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绿网何时缚“黄龙”
本报记者赵永新
绿化不如沙化快
近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反映了我国沙化土地“局部缩小、整体扩展”的严峻现实。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据动态观测,20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5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5年每年则达到3436平方公里。
为何“绿化不如沙化快”?通过分析,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沙化土地扩展,5%是干旱等气候原因,95%是人为因素,其中滥垦、滥牧、滥伐、滥挖、滥用水资源等“五滥”是主要原因。仅在1994—1999年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一半。我国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为50%—120%,个别地区高达300%,致使草场退化严重,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局部地区因滥伐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严重,如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柴,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共破坏5.7万亩。沙区滥挖中药材、搂发菜及无序采矿等破坏植被现象屡禁不止。
“防得住沙,还要防住人!”专家们大声疾呼,“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
保护优先制止破坏
“总结国内外防沙治沙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从导致沙化‘五滥’的源头抓起,保护优先,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防止出现新的人为破坏。”国家林业局的一位官员切中要害地指出,“要把保护植被放在第一位,不然所有的治理、植树造林最后都将功亏一篑!”
同工业污染防治一样,生态环境也是破坏容易治理难。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要形成内蒙古草原上一厘米厚的土壤,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而破坏起来却是一朝之功。无庸讳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利益驱动,在以往乃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上,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导致了“先破坏、后治理”和“边治理、边破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换来的防沙治沙成果被人为破坏大大抵消了。
把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副主任胡陪兴博士指出,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应该调整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尊重规律科学治沙
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沙治沙的成果不容怀疑,但对客观存在的“治沙误区”也必须反思。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教授认为,我们在呼吁加大治沙力度和投入的同时,应该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沙,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充分认识、发挥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加大封育力度。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气候、水、土等诸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和制约,是相对稳定和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具有逐渐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包兰铁路线的腾格里沙漠南沿,铁路两侧约1公里的宽度内,仅围栏、禁牧、禁樵四五年,即可出现覆盖度在40%以上的植被,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而在当前的治理手段中,强调植树种草等人力工程有余,围栏封育等自然恢复措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因地制宜,变“乔—灌—草”结合为“草—灌—乔”结合。石元春院士指出,西北的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区占我国沙化总面积的90%以上,耐旱的草、灌,是最能适应当地条件的当家植被,较之乔木,草、灌还有耗水少、见效快、周期短、投入低,能与发展养殖业和草业结合,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盲目大种乔木,存在着工程造价高、成活率低、维护更新困难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闻其声且见其人
——多元公司开发可视电话纪实
曾庆香刘毅
19世纪70年代,贝尔发明了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人类通信史。从此,在不同地点生活的人要联系,既不用寄信,也不必亲自赶到对方所在地,只要通过电话这一通信工具即可办到。然而,人们在充分享受着电话给自己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感到一丝遗憾,那就是通过传统的语音电话,只能听见对方的声音,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个难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上个世纪60年代,可视电话问世。如今,我国科技人员已经自主研发出了多种品牌的可视电话。只要一按可视电话的图像传输键,亲友的音容笑貌瞬间就能呈现在眼前,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聋哑人也能打电话
传播学的研究表明,视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而通信有效信息的50%—60%则依赖于面对面的视觉效果,33%—38%依赖于语音效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使用单语音电话传递语音信息时,更重要的视觉信息却损耗掉了,成了无效信息。
“千里闻其声”的电话,缓解了天各一方的亲人、朋友多少相思之苦?给了他们多少安慰?经历过“鸿雁传书”之苦的人们,对此会有深刻的体会。但在通过电话进行的“只闻其声”的交流中,存留于人们心间的,肯定还有挥之不去的未尽之胸臆和一种“不见其人”的遗憾。
工作中,在感受到电话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人们也存在着类似的“百闻不如一见”的遗憾。譬如,你想通过电话,给远方的同事讲解某种机器的操作,由于不能当场演示,所以结果很有可能是:尽管你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对方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让人更觉得遗憾的是,传统单语音电话是不属于聋哑人的。由于听不见、说不出,聋哑人在与周围的人对话感到艰难的同时,又与电话无缘,失去了与远方亲友交流的机会。单语音电话存在着的这一系列遗憾,向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怎样才能让聋哑人也能通过电话与人沟通,享受到现代通信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呢?
