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订单农业”呼唤信用
江浚涛
报载,山西运城市59万亩棉花丰收后,由于种植棉花前签订的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棉花收购企业怕赔钱,纷纷毁约,订单成了一纸空文,导致棉农损失近4000万元,棉农意见很大。
读罢这篇文章,心里感到沉甸甸的,不禁为棉农的处境担忧起来,同时也在心里谴责那些说话不算数的违约企业。像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少见,可以说,信誉不佳和信用缺失现象目前仍然普遍存在。这件事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加强信用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的农业历来就是比较脆弱的产业,不仅望天而收,遇上灾害就减产,而且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很大,一遇上价格调整,或者供需矛盾突出时,应变能力很差。庄稼种到地里了,如果市场行情有变,想调整已来不及了,产品卖不出去,就只能亏本。
发展“订单农业”,用合同的方式将农民和收购或加工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契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但是,这种方式是不是就是万能的呢?我看不一定。从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到,假如收购企业不讲信用,合同只能是一纸空文。
当前,经济活动中信用程度低、信用差,是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表现和根源之一,也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形象和企业信誉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参加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中国农业的弱质性都要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但农业自身也需要不断“打造”,规范的“订单农业”是一种“打造”,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民,都要讲信誉,守合同,最终在市场中形成较完善的信用制度。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业赢得市场,要靠什么?靠自身优势,靠自己的特色,请看革命老区大别山
——特色农业“花”正红
新华社记者周东爱 詹国强
春天来了,横跨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显得格外美丽。记者驱车3000余里,穿行在大别山南麓的黄冈市山区,如同走进大花园一般,而开得最鲜艳的是大别山上的特色农业之“花”。
“特”字做出好文章
我们来到“药圣”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县,举目望去,好不气派,山脚下、山坡上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各种中药材基地,一眼望不到边。开着紫红色小花的丹参宛如一张巨毯从山坡一直铺到山脚,药农们正忙着给丹参松土施肥;村前屋后的紫苏正破土冒出嫩芽。漕河镇高德畈村支书江维告诉记者,种一亩丹参或紫苏,投入不过200元,纯收入可达1500元。全村今年种了600亩,农民主要收入就靠药材。蕲春县副县长张友启向记者介绍说,李时珍巨著《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见诸蕲春的就接近800种,蕲春这种名人效应、传统技术和山区特有小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势,是一般农村买不到、学不了的,县里从1990年起就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化,在药农、药工、药膳、药商、药市、药研、药品、药文化上大做“文章”。目前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26万亩,去年药材产量3850多吨,收入1.24亿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27%,全县有10万农民从事药材种植、生产和营销。
告别蕲春,记者沿着318国道驶入大别山主峰天堂山下的罗田县,只见板栗带在道路两旁的山坡上依次排开,黄灿灿的油菜花夹在其间,公路纵横、小溪潺潺,汇成一幅田园春色图。“高等线,绕山转,两米宽,不间断,涝能排,旱能灌,公路通到板栗基地间。”罗田县板栗办主任张仕辉边领着记者看基地,边娴熟地背着板栗基地的新蓝图,他告诉记者,罗田的山坡麻沙、土多,微量元素丰富,产出的板栗又香又甜,罗田就做这个“特”字大文章,全县近几年抓住板栗不放松,县里专门成立了板栗办,他说,全县有6条百里板栗带,目前种植板栗60多万亩,挂果的达30万亩,年产2500万公斤,系列产值3亿元,全县人均板栗一亩,占农业收入的1/3,一跃成为中国板栗第一县。
不走“特”字路,黄冈没出路。黄冈市农委主任方荣对记者说,黄冈市10个县区,七山一水两分田,是典型的农业市,730万人口,人均只有6分田,但人均可开发的山却有4亩左右,而且大别山高山少、低山多、土层厚,雨量充沛,高、中、低山小气候不一样,适合多种特色农业在山区扎根。他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在稳定粮油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把“特”字做大做强,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成“一县一品,一市一业”。记者沿途采访中看到,过去黄冈星星点点的特色小花,现在正被万亩连片、百里成带的板栗、茶叶、药材、花生、蚕桑等大特色基地所取代,全市人均面积达到一亩。全市农业收入的一半来自特色农业。
