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向贫困宣战
朱梦魁
联合国筹资发展大会于22日在墨西哥蒙特雷落下了帷幕。参与这次为期5天大会的有18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其中包括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人。大会的主要议题涉及国际贸易、援助、债务、投资、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国际协作等。最后,会议就加强消除贫困、共促发展等重大问题达成了《蒙特雷共识》。
日益突出的贫困问题严重制约着和平与发展两大潮流。近10年来,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已从42个增加到了49个,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10。目前,全世界每年有2000万人死于饥馑,近1亿人是文盲,每天有4万儿童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南北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为此,与会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大会呼吁,让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向贫困宣战。他呼吁本次大会的重点应是减轻和减免债务和债息,使贫穷国家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他还敦促部分发达国家就履行增加官方发展援助作出具体承诺,并呼吁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以便跟上时代潮流,融入当今的国际经济体系。
解决贫困问题首先需要加速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战后发达国家对外援助分为对外发展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和军事援助等不同性质。实施外援的主体不仅是发达国家政府,同时,发达国家集团、国际组织乃至发达国家内部的非政府组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总的角度来看,官方发展援助历来是发达国家外援的主体。近年,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集团的外援出现了较多问题。一是相对数量持续下降,部分发达国家不愿履行20世纪70年代作出的以0.7%的生产总值作为官方发展援助的承诺,从20世纪80年代的0.34%降到90年代的0.22%。据统计,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已从1990年的1212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504亿美元。二是部分发达国家的外援不仅利息偏高,而且将其政治化。西方七国1999年在减免非洲部分债务时,坚持要与“人权状况”和“民主化”挂钩。
长期以来,消除贫困、减免债务、促进发展一直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会议上的重要议题。为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减免债务、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一些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发达国家作出了有成效的努力。但外援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值得赞赏的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在逐步调整外援政策,增加外援份额。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团在争取外援的同时,更加注重合理利用外援,注重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区域合作。在南北关系重新整合的进程中,只有国际社会戮力同心向贫困宣战,这个世纪性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第3版(国际)
专栏:连载
未来始于今天
——安哥拉纪行之三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2001年6月23日,新世纪的第一次日全食降临非洲,安哥拉是观测和观赏日全食的最佳地点。为此,安哥拉政府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向国内外进行宣传,热情欢迎外国科学家和游人前来目睹这一天文奇观,并特意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公共假日。然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游客却不约而同地云集赞比亚,把卢萨卡的大小旅馆挤得个个爆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烈反差呢?旷日持久的内战使世人把安哥拉与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战乱之国观看日全食呢?!
其实,世人之所以不愿前往安哥拉观看日全食,一个重要原因是,世人对安哥拉存在不少误解。在人们的心目中,内战一定是举国混战,枪炮声连绵不断。人们哪里知道,安哥拉政府目前已控制了全国92%以上的地区,全国基本稳定,政府机构正常运转,首都的生活正常进行。
诚然,由于战争尚未彻底结束,政府一时难以集中全部精力重建经济,内战造成的创伤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记者在首都罗安达采访时,看到与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为邻的,是一大片用帐篷搭起来的临时避难所,里面住满了从各地前来逃避战乱的无家可归者。记者到首都以东40公里的中国援建安哥拉经济住房区采访时,与其仅一墙之隔的也是一大片避难所。国家社会救济与安置部官员告诉记者,罗安达有近300万人口,其中一半是流离失所者,而全国的流离失所者高达420万,相当于首都人口总数的一倍半。在罗安达的大街上,不时可以看到残疾人,他们多是地雷的无辜受害者。这些受害者中有军人,也有不少是平民。内战使安哥拉全境布满了地雷,全国1200万公民人均一颗,地雷的直接受害者超过5000人,因战争致残的人数更高达10万。由于内战,全国百万人丧生,10万儿童成为孤儿,“全国需要救济的流离失所者、贫困人口、残疾人和孤儿数量太大,尽管我们在各省都设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但因政府财力有限,我们迫切需要国际救援。”社会救济与安置部官员对记者这样说。
罗安达有一个万人露天自由市场,因商品种类之全和数量之多、光顾的人群之众、占地面积之大而成为一处景点。当记者慕名前往采访时,除热情好客的摊主、横七竖八的简易摊位和来自世界各国种类繁多的商品外,感受最深的就是遍地狼藉。置身其间,实在对其管理不敢恭维。国家尚处于战争状态,哪里有更多的精力倾注到这里来?
