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5月5日人民日报第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5-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用心血凝成长篇力作 '...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用心血凝成长篇力作
翟泰丰
  周梅森的长篇小说《绝对权力》,是一部直面现实并具独特审美艺术风格,读来动人心魄的文学力作。
  小说以宏大的气势,豪放的笔触,悲壮的情节,感人的故事,深沉的哲理,深邃的审美视角,展示了执政的共产党人如何对待权力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主题。作品通过两种权力观的较量,集中笔墨,着力塑造了镜州的市委书记齐全盛和市长刘重天这样两个有血有肉,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正视错误,敢作敢为,堂堂正正的当代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两位中高级干部,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面对权力的考验,在异常曲折复杂的党内矛盾和社会矛盾交锋中,历经了灵与血的洗礼。两个共产党人以党性原则,敞开胸襟,面对现实,面对镜州800万老百姓,面对自己灵魂,以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在失败面前揩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前进的大无畏精神,消除误会,以诚相见,让党性、人格的力量战胜了一切,两个共产党员的满腔热血依旧流淌在共同事业的血管之中。
  江泽民总书记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能否正确地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一个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考验。”作家在创作中正是从学习领悟江泽民总书记这个精辟论述中审视生活,创作这两位当今颇具典型意义人物的。市委书记齐全盛,虽“押上自家性命”为改革而拼搏,“建起了一片高楼”,全市生产总值名列全省第五位,但与此同时镜州却发生了“倒下一批干部”的贪污腐败大案,出现黑社会性质的组织,齐全盛本人也发现了插手镜州指挥中心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这位书记听不得不同意见,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已经“成了一言堂堂主”。
  时任市长的刘重天面对镜州市因生产伪劣假冒产品、走私汽车等问题被中央查处后市场出现的暂时混乱的局面,主张首先堵住造假源头,“恢复镜州经济发展的元气”,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把市场做活做大。应该说这是完全符合当时镜州情况的好主张,但他却不能与市委书记耐心合作,以致在开发新圩新区、指挥中心东移等问题上又与市委书记唱起了对台戏。两个人的矛盾白热化了,自然也就公开于社会中。
  权力,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它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权力是占有关系的产物。历史上有过奴隶主占有奴隶的权力、农奴主占有农奴的权力(或直接占有或以地租形式占有),资本家有占有资本的权力。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因为是社会对财富的共同占有(在我国现阶段虽然是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但仍是公有制为主体),因此,占有权属于人民,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执政,行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执政的各级党政干部都是人民公仆。
  作家通过十分巧妙而动人的构思,惊险而纷繁的悬念,众多而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人物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齐、刘两个人及两个家庭,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金钱关系、黑势力的插手所展开的灵与血的冲突,人格与人性的较量,同时也讴歌了两个共产党人崇高的党性、人格与品德。在中纪委和省委的领导下,刘重天以共产党人崇高的品格,面对“还乡团又杀回来了”的误会和舆论压力,面对党内党外黑恶势力相互勾结,案情越查越复杂的棘手局面,面对齐全盛对他不完全理解的种种困惑,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不偏听挑拨之言,不轻信无真凭实据的报告,更不以个人情感代替政策与法律,始终堂堂正正,大义凛然。他依法实事求是核查了齐全盛夫人的问题,解除了对她的“双规”;他还千方百计保护和营救被黑势力控制的齐全盛女儿齐小艳;经过核查他深信齐全盛个人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并对齐全盛的为人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此后,又按省委决定,同心同德地与齐全盛一道工作。小说最后一章最后一节里,作家又着力描绘了两个共产党人的家庭,共度2001年国庆节的画面:两个共产党人以宽广的胸怀,从恩恩怨怨中解脱出来,心心相印;两个都曾流了血的家庭和和睦睦。此工笔画的主题是:同是风雨中的劲松,当然无惧高处不胜之寒。
  在《绝对权力》这部长篇中,作家还以敏锐而又深刻的洞察力,以高尚的审美境界和犀利的审丑之笔,揭露了权力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我们的干部滥用权力,不仅会贻误工作,还要特别警惕,在我们背后还有隐形的手,通过隐形手段、隐形渠道使人民的权力被利用、被扩散、被扭曲,将权力转化为货币,又将货币异化为隐形的权力,以致可以转化为社会上黑势力的遮丑布,党内无耻之徒的遮羞纱,那就更加黑暗、更加危险了。作家在这里称它为“递延权力”,不论这个提法是否准确,但作家在努力警醒为人民而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人。