特色赢来大市场
蕲春的药材销全国,罗田板栗闯天下,红安的花生不愁销,英山的茶叶进万家。这是黄冈山区农民今天新编的特色农业走市场的新歌谣。
特色农业正为大别山的南麓赢得了大市场。外地客商来了,安徽亳州的8个药材经销商慕名来到了蕲春县,与漕河镇农民签订了8年购销合同,农民只管药材生产,产出后由他们包销。在蕲春县中药材市场上,来自全国20多个省的药材经销商在这里长期“驻扎”,有300多个药材门市部的蕲州药市,上市中药材的品种多达1100多个,每天交易额60多万元。境外客商来了,台湾的三个老板合股投资亿元,在蕲春办起了药材加工厂。
特色农业的节日也开始兴起来了。定期举办的英山茶叶节、罗田板栗节、蕲春药材交易节,把国内外的专家和经销商都吸引到大别山乡,大大拓宽了市场渠道。
人在大山里,货销遍天下的愿望也开始变成现实。网上交易、订单种植、特色市场,在大别山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通过这些途径,罗田2500万公斤板栗及其制品广销国内30多个省市区,并出口到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红安上亿斤的花生、英山几百万斤的茶叶年年是零库存。
大别山的新呼唤
特色之花能不能越开越艳,仍潜伏着一些危机。
“耕地的老汉采茶的婆,青年难觅老少多。”记者在青山绿水、鲜花满坡的大别山上行程数千里,采访了10余天,深入采访了近10个村,感受最深的是,山水的美景与人力的老化形成巨大反差。
在蕲春县狮子镇畈垸村,记者见到,71岁的詹奇志老汉牵着水牛还在水田犁地。村支书詹蓼元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入世后农产品的竞争就是品质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现在农村青壮年过度流失,靠老人妇女,怎能提高今后农产品的品质?”他呼吁,上上下下应尽快给农村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吸纳优秀青年回来,农村种植业还有用武之地。
兴山得有新机制,这是记者在大别山听到的呼声。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村村支书周明星告诉记者,他们村人均不过8分地,只能管肚子,村民、村集体靠田地难以富起来。而能开发的山坡人均超过4亩,如果再承包到户,分散经营,难成产业气候,在山上必须找到一富村民、二富集体的新机制。他说,他们村每年以200亩的速度向荒山开发,通过实行集体规划开发,农户分片管理,利益比例分成的新路子,使农民和集体都看到了希望。他认为,在山多地少的农村,山与田不同,应鼓励山民探索试验适合山区发展的新机制。
种植业的大特色,如果加工跟不上,也会带来很大风险。这是乡县干部最担心的。目前,黄冈市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发展到了3000多家,年加工产值达58亿元,其中亿元加工企业集团仅有12个,鄂东丝织、时珍药业、红安花生被列为湖北省级龙头企业。但真正能起到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牵动性很强的企业还很少。他们呼唤城里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开进山里来。
“口粮靠种田,零花靠打工,致富在山上。”临别时,罗田县九资河镇圣人堂村支书肖春花憧憬着未来的发展。大别山需要更多的龙头企业、更大的投入、更多的人才、更好的机制,特色农业之花才能四季常青、越开越红艳。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兰考:昔日沙荒变绿洲
38年来,河南省兰考人民踏着焦裕禄的足迹,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使昔日的沙荒地变成了绿洲。目前,全县农桐间作达到46万亩,农田林网达37万亩,经济林达1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0.16%。
林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兰考林产工业的发展,全县以桐木加工为主的板材企业达到100多家,从业农民达3.6万人,年加工量10万立方米,产值近1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91万美元。
上图:农桐间作,林茂粮丰。右下图:桐木乐器,受到青睐。左下图:“兰桐”板材,畅销市场。
陈波摄影报道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同样调整结构,效果为啥不同?最近,笔者深入湖北省竹溪县城关、鄂坪、水坪三乡镇采访,听农民——
咋念“富经”
王坤
雷明国:看市场“脸色”
谈到种菜,在城关镇我算是一把好手。早在10多年前,我就种得比别人好。1994年,大伙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建起了2个大棚,可近两三年,“大棚”到处有,不想点“门道”,还能挣到钱?经过琢磨,我决定专种别人没有的。去年6月份,别人都在种时令蔬菜,我却种了半亩南瓜,上市后,卖到了4元钱1斤,一下子就赚了4000多块钱。村上人看到我种南瓜发了财,也都跟着种,我赶紧种上别的。前一阵子,我又搞了半亩黄瓜,半亩苦瓜,上市保准是好价钱。有人问我下回种啥,我可以肯定一点,我种的别人肯定没有种。
邓和国:靠科技“单方”
这年头,光靠勤扒苦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谈别的。还是要依靠科技:1996年,我买回电教片,边观看,边摸索。我们这电视收得到10个台,科技节目我是台台不漏;县上推广的什么可调式铺膜机、营养钵制钵机,在我们鄂坪乡,我是第一个买回来;听到啥优良品种,我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引进来。去年,听说内蒙古有个洋芋品种好,我走了30多里的山路搭车赶到城里买回了种子。前几天,我跟农经站的同志“拍经”,他们说“两优培九”的水稻可增产,今年我怎么说也得种上。现在入世了,再不动下脑筋,怎么比得过外国人?
