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江南风情浓 古城文化深
——浙江省绍兴市建设旅游大市侧记
本报记者 袁亚平
柳叶剪春风,绿枝画晴空。记者漫步在绍兴市那条春色波动的护城河边,视觉格外地好。
一到古城绍兴,随即被典雅的书籍、精美的画册所包围。记者闻着墨香、贴着文脉,心情尤为舒畅。
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取出厚厚的上下册精装本,是他题写书名、展示桥文化的史料性专著《绍兴古桥》。他对记者说:“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乡和名士乡之称。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现在,我们把绍兴作为一个整体景观城市,进行积极的规划、保护、建设,做足做好江南水乡和名人名居的文章,充分展示文化名城的风采;加大旅游推介力度,打响‘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的品牌。”
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昌搬出重重的《绍兴市志》。这位颇有学问的博士对记者说:“绍兴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很丰富,关键是根据城市的历史和现状,梳理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通过保护和开发使城市特色更鲜明,个性更突出,品牌更响亮,把绍兴更好地推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当前,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的目标,进一步营造和打响‘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的品牌。”
绍兴市旅游局局长王建新捧出大开本画册《绍兴文物精华》,又拿出《绍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对记者说:“建设旅游大市是实现经济强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文化名市的重要环境和条件,也是绍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我们今年围绕‘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打造绍兴品牌,提升旅游品位,争取最佳效果,在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同时,提高绍兴旅游在海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
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这三句话是绍兴市各级领导共同说的。
江南风情看绍兴
“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记者吟咏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句,泛舟鉴湖,万般情思随波荡漾。
鉴湖水系汇集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浩淼迷蒙,岚气凝云。远望青山黛影,近观沿岸绿萍,间或渔舟轻盈而过。“晴山滴翠水挪蓝,聚散渔舟两复三。横埭北,断桥南,侧起船篷便作帆。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陆游写于800年前的《渔歌子》,犹如今日的场景、此刻的意境。
鉴湖始凿于东汉,成名于晋,盛于唐。
今天的鉴湖面积为30多平方公里,田野、村落、石桥、林树、塘路、长亭……纵横散落在交叉的江河湖港间,绍兴城乡恰似一幅大写意的水墨长卷。
那长长的古纤道,两面临水,巨石为墩,间距成孔,青石为面,贴水成路,浸润着鉴湖的蒙蒙水气,蜿蜒东西远远地伸向天际。
从阮社太平桥到湖塘一带的石墩纤道,有人称之为“白玉长堤路”。这段纤道全长879米,却有261个桥孔,倒映水中,变幻万千。阮社荫毓桥是一座单孔月门石拱桥,两侧镌有联语:“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这蕴涵着汉晋两代发生在绍兴的古老故事:东汉大学者蔡邕夜宿阮社附近的柯亭,听到风吹亭椽发出的悦耳声响,取以制笛,音韵清亮,名为“柯笛”;阮社又是晋代“竹林七贤”阮籍、阮咸隐居栖身之处。
纤道长长水悠悠。说不尽有多少传说,道不完有多少故事。纤道原为拉船纤夫背纤行走的水上旱路,脸颊汗水淌,脊背汗珠滚,落在水中溅起无数的劳苦和辛酸。后来纤夫行脚渐稀,古纤道成了江南水乡绍兴独具的景致,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记者坐乌篷船,沿古纤道,在鉴湖上寻诗觅句。这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舱覆盖半圆形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桐油黑漆。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这乌篷大抵三道,中间的定篷自然定住,另两篷可自由移动。船老大头戴乌毡帽,一边用脚划桨,一边捧着酒碗喝加饭酒,操着浓重的绍兴方言,说古论今,怡然自得。
绍兴的同志对记者说,柯岩风景区管委会投资3.45亿元,开发鉴湖景区,面积为1.47平方公里,已建成“东汉笛亭”、“南洋秋泛”、“五桥步月”、“葫芦醉岛”四大景点。那越人长堤拉纤,百艘乌篷泛波,纤纤越女采菱,羽羽鸬鹚捉鱼,让古越风情再现,使八方游客忘情。
水乡神韵,尽在鉴湖。想当年李白诗曰“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杜甫诗云“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两位老先生在此流连忘返,理所应当。
绍兴的同志又对记者说,绍兴有水乡风情,还有市集风情,还有民俗风情,还有节会风情。种种风情,无不世情独特,个性鲜明,形态斑斓,内涵丰富。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中国兰亭书法节,是国际书坛的一件盛事。每年4月20日,海内外华夏儿女汇聚绍兴举行祭祀大禹陵典礼。每年金秋的中国黄酒节,大街小巷酒楼酒肆酒店酒摊,绍兴满城飘酒香……
江南文化看绍兴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这是毛泽东对绍兴名人文化的精辟概括和评价。
绍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越文化”源远流长,辐射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广大地区,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一脉。如今的绍兴,成为百越后裔诸国诸族的寻根之地,成为国际越文化研究的中心。
走进绍兴博物馆,迎面展厅三面硕大的仿古铜镜,既是古越文化光彩眩目的象征,更是昭示后人以史为鉴的写实。那展出的文物中,质朴敦厚的印纹陶器、精妙绝伦的越国青铜器、工艺精湛的会稽铜镜、翠色莹润的越窑青瓷、领一代风骚的明清书画名家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绍兴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绍兴有许多远古的传说。舜种嘉谷,禹会诸侯……“古有三圣,越兼其二”,舜江、舜庙、舜井,大禹陵、禹祠、禹穴……这些遍存于绍兴山水间的遗迹,至今闪烁着先贤的功德惠泽。
