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4-1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洛阳牡丹”何以越开越艳 '...

第11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洛阳牡丹”何以越开越艳
  ——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启示
  本报记者 李杰 戴鹏 陈一鸣
  洛阳市从1983年开始举办牡丹花会,是全国最早举办大型节会的城市之一,在节会如何立足本地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做足做活节会文章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4月,是河南洛阳的城市节日。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十届。
  一路花香20年,洛阳牡丹花会一年比一年红火。接待游客人数保持在150万至250万;经贸活动成交额从1983年的0.58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0.5亿元。据经济界有关人士保守估计,洛阳已经举办的19届花会,给这座城市的旅游业、旅店业、餐饮业至少带来了70亿元的收入;而花会期间各类经贸活动带来的综合效益和长久影响更难以估量。
  3月中旬,记者到洛阳采访,虽然距离第二十届牡丹花会开幕
  还有20多天,全城已是一派喜迎盛会的忙碌景象。除了政府部门在忙碌之外,许多企业、公司,甚至个体工商户也都在忙着为花会期间的经营活动做准备———大家都热切地盼望着从牡丹花会这道“经济大餐”中分一杯羹。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牡丹花会不存在办不办下去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得更有影响、更有效益的问题。
  植根深厚文化根深方能叶茂
  ——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启示之一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加之洛阳作为千年帝京所独有的人文环境,使这座城市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牡丹文化。洛阳人自古以来酷爱牡丹,种花成俗,赏花成癖,自隋至唐、宋,终于培育出了名甲天下的洛阳牡丹。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吟诵牡丹、描摹牡丹,特别是以牡丹为题材的诗歌、传说、戏剧、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都赋予了牡丹丰富的人格色彩和文化意蕴。
  正是因为历史造就了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洛阳举办牡丹花会才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1982年,洛阳的友好城市———法国图尔市一位副市长率团访
  洛。临走时,他对当时的洛阳市市长任普恩说:“您能不能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再次造访美丽的洛阳?”“机会”这个词触动了洛阳人敏感的神经。他们想到了牡丹,想到了古代洛阳人倾城赏花的盛景。当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牡丹为洛阳市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
  1983年举办的首届牡丹花会,10天内涌入洛阳赏花的游客达到250万人次,是平常年份的10倍以上。“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宾馆旅店住满了,客人打地铺也要一睹牡丹芳容;主观赏区王城公园一天售出门票15万张,铁门竟被挤破,光是送往公园的食品、饮料一天就达150卡车———此情此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牡丹十足的魅力和花会旺盛的生命力。盛甲天下的洛阳牡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际上已濒于绝种,花会初创时,市区几乎找不到成片的牡丹,仅有的11万株、220种牡丹,主要集中在两个公园内。花会创办后,扩大牡丹种植规模和弘扬以牡丹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政府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牡丹栽培种植,全市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建立了国家牡丹基因库,牡丹品种增至600多个,种植面积达到8000余亩。如今洛阳牡丹比较大的集中观赏点有6个,主要街道两侧遍植牡丹,花开时节香满城,“牡丹城”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同时,牡丹文化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牡丹灯会、民俗文化庙会、大型花会庆典晚会、牡丹书画展、牡丹书市等系列文化活动年年举办,展示和丰富了牡丹文化的内涵;牡丹广场、牡丹公园、牡丹仙子雕像、牡丹大酒店等一批以牡丹为主题的建筑强化了城市文化的特色和洛阳百姓心中的“牡丹情结”。
  依托旅游优势“花”香才有客来
  ——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启示之二
  花会引来了四方来宾,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客人在洛阳看得开心、玩得舒心,真正感到不虚此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花会也才能长久不衰。
  作为全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阳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悠久灿烂的历史造就了她丰富的旅游资源。洛阳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75处,市、县级数不胜数,出土文物达40余万件。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有“祖庭”、“释源”之称;关林是“武圣”关羽的寝地,为世人所敬仰;邙山遗存东周以来诸朝皇陵形成的中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千唐志斋、范仲淹墓、白居易墓、程颐程灏祠、孔子入周问礼处……众多历史遗迹难以尽数。此外,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已经形成300平方公里水面,千岛星布,波光粼粼;洛阳西南群山绵延,分布着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众多自然保护区;天然溶洞鸡冠洞瑰丽奇美,被誉为“北国第一洞”。花会期间莅临洛阳,既可赏花,又能观景;既可在众多文化遗存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又能在旖旎的山水之间回归自然,舒展身心,难怪4月的牡丹如此诱人了。但是,洛阳人不是抱着先辈留下的旅游资源坐吃山空,而是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创新旅游景点,赋予洛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的内涵。
  ———整治老景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三大景点经过大规模环境整治,同时进入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点)行列;龙门石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标志着洛阳拥有了世界级的文物景点。
