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人才,在农村还有作为吗——中国杰出青年农民访谈录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1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人才,在农村还有作为吗——中国杰出青年农民访谈录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人才,在农村还有作为吗   ——中国杰出青年农民访谈录   本报记'...

人才,在农村还有作为吗——中国杰出青年农民访谈录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人才,在农村还有作为吗
  ——中国杰出青年农民访谈录
  本报记者 胡果
  只靠土地吃饭,中国农民就没有出息,中国农业就没有出路。21世纪,“农民”应该从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
  记者: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你们不少人都拥有大学学历,有一份不小的产业,自己也不亲自耕种,还能算农民吗?
  席宝力皋:今天,农业的内涵比过去大大丰富了,新一代的农民,就应该掌握先进的生产力,懂科学,会经营。
  董成祥:我认为“农民”就是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人。21世纪,“农民”应该从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你去我们果业中心看看,我们有高级农艺师,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有高标准的日光温室,有十几座库容50吨的保鲜库……今天的农业、农民,已经和许多人印象中的大不一样了。
  张育彪:我来自深圳布吉镇南岭村。那里的农民早已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我们村有三家大型超市,有美食街,30万平方米的汽车交易市场今年开工。村里不少农民还想像公务员一样,实行休假制度呢。
  彭炳华:只靠土地吃饭,中国农民就没有出息,中国农业就没有出路。科技武装头脑,双手创造财富,才是新型农民的风采。
  人往高处走,这个“高”不是产业差别,更不是地域差别,而是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
  记者:人才的流动有个规律: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你们从城市向农村流动,有什么特别的人生感受?你们怎样理解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席宝力皋: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董成祥:选择在哪里发展,应就个人对某项事业的兴趣而论。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那么到了农村就更没有机会了。
  吴琼:“人往高处走”,这个“高”,不是产业差别,更不是地域差别,而是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我从沈阳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很多人不理解,说大学毕业当渔民,那么多年的书不白念了吗?现在我的渔场年创利润60多万元,我庆幸当初的选择,今天的农村,发展机遇和创业空间越来越大。
  张育彪:我是村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之所以回来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家乡更需要我。实践证明,南岭是我创业成才的热土。
  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学科技、用科技,在农村发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带动一方发展,有更强的成就感
  记者:你们认为在农村创业成功,什么样的素质必不可少?如果事业进一步壮大,你们会把发展重心挪到城市去吗?
  吴琼: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刚创业那两年,我自己开着车去黑龙江、吉林送货,一跑三四天。1999年我开始试着在北方养殖武昌鱼,冬天一场大雪,鱼苗冻死,血本无归……当一个新时代的农民,也得有世界眼光。我从互联网上得知韩国、美国、加拿大对淡水鱼需求很大,就抓住机遇“内鱼外销、外鱼内引”,赚到了“第一桶洋金”!如果可能,我想在农村干上一辈子。至于发展重心,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我的目的地。
  徐国华:成功原因,6个字:学科技、用科技。我们与省内外10多家科研单位联姻,成功引进了100多个名特优稀品种,20多项新技术,一个大棚收入达8万,产品卖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把公司搬到城市对我们的发展有利,我们就搬,到国外发展也是一样。
  彭炳华:我出身贫寒,16岁就开始踩着三轮车挨家串户兜售禽苗,风里来雨里去,与农民养殖户结下深厚感情。我始终坚持企业经营面向农村经济,视农民需求发展配套行业。
  记者:农村生活同城市相比要单调得多,条件也相差不少,如何协调平衡?
  席宝力皋:如果你在山脚,想上山,稍微使劲就能前进。如果你到了山顶,再上一步就艰难得多。城市竞争激烈,就业空间小,农村艰苦一些,但是创业空间也相对大些。
  董成祥:农村的创业机会和城市来比应该说少一些,但是农村渴求人才,在农村发展,你可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带动一方发展、帮助群众致富,有一种更强的成就感。
  吴琼:要创业就得吃苦,不管干什么,在哪里干,都一样。
  人才、科技和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瓶颈。农村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
  记者:农村有廉价的劳动力和相对丰富的资源,但劣势也很明显。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董成祥:今天的农村最缺的就是人才。只有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农村发展应该把教育放在首位。同时,我国各地发展程度不一样,必须因地制宜,对农业综合开发有一个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徐国华:引导农民多看科技书、多看科技报,开阔眼界。改进落后的种植方式,提高产品品质,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价格。
  张育彪: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一是国家有关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二是个别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没有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干部素质不高。
  记者:在你们看来,应该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农村创业?
  徐国华:希望国家能拿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董成祥: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创新经济组织结构,用更有效的载体来服务“三农”。
  吴琼: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信贷扶持,让城乡拥有相同的发展平台。我们有许多好的项目和思路,但由于缺少资金而搁浅。
  农村最紧缺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要脚踏实地,勤于实践,在农村才有发展机会
  记者:如今农村最缺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到农村发展,需要克服哪些弱点?
  席宝力皋:农村最缺技术人员。缺高学历的人才,更缺脚踏实地、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董成祥:农村最缺的,是能够吃苦耐劳,能够把农业当做一种事业的人。
  徐国华:最缺农业专业人才。一般讲,大学生理论知识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到农村发展,首先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受到重视。
  张育彪:最缺乏了解农村情况、能解决农村问题的人。大学生到农村发展,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要具备谦虚和吃苦的品质,切忌眼高手低。
  记者:从你们的经历看,农村创业的亮点在哪里?出路何在?
  徐国华:现在农村创业比较热门的是农产品深加工及出口,还有生产绿色农产品所需的生产资料。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外贸农产品的政策,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种植,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产品。
  彭炳华:农村要发展,光靠个体的力量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民、理解农民。政府应多出台一些扶持措施,让农民多一点就业机会,多一点增收途径。
  受访者简介
席宝力皋:男,蒙古族,1973年出生,内蒙古通辽农民。十几年辛劳,在茫茫科尔沁创建起?沙地经济生态圈”,走出一条?治沙—致富”之路。
  董成祥:男,汉族,1969年出生,北京顺义农民。现为北京新特果业发展中心董事长,积极探索集科研、生产、经营、贮藏、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都市农业。
  吴琼:男,锡伯族,1973年出生,沈阳新城子镇农民。大学毕业后返乡,开始?南鱼北养”的大胆尝试,创建了东北三省首个淡水养殖协会。
  徐国华:男,汉族,1968年出生,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村委会主任。1989年率先建起17个冬暖式大棚,结束了北方冬季无鲜菜历史,引发中国农村以大棚农业为代表的?白色革命”。
  张育彪:男,汉族,1974年出生,深圳市南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毕业后回乡,率领乡亲调整经济结构,村民人均纯收入4年增长4万元。
  彭炳华:男,汉族,1964年出生,福建莆田农民,华港饲料公司总裁。多年打拼,建成固定资产16亿元,以畜禽、水产饲料为主业的现代化集团公司,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
 以上均为2003年度?中国杰出青年农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