吴越春秋,越国先败于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终偿雪耻复国的大愿。“吾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所”。这“卧薪尝胆”的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句诗,说的就是东晋大批士族为避战乱而入江南之变。王谢两大望族中,居于绍兴的名士就有王羲之、谢安。
兰渚山下,茂林修竹。竹叶婆娑,便见书法圣地兰亭的青竹门扉。小溪淙淙,曲径幽幽。鹅池里几只白鹅,引项向天歌。一座三角形碑亭,碑刻“鹅池”,相传“鹅”为王羲之所书,“池”为其子王献之所书。
那曲水流觞,水依然缓缓流,觞却不常见。好在管理人员取来一觞,斟上黄酒,浮在水面,顺流而下。记者坐在曲水边的石块上,想象那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当时的文人学士孙绰、谢安等41人来兰亭修禊雅集,大家列坐,水又曲又折,觞时流时停。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罚酒。结果有赋诗的,有罚酒的。37篇诗汇集成册,王羲之豪兴大发,神来之笔,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巧的是,记者在绍兴采访时,正值农历三月初三,第十八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举行。组委会名誉主任、绍兴市委副书记袁长寿说:“书法,可以说是文化名城绍兴的一张王牌。在绍兴,从城市到农村,从老、中、青到少年儿童,几乎都能拉出一支打得响的书法队伍。我市目前在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书法的有700多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我们正在搞一个兰亭书院,作为培养书法人才的大本营。在全市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书、研书之风,把书法节办成一个既弘扬书法艺术,又促进绍兴经济发展的大节。”
绍兴的沿街台门,长巷短弄,翻开来便是一页历史,便是一种文化。
此话并非夸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山阴道士”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传诵至今。当地已重修贺秘监祠,供游人瞻仰。
生于绍兴、终于绍兴的南宋大诗人陆游,以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忧民思想,确立了“天地一放翁”的历史地位,使越地人文精神的内涵大大丰富。如今的沈园,柳丝长,奇石瘦,千古爱情绝唱《钗头凤》,倾倒多少痴情男女。
学兼四艺,青藤画派的鼻祖徐渭,“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不阿权贵,一生坎坷。至今的青藤书屋,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敬仰一代宗师。
鉴湖女侠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学巨匠鲁迅,一代伟人周恩来……代表着历史和时代的精魄,浓浓地弥漫于越地上空。
江南古城看绍兴
绍兴城西那座郁郁葱葱的府山,在记者的视野中,是威严的造像,又是平和的象征。
踏着山阶,也踏着历史,一步步地走向深远。林木茂密,却遮不住历史的辉芒,春秋以来两千多年的遗迹尽在山中。
越王台,台基是一座拱型的城墙,藤萝披垂,布满了岁月的沧桑。登上越王台,古和今一齐奔涌眼底:“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先筑小城,后筑大城。周长二十里又七十二步,陆门三处,水门三处。最高峰有飞翼楼,当年范蠡筑此楼,高十五丈,用以瞭望吴国的动静。飞翼楼以东的山坡上,有越国大夫文种墓。
据查考,我国建立于春秋时期的140多座诸侯城市中,如今仅存苏州、曲阜、洛阳、开封、太原和绍兴六城。而城市现今仍大体坐落在当年始建城址上的,唯有苏州和绍兴。
悠悠二千五百年,府山的每一块石头都记载了历史的风云。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山岩间发现一流清泉,便名之曰清白泉。清白泉旁筑清白堂,范仲淹在此讲学,著文。慨叹于当时官场混浊,吏治腐败,他借景抒怀,撰写《清白堂记》,留一片清白在府山。
明代散文家张岱,在府山西南隅一所书院读书。飞鸟鸣空谷,落叶积山径,他凝思,挥毫,名著《陶庵梦忆》从此梦长忆。
鉴湖女侠秋瑾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昂然就义去。在府山西南峰巅,建有风雨亭,亭两边石柱镌刻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孙中山先生当年撰写时,定当感慨万千。
下了府山,一路走去,见那护城河波光粼粼,轻舟徐徐。护城河宽处135米,窄则30米,全长12公里。旧时绍兴城东主要水城门都泗门,西北主要水城门迎恩门,均按原样修整。清康熙《绍兴府志》载:“郡城中河道错若绘画,自通衢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清光绪年间,绍兴城内仍有河道29条,一河一街,一河二街,有河无街,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古城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形成了绍兴水城的独特景观。
记者乘坐“鉴水号”游船,沿护城河游去,清风徐来,亭、台、楼、阁渐近。绍兴的同志说,这护城河曾因年久淤积和污染,河水发黑发臭。绍兴市委、市政府决定顺应民意,对护城河实施综合整治。政府和社会投资10亿元,经3年努力,清淤拓宽,条石砌坎,两岸建成50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化带和广场,免费向市民和游人开放。
古城绍兴,史迹处处,人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老城区8.3平方公里内,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文物保护点120处,古建筑270处。舜禹遗迹,越国古址,摩崖石刻,古典园林,名人故居,台门院落,无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那看似破败的老式台门,曾经走出了无数名人,有领袖,有文豪,有英烈,有大家。
那风韵犹存的历史街区,正受到政府的保护,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生活的延续性。
那座古老的八字桥,一桥兼跨三河,连接三街,经历近800年的风风雨雨,屹立如初。记者缓步登桥,眼中盛满惊叹,桥面大石条凸现历史的印痕,桥身苍藤虬枝演绎生命的形态。
八字桥阅历深深。
绍兴城底蕴沉沉。
(附图片)
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第8版
江南风情浓 古城文化深——浙江省绍兴市建设旅游大'...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