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刘征寓言诗朗诵会在京举行
由北京朗诵艺术团主办、清华大学团委协办的《晨钟与牧笛——刘征寓言诗讽刺作品专题朗诵会》,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
朗诵会上曹灿、周正、阎怀礼、冯福生、朱琳等著名艺术家朗诵了诗人半个世纪以来的代表作。奇幻的想象、轻松的幽默和无情的鞭挞,引起大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场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笑声和掌声。九十七岁高龄的诗坛泰斗臧克家特地写来了贺信。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三个青年农民的浪漫主义
王怀让
三个青年农民,
在小镇上下馆子,
他们的酒饮得很少,
他们的话却说得很多。
一个小伙子把衣襟解开,
(他是全县闻名的小麦大王)
他显得无比自豪:
“有位诗人采访我,
我说我也是诗人,
我种的小麦啊,
一垄垄,
一畦畦,
整整齐齐,
像不像一行一行唐诗?
丰收的时候,
我最喜欢扬场,
望着那漫天飞舞的金子,
我当了一回李白,
我大声朗诵:
小麦之香天上来!”
另一个小伙子把袖管挽起,
(他的菜园子上过画报)
他似乎有点骄傲:
“你的麦田是唐诗,
我的菜园是宋词。
黄瓜句子长,
茄子句子短,
青的红的小辣椒,
正好作标点。
菠菜一地如梦令,
西红柿挂出西江月,
韭菜包饺子,
家家满庭芳……”
人家的“词”还没有填完,
第三个小伙子急得站了起来,
(他是建筑队的能人,人称工程师)
他说着比划着:
“你们猜我在干什么,
我在写小说——张家要我设计小楼,
要红墙红顶,
我说,行,
我给你写一部红楼梦;
李家要我设计小院,
院子在池塘旁边,
我说,好,
我给你写一部水浒;
赵家要我设计宅子,
连同他两个儿子的,
我说,OK,
我给你写一部
三国演义……”
因为他们是名人,
他们的话被有心人录了音,
乡里的广播站,
一连播了三天,
编辑加的标题是:
三个青年农民的浪漫主义!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多味斋
春季美食 抹糊饼
张凤萍
过春节吃了一阵子的鸡鸭鱼肉,吃得人嘴腻心烦,“吃点什么好呢”是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让我给您介绍一种京东一带常见的玉米食品——玉米面抹糊饼,希望能让您大快朵颐。
玉米是东北、华北的主要农作物,曾经是这两个地区百姓的主食。京东人缺乏东北人的孔武、豪爽,因而吃玉米也不会煮整粒米的子粥、蒸拳头大的窝头,他们自有自己的吃法:将玉米洗净、碾碎、磨细、过箩,箩上碎渣煮粥、箩下细面用来抹糊饼、贴饼子。玉米面饼子像石头一样硬邦邦的,抗饿但拉嗓子,难以下咽,玉米面糊饼却焦黄酥脆,玉米香浓,是类似于五香锅巴之类的美食,在大米白面唱主角的时代仍占据着京东人餐桌的一角,而且像素以皮薄、馅大、肉鲜闻名京郊的京东肉饼一样,正逐渐成为京东的地方特色食品。至今我还记得,我那吃惯零食的儿子第一次吃到姥姥做的馅糊饼时竟嚷道:“像卡迪那,“通心脆”,块块好滋味。”
玉米面糊饼的缺点是必须现做现吃,久放则疲软不脆。但它制作方便,熟练的主妇从备料到做熟上桌只需十五分钟,居家动手自己做十分方便。玉米面糊饼四季皆可食用,但尤以春季用野菜做馅抹的馅糊饼最爽口。立了春,吃过春饼,春天也说着说着就来了,野草探出了头,野菜冒出了芽,都笑意盈盈地看着人,这时到郊外野游,掐来一把鲜荠菜、春菠菜或是婆婆丁,小荠菜,捡回一把杨树花或是桃花瓣,该洗的洗,该烫的烫,拌上点花生油、酱油、香油、五香粉,就成了抹糊饼用的绝好馅料。抹糊饼最好用平底锅,不粘锅、电饼铛、各种铝或铁质饼铛均可,再准备一把铲子即可开抹。制作要点是:馅拌好;玉米面适量放盆中(也可按一比三的比例将黄豆面拌入玉米面中,既增加营养又调节口味),加凉水用筷子和面,拌到手捏成团即可,锅放火上烧热到滴水成珠的程度,抹一层油,倒入玉米面,用铲子蘸凉水抹平、抹匀、抹光,然后倒入馅抹平、压实,盖上锅盖用大火烧两三分钟,再转小火煨两分钟,重复两次后即可食用。做好的糊饼熟时会沿锅边自动翘起,你用铲子一端便可掀起锅底大的糊饼。注意:必须用凉水和面,面不可太软,锅不可太凉,否则糊饼会真的糊在锅上,任你铲、剁也拿不下来;锅不可太热,太热则面随铲溜,抹不成个。在我的家乡,巧手农妇用一口大锅抹糊饼可供五六个人吃饼,即使抹一寸厚的糊饼也能做到内熟外脆,能让糊饼沿整个锅底端起。
