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5月17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5-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怀为民之心 行利民之事——山东省济阳县实践“三个'...

第8版(专版)
专栏: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怀为民之心 行利民之事
——山东省济阳县实践“三个代表”全力为民服务工作纪实
张雁 孙茂勇
  “在1亩多的责任田里扭秧歌,折腾不出小康水平”。这是许多农村“温饱容易致富难”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多路并进,走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立县之路,使山东省济阳县迈上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新路子。
  济阳县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扣紧“三个代表”主题,不断增强发展和创新意识,时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朴实的作风和扎实的行动全力开展“为民、利民、富民、安民”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党建工作和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探索出一条富民强县之路,让群众看到了变化、感到了温暖、得到了实惠。
  五条路子并进 促农民增收
  如何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通过五条路子并进的措施,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济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做法。
  何谓“五条路子”?“走好发展加工业、高效种植业、运输业、个体民营经济和劳务输出五条路是壮大济阳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必由之路。”县委书记陈延河早就成竹在胸。
  一是充分发挥各地不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柳编、装饰板材加工、家具制作、地毯编织、粮棉油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加工专业村,使村内农户成为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稳定收入的家庭经营户,既解决了劳动力转移问题,又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二是兴办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高效种植业,影响、带动和支持农户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创建一批瓜菜生产专业村和生猪、肉牛、奶牛特色养殖和畜禽养殖专业村、户,并发挥农村庭院面积大的优势,发展深加工和其他类型的家庭小作坊,提高了庭院收益,使小家庭变成了农业致富的大舞台。
  三是发展运输业,组织农户把农用汽车、三轮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专门的运输队伍。如今全县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水平和较好效益的专业运输村近30个,专业户近1000户。
  四是鼓励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培植发展一批个体民营大户和民营经济专业村,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成为全县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五是通过发展劳务输出,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将外出打工者组织起来,形成有分工、有合作的专业打工队伍,闯出一条依靠劳动力转移,使农民增收的路子。
  针对有些群众“不想干、不敢干”的思想状况,县政府逐一对症施治,让其树立“敢富、敢闯、敢试”的意识,多次组织养猪状元刘成海、柳编状元张得兰、蘑菇“专家”肖济荣等群众身边的典型,教育和鼓励群众放手干、大胆干。
  对农民“扶上马”是手段,“送一程”、看收效是目的。县、镇2000多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帮助农民跑门路、引技术,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五条路子并举使一项项措施落到实处,农村经济红红火火。其中,济阳镇高楼村利用稻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全民动手加工草苫,户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垛石镇小开河村聘来技术员,指导群众搞柳编,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上;太平镇3万农民“舍家进田”侍弄起西瓜大棚。
  “五个一”包村 铸民心工程
  济阳县的党员干部把群众想的盼的,作为自己要干的。
  放下架子,进驻村户,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五个一”包村工程是济阳县委、县政府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
  为把农民增收落到实处,去年9月,济阳县从县直部门抽调1790名精干力量,到全县846个村开展“五个一”包村工作,即包好一个村、开展好一项活动、实施好一项工程、解决好一个热点、办好一件实事。为防止走过场,济阳县委、县政府制定严格的包村管理、目标考核制度,规定包村干部必须吃住在村,不准吃请受礼,不准走过场,并将包村工作纳入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对完不成任务者,延长包村期限;包村没有实效者,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免。
  为了找准切入点,济阳县委、县政府还统一实施“四级递进式”的做法,要求县级领导干部包示范样板工程,即包一个乡镇、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村和一块“责任田”;县直机关干部要实行帮带工程,抽调精兵强将,到农村上项目、搞基地、办产业;乡镇干部要实行保驾工程,随时了解农民所干所想,分别指导扶持;村党员干部要联户联富,发挥能人效应,组建新型致富共同体。
  顶着刺骨寒风,济阳县交通局的2名包村干部与所包村曲堤镇龙王庙村的干部群众一道,昼夜奋战在一片沉睡几十年的涝洼地上,挖土造池、抬土造田,对村里345亩涝洼地进行综合改造,有包村干部帮忙,村里多年想干却干不成的涝洼地治理工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
  县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深入所包单位走访座谈,帮助建万亩绿色生产基地、4万亩无公害黄河大米生产示范基地,规划筹建占地100亩的奶牛集中饲养园等。针对群众致富无门路、缺技术等实际困难,各乡镇、县直部门党员干部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帮助搞好所上产业和项目的考察论证,帮助协调筹集款项,搞好技术培训和引进。县委宣传部还筹资1.8万元,为鲁寨村建起图书室;县农信社放贷40万元帮阎桥村建冬暖西瓜大棚;县河务局扶持1.6万元帮杨家村4个农户养狐狸。
  自2001年10月全县机关干部进村以来,共发展致富项目1347个,发展种植、养殖专业村267个,发展个体工商户1530家,帮助输出劳务5万多人,举办科技培训班136次,协助各村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816个。他们将件件实事都办到群众心坎上,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真正把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
  实施“三强”工程 强本固垒
  “建个好班子,穷村也能奔小康”。这是济阳县农民对实施“三强”工程发自内心的称赞。
  为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整体作用,济阳县实施了以建设强班子、发展经济强村、增强党群干群凝聚力为主的“三强”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首先,为建设强班子,济阳县改革选人、用人机制,选拔高素质党员进村党支部班子,把“帅才”推上支书岗位;按优势互补、交叉任职等办法,配套健全村级组织。
  崔寨镇前街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党员赵中锋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组织班子成员带头种大棚菜,无偿帮扶贫困户。几年时间,使前街村由过去“种粮吃不饱,出门两腿跑”变成现在的“种菜撑腰包,出门马达叫”。目前全县“五好”村党支部已占到全县的85%以上,其中,有100多个党支部班子受到市县级以上党委的表彰。
  其次,壮大经济实力,着力发展经济强村,在全县上下掀起比学赶超的形势。济阳县把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两项指标作为检验村班子强不强的重要尺度,引导全县846个村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特色戏,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招商引资等工作,选准发展路子。
  济阳镇苟王村党支部抓住家具加工传统优势,在用地、用电、资金等方面对加工户实施重点扶持,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占地500多亩的大型家具批发市场,使家具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全村50%的农户从事家具生产,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靠加工板条使部分村户致富的郑家村,抓住装饰板材市场急速扩张的商机,变单纯板条加工为板条、板材、木线、花格等五大品种一齐上,高中低档都生产,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目前,全县80%的村都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近三成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第三,把提高村务、财务透明度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着力点,实施“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每村选出几名政治素质较高、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将监督落到实处。
  “三强”工程的实施,使全县农村干部的作风明显改善,形成了争先恐后同群众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新增经济作物面积10.4万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6家,培养了柳编、地毯、加工、养殖等相当一批专业村,达到了后进村转化、中间村强化、强村更强的良好态势。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济阳县委、县政府顺民意、重发展,组织实施了社会救助、老城改造、教育事业等项建设,直接让群众受益。从去年4月至今,先后投入1200万元改造老城区,面积达16万平方米,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建设规模,在该县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济阳县连续3年累计拿出3
  亿多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生巩固率99.8%,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谈及教育的投入,济阳县的领导认为,对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来说,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济阳的未来。(附图片)
  1、济阳县委书记陈延河
  2、济阳县县长张新文
3、芹菜育苗大棚 4XP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