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北京构筑三道生态屏障
本报北京3月22日讯记者丁伟报道: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林业局局长宋希友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快构筑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平原和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以抵御外来风沙对北京城的袭击。作为三大屏障之一的绿化隔离地区100平方公里绿化任务预计今年5月可以全面完成。
据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大力实施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工程,在康庄、南口、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五大风沙危害区营造固沙林,并引进抗旱草本植物,对全市沙区现有的裸露沙荒地、卵石滩地、沙坑地等全面实行种草覆盖。
对于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北京市将坚持“多种树、种大树,绿树成荫,形成市区森林环绕”的目标,树种以高大乔木为主,多树种混交,乔灌花草相结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地区的绿化建设,高标准地完成绿化任务。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我们的教室在哪里?”
新学期开学已20多天了,湖南省衡东县真陂小学的孩子们却为上课发愁。110名孩子四处“游学”。1999年,该校校舍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同年4月新校舍开始建设,但4个月后因资金不到位而停工。直到现在,孩子们都没有固定的校舍,只能租借当地村民简陋的房屋作教室上课。孩子们望眼欲穿:“明天,我们的教室在哪里?”(附图片)
图①:孩子们每天经过建设一半的新校舍,都要停下来看一看。
图②:该校三年级学生许尹坐在租来的教室里等待上课。
图③:站在破败的旧校舍前,校长许烈和说,他除了想尽办法维持目前“游击战”式的教学外,别无他法。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影报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努力提高我国气象工作服务水平
温家宝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增强预防和抵御严重气象灾害的能力。这一主题选择,表达了世界各国对全球天气、气候极端异常变化的强烈关注,反映了人类防治气象灾害的共同愿望。
天气、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气温升高,干旱严重,飓风增加,暴雨多发。天气、气候极端现象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增强全球预防和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国际社会为此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国天气、气候灾害频繁,防灾减灾任务艰巨,搞好气象服务和建设尤为重要。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一贯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气象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气象监测预报体系,形成了包括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农业等专业气象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等服务手段,增强了预防和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措施仍然比较薄弱,各种气象服务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气象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气象工作要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为防灾减灾、人民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要提高对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做好对严重的洪涝、干旱、冰雹、台风、高温、冷害、沙尘暴等异常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完善业务技术体系,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实现气象现代化。要坚持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深入贯彻《气象法》,加快配套法规建设。应当指出,从根本上减少严重的气象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必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生态,改善气候环境,减少灾害的发生。
全社会都要关心和重视气象事业,树立气象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各级政府要继续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投入。大力开展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国政府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共同致力于减少全球气象灾害的影响,携手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举行
鼓励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提出学历要求
本报厦门3月22日电记者余继军报道:2002年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昨天闭幕,会议提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在今后5年内,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合理的师范院校培养规模、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基本完成教师教育的结构调整。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调动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紧密衔接,初步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中小学新教师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到2005年,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新补充的中小学教师中具有本专科学历者力争达到80%以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要达到一定比例。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具有本专科以上学历者力争达到50%,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依据《教师法》培养合格学历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各级师范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水利部宣布
建立三个水资源保障体系
本报北京3月22日讯记者江夏报道:水利部负责人今天在为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举行的主题报告会上宣布:针对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水利部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战略,部署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护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防洪要按规划进行,堤防工程、控制性工程等各项措施综合应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在今年年底以前基本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任务。
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就是要开源节流并举,节流优先,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在积极多渠道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十五”期间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十五”期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工业万元增加值取用水量下降到230立方米。