假如你不愿自己动手做,在你出差或是旅游路过我的家乡京东三河一带,无论是住进宾馆、饭店,还是走入农家小院,都能尝到一锅碧绿 盖着金黄、酥脆中透着浓香的玉米面糊饼,保证让您解腻开胃。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梦里鸽桥
于勇
巍巍的海沧大桥,宛如一条从天而降的巨龙,横卧在万顷碧波之上,为车流量与日俱增的海滨城市厦门增加了一条疏港通衢大道,也因其雄伟壮观而成为鹭岛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宽阔的桥面上,急驰的车辆接连不断;苍茫的碧海中,客轮货船在忙碌地穿梭。仰望蓝天,洁白的和平鸽在自由地翱翔。这一切,令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和平与兴旺。
离开海沧大桥,我们径直来到厦门轮渡码头上船。随着几声汽笛鸣叫,游船缓缓地驶离码头,载我们去作海上观金门岛的航行。
我倚靠在船栏上,听凭六月里迎面而来的海风惬意的吹拂,若有所思地眺望着厦门。那里一派和平祥逸的景象,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碧海青天映衬着银瓦红墙,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装点着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突然,我的目光聚焦在海军码头上。好熟悉的码头,好熟悉的舰艇哟!我心底一阵颤动,不禁陷入遥远的回忆中。
二十多年前,我作为共和国海军的一位艇长,就曾驾驶着这种舰艇,从驻地南下到厦门港担任轮战警卫任务,当时的舰艇就停靠在这座海军码头,大约有半年时间。那时进出港,我在驾驶台上一面下达着舵令、车令,一面也时常向厦门市眺望。当时,厦门作为海防前线,没有几座像样的高楼,只是在轮渡码头沿中山路一带有几幢低楼,环岛一线差不多都是农田。而如今,六车道水泥铺就的环岛路上,车水马龙,俨然是海滨厦门的又一新亮点;嬉水的游人在洁白的沙滩上放飞心情,享受生活,令我备感和平的珍贵。
一阵喧哗声从游船的上甲板传来,打断了我的回忆,我赶忙登上顶舱。嗬!小金门岛已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视线中。我以前虽也多次驾艇进出厦门港,可从未、也不允许驶靠金门岛这么近,我也从未如此真切地用肉眼清晰地看到岛上这一切。我不禁有些激动。
眼前的小金门一片宁静,但两岸对峙的迹象还显而易见。可眼前,这里却这般平静,要知道,我们的游船离小金门仅仅五十米!若在十几年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久久地望着眼前的碉堡,我觉得有人影在晃动。果然,大家都看见了,是一个士兵,走出了碉堡。他身着迷彩服,头戴钢盔,斜挎着冲锋枪,用右手向我们大幅度地摇晃着。顿时,全船的人都沸腾起来了,有的摘下头上的遮阳帽晃动着,有的举起手中的报纸晃动着,还有的人,竟脱下衬衣向对岸大幅摇动,以示友好。也许是被我们的友好诚意所感染,对岸的那位士兵居然脱下钢盔拿在左手,又用右手举着冲锋枪,长时间地向我们交叉晃动。船长见状,索性停下,让我们两岸的骨肉同胞尽情地隔海呼应。脑子灵手脚快的人“咔嚓”抢下了这珍贵的镜头。
大约十几分钟后,游船缓缓启动。目送着渐渐远去的小金门,我心中沉甸甸的,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不禁想起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我想,台湾若能早日回到祖国怀抱,那两岸的人民该有多么高兴呀!