  作家在着力塑造我们这个时代堂堂正正共产党人形象的同时,作为矛盾冲突的另一方,作家同样以历史高度审视生活,大胆揭露、鞭挞躲在时代阴暗角落的败类,并透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揭示产生各种社会败类的历史、社会原因。同时,小说也提醒世人,即使是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也有可能因受历史的局限,在对一些尖锐的社会性问题上,认识迟,见事晚,陷于一时的被动,但只要心中有人民,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当代共产党人,在长期为人民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切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党性、权力与人格、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掌握了一定权力的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权力和党性统一起来。时刻不能视权力为私有。如果你如同赵芬芳、白可树、林一达那样一心谋取私利,使权力异化为坑害人民的手段,你就一定为人民所唾弃,被历史所打倒。
  作为共产党人,还要把权力与人格统一起来。共产党既然没有一党之私利,共产党员也不能利用权力谋私利。当然,共产党人和其他人一样,都有情有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圣贤也有过错。问题在于共产党人因无私利而知错就改,从而得到人民的谅解,依旧会取信于民。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齐全盛的许多错误,但是他又十分可敬,可敬在他押上身家性命,为镜州老百姓建设现代化城市;可敬在他知错改错,与刘重天重归于好;可敬在他堂堂正正,如同刘重天说的“搞阳谋而不搞阴谋”。刘重天也有不足,但同样可敬可亲,他胸怀宽阔,不计前嫌,不谋私利,严于律己,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达到权力与人性的统一,尊重人性至关重要。在刘重天与齐全盛的矛盾之间,曾有过灵与血的冲突,但他们有共同的人性与情感,真诚地弥补七年前那场意外遭遇给彼此心灵造成的伤害。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人性所在。
  《绝对权力》这部长篇的出版,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小说结尾,我们看到镜州市来了30多岁的新书记与市长,这是作家刻意之笔,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真实。这预示着我们的事业光芒无限,后继有人,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拦不了的。
  这部长篇不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歌喉,她为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而高歌,她给我们以信心、以鼓舞、以力量、以警示!一个走向全面复兴的民族,必将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建设一个人民更好地行使自己当家作主权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慎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
仲呈祥
  近来,从不少媒体关于电影电视剧的报道和评述中,乃至从有关方面关于电视剧的题材规划的分类统计数据中,都频频出现用“古装戏”这一概念来替代过去惯称的“历史剧”或历史题材作品的提法,诸如“古装戏占了全年电视剧的近1/3”等等。
  我以为,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甚为不妥,亟须加以辨析和澄清。
  人类使用概念,乃是为了表述思维的过程。人们抽象出概念,总是从一定的逻辑起点出发并在一定的范畴里使用。“古装戏”始见于戏曲。那是梅兰芳大师对传统历史题材的京剧剧目进行改革创新,演出新编的现代戏。于是,为区别“时装”计,他把传统的历史题材的剧目称为“古装戏”。显然,“古装戏”这一概念,是从“服饰”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抽象出来的,并在戏曲艺术范畴里使用。
  能否把“古装戏”这一概念,随便延伸使用到电影、电视剧艺术范畴里来呢?窃以为不能。这是因为,众所周知,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是以虚代实,是虚拟化、程式化和综合性。唯其如此,无论哪朝哪代,只要是同一行当,都可以画同类型的脸谱,穿同类型的行头服饰。而电影电视剧的美学基础原本是纪实,是追求艺术地再现历史或现实生活的真实。所以,严肃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作品,都被称作是“历史剧”而非蕴含着虚拟化美学指向的“古装戏”。作为辩证法的一对对子,正如“古装戏”之于“时装戏”,“历史剧”相对的是“现代剧”,“历史题材”相对的是“现实题材”。
  何来一阵风,把电影电视剧创作范畴里人们惯称的“历史剧”突然用戏曲创作范畴里的“古装戏”取而代之了呢?静观详察,深长思之,这“风源”正是那股愈演愈烈的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戏说风”。昔日报载:一位知名度颇高的青年导演执导了一部描写秦始皇的电影,因为胡编乱造,严重写歪了历史,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批评。他不服,一边辩解道:“我没有拍历史剧,我拍的是古装戏!”一边狂言曰:“气死史学家!”那位饰秦始皇的知名度更高的青年演员则遥相呼应,也戏称自己“演的不是上班的秦始皇,只是下了班的秦始皇”!在他们看来,只要遁入“古装戏”的范畴,靠着戏曲艺术原本“三五人代表千军万马,七八步走遍五洲四海”的“全是假的”虚拟化美学指向,便可以在“赵公元帅”的指挥下,主观臆造、搓捏历史了!
