提倡的花园城的建设思想,让住宅周围拥有绿地和新鲜空气。当时在伦敦近郊建立的这些居民社区,如今在城市的扩建中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而新住宅区的建设,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模式。城市扩建中,对原有的小城镇也都采取了保护措施。记者曾专程踏访伦敦大都会地铁线的终点小镇阿莫栅。英国使用铁路前,那里是马车进入伦敦前的一个驿站。那个老镇子的一条老街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街两旁400多岁的大车店,有些木结构的房子已经歪歪扭扭,但都保持着原来的外貌,里面则已改造为古典式的现代小旅馆。从走马车的大门望进去,院子后面都已是漂亮的现代住宅,十分有趣。
  记者曾就民间参与保护历史遗产问题请教一位英国朋友。他随手就从口袋里掏出六七张会员卡。他说,在他熟悉的英国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同时是几个保护遗产组织的会员。最近刚去世的一位英国上议院议员,累计向各类博物馆捐赠10亿英镑。记者问:大家为什么愿意花这笔钱?这位朋友回答了一句话:为了我们和后代能与历史会面。
  实际上,不仅仅是伦敦,英国有许多城市,本身就像一座开放的历史博物馆。走进城市,我们徜徉在历史中,也成为明天历史的一部分。(附图片)
  英国议会大厦。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