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调整扶贫思路 狠抓经济发展
四川启动五大扶贫工程
本报成都4月6日电 记者刘裕国报道:目前,一个以“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牧区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在四川各贫困地区全面展开。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调整扶贫开发总体思路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四川省确定,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抓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同时,更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问题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在扶贫考核上,由以进程性指标考核为主调整为以效果性指标考核为主。
目前,四川五项扶贫工程进展良好,63个原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22个非贫困县的994个贫困村开展了新村扶贫,1万户自愿移民,教育扶贫建设了123所中心小学,卫生扶贫改建了120所乡镇卫生院,牧区1.5万户开展了人草畜“三配套”建设,8个乡进行了牧民新村建设试点。
四川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建设1万个扶贫新村,搬迁12万户、50万贫困农牧民,改扩建1000所乡(镇)中心小学,新建或扩建2000所卫生院,在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对1.5万户贫困牧民开展“牧民定居、围栏种草、牲畜圈养”的“三配套”建设。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输血”变“造血”“三宝”唱主角
怀柔做大山水文章
本报讯 北京市怀柔县着力做好山水文章,带动山区经济发展,使山乡发生了巨变。去年,怀柔县国内生产总值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收入12.3亿元,比上年增长46.5%;农民人均收入4676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连续10年高速增长。
怀柔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8.7%,是北京山区面积最多的县;同时也是北京的水资源大县,蓄水总量占北京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0%,居全市第一。怀柔已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和全国生态治理示范区。
为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怀柔县委、县政府转变工作思路,将过去“冬送棉、夏送单、过年再送零花钱”的“输血式”扶贫,改为“送思路、送观念、送干部”的“造血式”扶贫,并提出开发山水资源优势,“让山上长满摇钱树,让水面成为聚宝盆”。
怀柔山多地少,发展农业先天不足,但是有“三宝”:板栗、西洋参、冷水鱼。县里对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把板栗、西洋参、冷水鱼作为优先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引导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种板栗,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每发展1亩冷水鱼养殖水面,可得到2000元补贴;发展西洋参种植可享受1∶3的贷款,县财政为之贴息。
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三宝”的积极性。
目前,山区有80%的农户从事板栗种植。针对板栗储存难、农民收益忽高忽低的难题,去年建成的富亿农板栗有限公司将板栗炒熟、去皮,用铝箔复合材料包装,保质期超过了6个月,产品远销欧美。今年,该公司计划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带动1万户板栗种植户致富。
怀柔有山泉774处,常年水温在5摄氏度至20摄氏度之间,适合虹鳟鱼、鲟鱼等冷水鱼生长。怀柔的虹鳟鱼养殖业与日益发展的民俗旅游业结合起来,从育苗到成鱼再到深加工已实现“一条龙”。鲟鱼的营养丰富,市场价格不菲,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很高,目前已有110户山区农民加入鲟鱼养殖行列,创效益近1000万元。
西洋参种植产出很高,怀柔为农民提供了方便贷款的优惠政策。汤河口镇农民彭志国今年从信用社贷款40万元,承包了20亩西洋参的种植,预计4年后可收入30万元以上。
在大做山水文章的同时,怀柔县还坚持不懈地加强绿化,兴建水利工程。近年来,怀柔县每年植树造林不少于200万株,绿化覆盖率近70%;同时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1000多处水利工程,形成了“水面成片,瀑布成串”的景观,促进了山区的综合开发,也为保证首都用水做出了贡献。
(魏海涛)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促就业 保生活 续保险
福州开展再就业援助大行动
本报福州4月6日电 记者宣宇才报道:福州市以“促就业、保生活、续保险”为主题,全面启动再就业援助大行动,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培训、生活、就业补贴援助。
就业援助:筹集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对由财政经费支出、适宜援助对象就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招聘员工,按照不低于招聘人数20%的比例,优先接纳援助对象。
社保援助:做好下岗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从再就业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资金,确保有培训愿望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能接受一次免费再就业培训。
生活援助:对市属国有企业退出岗位的休养人员(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劳动部门要代收代缴社会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代收代发离岗退养生活费,办理法定退休年龄退休手续。对特困企业中在2000年12月31日前进中心且在2001年12月31日前达到退养年龄的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基本生活费114元和社会保险费112.80元的补助。
就业补贴援助:福州城区各用人单位凡接收安置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以上,已失业半年以上,因身体、技能等原因多次介绍求职而未能实现就业的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每接受安置一人,享受当地最低工资标准(380元)50%的工资性补贴和50%的社会保险费补助。
据悉,对农村大多数困难户,福州市力争做到“四个一”:确保每个家庭有一个人就业;每个家庭能种好一亩或几亩田,解决口粮;有一亩或几亩果林、竹林可种,解决油盐酱醋开支;饲养一头大牲畜或一群鸡鸭等,提高农户基本生活消费水平。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创造独特形象 带来全新感觉