  至于说到银幕荧屏上确实也有一种完全是虚拟的、杜撰的或“传说式”或“神话式”或“寓言式”的借“古人”说“今事”乃至娱“今人”的电影、电视剧,称其为“古装戏”倒未尝不可。这类作品在当今文艺百花园里当然也应有一席位置。但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媒体乃至有关方面居然未能洞察某些人偷换概念的媚俗把戏,也跟着用“古装戏”替代了“历史剧”的称谓!
  须知,科学地使用概念,是一个民族理性思维和文明水准的标志之一。而理性思维的失之毫厘,往往势必造成逻辑推理和创作实践的谬以千里。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即令在戏曲范畴里使用“古装戏”这一概念,虚拟化的美学指向也丝毫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悖离科学的历史精神;更何况在以纪实美学为基础并博采多样化创作方法的严肃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创作呢!只有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善于学习自己民族的历史并科学把握自己民族历史精神的民族,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才能真正建设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即当代的先进文化;否则,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
  因而,我们郑重呼吁:在电影、电视剧艺术范畴里,请慎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大学校园里的精神写真
——读《大学轶事》
闻雷
  时至今天,没有哪个中国人能说,他或他的家庭与大学毫无关系。大学校园里的学术水准和精神风貌,不仅与我们的现在相关,更与我们的未来相关。在今天,作为知识分子重要培养基地的大学,其社会功能,知识结构以及精神价值,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有正面的,也不无负面的。当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被知识以外的利欲需求偷偷置换之后,潜在的腐败就会不可避免地滋生蔓延;然而,物质和精神全面发展的先进文化的内涵,毕竟是科教兴国的时代主潮。长篇小说《大学轶事》(作者南翔,花城出版社出版),便是一部直面当下大学校园众生相以及精神价值的多样并存情状的作品。
  这部作品从校园里传达出了各种最新的价值信息,它对于当下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领域——高等教育界,尤其是作为知识塔尖的研究生教育这一层面,表现出一种深思、焦虑和忧患的情怀。这种情怀,由于伴随着对知识经济的渴望,由于从鲜活的真实生存出发,并出之以幽默的笔调,便格外耐人寻味。小说的突出特点是生活流式的写法,浮世绘式的团块结构。它写了很多人事,但重点是直面今天校园里的时尚,风气,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作者是一位从教多年的教授,浸渍其间,阅人无数,有洞若观火的逼真,所用材料大都是活生生的第一手的,所用语汇多是活在当今学子们舌尖上的,于是便有了很浓的校园气息,当下气息。
  在作品意蕴的表现上,《大学轶事》比较好地处理了物质需要与精神家园,情感自律与勃勃欲望,生存策略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许多地方细致微妙地表现了人际社会和利益关系下的诸多生存相及皱褶之处。比如书中郝建设博士不是个枯坐书斋只知钻研学问的人物,他对自己“三条出路”的严密构想,对所谓仕途,做学问,发财及其兼顾关系的反复掂量,说明此人头脑活络,人情练达。未出校门,已能自如地斡旋于学界,商界,政界,企业界,真不知我们该对这位博士表示佩服还是怀疑?显然,不少人已深知,博士点的潜在价值决不止于学问,因为它可以在社会上十分顺利地“兑取力量、权力和利益”,倘若“他”与社会的某种浊流结合,以榨取博士点的潜在价值为目的留校,那么博士点的含金量还能剩多少呢?