李吉文:借支柱“搭台”
在我们水坪镇,说起魔芋种植户,我算是一个。这魔芋的确是个好东西,不可能没人要。去年,我承包了村上的30亩水田,全部都种上了魔芋,除去种子、肥料钱,净收入2万多块。前几天,镇上的尹书记还跟我说,让我大胆种,销售的问题、资金的问题镇上想办法解决,你说,有这么好的政策,这魔芋我还能不种下去么?魔芋这东西,就一宗不好,爱得病,不过也不要紧,听说我们县委书记对这个事儿很重视,正组织人“降”它呢!再说,今年我还请了农技站的站长作指导,就更保险了。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生态桃”富了平谷
李永明 沈大军 刘志远
京郊平谷大桃,名气不小,多次在全国性评比中荣获金奖和“中华名果”称号。2001年秋,在王府井大街举办的“第二届绿都平谷精品大桃展示会”上,平谷区生产的单果重738克的桃王以1018元的金价被商家买走,更是为人传诵。
近年来,平谷区依托山区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大桃一品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果品生产作为山区半山区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大桃的发展。
到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大桃基地15万亩,大桃总产量1.2亿公斤,占北京市大桃总产量的1/2。大桃生产已覆盖了全区17个乡镇的120个村,有3万户、10万农民靠大桃生产走上致富之路。仅大桃一项,3万户桃农户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万户,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有300多户,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0多户。
平谷区在大桃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建起了具有本区特色的大桃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自选和引进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200多个,拥有白桃、油桃、黄桃、蟠桃等四大系列,其中主栽品种40多个。由于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每年从6月中旬到10月上旬均有鲜桃上市。特别是1994年以来,平谷区又开始了设施大桃的发展,目前总面积已达8000亩,全年鲜桃上市时间从5个月延长到9个月,实现了四季有桃上市。
为使平谷大桃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让消费者吃上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大桃,近年来,平谷区加大了投入力度,增施有机肥、果树专用肥、生物肥等长效肥,推进配方施肥和营养平衡施肥,坚持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坚持科学疏花芽、疏蕾、疏花、疏果,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技术;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
目前,平谷大桃不仅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而且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蒙古和西欧等国家,年出口量1300万公斤,香飘海外。
平谷区大桃不仅富裕了农民,而且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特色旅游、果品加工、市场运销、包装、运输、农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区的粮经比例已经达到了2∶8,建成了泰华、华邦、平乐等几大果品加工业,建成了占地380亩的华北地区最大的产地大桃批发市场,产生的综合效益达4亿多元。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绿色农业亮了沛县
周沛生 郝允跃 孔凡琦
江苏省沛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按市场化运作,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之路,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成为黄淮海地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沛县地处黄河故道,土质东淤西沙,是传统的粮棉生产大县。近年来,沛县围绕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一镇一品、规模经营”的原则,突出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品,发展和壮大优势项目。目前,全县已形成优质水稻、专用小麦、蔬菜、果品四个主导产业,建成万亩特菜、万亩绿菜花、万亩设施菜、万亩浅水藕等10余个生产基地。以牛蒡、山药为主的特菜是沛县特色新产品,主要出口韩国、日本,亩效益高达四五千元。发展特菜使沙地产粮劣势变为优势,提高了沙地产出效益。老百姓说,“特菜一亩(菜)园,胜过十亩(粮)田”。
