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潮涌三江古城新
——宁波市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何伟 宁波日报记者 郭靖
四明山麓,东海之滨,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焕发出现代化国际港城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2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以绰约风姿挺立东海之滨的港城宁波,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华东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重要对外贸易口岸,一个市民心仪的美丽花园、文明乐园和舒适家园。
三江六岸,双心结构,一小时交通圈。大思路,大手笔,大步伐,勾勒出古城现代化大城市的新轮廓
从狭小的三江口地带到广阔的东部新建城区,从局促的老三区到涵盖北仑、镇海的新五区,宁波中心城市版图每年都在扩张。有资料显示,1991年宁波城区面积仅28.13平方公里,而今,包括鄞县中心区、大榭岛在内的中心城区已达12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24万。今年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为宁波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能量。
加快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参与区域竞争需要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早在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就将全面推进城市化作为宁波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并于去年初编制完成了《宁波市“十五”城市化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宁波中心城市为中心,5个副中心城市,15个中心镇及一般镇四个层次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的城市化格局。
为把这四个层次的城市化联为一个整体,宁波市加快构筑市域交通圈。驱车奔驰在奉化、宁海境内,你会看到一条通衢大道,时而与34省道平行,时而与它交叉,以雄壮的气势向远方绵延而去。这就是去年底建成通车的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宁波段。同三线宁波段的建成,加上杭甬高速慈溪、余姚连接线,同三线鄞县、象山连接线,沿海南线宁海段、象山段及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在全市范围形成了快捷的交通网络,使从中心城区宁波出发,1小时到达各副中心城市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构筑市域“1小时交通圈”的同时,宁波还通过道路建设拉开了中心城市发展框架,解除原有城市空间形态对经济文化发展的束缚。1999年以来,宁波在形成城区“三横四纵”道路骨架的基础上,建成了世纪大道、福明路、中心路、江南路、中山东路延伸段、百丈路延伸段、兴宁路延伸段的新建和扩建,城市空间由此向东大幅度扩张;建成了环城北路西段、中山西路延伸段、联丰路和机场路,使城市在东扩的同时不断向西拓宽。今年,北外环路、南外环路等工程的启动,又将使宁波中心城市在南北方向上伸展。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宁波市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91年启动大规模旧城、旧村改造以来,城区已有6万居民告别低矮、拥挤、潮湿的危旧房,住上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成套房。目前,城区住房成套率已超过90%,比10年前提高了40个百分点。世纪之交,在各地大力推进城市化、国内城市之间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浙江省城镇体系作出新的调整,穿山码头、甬金公路、甬温铁路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呼之欲出,宁波已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
去年初,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着手《宁波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准备工作。按照要求,未来宁波中心城市将以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组团为中心,慈溪片、余姚片组团为副中心,构成双心结构。中心城市规模将随着港口与经济的发展,有更快的增长。宁波在更大的空间内开始了一次更强劲的崛起。
“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全市上下正在积极组织实施“新世纪工程”,重点建设包括港口、交通、临港工业、信息化、城市化、科教、对外开放、农业水利、文化、人民生活等十个方面的一大批重大基础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美化,绿化,净化,熏染出一幅江南水乡生动的水墨风景画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把宁波比作一座大花园,实不为过。
优化环境,提高品位,改善人民生活,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宁波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的变化,也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绿了、美了、干净了、功能完善了。
这两年,宁波中心城市公共绿地以每年150公顷的速度增加,到去年底,人均拥有公共绿地8.13平方米。望京绿地、大朱家绿地、儿童公园、樱花公园、中山广场、天马广场、太阳广场、人民路中心广场等如一块块宝石镶在繁华的都市中。道路绿化也今非昔比,其中世纪大道绿化带宽达60米。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宁波水乡韵味浓郁。围绕水系做文章,把最好的地段和风景给市民享用,是城市绿化的点睛之笔。在三江口,市政府腾出黄金地段开辟了15公顷的市中心公共休闲绿地,舒展了城市空间。
