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聚焦
司法公正:永恒的主题
——代表、委员谈“两高”工作
本报记者武侠刘霄裴智勇陈一鸣
为了实践司法公正的主题,人民法官和检察官在过去的一年中面对种种挑战,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用智慧和汗水呈上答卷,接受人民的检验。
司法改革:保障公正的必由之路
有专家说,司法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司法公正的历史。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的生命和灵魂。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改革是必由之路。”听了“两高”的报告,安徽团戴琦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打的是一场改革攻坚战。痛苦来自改革的冲击和碰撞,更多的喜悦来自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的发展前景。
完善证据制度,确定法官员额,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制……通过改革执行体制,困扰各级法院多年的“执行难”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律白条”得到了较好解决。
通过侦查指挥机制的改革,检察机关对异地取证、办案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恢恢天网撒下,犯罪分子无处可逃。
轰动全国的张君、李泽军等抢劫、杀人犯罪集团案件,作案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案情复杂,而支持公诉的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和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检察院,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庭审活动,得益于检察机关正大力推行的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古兆圣代表目睹了广东省高州市法院的改革实践,他说:“改革使办案质量明显提高。首先,当事人不服上诉的案件明显减少;其次,二审维持原判的比例上升。去年,高州法院错案率为零。事实证明,只有改革,才能逐步建立依法独立公正审判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监督的职能,促进司法公正,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德才兼备:实现公正的必备素质
“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只有公正的司法官,才会有公正的司法。
2001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正式确
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欢欣鼓舞,高度评价这项制度将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统一司法考试提高了司法官职业的准入门槛,在制度上保证了只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司法官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唐德华说:“其最重大的影响还不仅在于司法官本身,更在于让人们树立起对司法官的信任,进而树立起对法制的信心。”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职业道德
基本准则》正式实施,检察机关也从六个方面入手狠抓“素质工程”,对司法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湖南代表李志辉是检察战线的一员,他说:“德才,德才,对于司法官来说,一定要‘德’字当头。德才兼备,缺一不可。”
“无知者不能从事法律职业,无德者同样不能从事法律职业,法官必须有良好的操守和道德,而这种品行不是通过考试能够认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这句话,得到了大多数代表委员的认同。
群众满意:衡量司法公正的准星
“让那些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那些正义难以伸张的群众,打得赢官司。”两年前,人大代表对最高人民法院的承诺报以如雷的掌声,两年后,兑现情况怎么样?
一位来自四川的人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四川省各级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实行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已涉及1.6万件案件。全国范围内,实施司法救助的案件最新统计数字是30多万件。司法救助制度的诞生,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数字虽然枯燥,却体现着正义和尊严,赢得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去年,河南省检察机关推行“首办责任制”,谁首次接待群众来访,谁就要依法办理到底,对人民群众反映的不属检察机关管辖的“分外事”也要当成“分内事”认真解决。这一制度,使信访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等老大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河南代表李学斌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信访工作是群众检验司法公正的窗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是决定司法能否公正的前提。”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培育中部新的经济增长带
——访河南省省长李克强代表
本报记者李杰陈一鸣
“为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新形势,河南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东引西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河南省省长李克强代表说。
李克强说,去年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国内生产总值56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在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达4119万吨。工业增加值
22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8%。结构调整步
伐加快,集中力量安排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都为今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内陆省份,河南在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上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河南也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既是全国重要的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又是全国物流、信息流交汇地;农产品、能源、原材料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市场潜力大。李克强代表说,我们要把河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东引西进”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一方面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与西部地区的地缘关系、人文联系和较强的经济互补性,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谈到今年工作的重点,李克强概括了
20个字: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
加快开放,优化环境。积极扩大和培育内需,增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深化改革,加快开放,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努力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李兆焯代表
本报记者马国英
“西部大开发对广西是个福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李兆焯代表接受采访时说。