战争对基础设施的毁坏程度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就交通领域而言,全国大部分道路难以通行,80%的铁路系统和20%的航空系统遭到破坏,全国所有的重型卡车几乎都变成了废铁。根据世界银行的预算,政府在未来5年仅修复交通就需要投资25亿美元。医疗卫生方面,战争摧毁了全国62%的医疗卫生中心,政府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预防和治疗疾病,但现状仍然堪忧。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也成问题,为记者担任采访翻译的救济部外事局官员,仅到津巴布韦培训过5个月的英语。
去年底,罗安达一家非政府组织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安哥拉妇女和儿童的基本社会发展指数处于世界最落后位置,教育卫生发展水平低下,社会整体发展状况令人担忧。这份调查报告说,安哥拉1至5岁儿童的死亡率高达33%,全国42%的儿童的体重低于正常标准,50%的学龄儿童失学;产妇的死亡率达到50%;安哥拉的一半男子和近2/3的妇女不识字,成人文盲比例从1970年的12%上升到1998年的42%;1997年,安哥拉全国小学入学率是37%,大大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56%的平均水平。缺医少药情况比较普遍,全国仅有44%的家庭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健,只有1/3的家庭能够使用洁净饮用水。
近年来,安哥拉政府为稳定经济、降低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做出了不少努力,曾于1997年通过了三年“稳定与恢复经济计划”,次年又通过了巩固与恢复国家经济中期计划,但由于1999年国内局势加剧,政府军费开支猛增,财政收入锐减,货币大幅度贬值,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恢复计划严重受阻。
今年2月下旬,各地人民对政府军击毙反政府武装首领萨文比普遍拍手称快。安哥拉政府表示,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家的政治生活将步入正轨,重建与发展将提上议事日程,并强调未来始于今天。
(本报约翰内斯堡电)(附图片)
图为中国援建安哥拉的经济住房。
本报记者李新烽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韩总统特使将访朝
本报汉城3月25日电记者王林昌报道:韩国总统府今天宣布,韩国总统特使将访问平壤。
韩国总统府首席公报秘书室今天发表公告说,南北双方就韩国总统特使访问在平壤达成协议。韩国总统外交安保统一特别助理林东源将作为总统特使在4月第一个星期内访问平壤。
公告说,这次特使访朝是应韩方要求促成的。金大中总统为防止造成南北间的紧张局势,遵守南北“6·15”共同声明,履行南北协议事项等未决问题在南北最高层间广泛交换意见,提出了派遣特使的建议。
公告说,韩国政府期待这次特使访问会成为打开南北关系停滞局面创造转机。
韩国总统府发言人朴仙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此次“南北方之间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进行了接触”,南北之间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要待特使访问平壤时进行具体磋商”。
第3版(国际)
专栏:
罗总统会见迟浩田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3月25日电(记者周荣子)罗马尼亚总统伊利埃斯库25日会见了正在欧洲访问、在罗马尼亚过境的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伊利埃斯库对迟浩田一行来到罗马尼亚表示热烈欢迎。他赞赏中国以“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衷心希望中国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大业。伊利埃斯库还对中国的经济成就表示祝贺,认为许多经验值得罗马尼亚学习。
迟浩田说,我们对阁下和贵国政府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表示赞赏,对罗政府在振兴国民经济、保持国内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他说,中国军队愿与罗马尼亚军队一道,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积极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把中罗两国军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新的阶段,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随后,迟浩田同罗马尼亚国防部长帕什库举行了会谈,双方交换了对国际及地区形势的看法,通报了各自国内的有关情况并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军队之间友好合作关系达成了共识。