游船回港了,我又登上了顶舱。这时,游船已驶到海沧大桥下,我仰卧在坐椅上,仔细观察着那用不锈钢连接的桥底,不禁突发奇想:若是将来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也许可以建一座号称世界第一的悬索式跨海大桥,将厦门与金门连接起来,那该有多便捷啊!那桥,可否取名为鸽桥?但愿这不仅仅是一个梦!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春光里大地充满希望
杨斌庆
春风浩荡,荆楚大地春潮涌动;暖意融融,广袤农村一派生机。我们的车辆在油菜花盛开的“海洋”中穿行。不时掠过的村庄,大都是二三层样式各异的楼房,犹如在海洋中航行的船只。大面积推广的良种“双低”油菜株株壮实,黄花娇艳,悠闲地摇曳着和煦的春天,招来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车至丘陵岗地,好大一片桃林出现在我们面前。桃花漫山遍野,山连山,沟连沟,横成排,竖成行,真使人感到进入陶渊明的桃花源了。桃树树干刚出地面就像鸡爪一样散开生长,人们锯断枯萎的老枝,加强科学管理,健康的树干抽出新枝,枝头开满的艳红的鲜花格外娇嫩动人。
如果说桃花是疏影横斜,那么李花则是枝条蓬勃向上,花团紧凑,色白如雪,犹如一串串冰糖葫芦。桃李争奇斗艳,笑迎春风,梨花却含苞欲放蓓蕾点点。鹅黄色的嫩叶衬着有一点红色的印记的花骨朵静待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时节的到来。柑橘之花比梨花更显得不慌不忙,为了给人们一个惊喜,橘花还在机体里暗暗酝酿哩。
春天的鲜花是灿烂的,因为它是希望之花,理想之花。花是要结果的,春天开出灿烂的鲜花是为了结出秋天的累累硕果。开出什么样的鲜花就会结出什么样的硕果。百花齐放,万木争荣,是因为它们都不愿辜负这个大好时光。
人们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之花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春天是人们盛开筹划全年的思想之花的季节。人们在新一年的春天总会有新的信息,新的憧憬,新的奋斗,新的企盼。
在北京的“两会”上,大会掌声如潮,小会争先恐后,盛开着领袖与人民共商国是的思想之花。
在普通的农村,广大的基层干部也在筹划着新一年美好的前程。
全国上下,讨论和筹划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之一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能否取得新的进展,农民增收问题如何实现新的突破?我们政协调研组也是带着这个问题下乡调查的。
荆门市五三农场的党委书记正在深入思考。他的思想闪光点是,在联产承包、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的先进组织形式。他通过总结群众的创造,找到了三种不同于旧的人民公社的新型组织形式。它们是:产前产中产后为一体的农庄形式,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形式和多种所有制组成的合作社形式。这些在农村正在逐步兴起的新型组织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信息少、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既增强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了农民的增收空间,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
他的介绍充满自信,我们听起来也颇感新意。我意识到这一思想之花,肯定是一朵奇葩,是一种体制的创新,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我们又来到潜江市周矶农场,正好赶上电视转播朱镕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周矶农场的党委书记有感于朱总理关于农民增收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中心的论述,兴奋地说,经过去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掌握了实现今年农民继续增收的“三大法宝”。他告诉我们:第一,大力改造低产田,通过土地平整,沟渠改造,品种改良,精耕细作,消除了渍涝水害,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去年他们改造低产田,推广普及了“湘杂”棉种,每亩籽棉可以超过四百公斤,按百分之三十八的衣分比算,每亩可产皮棉一百五十公斤,比以往的产量翻一番。第二,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他们把调味食品系列产品创造成湖北省消费者满意产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结果企业大发展,带来了农业结构的大调整。特种种植业养殖业蓬勃发展。第三,大力开拓市场。他们充分利用江汉油田职工多这个市场资源,兴建专业市场,到大城市找市场,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服务了城市,富裕了农民。这三大举措,样样都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法宝。
