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在某些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过程中,党组织的作用如何发挥?实践证明,要解决好关闭、破产企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
“站在第一线”
本报记者 崔士鑫
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事关职工的生计,可能引发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破产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如何管理?这已成为国企党建工作的一个新问题。
不能忘记“核心作用”
一则消息令人吃惊:湖南省永州的一家企业,破产后党组织“缺位”,把企业完全交给了“清算小组”。没想到“清算小组”在为期3年的破产清算中,由于吃饭、滥发补助等挥霍,又让企业多开支10多万元。
另一则消息令人反思:四川成都一家国企破产后,300多名党员没了组织,心理上承受不了。一些老党员买菜时路过工厂大门,忍不住痛哭失声……近年来,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加大,破产的企业增多。国企关闭、破产,涉及巨额国有资产、众多职工的生计,极为敏感和复杂,亟须各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但一些地方却不重视破产企业党的工作,党组织不再履行职责,职工思想工作无人做,权益无人管,破产过程无人监督,致使一些状况并非最差的企业,反而出现了更多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还有一些地方,企业破产后党组织就“线断网破”,下岗职工党员过不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甚至成了入党材料自带的“口袋党员”,影响了党员作用的发挥。
“阵地仍然在” “思想不离岗”
企业宣布关闭、破产了,还要不要开展党的工作?怎样开展?近年来,不少地方吸取了破产企业放弃党的工作带来的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老工业基地辽宁推行了“三个同步:企业关闭破产工作与党建工作同步规划;企业破产清算组和党建工作指导组同步进驻;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开展。破产中“阵地仍在,红旗不倒”,保证了关闭、破产的工作顺利进行。
四川则在全省建立起500个流动党员管理站,在破产企业离岗党员中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破产企业离岗党员重新有了归宿和发挥作用的天地,企业破产后“人离岗,思想不离岗”,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2000年4月,中组部下发了在关闭、破产国企中加强党的工作的意见。各地按照要求,及时调整关闭、破产企业党的组织设置,加强了对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据中组部有关部门同志介绍,目前各地已摸索出4种方式,解决破产企业党的工作的连续性问题。一是先设后撤。对拟分离重组企业,在新企业注册的同时,同步建立党组织。原企业党组织在关闭破产程序终结前暂不撤销,既负责抓好关闭破产企业党建工作,又协助新建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二是撤设衔接。对拟实施收购的关闭破产企业,收购前即由实施收购的企业提前派工作组进驻筹备。在新企业组建的同时,同步建立党组织。三是先管后破。企业关闭、破产前,先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委托拟接受企业党组织管理破产企业的工作,待企业终结后,党的工作由接受企业党组织统一领导。四是全盘转接。对于“厂销人散、关门走人”的企业,在注销企业法人的同时,撤销企业党组织,根据党员分流安置和居住状况,及时将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到所在街道党组织,实行全盘转接、属地管理。
这4种方式,有效地防止了企业关闭、破产过程中出现的对党组织作“冷处理”和企业破产后“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等现象的发生。
责任更大 任务更重
辽宁铁岭柴河铅锌矿原是一家声名赫赫的企业,然而由于资源枯竭,企业被迫关闭破产。一时间,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哄抢、盗窃国有资产案件骤增,企业似乎成了“末日的庞贝城”。
但企业并未被破产消息的“岩浆”所吞没。
关键时刻,矿党委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实施关闭、停产的每一个步骤,党委都先让党员知道,通过党员干部在职工群众中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也及时向党组织报告群众的意见动态。在企业迁移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参加义务劳动,肩挑手推,班子成员兼做卡车司机,昼夜苦干。在党员的带动下,职工群众自动组织起“护矿队”,保护国有资产。
有了稳定的基础,企业一步步地实施“转移基地、转产办厂、转换机制,分流人员”的“三转一分流”的方针,生产自救有条不紊,职工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节日期间,矿领导和职工同台歌唱,其乐融融。有人赞叹:“真没想到,破产企业还会有这样的凝聚力!”