让普通百姓买得起
上个世纪60年代,最早的黑白画面可视电话问世,并且声音和画面严重不合拍,因而未能得到普及。
1992年美国AT&T推出第一台基于PSTN网的多媒体可视电话。多元公司认为,如果只靠直接引进国外产品,价格肯定会比较高,让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如果自己研制开发,不但可以解决价格问题,而且可以发展自己国家的可视电话民族产业。于是该公司从1993年开始,着手研制开发。
在分析了美国可视电话的技术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多元公司提出了“视听为先,其他为辅”的思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改进。经过六年的艰辛拼搏和不懈努力,多元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可视电话。
“在这六年中,研究人员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和宝贵时间。在研制开发起步时,有人认为前途渺茫,也有人泼冷水。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人与人的远距离‘面对面’交流,公司的技术人员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提起科研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多元电器集团的负责人总是感慨万千。
可视电话要达到市场化、普及化,取代普通电话走进千家万户,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必须有普通电话的功能和方便,二是应有电视影像那样的快捷和质量。多元公司在成功推出了第一台可视电话后,又不断根据市场反馈和用户需求加以改进。如今,该公司研制的DY—2000,DY—2001,DY—2006鹰系列可视电话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它解决了普通电话线高速传输图像和压缩/解压缩两大技术难题,图像传输速率高达21帧/秒,影像清晰,实现了影音准实时同步。并且采用的是普通电话线,话费与普通电话费完全一样。
外边的世界不遥远
由于和单语音电话相比具有的优势,可视电话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单位,受到了顾客的赞美和喜爱。
“家里装了可视电话,在大洋彼岸,想见就见,真是很方便。”一位旅居加拿大的顾客专门来电,对多元公司的科研人员表示感谢。
对于聋哑人来说,可视电话不仅能使他们和别人更加方便、快捷的沟通,而且使他们感到,外面的世界从此离自己并不遥远。“有了可视电话,我们就能和正常人一样,通过电话交流了。”温州的两位聋哑顾客用手语“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及时反馈信息是竞争取胜的法宝。利用可视电话不但节约了我们的时间和金钱,还可以迅速准确传达反馈信息,大大促进了厂家和经销商的沟通。
多元可视电话在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坚持了“功能尽可能丰富,操作尽可能简单”的原则。
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说,仅“可视”这一个方面,多元可视电话就具备了多种功能可供选择,包括:快照功能,即随时从对方那里截取一幅高清晰度的静止图像;画中画功能,即通话时,可在同一屏幕上选择任意四个角显示自己的状态,以便调整镜头,显示对方影像;屏蔽功能,即使用中可随时停止播放己方镜头,却可以看到对方;远程监控功能,即通过本地菜单可以调整对方摄像头的方向和角度,以达到远程监控的目的。
在操作上,多元可视电话采用了便捷的单键功能和“傻瓜操作”方式,使老人和小孩都能运用自如。它比网络可视电话有优势,同时图像传输速度也更快。
可视电话不仅可以服务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工商行政、军事、医疗、公共安全、通信、教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我国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据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张景勇)我国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但各地区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性,而且差距在逐步扩大。
科技部今天公布的1999年至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态势总体分析报告显示,在科技投入比例、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授权专利数、企业科技进步等所有重要考核指标上,科技进步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差距平均在2倍以上,在有些指标上甚至超过10倍,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加大。地区差距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表现更为突出,呈现从东到西由高到低的梯次分布。
针对各地科技进步态势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说,今后各地应进一步重视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部也将注重宏观指导,为地方拓展科技发展空间指出方向,加强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试点、示范和重点项目支持地方科技工作。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西部电话网将全面升级改造