我听了之后,高兴地说:你们和朱镕基总理想到一起了!农民增收是总理最头痛的事,总理说,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靠农业种植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周矶正是这样做的,看来中央和地方思想沟通,一齐动手,最头痛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当代中国,正处在鼓励创造的春天,充满希望的春天,万紫千红的春天。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这一重大课题,已经成为中央工作的中心,已经成为基层干部群众探索的中心,基层有伟大的创造,中央有英明的决策,中国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
一路的调研,一路的启发。浓浓的春意使我们受到强烈的感染,群众的创造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清晰的思路已经在脑中酝酿成熟,百倍的信心已经在心中油然而生。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箱子岩下看龙腾
向付和
去年发龙舟水的时节,为参加龙舟节观礼,我来到了湖南辰溪县箱子岩所在地——小溪河。这里繁衍生息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群落,他们自称“仡熊翁”。传说他们的先人五溪蛮人曾被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征服。为传递一些军事秘语,他们的先人便常用一种不为汉人所懂的咿唔之声交流,久而久之便衍变成了一种方言,今人称之“瓦乡话”,也称操此方言的人作“瓦乡人”。
箱子岩下的瓦乡人爱玩龙舟,是闻名遐迩的。听说他们曾经给龙舟用铜钱贴身,以灯笼点睛,把个龙舟玩得飞上了天。龙舟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开始下水,要玩到十五过后才拖上岸。这一天是五月十二,又恰逢当地乡场赶集,人们便相约着这天举行龙舟会,加之周边各县的龙舟节又在此举办,其热闹盛况可想而知了。
这是湘西泸溪、沅陵、辰溪三县边界上的一个“大口岸”,它依山临水,远望像一把斜靠墙根的扫帚。走进那“扫帚”下端展开的部分,便像是走进了瓦乡的历史甬道,听到的也多是让人云里雾里的咿唔之声。“吧得妞吧柔蒙”(瓦乡语:没有鱼不吃饭)讲的就是这里的事。相传一渔家后生托媒去说亲,女方问及男方家境,媒婆说无鱼不吃饭,女方听了当即答应了亲事,到了婚后才知道,原来打不到鱼,他们就吃不上饭!这虽是个小骗局,可也不失成就了一桩美事。这里的人很懂得享受生活。阴历逢二逢七,即便不买什么也不卖什么,头缠花帕、身围长裙的女人和身着家织土色米花布对襟衣的男子也必到乡场上去散散心,何况早已学会赚钱的乡人们更不会忘了将自家的土产品挑上乡场交易,把个原本狭小的河坡挤了个水泄不通。更有那自由相恋的姑娘后生们也必选择在乡场的拥挤和喧闹中敲定姻缘:女方送上亲手纳制的漂亮布鞋,男方则掏出百元一张的大钞……这里,夏日的河风似乎自古以来便终日无休止地吹拂着,河坡上的妇女和儿童坐着纳凉,屁股把巷里的块块青石板都打磨得溜光圆滑。几十年前沈从文先生曾说过:“这地方人将来的命运,若不想法改造,将不免与自然同一命运,终于衰亡消灭。”如今,这里的人们依旧坐着石板纳河风,但却想出了坐地生财之道:他们拆下自家老屋的壁板,辟出几个门面经营批发各色日用品,还把本地的小白鱼加工成“火坑鱼”,并贴了“申办奥运”的标签运去深圳赚了大钱。难怪他们要说家里电扇吹着不过瘾,总喜欢来此石板巷里纳河风嚼舌头:张家老头把儿媳的减肥药当补品吃,越“补”越瘦;李家阿婆收到儿子寄来的电脑游戏却不会玩……从“扫帚”展开的部分再往上,便是一条坡度稍缓的狭长巷子,两边吊楼子铺里一字摆开的全是鱼:长线鲤、扁担青、马镰刀,不一而足。这小溪河的鱼是出了名的,以至人们送往迎来都少不了鱼。拾级再往前走,便又进入了瓦乡的“背篓箩筐阵”,这里人更多,来来往往两股人流交汇于此,摩肩接踵的,你只能随着一路讨价还价慢慢前挪……除了鲜鱼,乡场上还有各种“洋特产”。挤出巷子,便有一小坪,齐刷刷的各种“洋货”都是从这曾是蛮荒之地的农人家中“闪亮登场”的:美国脐橙、韩国蜜桃、泰国香米……三三两两的农人们玩笑着加入世贸以后还要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继而又埋怨乡场太小东西不好卖,要把公路修通了拉出去卖就好了。
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我看见远处山梁上,一队人正在开山凿石,那是省市扶贫工作队在带领人们修筑通往新建的高速国道线的公路,我于是解开了心中的疑团。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党的西部开发和扶贫政策的关怀下,人们正用一种“划龙船的精神”改造着自己的生活。如果这方山水是条龙,那水路已为它插上了一条翅膀,这公路为它再添一翼,它还能不飞起来么?沈从文老先生若有灵能旧地重游,目睹此情此景,不知该作何感想?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圈内”与“圈外”
盛大林
