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5-2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昆明天天是春天 '...

第10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昆明天天是春天
汪波 王小洁
  新世纪的昆明,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这片昆明各族人民挥洒了心血和汗水的红土地上,出现一片片新绿,绽放一簇簇鲜花。昆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两个文明建设显现出新的亮点。
  调结构,形成经济新支柱
  两烟产业是昆明的主要经济支柱。然而,一花独秀却难以编织昆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花环。
  近几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自然、人文、区位优势,大力扶植、培育旅游、花卉两大新兴产业,投资上百亿元,使之成为昆明新的经济增长点。
  ——昆明旅游业借’99昆明世博会的东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当年全市的旅游收入就达到117.8亿元,占该年昆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0.16%。“昆明天天是春天”成为昆明的城市形象,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观光客。2000年接待海外旅游者52.9万人次,外汇收入1.37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10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0亿元。2001年,昆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59.0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896.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22亿元。一花引来百花开,旅游业拉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电信业、娱乐业等相关产业。今年,仅“五一”假日旅游黄金周,旅游收入就达4亿元。
  ——花卉蔬菜产业的崛起,是昆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成功的一笔。今年,“斗南花卉”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品牌,带动全市花卉产业的发展。2000年昆明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5048亩,总产值达3.5亿元,其中,农户生产产值2.5亿元。今年预计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将达到4万亩,总产值4.2亿元,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将达到3.1万亩,产量11.5亿枝。昆明花卉已远销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在全国花卉市场上占有近50%的份额。
与此同时,2001年昆明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0万亩,蔬菜总量125万吨,外销量80万吨,总产值11亿元,专业菜区菜农人均蔬菜纯收入突破了3000元。
  花卉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昆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重城建,水、路、树、房慰民心
  昆明市委和市政府围绕解决水、路、树、房的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为提高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施了一系列民心工程。
  昆明市民熟知的“2258工程”,用两年时间,2亿元投资,从昆明郊区每年调水5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城区80万人的饮水问题。正在实施的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总投资30多亿元,这项工程2005年完成后,不仅可满足昆明市到2020年城市用水的需要,还可加快滇池水体置换,进一步改善滇池水质,促进对滇池污染的治理。
  近5年来,昆明市投资数十亿元,对15条城市主要道路进行了改造和整治,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把原定在2008年完成的城市道路规划提前了10年。
  为使“春城”名副其实,自1999年以来,昆明市投资6亿多元,大力开展城市道路、庭院、广场的绿化美化。新建的金碧、胜利、桃园、官渡绿地广场,像4块翡翠镶嵌在昆明。为扩大城市绿化空间,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机关推倒围墙,实施通透工程,还绿色于城市,还绿色于市民。
  广厦千万间是百姓的梦想。昆明市委、市政府,花了5年时间,投资12.76亿元实施安居工程,建安居房100万平方米。2000年,全市竣工住宅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小区达245个,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63平方米。
  强素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昆明人改变着城市,城市也悄悄改变着昆明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文化的进步,提高了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社区文化的兴起,改变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公民道德规范在群众中潜移默化,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准则。昆明江岸小区是昆明社区文化的一个窗口。小区的早晨,老人们欢声笑语一展舞姿,晨练的人群身手矫健精神抖擞,生活的好滋味可在这里品出。江岸小区有一块著名的教授黑板报,其作者和编者全是大学教授。黑板报上的国内外新闻、文学散记、思想言论,成为小区居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这样一个文明祥和、充满文化气息的住宅小区里,文明在点点滴滴中润物细无声,滋养着社区的居民。
  自1999年在昆明农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后,精神文明的种子更加广泛地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星星点点的小花。“十星级文明户”成为农户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学科学、有文化的体现,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准。有的农村青年把“十星级文明户”作为择偶的条件。
  新世纪的昆明,正以矫健而有力的步伐,迈向更美好的明天。570万昆明各族人民在昆明市委的带领下,正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新的辉煌。(附图片)
  昆明市大观路春城小学学生在公园中。张继国摄 gU1品论天涯网


第10版(专页)
专栏:

社区文化绽新蕾
王密
  昆明的每一天都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到处都听得到歌声、看得见舞姿,精彩纷呈的社区文化活动把昆明营造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昆明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管理有序、功能完备、活动丰富、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建设,为全市居民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祥和、文明的人文居住环境。昆明市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力求与整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协调同步,加快社区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方式及活动内容的建设。在基本阵地建设方面,市里发挥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等三级文化网络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全方位开放,带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新建小区或原有社区,都要做到有一个能满足居民需要的多功能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有一块可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露天场地,并有效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各社区力求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江岸小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被树为全国典型,一批又一批海内外人士慕名前来参观访问。
  不仅在城市,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亦方兴未艾。唱花灯、扭秧歌、舞大龙等文艺活动是乡亲们一年四季、农闲时节的保留节目。晋宁农民的“秧老鼓”晋京参加全国鼓舞展演获得金奖,引起轰动。 gU1品论天涯网


第10版(专页)
专栏:

市长在倾听
——昆明市政府“便民热线”二三事
崔亚楠
  “12345”,是昆明市政府便民热线电话号码。2000年6月,昆明市市长向全市人民郑重宣布:为进一步畅通市政府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渠道,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推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市政府设立“12345”便民热线电话。自此,“12345,有事找政府”,无论是深夜还是假日,热线时时繁忙,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政府。
  2001年春节大年初六清晨,一个小男孩的哭泣声从热线电话中传来:“叔叔,今天早上起床我妈妈死了,我只有一个70多岁的外婆,再没别的亲人啦,帮帮我……”这是一个家住市内佴家湾的10岁男孩王俊打来的电话。热线值班工作人员安慰了小王俊后,立即与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要求他们立即前往处理。很快,小王俊住地所属盘龙区民政局、公安分局、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赶到了小王俊家。当天上午,有关善后事宜就处理完毕。当殡仪车缓缓离去时,老外婆感动地说:“平时我们靠政府的保障金生活,女儿不幸去了,又靠政府帮助料理后事,我们谢谢‘12345’。”事后,“便民热线”办公室发现小王俊没有户口,便多次协调公安、民政、计划生育等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按规定为其办理了落户手续。
  一个星期天的傍晚,昆明铁路局病退职工陈波抱着一线希望拨通了“12345”……这位善良的母亲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丈夫和年仅7岁的儿子先后因病离开了人间,自己又患上了尿毒症,现在养女袁琳考上了省财经学校,但连续的磨难使这个家庭的经济陷入困境,养女面临辍学的困境。了解情况后,便民热线办公室立即与陈波原单位、市总工会、省财经学校和新闻媒体联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帮助陈波和养女。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小袁琳圆了求学的梦……
  这样的事例,对便民热线来说不胜枚举。两年中,便民热线累计接受市民来电30余万个,办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8%和86%。作为昆明市政府便民服务内容之一的“便民热线电话”,通过与“110”联动,与市属各职能机构接待日等便民措施相衔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综合立体服务体系,发挥着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功能。 gU1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