本报北京3月21日讯我国西部11省区市的122个本地电话网将全面改造升级。今天,中国电信公司与8家中标公司在京签署了有关工程合同。
据介绍,这11个省、区、市分别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中国电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招标,通盘分签的办法,与7家国内外科技公司合作,完成此项总额超过3亿元的电信工程。
中国电信公司副总经理常小兵说,这项改造完成后,西部地区的本地电话网将实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和集中管理。在这些工程合同中,充分重视了软件作为一个商品的应有价值,要通过研制既能适应今天,又能满足明天的网络管理软件,把中国电信在西部的网络管理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大唐软件、国讯科技、科大恒星、太阳计算机等中外公司参加了签字仪式。(肖佳)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澳门科技大学资助内地贫困生
本报讯记者王淑军报道:由澳门科技大学捐资二千二百二十六万元港币与中华慈善总会、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发起的“爱心助学项目”,日前在京正式签约。该项目将资助八十名经济欠发达地区品学兼优的孤儿或贫困学生,赴澳门免费学习,完成四年大学学历教育。项目从二○○二年开始,每年资助二名,连续资助四年。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世界睡眠日宣传活动举行
本报讯三月二十一日是“世界睡眠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都举办了宣传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开启心灵之窗,共同关注睡眠”。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其中包括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失眠识别流行病学调查。(易晖)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知名作者为希望小学创作歌曲
本报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了为希望小学创作歌曲活动,日前,部分专家选定一批歌词进行谱曲创作。知名词曲作者徐沛东、金兆钧等积极参与创作,全部歌曲创作将于今夏完成。(白玲)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时代华药致力中药材标准化
本报讯为建立规模化、集约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满足国内外中药生产市场对质量稳定、安全的要求,北京时代华药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为社会提供标准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和标准化中药材基地建设、策略投资、项目策划、解决中药材销售等难题,为用户提供了满意的服务。(卢闻)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丹东港边检站情系特困生
本报讯辽宁丹东港边检站党委关心特困生,四年来共向特困生捐助六千余元。该站与元宝区八道办事处共同帮扶了九名特困生,并与学校、家长签定了责任书,帮助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季冠宏王海鹏)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治疗乳腺癌新药研制成功
本报讯由瑞士诺华公司研究开发的治疗乳腺癌新药弗隆近日在我国上市。该药是第三代强效芳香化酶抑制剂,能最大限度减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经临床试验证实,可以显著延长晚期乳腺癌病人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存质量。(卫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合同在手有病不愁
沁阳万户农民享受医疗上门服务
本报讯“以前看病一趟趟跑医院,费时间,花销大,自从医生定期来家服务后,既省钱,又保健康,这‘家庭医疗保健合同’签得值!”和煦的阳光下,55岁的宋尚仙大娘边接受治疗边发着感慨。这是日前笔者在河南省沁阳市王占乡前赵村看到的情景。据了解,该市已有12380户农民与卫生院签了这样的合同,农民称之为“合同医疗”。
长期以来,农民不仅看病就医难,还时常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乡镇卫生院却普遍经营不景气。沁阳市采取和农民签订“家庭医疗保健合同”的方法,送医疗服务进农家,既减少农民的医疗费用,又扩大了卫生院的业务。目前,全市已成立社区服务中心14个,社区服务站22个,48个行政村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内容。他们从农民常见病、多发病、季节病治疗入手,由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民直接签订“家庭医疗保健合同”。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签订合同的农民可享受出诊费全免、诊断费全免、注射只收成本费、检查费减10%、住院费减20%、全年免费做2次以上健康体检的优惠。此外,还定时入户进行健康咨询等承诺服务。
(牛宇虹陈二联)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河北省黄骅市大贾象村80岁的徐金铎喜欢用歌词、段子赞颂村里的好人好事、文明新风,批判陈风陋俗和不良现象,几年来共创作了40多段歌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他创作了《敬老爱幼是美德》的段子,图为老人在教孩子们唱道德歌。