有一则新闻,读过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我一直耿耿于怀,挥之不去。我清楚地记得那则新闻的标题叫《阎主席惹恼了圈里人》,说的是,此前几天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阎世铎代表中国足协就黑哨事件表了态,他说,足协经调查发现,俱乐部给裁判送钱和裁判员收钱绝不是个别现象,足坛存在的腐败现象触目惊心。阎世铎表示,中国足协决心一查到底,不管涉及到谁,涉及多少人,包括足协工作人员,中国足协不会袒护任何人。阎世铎同时还对揭发足坛黑幕的俱乐部表示了赞赏,认为那样做“需要勇气和决心”,还说这是俱乐部走向成熟的表现。然而阎世铎没有想到,他的表态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非议,有的教练和球员说:“阎世铎怎么能这样讲话,太让我们失望了。”在一位教练看来,俱乐部和教练向裁判行贿是出于无奈,足协受到批评是外界太苛刻,等等。
我这个“圈外人”一直在琢磨阎世铎的说法以及“圈内”的种种议论。阎世铎的哪句话说错了?看不出来。若说“胳膊肘往外拐”,倒是有点儿,如承认足坛黑幕触目惊心,对责任大包大揽,还要“一查到底”。倘若阎主席对足协及足坛存在的问题或轻描淡写或闪烁其词再强调一下“圈外”的问题,“圈里”想必就会满意了吧。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去年年初,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发表讲话,其中一段表达出破除卫生行业本位主义的决心,他说:“我不是六百万医护人员的卫生部部长,是十二亿人的卫生部部长。”这席话在卫生界掀起轩然大波,有的医生甚至老泪纵横,声言连卫生部部长都不再护着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会江河日下,云云。
张文康部长的那句话说得多好啊!相信卫生行业之外的几乎所有行业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但卫生行业却有人不高兴。为什么?不也是因为张部长没有只为“圈内”说话吗?
每个人都生活在“圈子”里。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行业,形成大大小小的“圈子”,而每个圈子往往都有特殊的利益,并常常与圈外的利益相矛盾。那么,当“圈内”与“圈外”发生矛盾时,作为某个圈内的人该怎么处理?“内”“外”兼顾或者说忘掉“圈子”统筹考虑当然是最佳选择,就像阎世铎和张文康那样。
“圈子”意识是非常有害的。很多不正常的工作作风和社会现象,如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行业保护主义等等,都是因为“圈子意识”在作祟。然而这种意识却大有市场,以至于很多“圈子”的人都觉得为“圈内”说话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出了违法乱纪问题,如足坛之黑,“圈内”的人也应该藏着护着。足球圈内对阎世铎表态的不满,有些医生对张部长的讲话深表失望,即为明证。
要摆脱“圈内”与“圈外”的纠缠,首先必须摒弃“圈子意识”,增强全局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勇气。面对卫生界的吃惊和不解,张文康部长仍不改初衷,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重复自己的观点,并一再强调卫生行业要转变观念,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六百万比十二亿,即使“圈内”一些人暂时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因为有另外十几亿人的支持!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从小处看,存在一个个小圈子;如果放开眼界,都在一个大大的圈子里。地球正变得像村庄一样小,还怎么划分“圈内”与“圈外”呢?其实,如果每个人时时事事都从全局出发,整个人类的利益将最大化,每个人也将获得最多的利益。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忆江南(中国画) 张德智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咏李白
林庚谪仙傲骨任飘零,水写浮生山写情。笔落江湖归大泽,诗成风雨入苍冥。白驹过隙原无迹,青琐流芳岂贵名。万古愁边何限酒,还凭余沥对空明。
李白《对酒忆贺监》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这句说李白是被贬谪的仙人,天生傲骨,到处飘零。
这句说李白笔下的山山水水所写的是李白的生命和诗情。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宫廷。这句意为李白天宝初虽然在宫廷获得盛名,后人所乐道的也是玄宗对他的礼遇,但李白所宝贵的岂是这种名声。
余沥:剩下的酒滴。这句说端起酒杯对着一片空明。这空明的世界是永恒的宇宙,也是李白的诗境。
编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是著名的李白研究专家,一九五四年出版专著《诗人李白》时,他写下了这首七律,但从未公开发表。适逢今年举行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系列活动之际,林庚先生应邀抄来旧作以寄缅怀之情,并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注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