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护保障体系,就是要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十五”期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我国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洪涝灾频繁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
本报北京3月22日讯记者江夏报道:今天是第十届“世界水日”,第十五届“中国水周”也即将来临。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发展”。我国今年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主题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从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八十八位。同时,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不懈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支持了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水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洪涝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1998年大水以后,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洪投入,重点堤防的工程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江河的防洪工程系统还没有达到已经审批的规划标准。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我国水的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接近16亿,城市化水平达到52%,在充分考虑节水的前提下,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难度极大。
——水环境恶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2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约74亿立方米,已形成164个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国家环保总局监测结果表明
沙尘暴对北京大气影响严重
本报北京3月22日讯记者赵永新报道:近日先后发生的两次沙尘暴对北京的大气质量影响如何?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研究项目组负责人董旭辉博士今天下午向首都新闻界通报了连续监测结果:沙尘暴使北京空气中的大气颗粒物成倍增加,最严重时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高达11000微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40倍,两次沙尘暴在北京的总降尘量高达5.6万吨。
据介绍,国家环保总局对3月15日—17日和20日的两次沙尘暴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次沙尘暴初始源区位于蒙古国中南部,加强源位于我国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及边缘地带,属于北部传输路径,持续时间为49小时,沙尘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为高空传输/本地扬尘混合型沙尘天气;第二次沙尘暴初始源区位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在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得以加强,特别是在我国新疆沙漠区、河西走廊、河套以西的沙尘源区再度加强,属于西路、西北路和北路叠加传输,持续时间为51小时,沙尘分布高度为2500—3000米,为典型的高空传输沉降型。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气象预报为防范沙尘暴提供有效服务
本报北京3月22日讯记者彭俊报道:在遭遇10年来最猛烈的沙尘暴袭击之后,人们发现灾害损失并不十分严重。中国气象局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这是此次沙尘暴得到了有效监测并及时预报,受灾地区提早防范的结果。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说,从18日下午5时到21日上午8时,沙尘天气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北方省份。对此,中央气象台提前3天做出了预报。西北、华北等有关省(市、区)气象台站对此也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及时发布了警报,为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部门、广大用户和公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多方位服务。由于预报准确,防范措施得力,受灾地区牛羊没有放养,学生没有进行户外活动,把灾情降到了最低程度。据了解,1993年5月5日的沙尘暴,虽只影响西北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4省(区),但由于当时只报风力,没有沙尘暴的专门预报,因此造成了惨重损失。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民政部通知要求大力宣传殡葬法规
树立文明新风倡导殡葬改革
本报北京3月22日讯记者陈晓钟报道:民政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近期集中宣传殡葬法规、倡导殡葬改革,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文明进行祭祀活动。
通知要求,在城市,以“殡葬法规、殡葬服务进社区”为主题,大力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地方规章以及有关公墓管理的法规政策,宣传殡葬改革对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帮助群众了解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使用规定,使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深入人心;在农村,要充分发挥基层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引导群众破除旧的丧葬陋俗,自觉进行殡葬习俗改革,倡导和鼓励群众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的方式一次性安置骨灰。
通知要求殡葬服务机构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努力为群众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的同时,引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将殡葬服务从街道、社区延伸到农村,逐步缩小殡仪服务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距离,满足群众的需要。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深圳今年将引进高校毕业生一万五千人
本报深圳3月22日电记者胡谋报道:日前召开的深圳市2002年人事编制工作会议决定,今年将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计划从市外重点院校引进优秀应届毕业生1.5万人。深圳市今年将再次组团赴国(境)外招聘留学人员,同时还加大引进外国专家的力度。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福建推进审批制度创新
本报福州3月22日电记者宣宇才报道:日前福建省政府决定,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今年力争在市场准入、投资审批、企业年检、企业资质资格认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规范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根据国家规定实行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的,除少数特殊、垄断性行业仍需采取审批或审核制外,其余一律采取核准制办法进行管理;省级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其它一律取消。
在企业年检方面,除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商品和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物资企业外,其他企业的年检予以取消。
对于企业资质资格认定,福建省政府规定,除个别法律、法规规定属国家有关部门管理权限的事项外,企业事项全部实行核准制。
省政府要求,今年各设区市要完成减少50%以上审批事项的目标,上半年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各自改革权限内的审批事项做到应清尽清、应减尽减。核准事项的办结时限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审批、审核事项的办结时限一般为10至30个工作日。目前,福建省审批、审核、核准环节明显减少,在时限上比改革前缩短了1/3以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