王恩钊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选票抽奖揭晓
本报讯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及首都20多家新闻单位联合主办、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2001年“大红鹰”杯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选票抽奖仪式3月21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十佳”评选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群众选票58776张,其中山东省垦利县日用工业品公司崔艳玲的选票是唯一一张全部选中的选票,获得一等奖。另外,在北京市崇文区公证处的监督下,对至少选对“十佳”中7人的选票进行了现场抽奖,结果,李姗、朱元友等20人获二等奖,曾建生、任俊英等30人获三等奖,张杰、梁应培等获纪念奖。获奖名单将于3月22日《中国体育报》和中国体育在线(www.sportsol.com.cn)公布。另外,还有50人成为电话投票抽奖的获奖者。(张志红)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象棋争霸赛决赛第二轮
孙勇征苦战成和
本报北京3月21日讯第十三届银荔杯象棋争霸赛今日进行了第二场比赛,王琳娜对阵张国凤、孙勇征挑战许银川这两盘棋均以和棋收场。
男子组比赛,许银川借执先之利,开局就摆中炮急出车,而孙勇征以屏风马两头蛇的流行布局应战。中局阶段,孙勇征兑车走出一个小软着,被许银川占得先手,形成马炮兵士相全对马炮单士象的优势局面。但孙勇征经顽强防守,最终与许银川下成和棋。
女子组比赛,由于王琳娜昨天先失一阵,故今天一上场摆出激烈对攻布局,以图乱中取胜,但张国凤执先手稳扎稳打,经过兑子形成双方仅剩车马的必和局面。至此,张国凤以多胜一局暂时领先。第三轮比赛将于22日进行。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今日新语
科学的“品德”
卢新宁
几天前参加北京大学2001年度科技奖励表彰大会,最有感触的还不是北大500万元重奖科技功臣的气魄,而是获奖者王选院士的一席发言。
王选平静地回忆起自己平生的第一次获奖。他说,那是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全班要选一个品德好的学生,结果他以压倒多数的得票夺得了这个荣誉。
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王选说,在很多时候他几乎忘了这个小小的奖励,但在今天不由得再次忆起。他在想,那个奖励是他后来所有成就的起点,让他懂得一个人的品德培养是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而一个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品德的人。王选说,我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懂得自己的不足,懂得依靠别人,懂得品德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好人者,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一点。我再退一步说,好人者,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北大要培养科研帅才,国家要造就科学人才,都不应忘记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要的是一个好人,一个有品德的人。
王选的话让台下的听众为之动容。这席话说在我们的学术界痛心疾首地“打假”、费尽心力地重建学术规范之时,说在我们的社会不遗余力地呼唤“诚信”,千方百计地重构道德秩序之时,说在无数令人心悸的剽窃、欺诈事件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之时,因此更有一种特别的震撼。一位北大青年教师感慨:王老师的话不仅是讲给我们这些科学工作者听的,也是讲给所有追慕知识学问,甚至仅仅是渴望成功成才的人听的!
“人以德为帅”,王选院士的话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科学的“品德”,或者说科学家的“品德”。循着他的话音,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才让我们的国家告别“铅与火”,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上取得震惊世界的突破。循着他的话音,我们还看到从竺可桢、李四光,到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两弹一星”功勋们共同的心路历程。虽然,他们身处的时代各异,所走的路途有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一个好人,有一种品德”。正是因为拥有这些,科学研究才能在他们的手中游刃有余,科学成就才能造福国家和民族,惠泽社会和人民。
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是一把钥匙,它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关键看什么人掌握它。这位科学家正是在强调科学的“品德”、科学家的“为人”时说这番话的。缺乏品德的科学很容易产生异化,品德缺乏的科学家很容易走向歧途。在我们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在人类安居的大地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确信,科学的品德依仗于科学家的品德,像王选老师那样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品德的人,不仅是科学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