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页)
专栏:
创新 集聚 规范
——浙江省慈溪工业步入质量振兴轨道
范永强
循着浙江省慈溪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轨迹去探究,“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这条主线,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创新:质量振兴的不竭动力
大力构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是慈溪推进工业质量振兴的重要支撑点。慈溪市委、市政府历来注重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激励,促使企业树立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近年来,市财政每年给予企业技术创新的奖励都在1000万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科技投入的自觉性。仅“九五”期间,该市就完成技改项目近4000项,实际财务投入90.8亿元,开发出慈溪市级以上新产品2643个。涌现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6.8亿元,创汇2.7亿美元。
围绕构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慈溪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载体。一是扶持发展厂办科研机构,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慈溪现有厂办科研机构113家,累计开发出600余项专利技术、1500多个新产品,成为加快技术创新和质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建设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主导行业发展层次。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目前该市小家电、金属材料、改性塑料等18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建立了市级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了1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工作,其中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科技项目。三是兴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落户基地创业,加快催化高新技术企业。四是大力开展横向科技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市里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等10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服务机构“联姻”,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对接活动,帮助和引导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集聚:质量振兴的有效载体
20世纪80年代,慈溪工业经济特别是乡镇、个体私营工业以“小、轻、散”为特点的产业格局十分明显,在当时的条件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地区之间尤其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慈溪原有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面对新的形势,慈溪按照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抓转变、促发展、增实力、上水平”的思路,以增强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为着眼点,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镇村“亿元工程”和个私企业“千万元工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区域集中、行业集聚以及企业集约水平的提高。
慈溪近年来又把工业向园区集聚作为实现工业质量振兴的重头戏来抓,进一步引导千家万户的中小企业从分散走向联合,形成产业高度集中的格局。市、镇两级出台相关政策,科学设置进区“门槛”,鼓励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进区发展。至去年底,该市已投入40多亿元,创办各类工业园区45个,进区企业超过1000家,年产销规模2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近1/3。
慈溪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新区的启动建设,更展示出慈溪加快工业规模集聚和质量振兴的手笔之大。他们把握规划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选址慈溪的历史性机遇,决定在北部沿海打造一个集工业、商住、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区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首期打造10平方公里的工业城。
规范:质量振兴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的背景下,慈溪工业经济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极少数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已严重损害了慈溪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对此,市委、市政府坚持“在整治中求发展,在规范中求提高”,全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质量信用”牌子。
慈溪有30多年的减压阀生产历史,年产量约占全国的60%。但由于一些无证企业大搞低价竞争,曾被质监部门列入“黑名单”,成为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1999年起慈溪大刀阔斧地对减压阀行业进行打假治劣,先后关停并转50多家无证企业。同时兴建减压阀工业园区,成立市级燃气用具测试中心和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引导企业走规模、品牌发展的路子,一举摘掉了假冒伪劣的“帽子”。目前该市20家减压阀生产企业已全部注册了商标,其中15家还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今年慈溪又打响了工业质量振兴攻坚战,力争在3年内全面提升主要产业、行业和产品的整体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基本杜绝生产领域的块状质量问题和流通领域各类商品的质量问题。
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今年慈溪将在市级苗子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实力工程企业中全面建立产品标准化组织,其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比重达到50%以上,并组建洗衣机、饮水机等重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领域专项质量整治方面,今年除了抓好减压阀、饮用水桶等产品专项整治“回头看”外,还将对饮水机、电风扇、食品等六类产品进行专项整治,并开展以轴承、小家电、火花塞、电池等产品为重点的注册商标及产品标识专项整治。在建设“质量信用”方面,该市着力构建产品质量动态分析制,对重点产品的质量问题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和抽检,每半年集中组织一次“慈溪产品质量行”活动,并加紧建设产品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收集慈溪工业产品主要销售点的质量反馈信息,视情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库,对产品质量进行信用评估,评估结果通报市内外有关金融机构。
慈溪市还全面推行“质量一票否决制”。规定今后凡在各级质量监督检查中不合格的企业,取消评选年度先进的资格,不得享受任何奖励政策;对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情节严重的企业,吊销其营业执照,并追究企业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开放、开发、开拓,更快、更高、更强。面对新世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慈溪工业经济正以新的姿态和风貌,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新的方向和目标迈进。
第8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夺得千峰翠色来
——解析“慈溪现象”
本报记者 何伟 宁波 日报记者 王迪
两千一百年前,相传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从这里东渡日本,开启了中日源远流长的交流帷幕;
一千年前,越窑青瓷从这里踏上“海上陶瓷之路”,最早向欧洲传播了陶瓷文明,英文由此称中国为“CHINA”;
一百年前,以虞洽卿为首的“宁波帮”从这里出发闯荡上海滩,为近代上海的繁荣写下功不可没的篇章;
二十年前,秉承先人辉煌的慈溪人开始在这片热土上描绘一幅幅令世人瞩目的恢弘画卷。
地处浙东的慈溪,大部分土地是杭州湾畔冲积的滩涂,昔日属穷乡僻壤,偏居一隅,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优势可言:既无矿产资源,也无地缘交通优势,更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家底”。可是20年间,慈溪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新兴中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连年跃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并以发展速度快、经济活力强而被经济学家冠以“慈溪现象”。是什么力量造就了新慈溪?