2008年奥运会形象与景观工程正式启动
本报北京4月6日讯 记者阎晓明报道:紧锣密鼓的奥运会筹办工作,又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北京2008年奥运会形象与景观工程正式启动。在今天结束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研讨会上,百余名设计师和专家学者就奥运会视觉形象献计献策。
成功创造北京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是北京奥运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展示北京乃至古老的东方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和国际奥委会期望北京能创造出具有东方智慧的独特形象,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新感觉。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2008年奥运会标志和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文化特色,展现“新北京、新奥运”的举办理念,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主题,融古老的东方文明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于一体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北京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工程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2年到2003年,制定北京奥运会视觉形象与景观战略规划,确定新的奥运会标志;第二阶段为2004年到2006年,制定奥运会形象识别标准、完成奥运会吉祥物设计以及其他主题设计;第三阶段为2006年到2008年,制定形象市场开发计划、完成场馆和城市景观布置方案及运行计划与实施。
今年7月,组委会将启动奥运会标志设计大赛。新的奥运会标志将于今年12月底问世,届时,人们熟悉的申奥标志将完成历史使命。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酒泉建成我国第二大制种基地
本报兰州4月6日电 记者王方杰报道:甘肃省酒泉市开发资源优势,实行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制种业,目前已建成仅次于东北的我国第二大制种基地。
酒泉市日照长,光热资源充足,气候干燥,隔离区好,在发展农业制种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酒泉市制种面积稳定在14.7万亩,年制种量3700多万公斤。近年来,酒泉市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种子体系,农作物制种发展到粮食、油料、花卉、牧草、草坪草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并建起了甘肃唯一的集脱粒、精选、分级、包衣、计量为一体的现代化种子加工厂,年加工种子3000多万公斤。去年,酒泉市制种收入1.9亿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占全市农业收入的17%。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健身 治病 保安全
郑州启动社区“三个一”工程
本报郑州4月6日电 记者李杰报道:“今年8月底前,每个社区建一个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社区警务室和治安巡防队”,郑州市日前启动社区“三个一”工程。郑州市管城、二七等六区的政府主要负责人近日签订了“建设‘三个一’工程”目标管理责任书。
据了解,郑州市政府决定拿出1000万元用于该工程的项目建设。郑州社区“三个一”工程的具体要求是: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要有60—80平方米,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兴建小型多样、方便实用的社区广场、社区健身角。中心内部要达到六有,即有统一标牌、有3—5名义务管理人员、有一套管理制度、有3—4张棋牌桌、有配套的健身活动器材、有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服务,服务站建筑面积为80—100平方米,并具备基本设施、基本设备、基本药物和人员配备,其中基本设施包括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保健康复室和健康教育室等,基本设备包括输液器材、氧气袋、急救箱、心电图机、出诊交通工具等,基本药物要准备300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原则上2000—3000名被服务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与社区护士的比例不低于1∶2,口腔医师、康复治疗技师、社会工作者等其他技术人员按实际需要配备。
社区警务工作室和治安巡防队工作室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并做到样式统一、标志统一、办公设施齐全。除保障居民安全外,还能办理身份证、市区户口迁移,并负责辖区刑事、治安案件的登记等工作。每个社区治安巡防队原则上按6—10人配备。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安达农民发“牛”财
本报哈尔滨4月6日电 记者孟辉报道:“养一头牛抵种几亩地”,这是黑龙江省安达市自卫村朱永信老汉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度为致富无门犯愁的朱老汉自从养了3头奶牛,每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清明时节,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安达市乡村,处处可感受到养牛户的喜悦,念“牛”经、发“牛”财成为当地农民认准的“理”。
安达市处在松嫩平原腹地,草原面积达272万亩,这里几乎每个农民都会养牛,发展“牛经济”的条件十分优越。近几年,安达市依托优势,下大力气发展奶、肉“两牛”养殖以及畜产品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红星、八里岗等大型家庭牧场,并引进了国外优质肉牛品种,目前奶、肉牛的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建设了红星乳制品企业集团、金利达肉制品公司等一批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拉长“牛经济”产业链条。
如今,安达市奶、肉牛存栏数逾8.5万头。去年,光养奶牛一项,安达市农民人均收入就达5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安达市副市长赵胜利欣喜地说,养牛业不仅富了安达农民,也使安达“北方牛城”的声名远播。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8%
高新产业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增长点
本报杭州4月6日电 记者江南报道: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去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产业增加值320亿元,同比均增长22%以上,高于同期工业平均增幅约10个百分点。