迟浩田一行是24日下午抵达布加勒斯特的。
第3版(国际)
专栏:
菲总统会见项怀诚
据新华社马尼拉3月25日电(记者杨忠毅)菲律宾总统阿罗约25日下午在总统府会见了到访的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希望菲中两国进一步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阿罗约对菲中两国间的农业合作表示满意,并希望双方进一步拓展在旅游、经贸、财政金融等其它广泛领域的合作。她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示祝贺,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进一步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项怀诚说,中菲农业合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中方对此表示高兴。中方愿与菲方在旅游、经贸及其他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和加强互利合作。他还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国家的支持,中国希望加强与菲律宾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
此前,项怀诚还与菲律宾财政部长卡马乔举行了会谈。双方也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农业、旅游、信息通讯、财政金融等广泛领域的合作。
第3版(国际)
专栏:
旅瑞华人华侨与我反邪教代表团座谈表示
坚决抵制和反对“法轮功”
新华社伯尔尼3月24日电(记者陆大生)正在瑞士访问的中国反邪教协会代表团24日下午在伯尔尼同旅瑞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座谈,就邪教“法轮功”的性质、危害和如何进一步同“法轮功”作斗争交换了意见。
代表团团长、中国反邪教协会秘书长王渝生和代表团名誉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女士简要介绍了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如何欺世盗名、残害生命、危害社会、挑战法律,一步步堕落成为邪教,以及中国政府根据人大的建议取缔“法轮功”的过程。
与会者在发言中指出,“法轮功”具有邪教的一切基本特征,它不仅危害练习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危害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全,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制约、取缔和打击危害本国国民和社会公共秩序的邪教。不少与会者还谈道,“法轮功”组织近年来借联合国人权会议召开之机,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到日内瓦集结,进行干扰社会和破坏中国的形象、反对中国政府的活动。事实表明,“法轮功”已“政治化”、“职业化”、“国际化”,成为国际反华势力的“走卒”。与会者一致表示,坚决抵制和反对“法轮功”以任何名义来瑞士宣传和活动。
第3版(国际)
专栏:
制裁使伊损失两千亿美元
据新华社巴格达3月25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革命报》25日援引伊拉克贸易部长萨拉赫的话说,将近12年的国际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蒙受了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萨拉赫说,由于美国和英国的阻挠,联合国在伊拉克实施的“石油换食品”计划未能为发展伊拉克经济和对外贸易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能满足伊拉克人民基本生活所需,这项人道主义计划却成了用于战争赔偿和支付联合国各项费用的一项计划。
萨拉赫说,自1996年底开始实施“石油换食品”计划以来,伊拉克出口了价值520亿美元的原油,其中被联合国截留了180亿美元用于战争赔偿和支付联合国的费用,伊拉克仅仅得到了170亿美元的人道主义物资,其余的石油收入则因在联合国制裁委员会内的美英代表的蓄意刁难而遭搁置,从而严重影响了伊拉克经济发展项目的正常执行。
第3版(国际)
专栏:
南称北约轰炸未改变科索沃形势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3月24日电(记者杨成明)南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24日就北约轰炸南联盟3周年发表声明指出,北约轰炸并未改变科索沃的安全形势。