柴河铅锌矿的事例表明,在企业实施破产过程中,只要企业党组织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有可能保证企业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使企业再现生机。
尽管企业破产工作主要由企业破产清算组来进行,但党组织仍大有作为,例如宣传国家企业破产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职工思想;参与研究、制定合理的关闭、破产方案;建立健全破产期间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早日实现再就业;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和移交工作等,防止破产企业党的工作成为党建工作的“缺口”。
2000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等地考察党建工作时强调:“破产、关闭的企业,党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站在第一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下岗的党员和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任务艰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当“站在第一线”,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有感而发
困境之中更显本色
士心
破产,特别是国有企业破产,以往人们言之色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的兴衰更替,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在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国家对部分国企实施关闭、破产,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何对待自身所在企业的关闭、破产,怎样在困境之中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将是考验每个党组织和每位党员的一份严肃的考题。在这个特殊时期,最能考验出每个党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最能考验出每个党员是否具有坚强的党性,是否称得上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首先是关闭、破产企业的党组织要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任。虽然党组织成员与其他职工一样,面临着个人利益的调整、前途的选择。但在新企业的党组织未组建前,在党员未找到“新家”前,使命不能丢,组织不能散,工作不能断,站好最后一班岗。关闭、破产企业的每一名共产党员都面临着人生中极为严峻的考验。但企业消失了,党性不能消失。困境中,更应凸显出共产党员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本色,在保持稳定中发挥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协助党组织做好亲属、子女和身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关闭、破产企业搞好稳定工作的一块块牢靠的基石。
同时,上级党组织对关闭、破产企业党的工作,绝不能撒手不管,除了尽力帮助破产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外,还应从国企关闭、破产过程中,发现优秀的党员、干部典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他们组织教育、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在改革中挑重担,在结构调整中当勇士,早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议论风生
形式主义的根子在哪里
王忠远
形式主义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影响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有些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有些人好大喜功,热衷于搞“假、大、空”的政绩,“看上去很美”,实际一无是处;有些人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只能“跟着感觉走”,做表面文章,等等。
形式主义也是一种腐败,无时无刻不在毒害着党员干部的思想,损害着党的形象,影响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当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的根子在哪里?首先应从世界观上寻根溯源。形式主义就是不从事物本身的联系出发来把握事实,不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高涨的工作热情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从根本上把思想路线和工作指导思想搞端正。要正确对待各种书本知识,坚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上级的指示,既站在全局高度认真领会,又不照抄照转,坚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正确对待自己以往的经验,既充分借鉴昨天的成功经验,又不墨守成规,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彻底破除名利主义思想。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从领导个人身上找原因,根本的是名利思想在作怪。有的同志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是否有利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基层建设、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目的出发,而是一事当前,首先想个人、单位能否给领导留个好印象、能否得到上级的赞许和表扬,对成绩看得过高,而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有的一味追求出名挂号,把上面转发了多少材料,报刊刊登了多少稿件,召开了多少次现场会作为工作成绩,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充分认清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建设与改革的进程。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公仆心声
做群众想做的事
中共辽宁省北宁市委书记 王广明
北宁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一直是全市上下十分关注的问题。过去,我们依靠好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一些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老百姓在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群众要求的提高,我们原有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还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根据目前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一齐抓”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三个产业一齐抓,侧重抓二、三产业;领导服务一齐抓,侧重抓服务;两个文明一齐抓,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争取利用五年时间,把北宁建设成优质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的先导区和旅游观光度假的风景区。应当说,上述目标和思路是符合北宁实际的,广大干部群众也是认可的。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北宁在几年内一定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变化。
我认为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最为关键的是要围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和全面建设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一件事、一件事地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去年秋天以来,我们根据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迫切愿望,提出并实施了“西果东菜,绿色覆盖”工程,即在西部主要发展水果业,实现每人一亩葡萄园;在东部主要发展蔬菜业,实现每人一亩棚室;绿色覆盖,就是全市要大规模植树造林,保证平均每人栽10株树。对此,农民十分欢迎,纷纷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比致富、奔小康的高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农民这种积极性,全市各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上级要给下级服务好,下级要给群众服务好”,明确责任,注重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包扶单位组织调研近百次,捐款达10万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50多件,已为贫困村屯打井10多眼,修桥2座,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实践证明,只要群众期盼的事,我们认真去办,群众就认可,党同群众的关系就越密切,越深厚。(附图片)