在奉化江、姚江、甬江沿岸建起了长10多公里的滨江景观绿带,绿带窄处数十米,宽处近百米,总面积超过百公顷。在月湖一带,投资6亿元打造了历史文化景区。城区10多条主要河道实施了清淤驳坝和岸线绿化。
在城市美化上,从前年起,宁波市以重塑街景为目标,展开了大规模的拆违行动,至今已搬掉违法建筑、到期临时建筑和严重影响市容的建筑56万平方米。利用拆违腾出的空间,建起绿地45万平方米。同时,宁波还对市区18条主要道路实施了全方位街景整治,通过整修、粉刷沿街立面,增加装饰线条,调整照明灯光等手段,让200多幢旧建筑穿上了新衣,一下子亮丽生动起来。
净化方面,宁波的环境保护和道路保洁也可圈可点。近年来,“母亲河”姚江的水质得到有效治理,宁波造纸厂、造漆厂、水泥厂等42家企业完成了“腾笼换业”,650多台煤炉(窑、灶)被拆除。1951个工业污染源中,除230个自然歇业或被关停外,其余都建成了污染治理设施,做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
宁波还在城区134条主干道推行了18小时保洁制,部分次干道和小街小巷实行了12至16小时保洁,使整个城市白天晚上一样干净,主要马路零星垃圾停留不超过15分钟。去年,宁波一举摘取了环保模范城市桂冠。
完善功能是宁波优化城市环境的又一重头戏。市政设施方面建成了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横山引水工程和大型人工天然气站,城市煤气和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交通方面通过大量新建改建整合城区路网,并架起了大榭跨海大桥、招宝山大桥、琴桥、永丰桥等大批桥梁,使中心城市各区域间沟通更为便捷。公共设施方面,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天一广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园林休闲式购物中心。占地40余公顷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宁波举办大型商贸洽谈和展览活动提供了理想的舞台。造型优美的宁波大剧院是宁波三江文化长廊夺目的明珠。另外,业已启动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慈城古县城保护等项目也将为古城添加新的亮点。
中央商务区、科技园区、高教园区,为城市集聚强“筋”壮“骨”
集聚,是城市化最本质的特征,在各种资源和要素的集聚中,产业集聚又是最根本的原动力。近年来,宁波市通过二产、三产的结构调整和空间集聚,不但为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推动了城市人口集聚、规模扩张和功能完善。“轻、小、集、加”是宁波传统产业的显著特征,这种工业结构表现在城区是企业布点分散,乡镇则是“村村冒烟、户户点火”。这种现象随着工业园区的兴建和工业企业“出城进园”步伐的加快而有了根本的改观。市区的江东北路曾是有名的重污染区,化工企业一家挨着一家,空气中时常飘浮着各种刺鼻的怪味,附近居民对此怨声载道。1998年,市政府利用镇海蟹浦一块相对隔离的滩涂,重新规划建设了市化工区。经过几年腾笼换业,市区化工企业大多搬迁到该园区落户,并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方向发展。
除了化工园区外,近年来,宁波市加快建设纺织机械等专业园区。这些园区大多位于城市外围,“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直接推动了郊区的城市化,也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一个互相配套、集约经营的新的发展平台。
伴随着工业全面走向园区化,宁波以三江片为主体的中心城市产业培育实现了从二产向三产的跨越。
海曙区根据“商贸兴区”
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三大商贸板块,即以城隍庙区域和建设中的中央商务区地块为核心,以好又多超市为中心的环城西路商贸副中心,及以鼓楼步行街和环城西路汽车、汽配、摩配等为代表的特色商贸区。去年全区第三产业比重已占经济总量的70%,成为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江东区在发展高科技含量、低能耗、低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的同时,近年来以专业市场、物流业、休闲娱乐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区40多个专业市场已覆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生产要素等各个领域,年成交额达90多亿元。江东区餐饮业也在这几年异军突起,高档星级酒店、中外快餐、各地特色小吃,应有尽有,以至于现在的宁波人已渐渐有了“吃在江东”的说法。
宁波在城市化进程中,连接三江片和北仑、镇海片的科技园区也是通过产业集聚逐渐走向成熟的新城区。在城市东扩的大背景下,最近,科技园区又提出了建设“科技新城”的战略发展思路,在不久的将来,宁波城市东面将崛起一座
40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宁波高教园区是城市产业
集聚的又一亮点。其中,南区4平方公里的地块上已有浙江万里学院、浙大理工学院等7所院校落户,可容纳学生5万名。北区部分院校校舍已在建设中,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学城将在这里诞生。
随着北仑深水良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使这里从原来荒无人烟、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海涂荒滩,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新区。以外资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在北仑区域高度集聚,至去年底,北仑区域仅“两区一岛”投入的基础设施资金就已将近200亿元。行驶在北仑区域四通八达的通衢大道,随处可见世界著名大公司、大企业在这里结邻而居,气势非凡的商贸大厦、错落有致的现代化大厂房在这里争相辉映。随着一批重大能源、原材料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石化、电力、钢铁、汽车制造等临港大工业已初具规模,以电子信息、半导体光电、软件设计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迅速崛起。目前,北仑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已占全市1/5左右,与镇海区一起,为宁波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对外贸易口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市民,高潮迭起的精神文明建设,给城市提“神”补“气”
