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科技)
专栏:
规则学透劲头用足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马德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本,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加速引进跨国企业,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和整体水平。有利于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形成以科技求发展的压力、动力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与国际的接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融、符合高技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支撑体系。
在短期内也不可忽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一定冲击。
第一,跨国公司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对我国市场进行更大程度的渗透和控制,使我国高技术产业赖以发展的技术基础更加脆弱、市场空间更加狭小。同时,在加入世贸后市场开放的初期阶段,进口增长可能快于出口,势必对我国的信息技术产品构成一定的市场压力。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进一步巩固了跨国公司技术的垄断地位,将使国内企业面临巨大的研究开发压力。
第三,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受到限制。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我国相当一部分现行调控手段和政策扶持方式需要调整和废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调整产业结构和扶持弱势产业发展的难度。如“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严重受阻,使我国改善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努力变得愈加艰难。
第四,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可能出现的人才流失,将会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因而,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行政策体系将面临着重大调整。
为此,我们一要认真研究世贸组织制定的各种规则,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和个别产业规定的优惠条款,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充分利用过渡期,围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二要加强法制建设,改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利用政府采购等更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三要牢牢记住比较优势这个原则,在扩大开放、加速技术引进的同时,强化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司长李健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不仅包括传统制造业,也包括高技术制造业。
为什么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第一,这是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距离现代化还有很长一段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的过程是不能够逾越的,但工业化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制造业。
第二,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制造业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为数不多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当前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造业陆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由于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如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当务之急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将拿出8亿元引导资金,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这个专项的主要内容是5个数字化:通过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加工技术、数字化装备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打造一批数字化企业,进而提高现有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是积极发展新兴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
高技术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希望。要加快发展计算机制造业、通信制造业、信息家电制造业、生物工程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等我们有比较优势或后发优势的产业,努力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要特别重视发展集成电路与软件制造业,解决信息产业的“心脏”和“大脑”问题。
三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体制创新。要加快国有制造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民营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在总体上缺乏活力,重要原因是国有经济的比例太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能单纯就技术论技术,必须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双管齐下。政府要进一步营造环境,在市场准入和投融资等方面还民营制造企业以国民待遇。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赵玉海
对于加入世贸,现在大家谈论挑战比较多,讨论机遇比较少。讨论防守比较多,讨论进攻比较少。事实上,如何利用机遇来加快发展,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具备的优势。一是低成本。如劳动力充裕,价格相对较低;土地价格便宜。二是市场巨大。巨大的国内市场,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比较强。三是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较好,特别是东部地区。此外,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方法,这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虽然数量较大,但档次比较低,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中高档产品的核心部件也是进口的。举一个例子:这些年高新技术产品增长很快,但集成电路进口增长也很快,每年集成电路的贸易逆差都超过100亿美元。二是创新能力差,缺少核心技术。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的利润率较低。三是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竞争者享受同样甚至更低的成本结构(如劳动力、土地),中国企业可能会失去比较优势,国内市场的概念将逐步被全球市场所取代。
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选择若干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发展速度,并尽快地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二是要加快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灵魂。这个问题以往谈得比较多,我只强调两点:首先是产、学、研要合理分工,扬长避短。目前三个层次的问题相近,重点不明确,缺乏各自的优势。其次是在注重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非核心技术的创新。三是利用世贸规则,在过渡期内加大扶持力度,使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这当中要特别加大对企业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带动一批企业在较高的技术平台上发展自身的核心技术。四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要从“替代进口”向“扩大出口”转变。五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六是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渠道。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开阔眼界苦练内功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邓麦村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极大地推进市场化发展的进程,有效地重新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使过去实施的各项战略举措,特别是对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资,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益。如何抓住有利的时机,应对严峻的挑战?下面结合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实践,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高技术产业化是科技成果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的过程。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现实推动力。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科技成果必须进入市场,检验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否必须以市场成败作为唯一的标准。高技术产业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和资源配置多元化趋势而发展的,成果转化必须社会化,资源配置必须多元化。科技成果再也不能按照“经院式”的管理体制、“作坊式”的经营理念、“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实施转化,必须彻底摒弃阻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自我封闭、小富即安的小生产习气,将丰富的科技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密切结合,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必须在体制、用人、政策上促使高技术企业自主发展壮大。
高技术企业必须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既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的责权利,又要互相有机联系,协同行动;既要实现经营管理的职业化,对经营者放权,又要实施有效监督;既要调整好出资人与经营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要建立对经营管理骨干和技术创新骨干的激励约束制度。
技术的集成创新将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必须在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重视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在发展高端核心产品的同时,注意配套产品的开发;发挥关键技术创新的龙头作用,带动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以全球化的思路发展高技术产业。全球化就是要以世界眼光看技术。我们已不可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跟踪,以自我封闭的形式发展高技术产业。我们必须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变“市场游戏规则”的高技术成果。全球化就是要以国际市场看产品。必须尽快地改变传统的小生产经营理念,自觉地将产品放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下参与竞争,不断完善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全球化就是要以全球竞争看企业。把企业放在国际市场环境去竞争,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配置杠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认真研究、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精粹,建立规范的企业战略决策和管理制度,吸引、集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眼光的优秀科技及经营管理人才,适时进行资本营运,是高技术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科学技术部秘书长石定寰