  ———开发新景点。北面,对小浪底风景区进行了高层次的规划建设;西南部山区,新建了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城市区,沿洛河兴建大型开放式园林洛浦公园,总长十余公里;通往新建景点的多条旅游道路相继建成通车。
  ———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实施“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拆除70余万平方米的违章和不协调建筑,新建改建20多条城市道路,一批城市广场相继建成,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古都旧貌换新颜。
  去年,到洛阳观光的游客达到1029万人次。人们观古迹,游山水后发现,与辉煌的古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是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文明。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造就活力
  ——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启示之三
  洛阳举办牡丹花会虽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然而20年花会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花会创办时的80年代初,没有多少经验,完全是政府投入、政府策划、政府组织、政府操心。政府有心为民办好事,但不是事事都能遂人愿。
  节会怎样办才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那时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洛阳人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
  从1989年起,牡丹花会中的重头戏牡丹灯会,从原来的免费观赏改为有了门票收入分成,广告也在彩灯上大量出现。后来,市灯展办尝试着组织彩灯外展,没料到洛阳的彩灯在外地大受欢迎,这样制灯单位也有了经济上的回报。1996年灯会,市政府已不再投入资金,而是由灯展办先向政府贷款50万元筹办灯会,一年后凭借门票收入、外展收入如期归还了贷款,还稍有盈余。从1998年开始,市政府改变工业品展销会只展销本地产品的传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来洛展销。结果出乎意料:尽管展位价格不菲,但还是被广州、泉州、上海等地企业一抢而空,本市一些中小企业的参展热情也陡然高涨。
  牡丹花会的举办模式与时俱进,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机制: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最近几届牡丹花会,在政府有意引导和鼓励下,愈来愈多的洛阳甚至外地单位和企业主动参与到牡丹花会中来,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在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丰富了牡丹花会的内容和形式——政府直接组织的活动少了,省心了,花会的活动却越来越精彩了。
  唱好经济大戏多方共同受益
  ——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启示之四
  洛阳办花会的口号是“花会搭台,经贸、旅游唱戏”———虽然没有新奇之处,但是真正把经济大戏唱好了,让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受益,节会也才能有长久办下去的动力。
  从第三届花会起,洛阳开始举办首届经济贸易洽谈会,明确提出要通过花会“宣传洛阳,广交朋友,互通信息,振兴经济”。此后,每年牡丹花会前夕,市委、市政府都要从招商引资项目库中精选包括农业、工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等方面的大量项目,到京、沪、穗等地推介,广邀中外客商来洛洽谈。牡丹花会唱响了发展经济的主旋律。
  据不完全统计,前19届牡丹花会各类经贸活动累计成交总额超过233.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9.16亿美元。作为地处中原的内陆城市,引来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投入,与100多个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城市旅游服务设施日新月异。每年为了迎接花会,洛阳都要集中上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带动了洛阳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上台阶。
  每届牡丹花会期间,中外知名新闻媒体记者云集洛阳,报道牡丹花会盛况和洛阳的建设成就,洛阳市也有计划地利用牡丹花会宣传推介自己,如今国内外很多人都知道洛阳牡丹花会。记者在洛阳采访,社会各层面的人士对举办牡丹花会的褒奖声几乎众口一词:如果没有牡丹花会,洛阳这些年不会发展得这么快,我们的居住环境也不会变得这么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附图片)
外国游客兴致勃勃地观赏牡丹。 ia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专页)
专栏:

座座广场展画卷 丛丛新绿现洛阳
洛阳实施环境“民心工程”
本报讯 为了进一步绿化河洛大地,在近一个月时间里,洛阳群众自发捐献绿化款1000多万元。这是洛阳近年大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施民心工程带来的良好社会效应。
  据有关部门的同志介绍,去年至今,洛阳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最大规模的城市房屋拆迁,拆除各类违章建筑70余万平方米。市委书记孙善武说:“城市改造不仅是洛阳大力发展旅游的需要,也是拉近政府与市民距离的需要。老百姓是环境改造的受益者,他们自然也会成为环境改造的参与者。”
  在洛阳,老百姓这两年普遍的感受是:城市被染得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道路更宽敞、平坦了,市区环境更加美观了。一两年间,洛阳的绿化广场就增加了8个,每区都有一到两个广场。它们像绿色明珠镶嵌在城市中心,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拉近了与政府的距离。
  亚世广场,过去是一块闲置多年的荒地,外地来洛人员搭个棚子就在此居住下来,群众意见很大。去年,市里投资800万元,不到半年时间,就把这里变成了集休闲与锻炼为一体的绿化广场。洛河两岸10余公里长的园林带,芳草铺地,繁花似锦,庭台错落,林木葱茏。
  近年,洛阳投资近40亿元,用于供气、供热、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了30多条城市道路,使城市出入口和景区环境焕然一新。去年年末,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经典的艺术价值、优美的外部环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短短一年多时间,洛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1平方米增加到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7%。洛阳百姓欣喜地告诉记者,他们的建设目标是:向北方最适合人居的城市迈进。(李勇 刘建新) ia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