科什图尼察说,3年前的今天,北约开始空袭南联盟,企图用包括贫铀弹在内的炸弹改变科索沃的安全形势。然而,3年过去了,北约并未实现这一目标。北约是以关心科索沃安全形势为借口轰炸南联盟的。然而,科索沃目前的安全形势比过去更糟糕。屠杀非阿族居民的恐怖活动和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不仅未停止,反而日益严重。
第3版(国际)
专栏:
布什结束访问拉美
新华社圣萨尔瓦多(萨尔瓦多)3月24日电(记者李强)美国总统布什24日在这里同中美洲各国总统进行数小时会晤后回国,结束了他为期4天的拉美之行。一些拉美国家对布什这次访问表示失望。
访问期间,布什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发展筹资国际会议,同墨西哥总统福克斯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举行了会晤;访问秘鲁时同安第斯共同体部分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在萨尔瓦多会见了中美洲各国总统。
布什在访问中强调了三点内容:增进多边贸易合作关系,加强联合反恐怖活动和强化共同缉毒斗争。而对于拉美国家普遍关心的主要问题,如帮助消除贫困、增加对发展国家的经援、取消美国农业产品补贴、改善拉美移民在美国的处境等都避而不谈。
拉美一些国家对布什的访问表示不满。当地评论家认为,布什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企图在“9·11”事件之后巩固其后院,为其全球战略服务。萨尔瓦多著名政治评论家纳波莱昂·坎波斯说,布什的拉美之行让拉美人失望,实际上是一次失败的访问。布什在萨尔瓦多逗留期间,5000余名来自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国家的平民百姓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举行了抗议游行活动。
第3版(国际)
专栏:
印称打死九名巴士兵
新华社新德里3月24日电(记者周效政)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印度军方24日称,印巴两国边境部队自23日起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沿线发生交火和炮战,有9名巴军士兵被打死,印方有11名士兵受伤。
印度军方称,是巴军首先向印方阵地猛烈开火并用迫击炮轰击挑起事端的,印军随即进行了还击。印军在交火中还摧毁了巴方的5个碉堡。印报托的报道还说,双方目前仍有零星交火和炮击。
另据报道,印度总理瓦杰帕伊24日在北部视察时说,印度不会削减目前在印巴边境地区军队集结的规模。
他还说,巴基斯坦目前没有对和平感兴趣的迹象,印度不能冒任何风险。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拉伯国家外长会议开幕
阿拉法特可能拒绝参加峰会
据新华社贝鲁特3月25日电阿拉伯国家外长会议25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开幕。来自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22个成员国的外长将在会上就即将于27日召开的第十四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日程和主要议题等进行磋商。
阿盟秘书长穆萨、埃及外长马希尔、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叙利亚外长沙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政治部主任卡杜米等阿盟成员国的外长及代表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本届首脑会议组委会主席、黎巴嫩外长哈穆德主持并宣布外长会议开幕。
东道主黎巴嫩总理哈里里24日对记者说,目前阿拉伯国家正在磋商的沙特中东和平新建议将在27日被正式递交给首脑会议讨论,因此,该建议没有列入25日外长会议讨论的议题。
据新华社加沙3月25日电(记者杜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政治顾问拉迪纳25日对新闻界表示,如果以色列继续在阿拉法特赴贝鲁特参加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问题上设置障碍,阿拉法特将拒绝参加本次首脑会议。
拉迪纳强调,参加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是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领导人的正当权利,以色列根本没有资格在这个与它无关的问题上同巴方讲条件,巴方也不需要任何以色列的“允许”。
另据报道,沙龙日前宣布,他本人也希望参加本次首脑会议,并同阿拉伯领导人举行“面对面”的会谈。
24日晚间,在特拉维夫举行的第三轮巴以美3方高级安全会谈仍没有就巴以实现停火的问题达成任何协议。巴勒斯坦委员会主席库赖已经警告美国特使津尼,如果继续偏袒以色列,继续将谈判的重点局限在安全问题上,他的斡旋努力将面临失败。据悉,以色列安全内阁26日将开会,讨论是否“允许”阿拉法特参加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问题。
