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6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6-0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拥抱朝阳——银川市郊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纪实 '...

第12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拥抱朝阳
——银川市郊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纪实
杜峻晓 李超
  黄河故里赛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郊区依黄河而临银川母城,素有“鱼米之乡、塞上江南”之称。鸟瞰郊区,她宛若一尾张翅弄潮的金鱼,尾润黄河水,口衔贺兰山,贺兰山脚下,芳草萋萋,牛羊片片;黄河岸边,池结湖连,鱼欢蛙鸣。
  借山川之灵气,绣农业之绿装。银川市郊区有1201平方公里,从1972年设区至今,16万回汉各族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传来一个又一个佳音。2001年,郊区农业总产值达5个多亿,其中畜牧业达到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16元。人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自治区前列。自1997年在全自治区率先实现小康后,郊区各族人民正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昂首向着宽裕型小康奋进。
  结构调整催开农牧渔发展之花
银川市郊区地处银川平原腹地,自古就有引黄灌溉,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银川市的主要蔬菜副食品基地。盛夏金秋,银川郊区果鲜瓜甜,稻香鱼肥,风景如画。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银川市郊区的决策者们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针,立足城郊特点,发挥区域优势,把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战略性措施。他们扩大基地,培育龙头,完善市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方向发展。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这里的出发点是市场,落脚点还是市场。他们首先从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菜篮子”着手,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蔬菜、养殖两大主导产业。1998年以来,银川郊区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撑、项目带动、龙头示范等措施,不断壮大蔬菜、养殖业,组织实施了“兴菜”工程,筹资3亿元,建成了11万间高效节能日光温棚,建成了一批集试验、示范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区,使蔬菜产业驶入了快车道;组织实施了“兴牧富民”工程,筹资1.8亿元,建成了现代化的万头猪场和100个养殖小区;组织实施了“科技强区”工程,通过科技立项、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建成了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和一批畜禽良种改良站,引进推广了南韩大命辣椒、荷兰乳瓜、萨福特肉用羊、罗氏沼虾等60多个优良品种和一批农业新技术,使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经过几年努力,郊区粮食与蔬菜、经济作物的比例由1997年的8∶2调整到现在的6∶4,农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蔬菜、养殖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围绕培育、壮大、提升蔬菜和养殖两大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银川市郊区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
  实践出真知,通过对郊区土地的优化整合,农民开始在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上动脑筋、做文章。2000年,一个集中联片实施的第二代温棚建设项目就是农民自己动手搞起来的。
  产业结构调整就好像催化剂,催开了农村经济繁荣之花。一位农民形象地说:“咱不懂啥叫产业结构调整,但知道改种了蔬菜,养了牛,这日子就红火起来了。”
  “绿色”“清真”“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宁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在于“清真”产业。银川市郊区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既抓住“清真”牌,又注重“绿色”牌和“环保”牌,紧紧围绕无污染农业和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做文章,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愈走愈宽。
  ——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以高科技为依托,以品牌闯市场,采用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无土栽培、无公害栽培、节水滴灌、配方施肥、生物防病等先进技术,建成了一批放心菜、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成了昆仑农业、金河乳品、星火饲料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郊区的“昆仑”牌蔬菜、“鸣翠”牌瓜果、“金河”牌乳品,享誉大西北。
  ——发展鲜活农产品,做大“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鲜活农产品与大市场是一对矛盾。鲜活的东西少了,能卖好价,但形不成气候;鲜活的东西多了,买家多了,但价格上不去,伴随的风险是有了市场却没有了好的效益。郊区各级组织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他们从转变职能入手,积极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加强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指导,牢牢把握住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主动权,积极拓宽市场营销渠道,突出抓好规模生产效益,逐步扩大了郊区农副产品在银川市场的占有份额,并向周边地区辐射。目前,郊区80%的水产品已远销拉萨、兰州、西宁、延安等大中城市。
  ——依托资源优势,筑巢引凤,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2001年引进的香港金伯爵集团,使郊区成为出口香港的农牧产品基地。依托养殖项目“龙头”带动落实订单养殖,每年组织农户交售猪40万头、鸡30万只、鸭200万只、鹅50万只、鸽300万只。
  坚定地走市场化之路
农产品鲜活了,畜牧养殖业发展了,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价值。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供需关系变化、进口农产品冲击和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三大考验。银川市郊区党委和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农业,以发展农业、富裕农民为己任,教育和引导农民坚定不移地走市场之路,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古人对塞上风情的美好写照。现在宁夏的牛羊肉、奶制品保持着很好的市场占有量。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郊区立足这个市场,以科技为先导,把面向银川市、自治区的市场做大,成为宁夏流通市场的一个有力依托。
  做活、做大市场需要有载体和基地。“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利一方百姓”,伴随着农村产业的不断拓宽,银川市郊区从建立健全农副产品流通入手,突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流通市场。他们在位于银川市东二环与北二环路的交界处兴建了占地200亩、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大市场。其综合批发、零售的日成交量在70万公斤以上,日成交额200万元以上。这个大市场所交易的农副产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遍及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是西北五省区最大最重要的蔬菜流通集散地。
  农村经纪人是搞活流通、把市场做大的又一支重要力量。银川市郊区有一支活跃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他们是市场“气象员”、信息员。他们的存在使郊区经济更加流通顺畅,产品变成了商品,也为政府分了忧,帮了忙。
  未来美如画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银川的宏伟发展前景为郊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银川市郊区的各项工作也将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十五”时期,银川市郊区将以实现宽裕型小康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十五”末期,银川市郊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到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郊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问题,银川市郊区的农业发展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中国古代有一个夸父追日的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在今天的宁夏大地上仍在延续。不管面临多大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用坚实的脚步,去追逐、去拥抱明日朝阳,农业发展就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附图片)
  “昆仑”牌西瓜、甜瓜享誉大西北。图为银川市郊区党委书记刘国强、区长于晓兵在宁夏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银川市无公害生产基地了解瓜果生长情况。
  银川市郊区立足开发茄子、茭瓜、西红柿等优质品种,大力培育反季节蔬菜,目前,郊区高效节能温棚遍及各乡。
  奶牛养殖已经成为郊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到目前为止,郊区奶牛存栏已达到20000头。通过引进新品种,进行了奶品种改良,优质奶热销区内外。
  文中照片为李宁怀摄 Guz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