市委书记徐明夫的“天地论”一语中的:上靠“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富民政策;下靠“地”,慈溪百万民众思富的伟大实践;而地方政府在中间,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慈溪经济的活力和令人咋舌的消费能力,常被周边地区演绎成许多版本的传奇故事,并以佩服的口吻在民间传播
驱车329国道进入慈溪,“百里经济长廊”上奇异的工业化景观跃入眼帘。10多个新兴小城镇和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沿路排开,摩肩接踵的厂房和标牌醒目的企业将城镇与城镇衔接起来。走进城区,流光溢彩的星级宾馆夺人眼目,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星罗棋布,气势恢弘的文化广场游人如织,设计考究的公交候车亭、精巧透明的街头电话亭以及造型别致的果皮箱、阅报栏,无不洋溢着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气息。
慈溪人的消费能力有多高?记者听到这样几则趣闻。慈溪的宾馆酒店多,三星级以上就有4家,且经常客人满堂,而客人大多是一家一家前来休闲的慈溪人;落户慈溪的国际知名品牌的餐馆、服装专卖店多,价格不菲却也红火;首届中国电视艺术家“双十佳”颁奖晚会在这里举行,上千元的贵宾票被一抢而空。慈溪人去年创下的高达83.87亿元、居浙江县市首位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慈溪的经济有多强?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去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4亿元,财政收入17.7亿元;工业用电量达20.2亿千瓦时,居浙江县市第二;建成浙江第一个电话市,每三人就拥有一部手机。这里是国内最大的饮水机生产基地、最大的微小轴承生产基地、最大的密封件生产基地……“金轮”、“卓力”、“沁园”等10多家企业稳居国内同行业头把“交椅”。
慈溪经济呈现的亮点令人瞩目:
——个私经济发达,形成“小巨人”企业群。据统计,全市登记在册的企业有2.5万多家,个体工商户5万余家,全市平均每4户就有一户经商或办有一家企业,形成了千家万户办企业、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喜人局面,其中4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家最大私企”行列,2家企业产品列为国家外经贸部出口名牌,净资产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78家,年销售超5000万元的企业92家,其中亿元企业47家,拥有国家大中型企业32家。
——特色经济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态势。在胜山、逍林等镇,有五六个几乎家家户户生产服装、鞋帽的专业村;浒山街道从事针织品加工的人员有3万多,占街道农村人口的50%,他们生产的针织品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远销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横河的轴承、附海的小家电、掌起的打火机……小产业大规模,小产品大市场,构筑起慈溪的特色经济群。现在该市特色经济群多达36个,从业人员超过20万,商品交易市场120个,成交额超10亿的有4个。
——名牌战略喜结硕果。企业拥有注册商标4086件,其中有10个商标被认定为浙江著名商标,有27个产品被评为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涌现出一批如“方太”、“恒康”、“三A”、“CW”、“HCH”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商标,有6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认证体系。
——外向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力军。三资企业累计达687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73家。去年,外贸供货企业874家,全社会外贸交货值124亿元,自营出口7.4亿美元,年出口创汇超亿元企业10家。外向经济遍及各个行业,共有41个大类、418种产品出口到135个国家和地区。
——较早构筑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有6.9万人,归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2.11亿元;大幅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现在农村、城镇分别为每人每月60—120元和130—245元;建立起近3000万元的慈善基金,专项用于扶贫帮困;募集帮扶资金1020万元,专门解决2000多名在乡“革命功臣”的生活、治病、住房等问题。
不爱张扬的慈溪人说:真正的发展活力蕴藏在底层,在群众之中,怎么发展快就怎么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慈溪就实行国有、集体、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发展,以规模实力和发展潜力“论英雄”,凡国家无明文规定禁止、限制的一律开放,个体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如今,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他们又强化“四个注重”,即经济发展要既注重块状优势,更注重集聚优势;既注重自发优势,更注重外来优势;既注重数量优势,更注重质量优势;既注重机制优势,更注重环境优势。