  这部小说的题材无疑是新鲜的,艺术结构也富于创新意识。作者南翔是位“教授作家”,他说他要“做一个打通中篇与长篇界限的尝试”。《大学轶事》就是这一尝试的结果。一个个相对完整的中篇:《博士点》、《硕士点》、《本科生》、《成人班》等等,本来只是书中的一些断面,不同的单元,却变得既可任取一章随意阅读,又可一气顺序读完。因为主要人物轮番上场,陪衬人物贯穿始终。这种以一所大学为背景,以不同梯次横向展开,对本科生,硕士点,博士点,成人班等等进行全方位扫描的写法,构成了一个关于当下大学生活的多侧面、多角度的广阔扇面。这样,既方便了阅读,又因其谐谑多趣和绵密感性的叙述而引人入胜。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社会需要有为的文学
——《洗心鸟》的启示
林为进
  黄河岸边长大的苦孩子郑彦英,从没有忘记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前途息息相关,文学的真正使命就是表现和反映人在社会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自己手中的笔,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尽一份心力。郑彦英的创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基本上全都是源于生活激流的冲撞。不论《少妇》,还是《石瀑布》,全都是现实感相当浓郁的创作。长篇新作《洗心鸟》(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样表现出郑彦英关心社会、立足现实的创作特点。
  郑彦英以往的创作往往采取比较朴素的单纯写实,到了《洗心鸟》,他在表现形式上作了一些调整。《洗心鸟》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林一静的大厂厂长,双休日带领手下的科长和同有、方发民,女秘书于晴及司机陈大二出海钓鱼,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将他们带到一个远绝红尘的未知领域,在那个远绝红尘的未知领域,林一静他们遇到了种种生存的困难与障碍。
  《洗心鸟》中林一静这个人物的表现,令人战憷和警省。刚进入远绝红尘的未知领域,林一静以自己的镇静、学识及相当杰出的组织能力,稳定了大伙的情绪,带领人们克服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可当团体的凝聚力逐渐形成时,林一静的野心和欲望也不断膨胀,由满足于组织者、指挥者的角色,向神化的“至尊”地位攀越,为此,他运用了装神弄鬼、测人隐私为要挟等种种手段。而一旦登上“至尊”的宝座,林一静本来肮脏的面目开始一一暴露,不仅竭力控制信徒们的思想和言行,掠夺他们的灵魂,而且要霸占女信徒的身体。
  无疑,《洗心鸟》是一部有启示录色彩的创作,也是一部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作品以一个虚拟的艺术平台和超现实的情节氛围,表现了现实中一个相当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信仰和应该信仰什么样的权威。所谓“大师”,无一例外全是一些别具目的和企图的野心家、阴谋家。他们总是以控制信徒的言行和精神为手段,以期达到某种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洗心鸟》不仅揭露了那些神化“至尊”与“大师”的本来面目,而且对进入信仰误区的人们有某种振聋发聩的警醒。
  无为的文学虽然轻松,但社会更需要有为的文学。有为的文学,可以锤炼人们的感情,也能提升人们的理性。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同时也应该是一种理性的人生。而这正是有为文学的目的所在。《洗心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是健康的,也是理性的。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河南大学出版文艺时评丛书
  一套以关注世纪之交中国文艺现象的演变与转型为主旨的当代文艺评论丛书——《世纪之门文艺时评》近日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包括小说、诗歌、电影、戏剧、美术五个门类,选择当前活跃而有代表性的艺术评论家们富有特色的文章,从深厚的历史感出发,放眼东西方文化交流,以求对当代的独到审美发现和思想发现。(木土)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天地一瞬

波起云涌(摄于开普敦大西洋岸边)  邵华泽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激情的艺术发现
——报告文学《发现青年》读后
  毕胜
好久没有读这样的作品了,面对铺天盖地袭来的出版物,人们的阅读耐心经受着考验,见长文而敬畏是大多数人的心态,认真读完一部三四十万字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这部充满着激情,洋溢着青春气息,也充满着对当代中国生机活力礼赞的好作品却吸引了我。
  读完这部作品,最先想到的是,时下报告文学的创作问题。报告文学创作在当前有些弱化,本来她有着同时代生活紧密相联,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品格,近期式微的原因种种,我以为其主要原因与作者的采访不够深入有关。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尤其是用当前的眼下的作者获取的第一手事实来写作,向读者报告作家的感受,传递社会生活的现在时态。捷克作家基希曾说过,报告文学是时代的艺术文告,也是把迅疾地反映现实作为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色。这一点在眼下的报告文学,却被不经意忽略了,因此,也疏远了一些读者。
