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平原改革农村财务管理
本报讯 近年来,山东平原县着力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2001年10月至今,该县农村因涉及财务上访的案件比去年上半年下降了85%;全县877个行政村共减少非生产性开支150多万元,共减轻农民负担390多万元。方法是撤销村会计,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村财务事务所,每个工作片设主管会计1名,记账员1—2名,每村建立3—7人的民主理财小组。乡镇农村财务事务所与乡镇经管站合署办公,财务事务所负责村级会计账目的建立、登记和张榜。(高玉才 周艳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唐海兴县富民靠人才
本报讯 河北省唐海县在13万人口中,共拥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科技人员6509人,平均每21人中就有一名科技人员。这支科技队伍为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唐海逐年培养选拔一批科技人才骨干,让他们担任各场镇的科技副场长,在149个村队配置了专职技术员,建立起2000多个科技承包示范大户,依靠这支队伍,该县在水稻种植、海淡水养殖和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中,共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20多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5亿元。(刘志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抗旱第一线
筹集资金23亿元 新打机电井1000多眼
哈尔滨全力抗旱保春种
本报讯 入春以来,哈尔滨市筹集抗旱保春种资金23亿元,新打机电井1000多眼,全市市直单位和7区12县(市)迅速行动,集中力量对口帮扶乡镇村屯,全力抓好抗旱保春种工作。同时,该市还成立了市水务局,理顺和强化了政府职能,为全市抗旱保春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据介绍,今年入春以来,哈尔滨市旱情十分严峻,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32条河流,水位和流量均低于历年;全市旱田干旱面积达2/3,水田渴水面积达一半以上。气象台专家说,哈尔滨市农村正在经历着5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面对罕见的旱情,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尽快落实抗旱保春种各项措施,加快抗旱水源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耐旱新品种,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抢抓农时,早整地早播种。道外区是哈尔滨市的“菜篮子”,为保证城区居民有菜吃,该区投入抗旱打井补助资金200万元,农民新打灌溉井641眼,使全区灌溉井总数达到9093眼,保证全部菜田都能得到正常灌溉。木兰县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多打水井。每打1眼机电井,可贷款1万元;打抗旱井免收地下水资源费、抗旱井架线和变压器工程费用。现已自筹资金打井30多眼。双城市重点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10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100座塘坝维修加固,打各类抗旱井1000眼,新增1万个节水户。新成立的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引进推广抗旱种衣剂科研成果。
(柯申)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天山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水资源问题十分严峻。近年来,连续遭受严重干旱,去年的大旱造成农作物减产,农村先后有330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部分城市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此外,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下水严重超采,甚至枯竭;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肆虐。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社会关注的黑河、塔河生态保护问题,核心仍是水资源配置问题;江苏、浙江水事纠纷问题,核心是水资源保护问题;黄河断流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西部水资源问题、调水问题、农村人饮问题、水环境问题等尤为关注。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节约与利用、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必须有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保护水资源的前提是科学利用,科学利用的前提是合理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规划水资源,是当前水利战线的头等大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2001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一、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1年全国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林地22919.06万公顷(34.38亿亩),园地1064.01万公顷(1.60亿亩),牧草地26384.59万公顷(39.58亿亩),水面2202.35万公顷(3.30亿亩),城镇村及独立工矿区用地2487.58万公顷(3.73亿亩),交通用地580.76万公顷(0.8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572.96万公顷(0.86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全国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继续呈递减态势。全国生态退耕59.07万公顷(886.0万亩)。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万公顷(67.5万亩)。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20.26万公顷(303.9万亩),其中复垦增加2.45万公顷(36.68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12%,整理增加4.36万公顷(65.4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22%,开发增加13.45万公顷(201.8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66%。全国划定基本农田10880.0万公顷(16.32亿亩),达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10853.3万公顷(16.28亿亩)、保护率83.5%的要求。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上全部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当年占补平衡。2001年建设占用耕地16.37万公顷(245.5万亩),与上年16.33万公顷(244.9万亩)基本持平,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继续得到控制。
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142个市县建立了信息发布制度,1515个市县建立了土地登记信息可查询制度;1216个市县制定了协议出让最低标准,1087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1604个市县建立了土地资产管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1002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展了招标拍卖出让工作,累计开展的市县数达1435个,招标拍卖出让土地23847宗,面积6609公顷,价款492亿元(不含协议出让收益),分别比2000年增长52%、138%和42%。土地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处理案件12.5万件,罚没款6.16亿元。
二、矿产资源
截至2001年,全国有探明储量的矿产共156种,其中,能源矿产9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45种主要矿产中大多数保有储量减少,其中有26种矿产保有储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占57.78%。全国矿业总产值约4790亿元。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原煤产量由上年的8.8亿吨上升到9.64亿吨,原油由1.63亿吨上升到1.65亿吨,10种有色金属由760万吨增加到856万吨,磷矿石由1937万吨增加到2100万吨,水泥产量由5.8亿吨增加到6.3亿吨。全国矿产资源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6处,比去年少25处。新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煤16.42亿吨,石油7.27亿吨,天然气4302亿立方米,铁1.37亿吨,铜127金属万吨,铝13811矿石万吨,铅60.35金属万吨,锌73.51金属万吨,金271金属吨,硫1043矿石万吨,地下水97万立方米。
全国各方面投入地质勘查工作费用227.39亿元,其中国家投入地质勘探费9.57亿元,与去年相比投入地质勘查费用增加4.47%。全国探矿权转让收入1.95亿元,采矿权转让收入15.95亿元。与上年相比,探矿权转让收入却减少了1.56亿元;采矿权转让收入增加3.62亿元。
共处理地矿违法案件16300件,其中本年发生案件13029件,吊销采矿许可证2685件,收缴罚款2886万元。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进出口贸易中,矿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18%左右。2001年除原油进口量稍有下降,铬铁矿基本持平外,其他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量6025万吨,铁矿石进口量8404万吨,铜矿石进口226万吨,钾肥进口量543万吨,进口矿产品供应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大,提高了进口安全保障程度。