不张扬、不动摇是慈溪人的一贯风格。经济已有一定基础后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们北上取经,南下探秘,得出的结论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奉行少说多做或者只做不说的行为准则,面对体制的藩篱、舆论的怀疑,任凭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动摇。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发展个私经济一度遭遇非议,慈溪领导不计个人得失,尽力为经济环境减压。许多人回忆说:“如果当时不坚持实事求是,慈溪的民营经济不可能有今天的一派春光。”很能体现慈溪领导者觉悟的是“放水养鱼”策略,他们给慈溪的个私经济以充足的生长期。当国有集体企业转制需要社会购买力来实现时,慈溪一大批羽翼丰满的民营企业站了出来,使慈溪的改革抢先一步,大功告成。自发秩序和自行组织形式往往是最佳的理性选择。民办、民营、民有、民享,一位经济学家读解浙江经济时所作的概括,对慈溪更贴切。
政府不是发展经济的主体。慈溪的领导形成的共识,使他们在实践中格外尊重群众的首创经验,并及时加以总结升华,开足马力放手让群众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施展才能,为没有优势的慈溪营造出许多优势。
——机制优势。企业每一次机制创新,都推动慈溪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以工业经济为例,80年代初,国有城镇集体工业销售占全市的72%;90年代初,个私企业异军突起,工业销售占到86%;到现在,民营经济工业销售占到90%以上。当全国开始推行国有集体企业转制时,慈溪早已实现“三清”:产权清、职工身份清、法人主体清。
——资本优势。慈溪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自有资金丰厚。以技改投资为例,在近3年60多亿的技改资金中,企业自有资金占到90%以上,利息负担轻,资金成本低,企业轻装上阵。
——资源配置优势。慈溪是国内较有影响的“塑料模具之乡”,企业大多靠给大企业做配件起家,交易成本低。几年下来“媳妇”熬成“婆”,塑料、五金、机械、电器、化纤等企业也由搞配件进化到搞整机,从仿制到自主开发,连海尔、小天鹅、飞利浦等著名品牌也与慈溪企业搞起了联合。
——外向经济优势。慈溪的企业勇于到国际舞台上施展武艺,“走出去”创办了47家境外企业。电熨斗、欧式插座等小商品形成了块状出口基地。
政府俯首甘做铺路石、清道夫。慈溪的领导同志说:企业发展到哪,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中,政府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慈溪的领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所为有所不为,该补位的补位,该退位的退位,按照与市场经济全面接轨的要求,建立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的政府。
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去。慈溪市规定: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调研的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如今,在慈溪,各级干部已形成沉下去调研的习惯,凡重大决策出台之前,凡遇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都由市领导领衔深入基层调研,问计于民。仅去年,该市市镇机关参与调研人数就达上千名,提交调研报告100多篇,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记者翻阅《慈溪市领导干部调研文集》,《关于新世纪初叶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等专论不乏真知灼见。慈溪还建立了理论务虚会制度,每年围绕一二个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讨论。
“要以企业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服务好坏的尺度,企业发展到哪,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这是市长洪嘉祥对政府工作的定位。在坚持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做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当企业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时,政府铺路搭桥,组织参加国际展览;当企业经营者渴望充电时,政府在名牌大学开设了专修班;当企业需要大跨度发展时,政府启动了扶强扶优的“实力工程”、“骨干工程”和“培育苗子企业工程”。民营企业自营出口一度受到限制,慈溪市政府积极组织申请,跑前忙后,使民营企业搭上了自营出口的“头班车”。这种超前服务,不知为企业扫除了多少经济路障。
善于用经济的手段发展经济,是慈溪领导驾驭市场经济的新本领。我们听到一桩“怪事”:民营企业金轮集团搞技改,政府从财政拿出270多万元当场奖励。原来,慈溪的一些老板口袋鼓起来之后,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念头,不愿扩大规模搞技改。慈溪市政府没有下行政命令,而是出台一项奖励政策,结束了技改投入三年徘徊不前的僵局。
推进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WTO规则要求的运行机制。早在两年前,该市就大刀阔斧地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他们削减审批事项达51%,并成立了联合审批服务中心,把17个部门的157个审批事项统一纳入中心办理,进一步缩短了审批时限。去年底又大胆改革审批方式,实行投资项目“三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使审批时限整整缩短了一个月。慈溪市建设局则开通快速便民绿色通道,对“三资”企业的新建项目和慈溪市级以上重点实事工程实行上门代办制。同时,该市成立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让影响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行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移民文化,围垦文化,青瓷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衍生出慈溪精神