“大伯、大妈,您请坐。”不久前,一对从上海来家乡探亲扫墓的老年夫妇一踏上甬城的公交车,旁边的年轻人便纷纷主动起身让座,受到了热情的礼遇。老两口高兴地对记者说:“宁波不仅变得大了、绿了、美了,而且人也变得彬彬有礼了。”
这对夫妇的一番赞语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正在走向文明的宁波人的精神风貌。
“宁波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人口大量集聚等有形的变化过程,更是广大市民摆脱陈规陋习,走向文明的无形变化的过程。”许多在甬工作多年的外地人深有体会地说。
随地吐痰扔垃圾,甚至小便;乘车、购物一拥而上;彼此之间稍有不顺便出言不逊,甚至拳脚相加……曾几何时,这一幕幕不文明的行为影响着宁波的城市形象。
而一口铁硬的宁波方言则使外地人摸不着头脑,闹出种种笑话,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闭塞与市民文化素质的低下。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近几年来,伴随着宁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旨在提高市民内在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潮迭起。宁波市在广泛推行《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宁波市市民文明守则》、《社会公德教育读本》等基础上,以“港城市民形象大讨论”、“社会公德年”、“职业道德年”、“家庭美德年”等为载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内在素质,尤其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更把甬城市民的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年前,中山路隔离带第一次摆上鲜花后,有265盆鲜
花一夜间不翼而飞。如今,整个“绿城”宁波是一个大花园,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不会讲普通话曾是许许多多宁波人的一块心病。目前,普通话正日益成为宁波人工作生活中的交际语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甬城掀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学英语,讲英语已成为广大甬城市民的一大时尚。去年9月,宁波市举行市民英语大赛,参加者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学龄前儿童。整个大赛场面热烈感人。
日前,徜徉在甬城的大街小巷,购物排队,上车为老人、孕妇、病人、残疾人让座,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伸出你的手,奉献一份爱在宁波形成风气。据了解,近两年,市民向慈善机构捐款总额达到6400万元,有12万市民参与了无偿献血,有30多万党员、青年和妇女等各类志愿者活跃在街道社区,成为港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伴随着市民内在素质的提高,甬城市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1993年,市政府在办公楼前搞了一块广场绿地,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米。然而这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少市民打电话给市政府,要求解释为何在市中心搞这样“奢侈”的绿地?
而在2000年5月,一拆迁工地倒了一棵银杏树,当天就有30多位市民打电话反映情况。以前,城市搞拆迁往往有“钉子户”耍无赖,而去年,占地20公顷的中央商务区地块开发,涉及3700多户居民和340多家企业单位。但拆迁消息公布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搬迁,没有一家居民闹事,没有一家企业挡道。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更多的市民在业余时间纷纷“充电”。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市图书阅览室座无虚席,各大新华书店人头攒动,夜校灯火通明。为进一步提升知识层次,吸收新的理念,好多已工作多年的市民考研深造。宁波市高招办的一份统计显示,今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从去年的935人上升到目前的1335人,其中还不包括单独报考MBA的人数。
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气”和“神”。“抖”掉身上的小家子气,熏陶国际大都市的文明。近年来,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等国家级殊荣落户宁波,是两个文明协奏曲的精彩乐章。文明使城市的脸庞更加鲜亮。夜晚的江厦三江口一带,闪烁的灯光似繁星,现代化的宁波影城修葺一新,不远处是一座供游人小坐的亭子,造型好似一张鼓满了海风的帆———“张帆启航”。古老文明为宁波筑起了深深的文化底蕴,现代文明使宁波充溢着无限的活力和生机。540万宁波人民正是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为昔日的“小宁波”变成大城市,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添新的砖瓦,铸就新的辉煌。(附图片)
宁波市越湖
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4月19日人民日报第8版
潮涌三江古城新——宁波市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纪实 '...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