沛县以科技进步带动标准化生产,将绿色产业培植成新的支柱产业。通过实施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知识更新工程,全县农作物新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推广稻麦群体质量栽培、遮阳防虫网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制订并实施无公害稻米、山药、牛蒡、番茄生产等10余项操作规程,自觉按标准化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农村新时尚。200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示范县、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实施县,农业部在该县蔬菜批发市场设立首家县级定点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绿色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0%来自绿色产业。
沛县以产业化提升标准化,通过龙头带动、品牌战略和健全销售网络等拉动农业生产链延伸,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全县现有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龙头企业50多个,年加工能力40万吨,产值10亿多元。采来、天顺等品牌蔬菜不仅叫响国内40余家大中城市的市场,而且在日、韩还小有名气。生产的千荷湖、一季春、龙香等无公害大米进入惠客隆、苏果等大中型超市,成为苏鲁豫皖地区消费者钟爱的大米品牌。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西部开发“指南”莫太滥
编辑同志:
现在,一些西部开发“指南”泛滥,比如编辑招商引资宣传资料就弄得不少企业苦不堪言。
西部某省一企业办公室秘书告诉笔者,省里一些部门非常热衷于编辑招商引资“工具书”。为编辑这些书,企业多的要掏上万元,少的要花五六千元。如西部某省正在编的招商引资书有:西部大开发办公室编的《西部大开发·××投资指南》、招商局编的《××招商投资评介》、经贸委信息中心编的《中国××投资开发大典》……名字不但类似,其内容都是关于西部开发招商引资的宣传,要企业提供的都是图片、简介、法人照片等。
翻看这些五花八门的“招商引资大典”文件,发现“来头”都不小,名誉顾问都是些“重量级人物”,企业惹不起也躲不起,不参加又怕日后办事被“卡”,参加又实在不愿花这些冤枉钱。
其实,编一本(或一套)招商引资“精品”,企业一般都是乐意接受的。但是,那种圈钱编书是让企业反感的,有关部门应该好好整治清理,还企业一个清静的工作环境。
贵州遵义 潘廷祥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怀远农民靠“手艺”打工
本报讯 安徽省怀远县从大力造就专业型打工农民入手,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扶持和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外出打工的农民已超过20万人,去年这些打工人员总收入高达10亿多元。
近年来,怀远县一直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来抓,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手段,广泛建立劳务输出人才培训基地。全县现已建立服装、家电维修、美容美发、农机维修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基地160余处。(王子军)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三河农业产业化致富万家
本报讯 走进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福成物流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偌大的保鲜库内摆满了一箱箱水果、一箱箱蔬菜。物流中心董事长李福成对我们说,这些都是从农民手中收购的,准备运往全国各大市场。
近几年,三河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一项头等大事,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以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种植业按照“减粮优果增花菜,种草种树种苗圃”的总体思路,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着力发展蔬菜、花木两大主导产业。粮食种植面积由25万亩调减到2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2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
(李宝忠 雷爱军)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六合村用上“水存折”
本报讯 近年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镇六合村委会推行“水存折”,管水用水,服务农业生产,确保了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近年来,该村采取一家一户责任用水的“水存折”农田用水方式,他们根据人口、责任田分配基本用水,另外还根据兴修水利时农户投工投劳情况分配投劳得水。群众根据“水存折”合理安排用水量。自家的“水存折”上不够用,就相互调剂,杜绝了统一放水冲沟冲坝、跑冒滴漏现象。(刘家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