我国矿产品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平均降至9.03%,促进了短缺矿产品及相关原材料的进口,保障了国内需求。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继续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先后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49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目前正在执行的有34个,直接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积极开展风险勘探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等项目,累计引资10多亿美元。2001年批准外商勘查许可证80件,采矿许可证48件。油气“走出去”已具一定规模,但海外石油份额仍然较小;固体矿产“走出去”已开始步入正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石油份额可采储量约4.46亿吨,在海外已建成近14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8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获得海外份额油产量500多万吨,占石油净进口量的10%。
三、海洋资源
2000年全国的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4133.5亿元,比1999年增长13.2%。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增加值达229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48∶14∶38调整为50∶17∶33。一些海洋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如海洋渔业生产,其捕捞和养殖比例由1996年的62∶38调整为58∶42,生产结构日趋合理。某些技术含量高的海洋产业,如海洋石油、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都有较快发展。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的比例,由1996年的73∶27变为70∶30。
全国已形成包括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沿海造船业、海洋盐业、海滨砂矿业等七个主要海洋产业。2000年,七大海洋产业产值占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海洋水产业占50.43%、海洋交通运输业占17.36%、滨海旅游业占15.43%、海洋油气业占9.28%、沿海造船业占5.42%、海洋盐业占2.01%、海滨砂矿业占0.07%。2000年,海洋油气业总产值达383亿元,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之一。全国海洋石油产量达2080.36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达46.01亿立方米,海洋盐业产量达2364.4万吨,海水养殖产量达1061.28万吨,海滨砂矿产量达130.33万吨。
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通过,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中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了三项基本制度,即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对成果的审批。目前,天津、河北、江苏、上海、广东等7个沿海省(区、市)政府已批准海洋功能区划,作为海洋管理执法依据。
四、地质环境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成效明显。已累计安排247个县市调查,群测群防有效减少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31次,避免人员伤亡4200余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600多万元。2001年治理滑坡、泥石流面积25700多公顷。
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约6000次,造成788人死亡。
为了查清全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从1999年至2005年,国土资源部将对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700个县(市),部署和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已完成了266个县(市)的调查与区划工作,面积达49万平方公里,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万多处。
批准新建3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已建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390处,其中地质构造、剖面和形迹40处、古生物化石25处、地质地貌景观325处,保护区面积206万公顷。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累计毁坏面积近400万公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国家“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程内容,正在抓紧作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国务院批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按防治对象和类型,形成若干分项规划,主要是: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峡库区塌岸防护规划、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和深基础处理规划。受135米水位影响的957处崩塌滑坡体防治和塌岸防护是防治规划的重点。三峡库区一期重点治理197处滑坡。
五、国土资源大调查
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重大成果: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获重要成果。模拟海底条件,已成功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日前在青岛建成。豫西南地区银多金属矿评价取得重大进展。已探获铅锌资源量300余万吨,银资源量近6000吨,远景资源量有望大幅增加。
西藏冈底斯地区发现特大型铜矿富集带。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发现化探异常80余处、矿点30余处、矿床10余处,有望成为我国又一具有规模的铜矿带。
以农业环境为主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取得丰硕成果。首次开展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以农业环境为主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完成6万多平方公里52种元素的大信息量地球化学调查,勾画出测区宏观地球化学轮廓,为生态环境、土壤质量评价、基础地质及资源潜力预测提供了重要资料。
地下水调查获得重大进展。首都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应急水源地寻找地下水获得重要进展,查明怀柔地区具应急供水能力年达1.2亿立方米的应急水源地。在西部干旱地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水年总补给量14.1亿立方米。
在其他人畜饮水严重困难地区已成井460余口,缓解了当地严重缺水问题。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全面加速。对青藏高原空白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进行全面加速,发现一批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体、构造带和古生物化石及找矿线索。
完成43个大城市中的351个县区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基本完成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37个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初步建立起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
查清中西部14个重点省(区、市)耕地后备资源共546万公顷(8190万亩)。
六、科技与信息化
全面实施了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计划,形成了国家科技计划、部门科技计划与国土资源大调查相互呼应和互为补充的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新体系。执行的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重大工程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4项,国家科技基础性项目14项。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钻,至2001年12月31日钻达1268.48米。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加速成果转化。新型中空玻璃专用分子筛生产新工艺,打破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已占国内市场40%。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1∶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推广;1∶50万数字地质图全面推广应用;建成了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制了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RGMAP)。建立了信息服务系统运行平台,包括内部网站、外部网站和二邮系统网站;建立了国家级数据中心数据库运行系统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确定了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总体方案。初步形成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七、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土地总面积占全国的71.05%,其中牧草地占全国97.88%,未利用地占86.70%。在西部土地总面积中,牧草地占38.23%,林地占17.79%,耕地只占总面积的7.10%。2001年,中西部14个国家重点生态退耕省(区、市)共退耕51.85万公顷(777.7万亩),占全国的87.8%。其中,内蒙古、宁夏、陕西和四川的退耕面积最大,分别为15.72万公顷(235.8万亩)、13.83万公顷(207.4万亩)、9.72万公顷(145.8万亩)和4.73万公顷(71.0万亩),分别占全国生态退耕总面积的26.6%、23.4%、16.5%和8.0%。
