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专栏:
最近,安徽省淮南市建成一座科技示范基地———永青农业科技示范园。这座集科研、示范、生产、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占地近六百亩,园中汇集稀有蔬菜、名花异卉等近百个品种。图为工作人员在精心养护“比利时杜鹃”。新华社记者鲁迅承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三部委指导意见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转发这一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党的十五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文化工作,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仍比较薄弱。在部分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腐朽思想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
(一)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二)基层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摒弃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十五”期间,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三)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城市要在搞好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要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要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可分设文化馆、图书馆;经济欠发达、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可将文化馆、图书馆合二为一建设。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边远山区和农牧区要积极发展流动文化车、汽车图书馆和流动剧场等。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要落实文化设施建设任务。民政部门实施的“星光计划”,要将资金落实到社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上,促进社区老年活动的开展。
(四)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和有关要求,在城镇建设中,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新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经营性文化设施所需用地,可以划拨供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划拨;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应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城镇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要保证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五)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完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防止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要坚决收回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要加强对城镇大型露天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文化部门要搞好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三、努力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文化队伍
(六)建立健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充分发挥中央文化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市)文化机构的积极性,尽快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改善队伍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证工资的按时发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七)积极推进基层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在市县乡机构改革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2000〕30号)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乡镇设置集文化、宣传、广电、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机构。同时,要积极解决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编制问题。
(八)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鼓励社区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在各类文化比赛和交流方面,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享有与公办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同等权利。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九)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先进文化传播。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和开发现有图书、音像、信息等文化资源,以发展数字文化网络为突破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和文化服务。特别要从提高农民的阅读水平和质量入手,发展网络终端,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帮助农民脱贫治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积极繁荣社区文化。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发挥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的宣传教育作用。因地制宜地搞好群众性歌咏活动。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
(十一)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继续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特色艺术。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努力搞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力争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鼓励发展庭院文化。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要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发挥作用,深入基层为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要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新方法和新形式。
(十二)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各地区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制定文化市场建设、发展和管理规划,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娱乐、音像、演出等文化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机构和稽查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日常工作所需经费,采取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五、切实加强领导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十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市)、区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活动,实施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和知识工程,落实《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2001年至2010年建设规划》。
(十四)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对于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流动文化车购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老年教育等经费的投入,特别要对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予以重点扶持。要适当增加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专项补助经费,加强对具体项目的论证和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扶持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资助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抢救和整理等。保证每年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乡镇文化机构集中配送一定数量的图书。
(十五)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制度;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有关部门要对现行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现行文化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抓紧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
第2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门《意见》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是主要途径
●取消不合理收费
●放宽毕业生落户限制
本报北京3月26日讯针对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意见》指出,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合理使用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来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高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意见》要求,在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抓紧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分析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提出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各高校要根据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要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
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意见》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引导并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要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意见》强调,要加紧制订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取消对接收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意见》要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应主要在高校内举办。要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
《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思想。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2版(要闻)
专栏: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本报评论员
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对于启发广大青年求学成才的热情,提高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总的来看,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地区之间人才供求结构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还十分迫切。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以及放宽落户限制、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都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使每个高校毕业生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地区和结构矛盾的重要措施,是解决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根本出路。这些地方也是最需要各类人才的地方。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长的重要场所。到基层工作是广大高校毕业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投身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优秀典型,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在基层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各级人民政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引导并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要结合县、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决清退县、乡(镇)机关和执法部门、学校等基层单位的不合格人员,将高校毕业生充实到这些单位工作,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要积极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有关问题,拓宽就业渠道。要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要教育高校毕业生更新择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勤奋创业、建功立业的观念,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择业方向,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干一番事业。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研究和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尽快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第2版(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重庆市政府宣布
今年公路投资逾六十三亿元
本报重庆3月26日电记者崔佳从重庆市政府获悉,今年重庆市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将达63.53亿元,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地区公路新建改建、提高公路好路率等方面。
今年是重庆高速公路建设的高峰年,年度计划投资将达43.93亿元。渝合(川)高速公路将在今年7月初开通,长寿到梁平、梁平到万州、重庆到四川邻水等几条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渝合路二期、渝遂(宁)路、重庆市第二条环城高速公路等也在做开工前的准备。
重庆市地区公路建设今年也将加大力度,年内地区公路新建改建里程将达1700公里,计划投资19.6亿元,主要集中在国道319线黔江、彭水、涪陵段和渝巴(东)路云阳段等工程。
同时,重庆市公路建设今年还将努力实现公路好路率提高1.5个百分点,公路绿化率达到80%、其中国道和省道绿化率达到93%等目标。
第2版(要闻)
专栏: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研讨会召开
本报北京3月26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作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国际研讨会今天在北京召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约翰斯顿先生率10余位经合组织的经济学家到会,向来自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学术机构及企业的代表介绍该组织题为“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国内政策所面临的挑战”的专题研究,并与中国官员、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研讨会提交了《加入WTO后的中国:调整、改革与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报告,并与国内外代表就中国加入WTO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的影响及政策进行了讨论。
第2版(要闻)
专栏:
长垣大力发展防腐建筑劳务输出
本报北京3月26日讯记者翟启运、王君超报道:中国防腐蚀技术协会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正式授予河南省长垣县“中国防腐之乡”的称号。
据测算,2001年,我国因材料腐蚀造成的损失达到4000亿元,钢材损失1000多万吨。曾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防腐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的长垣县,防腐业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迅猛发展,其业务范围涵盖石化、冶金、电力、航海、航天、矿山、医药、国防、市政设施等行业。防腐业不仅成为长垣县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每年可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第2版(要闻)
专栏:
保护母亲河活动深入开展
青少年将投身绿色生态工程建设
本报北京3月26日讯记者胡果报道:“保护母亲河——青春在绿色生态工程中闪光”活动日前启动。共青团中央与国家林业局号召,广大青少年围绕林业六大重点工程,投身绿色生态工程建设。
“保护母亲河——青春在绿色生态工程中闪光”活动将重点实施“两户、两工程、两队”,即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每年培养退耕还林青年示范户1万户;在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区,培养“速生林青年种植生产大户”;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区,实施“绿色就业培训工程”,每年使10万青年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变砍树人为种树人;在“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区,建设“青年绿色示范工程”;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区,普遍创建“青少年绿色(珍稀动植物)监护队”;在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实施区,组织“青年治沙绿色先锋队”。这项活动近期还将在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区启动保护母亲河标志性工程——“中国青少年绿色家园”工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