第3版(国际)
专栏:
3月25日,阿富汗工作人员从喀布尔机场运走刚刚从飞机上卸下的首批中国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这批物资是中国政府承诺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医疗器械、药品以及文体办公用品等。 新华社记者艾尼瓦尔摄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峰会在即成果难料
本报驻埃及记者徐平
阿拉伯首脑会议即将于本周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阿盟秘书长穆萨已抵达贝鲁特,同黎政府一起筹备会议。由于此次会议将讨论沙特王储阿卜杜拉提出的中东和平方案、协调在美国可能发动对伊拉克军事打击问题上的立场,因而备受关注。
早有舆论评论说,沙特方案是由一个与以色列既不接壤、也无直接利害冲突的海湾阿拉伯国家提出来的。在阿拉伯被占领土、巴勒斯坦建国、耶城归属、难民回归、定居点以及水资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该方案尚未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到目前为止仅是一个框架。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并不完全一致的立场和态度,沙特方案能否为各方最终接受,而且即使被接受,到底有多大可能具体实施,尚难断言。
沙特方面曾明确表示,在本届首脑会议上提出方案的条件是,阿拉法特本人必须出席会议。但是,尽管美国特使津尼使出了浑身解数,巴以暴力冲突仍持续不断,以至双方至今难以达成停火协议。而停火恰恰是以色列允许阿拉法特出席贝鲁特首脑会议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本月21日,“法塔赫”军事组织“阿克萨烈士旅”被美国列入恐怖组织名单,而这一组织表示将继续给以色列以打击。试想,如果巴以之间达不成协议,阿拉法特也就不能出席贝鲁特峰会,会议的前景可想而知。
再者,按照沙龙的说法,即使阿拉法特能够与会,如果他在会上发表针对以色列的煽动性讲话,或者在会议期间再次发生巴极端组织针对以平民的暴力行动,那他就别想再回到巴勒斯坦了。这种明目张胆的威胁显然是阿拉法特不能接受的。根据巴文化和新闻部长拉布23日的表态,假若阿拉法特因此而不出席首脑会议,巴方将不接受会议作出的任何决定。
还须看到,虽然主要阿拉伯国家间近来为峰会的成功举行不断磋商,但各国在一些实质问题上还有不小的分歧。本月初,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因不满沙特方案,威胁要退出阿盟,虽经阿盟秘书长穆萨亲往劝解,但仍未明确是否与会。紧接着,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因有关国家在会议议程上存在严重分歧等原因,决定不参加阿拉伯首脑会议。随后埃及外长马希尔又辟谣说,穆巴拉克肯定会出席首脑会议。对此,24日伦敦出版的阿文报纸《生活报》评述说,穆巴拉克或许会因阿拉法特迟迟不能确定是否与会而不出席峰会的传说,实际上是埃及打出的一张牌。此间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埃及为使峰会成功举行做了大量工作,穆巴拉克本人一再向布什总统和美国政府要求,应保证阿拉法特与会,并安全返回,没有阿拉法特的参与,谈不上中东问题的全面、公正、合理解决。
阿盟秘书长穆萨对本届首脑会议能够取得成果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由于此次峰会对能否推动已经脱轨的中东和平进程至关重要,所以有关方面势必将依据自身利害关系在未来几天内加紧角逐与较量。
(本报开罗3月24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札记
无理要求
慨言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准备去黎巴嫩参加阿拉伯首脑会议,但以色列当局尚未同意放行。以色列提出了强人所难的条件:阿拉法特必须彻底禁止巴方激进派的暴力活动,还得在与会期间禁绝巴方的反以活动。否则,阿拉法特别想动弹一步。这还不算,以总理沙龙还扬言,即便阿拉法特成行,可如果他在阿拉伯首脑会议上发表针对以的煽动性讲话,或者在会议期间发生巴极端组织针对以平民的暴力行动,那他也休想再回到巴勒斯坦了。
作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理应有权参加任何国际会议和发表言论,而不需要以色列的批准和限制。这件事看似奇怪,其实不怪。以色列当局自去年12月将阿拉法特软禁在拉马拉,目的就是限制阿拉法特的国际活动,并以此为要挟,迫使其逮捕刺杀以旅游部长的凶手并禁止巴方暴力活动。而现在对阿拉法特出席阿拉伯首脑会议又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无异于得寸进尺。事实是,以色列的高压政策加剧了巴方的抗以斗争。阿拉法特并没有约束巴内部所有激进派的“魔力”。倒是沙龙应当扪心自问,巴方的反以暴力活动为何愈演愈烈?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