王广明,男,辽宁省北宁市人。1955年出生,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1976年参加工作,历任副乡长、乡长、乡党委书记、北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市长,2000年起,任中共北宁市委书记。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逼民致富”要不得
“某村的墙上刷着一条标语:“逼民致富无罪,猪可驱,羊可赶,不种烤烟要罚款。”基层干部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愿望,应当肯定。但是,如果不注意工作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少数干部习惯于搞强迫命令,有的不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先打自己的“小九九”。种烤烟上缴乡镇多,干部提成也多,所以乡镇干部就强迫农民种烤烟。还有的办事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劳民伤财,大搞“政绩工程”。“逼民致富”根源也往往在上级。有的领导干部好大喜功,动辄提口号,下指标,搞“一票否决”。在“高压”之下,一些基层干部种种“逼民致富”的怪招就使出来了。群众致富绝不是“逼”出来的。基层干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引”民致富、“帮”民致富上下功夫。
——中组部《党建研究》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不宜成群结队搞“三同”
目前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进村入户与农民搞“三同”,但有些做法却令农民反感。有的成群结队搞“三同”,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涌到一个村,走起来一大队,坐下来一大片,阵容庞大,老百姓只是远远地看热闹,被找来座谈或被登门访谈的群众也是浑身不自在,根本无法谈心交心。有的前呼后拥搞“三同”,特别是领导者每到一处总是小车接送,随从一大帮,接待人员一大群,领导陷入干部之中,疏远了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项也谈不上。有的是摄像机前搞“三同”。一些领导干部平时整天在摄像机前活动,走路要摄像,座谈要摄像,开会要摄像,老百姓见了反胃。还有的是吃喝玩乐搞“三同”。把下乡当成放松或旅游的机会,驻村期间东跑西颠,打扑克,搓麻将,老百姓嗤之以鼻。也有的嫌贫爱富搞“三同”。下乡只愿意吃住在村干部或当地大户人家,对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只是象征性地走访慰问一两户,暖了少数人的心,寒了大部分老百姓的心。这些不正常现象需及时纠正。
——《广西党建》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讲话何必言“特点”
有种现象:一些领导干部讲话爱讲“特点”,听下级汇报后要总结几个特点;会议不论长短,散会前要总结几个特点;活动不管规模大小,结束时要总结几个特点……似乎不讲“特点”就不够水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讲“特点”套式。不可否认,一些会议、活动确有特点,提纲挈领地概括出特点,有利于推动工作。但如果没有特点可言,不是特点说成特点,或者叫秘书硬造特点,就毫无必要。开会总结总是“到会及时,学习认真、发言热烈、效果显著”;调研、视察讲话肯定是“班子团结、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成绩卓著”等等,又有什么价值可言?领导讲话应恰如其分,讲出特点,而不是讲“特点”。要从实际出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故弄玄虚以讲“特点”来显水平。讲话只有达到宣传教育、推动工作的目的,才能真正体现出领导水平。
——新疆《支部生活》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书记念错人名之后
某市党代会选举大会主席团成员。新到任的市委书记宣读主席团成员建议名单。由于准备不够,他念错了3个人的名字。大会主席团成员建议名单一般不会通不过,但念错名字是必须纠正的。可是台上台下537个与会代表没有一个提醒新任书记纠正口误,被改了名字的3个人照样按部就班地被全体代表一致举手通过了。这件小事反映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党内监督风气不够,尤其对“一把手”的监督就更弱。有些地方党组织的党内生活不够正常,明知“一把手”做的事不对、讲的话不妥也不敢纠正。可想而知,连领导在会上的口误都不敢帮助更正,还能指望帮助领导克服思想上、工作上的失误吗?书记在党代会上的口误也许可以算作不太慎重、不太严肃的“小事”。但如果“一把手”所做的重大决策有误,也没有人帮助纠正,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辽宁《共产党员》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引以为戒
一届“政绩债”竟需百年还
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1亿多元“政绩债”。据镇政府测算,豫灵镇目前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还债,还清债务得要100年。当地的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一届的政绩,几届的包袱”。
豫灵镇镇领导班子脱离实际,在“大借债,大开发”的错误思路引导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留下巨额债务包袱。由于过度透支政府信用,豫灵镇不但被金融单位亮了“红牌”,镇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一落千丈,已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汉文)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有啥困难尽管说,特别是我们领导想不到的。” 张滨作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员信箱
破产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应如何去留?编辑同志:
企业宣布破产至破产终结,其党组织隶属关系是如何规定的?企业破产后党员组织关系怎样移交? 辽宁 龚园
☆☆ ☆☆ ☆☆
答:(一)企业宣布破产至破产终结,一般情况下原企业党组织应继续保留,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原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不健全的,上级党组织应及时选派合适人选充实到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必要时,也可由企业主管部门党组织负责,组建企业临时党组织,领导企业破产关闭过程中党的工作。企业破产终结后,待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和党员组织关系移交工作完成后,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企业党组织方可撤销。
(二)一般情况下,党员组织关系的移交工作在企业破产终结后进行。党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新的就业单位的,其组织关系转到新就业单位党组织;暂时无就业单位或就业地点不固定的,其组织关系转到本人居住的街道党组织。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党员,其组织关系一般转到本人居住的街道党组织。破产企业党员去向比较集中的,其原单位党组织应为这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办理整体移交。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忆传统话新风
重读《狱中同志的意见》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对被关押在“白公馆”的中共地下党员及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除罗广斌等19人越狱脱险外,其他同志全部遇难。越狱后罗广斌封门闭户,奋笔疾书,写下2万多字的《关于重庆党组织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况的报告》。报告第七部分“狱中同志的意见”,列举了八条建议: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
这八条意见,是“白公馆”烈士的政治遗书,是烈士们对党的无限忠诚的体现,是他们深邃的政治远见和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殷切期望。
八条意见中的第一条“防止领导成员腐化”,第六条“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第七条“严格进行整党整风”,这三者联系紧密。防止腐化,是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防止蜕变的首要问题,抓党员干部的经济、婚恋和生活作风是防腐的切入点,整党整风是防腐的关键措施。这三条是烈士们从血与火的斗争中悟出的拒腐防变的要旨,至今仍警示着每个共产党人。 (江虹)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黑龙江华安工业(集团)公司党委在困境中注重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使一个濒临倒闭、职工群众情绪低落的企业,实现了沧桑巨变,成为黑龙江知名企业。
图为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许远明(左五)向前来“取经”的客人介绍企业的新风貌。 夏健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