西部地区矿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1.3%,占GDP的6.6%,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0和1.6个百分点。
重点加强“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的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塔里木能源资源集中区;黄河中游能源资源集中区;东天山北祁连有色贵金属及能源资源集中区;柴达木能源化工矿产资源集中区;秦岭中西段地区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西南“三江”中南段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攀西黔中矿产资源集中区;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集中区;红水河右江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西藏“一江两河”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
(本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国土面积外,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污染严重,水的三大问题困扰中国——
如何用好水资源
本报记者 彭俊
黄河断流、水污染、沙尘暴……这些过去陌生的名词近年来不断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名词便是一个警报:水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水环境危机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摸清水“家底儿”,必须依靠科学的水利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水利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规划好才能利用好
水利部和国家计委3月15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日前,水利部为此专门召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明确规划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同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意义重大,其目的就是要查清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分布,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全面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这个规划将担当起一个重要的使命,即为今后一个时期从全局统率水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科学依据和准则,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和保障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水利规划是水利建设和管理活动的依据。20年前,我国曾进行过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应该说,那次规划对指导我国的水利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20年过去了,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是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发展对饮水安全的要求,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对防洪安全的要求,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安全的要求,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用水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安全的要求。第三是新的治水思路的提出,即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此,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提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同时强调,规划工作要认真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优化配置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为经济发展布局提出建议。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是水利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变化,使得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为当务之急。
规划好才能管理好
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因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等手段来实现,规划是这些手段的基础。根据《水法》,报国务院批复后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具有法律效力,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包括6项基本任务,分别是: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制定节水、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再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布局与措施的实施方案;制定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
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将成为我国建立水权制度的基础,是各类行政分水方案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前提;关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规定,是对各种与水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的法律约束,保证我国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种规划的法律效应会更加突出;关于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方案,既可以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前提下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又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工程手段。因此,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按照中央的水利方针,水利部门经过近年来的初步探索和实践,已经编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报告:1998年以来开展的全国防洪规划、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水利“十五”计划、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水资源保护规划、灌溉规划、节水规划、人畜饮水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等一大批水利规划已经或即将完成;首都、黑河、塔河水资源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水平的水资源专项规划;南水北调论证中相关流域、区域水资源专项规划也已完成。这些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工作方式都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已经明确。随着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预期全国水资源管理水平能有较大提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危机能得以缓解。我们盼望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泓清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相关链接
水资源综合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全部地区。
按照全国统一的分区进行,流域与行政区域要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主要工作内容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水资源需求预测、节约用水规划、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再回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与供水预测、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实施方案制定、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措施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安徽省枞阳县小河养殖场池边建圈养猪,池面上养鸭,水上层养珍珠,水下层养鱼,用猪、鸭粪便喂养珍珠、鱼,形成了良性立体养殖。图为该养殖场网箱养鱼一角。谢平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