  我们看到,黄传会等五位作家创作的、由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策划的长篇报告文学《发现青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保持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与那些凌虚蹈空,凭现有的素材进行写作的那种文件式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这部全面反映上海大都市青年当代精神风采的作品,作家们用丰富的素材,生动的细节,精心地结构和较为深入的思索,弘扬了昂扬奋斗的时代主题。
  首先,作品的题旨有深意,发现青年闪光的人生价值,这一题材选得好。人们常说报告文学七分题材三分写,这虽有些夸大,唯题材决定,但对这种写什么有时候显得十分重要的文学门类来说,题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庆祝五四青年节80周年之际,这部作品问世,看出策划者们的用心。命题为“发现”,实则是用文学的眼光去描绘当代青年风采,开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他们的社会实践和贡献等等,在当代社会坐标中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部描绘青年群体形象的作品,作者在后记中也说到是写“上海当代青年群体”的。这里有各行各业的人物,有科技精英,有“海归”人物,有打工妹,有农民科技人士,有回城知青后代现在的公交车售票员,有艺术家,有白领有蓝领,有高尖精的人才,有绝症患者,林林总总,无论是小有名气的人物,还是平凡岗位上的默默无闻者,都以自己的智慧,为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增光添彩。作品描绘他们,集中在两点,一是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激情,信念坚定,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体现了时代人物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着时代青年奋斗献身的优秀品德;另一个是充满着活力和生气。无论是在人生的困境抑或是绝境之中,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以认真的拼搏和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从作者谋篇布局看,这篇作品写得平实畅晓,素材丰富;另外,作者运用多种笔调,描写人物达43名,多是截取片断,聚焦瞬间,不搞简历表式的繁琐铺排,当然其中有些人物稍嫌单薄平面化了些。不过,从众多的阶层来展现一个现代都市的青年集体形象,作者的愿望和出发点是令人称道的。
  作品的章节是骨架,作家精心设置了每一个章节,提纲挈领式地将主要内容提示出来,既醒目又好读。开篇之首,就是以激情浦江为第一章。这激情二字用得好。一部写青年创业奋斗、人生追求的作品,一部横向描绘一个城市数代青年人,主要是在新时期以来的奉献、建设的成就的作品,作者是用激情为青春唱赞歌,为充满着生机的中国唱赞歌。在报告文学创作中,需要这种激情的发现,从生活中发现生动的素材,鲜活的人物和具有前瞻意识的思想,这样,这支文学生力军才更为壮大和成熟。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湖北长篇小说研讨会在十堰召开
  由文艺报、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文联、长江文艺出版社、十堰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湖北长篇小说研讨会”近日在车城十堰市召开。京汉两地文学界的学者、作家三十余人济济一堂,畅所欲言,通过对方方的《乌泥湖年谱》、熊召政的《张居正》、邓一光的《我是太阳》、刘醒龙的《痛失》、徐世立的《儿科医生》、蒋杏的《走进夏天》、刘心明的《八品乡官》等湖北近年来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湖北长篇小说创作得失。与会者认为,湖北长篇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切近现实、关注社会变革,相对于中篇,虽未形成强势和根本性突破,但近年来有了较大进步,在全国有较广泛影响和一定地位。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湖北新老作家有一定的继承性,有新的突破。与会者也谈到湖北长篇小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缺乏精雕细刻的耐性,过于浮躁和匆忙;在文体创新上不够自觉,同时文学评论对长篇的关注也有待加强等等。(江若) 8Pq品论天涯网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陆天明推出新作《省委书记》
  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之后,作家陆天明的又一部力作《省委书记》即将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部新作里,陆天明首次向人们展示了我党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奋斗与成长,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在职的、即将离任的和作为后备人选的三位省委书记的形象,全方位地切入他们的家庭、情感、事业追求与内心矛盾。既写了他们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又写了他们所遇到的挫折和所犯的错误。另外,《省委书记》同名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已基本完成,将于十六大前后与全国观众见面。(文一) 8P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