文化是竞争背后的深层动力。慈溪有自己鲜明的文化基因和特征。一是移民文化,衍生出慈溪人兼容并蓄、善于开拓的精神。二是围垦文化,慈溪素有“唐涂宋地”之称,慈溪的历史就是一部由先辈们“与天斗、与地斗,沧海变桑田”的创业史,锤炼出慈溪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青瓷文化,作为考古重大发现的上林湖越窑遗址,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出发点,慈溪人能商善贾、精工细作的精神也由此而生。此外,浙东学派“农商皆本”的观念和“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渗透到今日慈溪人的骨髓里。
慈溪人吃苦耐劳、能商善贾的创业经历,正是对这种文化的经典诠释。销售达5亿元的“世界点火枪之王”是从摆地摊起步的。当年,老总茅理翔带着自己发明的点火枪参加广交会,因知名度小无人问津,心有不甘的他索性在广交会会场的走廊里摆起了地摊。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有几十个慈溪人组成的民间边贸团,他们隔着边界线,硬是靠打手势每年与哈萨克斯坦商人做成3000万元的生意。从慈溪到那里,通常要花上10多天,仅仅为的是推销利润并不丰厚的针织品。
这种文化也孕育了慈溪人敏锐的市场经济意识。一条由沪甬商人传递的简单信息,被慈溪人及时捕捉并发挥极至,使古旧家具经营摇身变成一个大产业,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一度被国有大企业视为废物的布角料,在慈溪人眼里却蕴藏着无限商机。4年间一个年销售额达10多亿元的布角料市场就这样崛起了。如今,闻名遐迩的胜山布角料市场已使周边1万多农户走上富裕之路。慈溪个体经营者协会还先后在四川成都、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分会。
文化在慈溪人身上是具体的。一支商品意识强、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队伍,是支撑慈溪经济的顶梁柱。如果说慈溪产生了经济奇迹,那创造者是群众。
慈溪在赶路。毋庸讳言,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不时浮出水面,比如企业家族式管理、企业小而散、整体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也是慈溪正在着力破解的。成熟和完善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我们期待慈溪的新答卷。
(附图片)
慈溪市经济服务中心大厅 胡守华摄
第8版(专页)
专栏:
以城带镇 以镇带村
城乡联动创建文明城市
本报讯 在浙江慈溪城区,总投资近8亿元的体育中心、职成教中心等“四大中心”和峙山文化广场等“四大广场”的基本建成,把城市“客厅”装扮得更加气派、精美;在镇村,以全面消灭露天粪缸等“四个全面”和拆除不良建筑大会战等“四大会战”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活动深入实施,把农村环境建设推上新的台阶。近年来,慈溪市始终注重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
慈溪市按照“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的目标,把营造优良环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突破口来抓。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集中精力和财力搞好中心城区的环境,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市里组建了规划委员会和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统一行使城市规划审议、审批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咨询职能,并邀请国内外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调整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22平方公里建成区控制详规。该市还构建起新的城市综合执法体系,组建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统一行使城市管理职能。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慈溪强调城乡联动,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创建文明城市的整体水平。该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为期3年的“环境整治年”活动,大规模整治城乡环境。截至目前,消灭露天粪缸6.2万余个,新建无害公厕2327个,98%的村、居委会推行了垃圾袋装化,新增城镇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及破旧建筑25万平方米,使城乡整体形象大为改观。同时,慈溪市将文明城镇创建由竞赛制改为申报制,文明村创建实行星级制,扩大了创建参与面。现全市已建成9个市级以上文明城镇、126个一星级以上文明村,拥有宁波市级文明小区10个,周巷镇还跨入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集体行列。
注重载体建设,让群众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也是慈溪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目前,该市已建立140个村民学校、47个村落文化宫、13个文化休闲广场、400多个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组建业余文体队伍489支。去年该市举行的大型广场活动就达100多次,参与群众逾20万人次。(慈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