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三个代表”教育
焦利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七一”讲话全面阐述这一重要思想以来,全党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重要思想,进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
加强基本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打牢理论根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为科学。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地包含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坚持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并突出了人民利益的最高价值取向,从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着重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首先理解邓小平理论;弄清“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必须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前提。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努力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理论体系,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它既集中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要求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七一”讲话中,又广泛体现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著作和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要求的论述和“七一”讲话,系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著作和党中央的有关文献,全面把握其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打牢思想根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新成果,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新要求。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深入进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育,推动新的思想解放,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以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感到难以理解。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解放思想的彻底性要求理论的彻底性。没有新的更加彻底的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也迈不开新的步伐。只有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对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给予理论的说明和科学的解释,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三个代表”教育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进步要求。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和正在发生许多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精神实质是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高举起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我们只有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以深邃的历史感、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三个代表”。
加强历史和形势教育特别是改革实践教育,用实践标准统一思想,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打牢实践根基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三个代表”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什么时候“三个代表”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胜利前进;反之,就遭受挫折。不了解党的历史,就无法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历史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进行历史知识教育,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真理性。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我们党的重要经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成果,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不了解中国实际,就无法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特点是经济不发达,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创造,没有先例可循;加入世贸组织,既有利于我们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发展经济,又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员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考验。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基本国情和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从而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意义。
“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亿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以空前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改革实践,使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创新性实践中产生的,反过来又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植根于新时期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中,代表了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力所在,也是其深得全党和全国人民拥护的根源所在。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努力符合“三个代表”要求;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指导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只有坚持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实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身体力行“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利民之事怎样办
刘德忠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其中,多办利民之事是关键。可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利民之事却成了一件难事,办不了、办不好甚至不愿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客观地分析,在“难”字的背后,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方式方法上的原因。所以,要把这个“难”字去掉,真正多办利民之事,切实办好利民之事,就应该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这两方面下功夫。
利民之事重在利民,为群众带来实惠和利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抛弃私心杂念。很难想象,一个满脑子自私自利思想、光打个人小算盘、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人,会多办、办好利民之事。人们清楚地记得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复出时讲过的一段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番话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有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才会有多办利民之事的动力。党员干部只有把手中权力的性质悟透了,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记牢了,才会有多办利民之事的思想基础,才会不断增强行动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有了思想基础,只是有了一个良好起点。把思想付诸行动,离不开理解民心,尊重民意,了解民愿。什么是利民之事?不能靠想当然,不能由自己说了算。既然是利民之事,就应该让群众来判断。你以为是天大的好事,但如果得不到群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也办不了、办不好,甚至事与愿违。所以,把要办的事情定准选好至关重要。办法是端正态度,转变作风,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真正弄清楚群众的切身利益之所在,弄清楚群众希望办好办实的具体事情是什么,从而与群众在思想上合拍,感情上共鸣,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目标切实,事半功倍;集中民智,力量无穷。
目标确定之后,还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注重实际效果。从出发点到落脚点,从良好愿望到满意效果,尚有一段漫长的距离。科学的方式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则是缩短这一距离、达到预期目标的有力保障。同样的事情,以不同的方法和作风去办,结果会大相径庭。事实上,方法和作风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我们工作开展、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办法,那肯定是好事办不好,反而会造成新的矛盾;如果不顾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结果也只能是劳民伤财。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本领和能力,改进方法和作风,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采取得力措施,就能把利民之事办好,收到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效果。概括地讲,就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有机地统一起来,贯彻到工作中去。
第9版(理论)
专栏:
按“三个代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张全新 杜福
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发展时,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的是“人的解放”。而实现人的解放,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人的全面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客观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形式基本上是以有赖于人的依附关系形成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所以人不可能有独特个性的发展。到了“第二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立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带来了“人格的普遍提高”;然而,这种人的独立性却时时处处建立在对物的依附关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无产者创造的财富不仅不能为发展自己的个性服务,反而成了以新的形式压制和摧残自身个性的手段。人类社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后,其发展不再依赖于对人或物的依附关系,而是依赖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的发展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个人的发展又为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打下越来越坚实的基础。恩格斯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这种“完全不同的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
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在实实在在地促进着人民素质的提高,使广大人民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它所带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实际成果,为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展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着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个代表”要求,作为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所提出的根本要求,不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发展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体现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讲,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文明进步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的综合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来讲,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过程,本身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党要带领人民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快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打牢物质基础;就必须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能够引导社会进步的旗帜,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不断推动历史进步,从而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一论述,从多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努力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社会基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要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基础。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条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全社会、全体人民的要求统一起来。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扎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实现共产主义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努力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从而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第9版(理论)
专栏:
引导社会前进的旗帜和航标
王风光 杨彬
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发展减少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曲折,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华,则总是努力寻找社会前进的动力,探索社会前进的方向,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和难题,从而引导社会前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概括,就是引导我们社会前进的旗帜和航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抓住了决定社会进步的最根本、最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即生产力因素。这一重要思想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标志。党要承担起引导社会前进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就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领导人民自觉地进行改革,以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目标,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引导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社会进步中的文化因素、人的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纳入到党的宗旨、任务和根本性质的范畴。这一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引导社会前进,就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先进文化为旗帜来团结人民、凝聚人民、引导人民,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思想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是理论引导社会前进的立脚点和最终归宿。一个执政党要承担起引导社会前进的使命,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好,把引导社会前进的过程同争取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对自己在引导社会前进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庄严承诺,是对历史辩证法的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都不是凝固僵化、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也不是直线式的、一帆风顺的。因此,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自觉能动性和历史主动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忧患意识,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和进取精神,充满着对保守、僵化思想习惯的否定和批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理论上与时俱进的勇气和品质。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季明
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中,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是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放思想的关键环节。只有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其他两个“解放出来”才能成为现实。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客观的实践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强大思想武器。而科学的理论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要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扬弃和发展自己。由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其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发展过程是纷繁复杂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更是一个持续、更替和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教条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格格不入的。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经典作家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马克思主义自诞生时起,就与教条主义展开了坚决的斗争。经典作家们从不赞成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的模仿,郑重地提出他们创立的理论决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作序时就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针对那些认为可以到马恩著作中找一些现成的、不变的、永远适用的定义的种种误解,恩格斯指出:“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历史的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的认识,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15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无产阶级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获得行动上的自由。如果不能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并把这种解放作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就根本不可能始终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政治力量。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相继垮台,究其思想根源,就是思想僵化。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解放思想的问题是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开放的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统一起来,在不断前进的实践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今天的实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