“九五”以来,浙江高新技术产业以超过20%的年均增幅,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增长点。
浙江省以园区、基地、企业三大载体的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去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77亿元、利税61亿元,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宁波和东阳磁性材料、富阳光通信等一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了高新技术块状经济的形成。
去年,85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44亿元,利税156.4亿元,均比上年增长35%以上。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纺织丝绸、机电化工、医药建材等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提升了支柱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经济发展实现量的新扩张和质的新提高,关键在科技,这已成为浙江各级政府及企业的共识。近年来,浙江对科技的投入年均增长28%,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省科技厅一项调查表明,去年浙江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了120亿元。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青年志愿者防沙治沙绿色行动营开营
本报北京4月6日讯 记者胡果报道:今天上午,500多名志愿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官厅水库上游的中国青少年绿色家园,挥锹挖坑、培土浇水,植下株株树苗,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防沙治沙绿色行动营的序幕。
青年志愿者防沙治沙绿色行动营由全国保护母亲河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北京志愿者协会共同举办。活动参照国际通行的“志愿者劳动营”的做法,通过建设绿色行动基地、营地,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开展植树造林、荒漠治理、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等志愿服务,并在劳动中增进友谊、丰富环保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本次营地选址北京市几大风沙危害区之一的延庆县石峡流域。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天津大学今年起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培养战略:每年拨五百万元作为勤工助学基金,贫困生通过公开竞聘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图为贫困生在竞聘。孙卫军 王建泽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青岛公益文化项目推向市场
本报青岛4月6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在今天举办的青岛市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推介会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出资60万元,获得了与市文化局联合承办由文化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蒲公英奖”评选活动权;山东省电信公司青岛分公司出资20万元,获得与青岛市艺术馆联合承办本年度“欢乐假日”、“劳动者之歌”、“金秋欢歌”的广场文艺活动权。仅一天时间,青岛市推出的40个公益文化项目已有17个被企业认领。
从今年开始,青岛从历年上百项群众文化活动中筛选出40多个有特色的活动项目、60多项合作内容,把公益文化项目推向市场。这些文化活动让企业买断项目冠名权,“社会搭台,文化唱戏”,多方受益。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万里长江地图长卷》首发
本报武汉4月6日电 记者龚达发报道:喝长江水长大的鲁家雄斥资200多万元、耗时7年完成的《万里长江地图长卷》4月5日在武汉首发。
《长卷》采用中国画长卷装帧形式,把长江源头到入海口6300公里及主要大支流沿线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悉收入图。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中兴通讯承建赞比亚全国移动通信网
本报深圳4月6日电 记者胡谋报道:日前,中兴通讯与赞比亚电信签订了赞比亚全国移动通信网建设工程,合同总金额1850万美元。中兴通讯目前形成了完整的GSM移动产品线,成为少数掌握W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的通信设备厂商之一。截至2001年,中兴通讯GSM产品已成功进入缅甸、刚果、尼日尔、塞浦路斯等国。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青海确定今后9年扶贫开发新任务
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6%
本报西宁4月6日电记者 禹伟良报道:记者从日前结束的青海省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获悉,青海今后9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是,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6%,到2005年,力争使115万农牧区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2010年,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使农牧民稳定解决温饱。
过去8年,青海已累计解决14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按照国家确定的新的贫困标准,青海仍有197万多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并且这些人大多分布在偏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为此,青海将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明确具体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技术保障和工作责任,力争做到:在2002年到2005年期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牧民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解决温饱;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6元—80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在801元—1000元的低收入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解决温饱。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