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倡导见义勇为弘扬民族精神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1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倡导见义勇为 弘扬民族精神 第14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法制纵横   10年间,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先后与中宣部等部门联合表彰奖励2081名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倡导见义勇为 弘扬民族精神

第14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法制纵横

  10年间,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先后与中宣部等部门联合表彰奖励2081名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仅自2000年实施“扶困助学”工程以来,共发放扶困助学金88万元,资助161名见义勇为英烈子女入学,为生活困难的347名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家庭发放了困难补助。
倡导见义勇为 弘扬民族精神
胡振民
  1993年6月,公安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这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基金会成立10年来,以大力倡导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为己任,在全国广泛开展评选和表彰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感人事迹,积极开展扶危济困的社会公益活动,影响日益扩大,示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还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了《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条例(草案)》。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带动下,各地纷纷设立了见义勇为基金管理办公室、社会治安基金会等机构,慰问、表彰、奖励、抚恤各地涌现出的见义勇为勇士及家属,为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江苏、北京、山东、陕西、辽宁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颁布了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倡导见义勇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正当权益,正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可以说,10年来,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为弘扬社会正气,建设精神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广泛支持。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红岩精神,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98抗洪精神,不断激励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面对严峻的压力和考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又锤炼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宝贵财富,将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讲,看到合乎道义、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如果不愿意去做,就谈不上有什么勇敢。这种传统美德历来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又焕发出了新的时代风采。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见义勇为的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临危不惧,挺身而出。面对持刀行凶的歹徒毫不退缩的英雄战士徐洪刚、以柔弱女子之躯挡住恶徒杀人屠刀的“钢铁女英雄”白雪洁、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下岗工人周光裕、抢救落水儿童的呼和浩特“12·14”英雄群体等等,这些来自不同战线、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为伟大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亮点、续写新的乐章。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阶段继往开来、奋进自强的不竭精神动力。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倡导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对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工作的要求和经验,大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英雄壮举和感人事迹,着力营造见义勇为的浓厚氛围,使见义勇为光荣、见义不为可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努力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建立健全见义勇为的保护激励机制,积极动员、吸引和支持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见义勇为的行列,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
  当前,我国抗击非典斗争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全党全国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我相信,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只要以10年之基为新的起点,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一定能够开创见义勇为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