编者按: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怎样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怎样加快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确立自主知识产权?怎样在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的新兴产业?3月26日,本报教科文部与中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高新技术产业机遇与挑战”座谈会,现将与会者的发言辑录发表,供关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读者借鉴和参考。
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科技等产生重大影响,高新技术发展既面临许多重大机遇,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一方面,加入世贸为我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坚实的制度平台,各级政府和企业对于高新技术发展的投入将会有更大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相对薄弱的科技竞争力难以适应日趋开放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及时调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避害,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快速健康地发展。
作为应对加入世贸的重要举措,科技部提出要实施三大战略。一是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发挥激励政策的重要作用,在国际性的人才争夺战中有所作为。二是实施专利战略,建立促进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强化科技评价体系中知识产权的比重,支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促进技术发明尽快形成市场竞争力。三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尽快研究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在制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方面取得突破,有效应对技术壁垒的挑战;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相关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为适应加入世贸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面临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迅速抢占科技制高点,科技部集中各科技计划的资源,重点推动12个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通过这批重大专项的实施,力争在信息、能源与交通、农业与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科技部对重大专项将给予重点投入,目前已落实的国家资助将超过50亿元。在组织方式上,大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联合、中央和地方的结合以及国家各重大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与集成;在实施上,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和投入模式,建立竞争和滚动调整机制;在管理上将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和择优委托等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实现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结合,并以专项凝聚人才和队伍。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必须大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改变企业总是作为技术买方的局面,通过产、学、研结合壮大企业自身研究开发实力,是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部为此要求所有应用技术研究必须有企业参加,并要参与投入,以促进成果及时转化并着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打主动仗,进攻战,到外线作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最重要的是培养核心竞争力
中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燕
面对来自国外企业面对面的竞争,我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我重点谈谈对高新技术企业至关重要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高新技术并不仅限于生物工程、核技术、集成电路等朝阳产业,在食品制造、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同样会有制造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从而形成新的高技术。我认为,一项技术能不能被称为“高、新”,应用两点来衡量:一是其独创性、不易模仿性;二是对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生产的效率、成本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因而能转化为现实的利润和市场空间优势。从市场的角度说,不能体现为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是没有价值的技术。
针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突破:一是加大对研发(R&D)的投入。我们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没有资金的支持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二是在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上实现突破,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如何吸引、培育和留住一流的科技开发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国内企业应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第四个突破环节是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信息网络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外先进企业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加强了企业产销的一体化,而且能够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加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薄弱,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重大障碍。
在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的时代,竞争环境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地、更快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必须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这也是企业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体制创新是发展的前提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田民波
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变革,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革科技体制。目前,旧体制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桎梏,其主要表现为:决策慢。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少统一规划和协调,财力、物力、人力不能集中,很难形成拳头。由于决策部门、研究部门、生产部门三足鼎立,为上一个项目,文件旅行的时间过长,费力劳神贻误战机,不能科学决策。
合作难、集成难,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脱节。目前,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各自为政,重复研究多,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这造成了科研经费和人才的大量浪费。
基础、资金、技术、人才乏力。当我们上一些关键性的项目时,往往在基础、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显得十分乏力。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存在体制、经济、意识等原因,追求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一些部属大型研究院原始技术无来源、购买无财力,产品卖不出价钱,加之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经济负担过重,过多注重短期利益,承接大型技术集成项目往往力不从心;高校、中科院的研究所,对高新技术最敏感,大体能够站在前沿,但所在单位性质和体制决定,他们的工作只能是初步或探索性的,要求他们提供“立即能上生产线的技术”既不合理也不实际。
关于体制改革,主要应采取下述措施:以市场机制为前提,培养一批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创新实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集决策、投资、研究、产业化、市场竞争为一体。每个跨国公司之下都有一批精干的中小型公司相联系,这些中小型公司都掌握独特的技术且有很强的研究开发实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进入角色创造环境和条件,包括扶植、培育和制定法规“强制”。正如朱镕基总理报告中指出,要破除条块分割,合理配置社会科研资源,形成部门、地方、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营造健康高效的投资体系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姚建明
与一般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短周期、智力密集、跨学科等特点,高技术的产业要得到足够的投资,同时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是极其重要的。
我国目前的投资体制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研发项目很多时候由政府包揽资金,这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利。高技术产业覆盖的面非常广,政府投资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故政府投资只能作为启动资金,发挥启动、引导、组织、放大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建立新的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系,为中小型高新技术提供健康高效的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在技术投融资中,应逐渐消除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歧视,通过多途径特别是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应尽快推出创业板,完善技术投入的进入和退出、收益保障和风险承担等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约束和激励办法。
(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让资源在加工中升值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陶遵华
加入世贸之后,作为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有色金属工业必须急起直追,通过技术进步,拓展同一种材料的不同功能,扩大应用领域,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自己的地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有色金属生产大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材料研制、生产发展缓慢,缺乏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国内工业急需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加工材料的净进口量甚至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将会进一步陷入困境,竞争将向高层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急需发展高新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国家层面,政府有关部门应不定期确立重大科技专项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当务之急是做大做强有竞争能力的替代进口产品,从立项、税收等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对经济效益好的创新成果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在产业层面,应以全球为经营目标,向“专、精、特、深”发展,加大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力度。鼓励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对我国有资源优势的钨、锡、锑、稀土加大科技投入和治理整顿,制定产品出口战略,限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促进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向高技术、高效益方向发展。
(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