李兆焯认为,处于东西结合部的广西首先具有区位优势:作为东部的西部,广西毗邻广东,能时刻感受到东部发达地区的气息,接受其辐射;作为西部的东部,她在西部省市区中是唯一拥有出海口的,南昆铁路和高等级公路,把滇、黔、川等省市连通,成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同时,广西有很长的边界线,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非常有优势。其次,广西具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得天独厚。发展农业诸如蔬菜水果条件优越,广西适宜甘蔗种植,目前年产糖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5%以上;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森林资源……“广西要用宽广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界,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把广西的事情做好。”李兆焯代表特别强调,要把广西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首先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遵循经济规律和科学。西部大开发不是西部大开花,要避免盲目性。要在开发中扩大开放,引进资金、人才和科学的管理。其次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在西南出海通道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形成通道经济。第三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搞特色经济。同时还注意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李兆焯代表充满信心地说,广西在“十五”计划的头一年开局良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财政收入增长19.6%,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4.3%,农民纯收入增长4.3%。我们相信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扎实工作,广西就大有希望。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代表团之声
靠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访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代表
本报记者夏长勇
“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推进西部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这对我们西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胜信念!”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代表首先这么说。
郭金龙说,去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任务。经过努力,全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0元,比上年增长5.9%。全区经济实现了“十五”开门红,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郭金龙向记者介绍,西藏是一个具有很大特殊性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基本的区情是“两个1/2,一个严重不足”,即人均GDP和人均农牧民收入水平仅达全国的
1/2,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因此,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力度,仅“十五”期间就确定了117个重大建设项目,注入资金300多亿元,加上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投资完全满足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改善投资软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四个重点,以思路创新为先导、体制创新为保障、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使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郭金龙最后说,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任何时候都要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机遇,认真抓好依靠国家支持和坚持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四个结合,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
让温暖常驻
刘成友
前不久全国各地开展的送温暖活动,使许多生活困难的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送钱送物,救燃眉之急,解一时之忧,让困难群众过了个好春节。群众心里很温暖。
“两会”期间,送温暖依然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位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依我看,抓好这两项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送温暖,最重要的还是要给困难群众送“出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这是扶贫济困的治本之策。
两个问题,都是紧迫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贫困人口多,农民增收难。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又面临一个过坎爬坡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税费改革,加快城镇建设等等,都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科技下乡,给农民指点方法和门路,让农民脱贫致富,无疑是给农民一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别样的温暖。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给困难职工以出路,同样是长效的温暖。解决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国家鼓励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两个问题,实际上互为关联。农民增收,关键还是要把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这样一来,又会给城市增加就业压力。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说:按照“十五”计划,今后几年要实现“两个”四千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四千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四千万人。任务很艰巨。但有党和政府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和就业,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很有希望的。
各地已经有不少好的做法,旨在使群众脱贫致富,扩大就业。青岛、重庆等地在给贫困群众送温暖时,分别把几百个、数千个就业岗位送给贫困群众,群众拍手称快。把扶贫与开发结合起来,工作就有了创造性和主动性。许多代表为这些做法叫好,并建议各地行动起来,真正通过促农民增收、帮职工就业来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送温暖活动更加扎实深入,让温暖常驻人们心间。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
藏药材保护刻不容缓
本报记者夏长勇
“藏药是民族瑰宝,再不加紧研究和开发,损失将是惨重的!”一谈起藏医药问题,益西央宗代表紧迫的心情溢于言表。
益西央宗是来自拉萨的一名医生。她说,近年来藏医药业将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年产值已逾3亿元。但与此同时,“藏红花、红景天、冬虫夏草等名贵藏药材挖得太过、太滥,有的连根都挖掉了!一些名贵药材正面临枯竭的危险。”益西央宗担心地说。破坏性开采和粗放式利用,造成宝贵药材资源的浪费。
益西央宗说,由于缺少国际通行的临床分析数据,藏药在专利申请上困难重重。一些外国制药企业利用我们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赚取了巨大利润。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医药市场逐步放开,如不采取措施,这方面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
高校扩招宜量力而行
本报记者盛若蔚
“我非常赞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调整学科结构’的战略。”重庆大学教授肖允徽代表对高校扩招有自己的想法,“高校扩招,利国利民,使一大批本没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的学子得以圆梦,这是件好事。可有些学校却盲目扩招,师资力量跟不上,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肖允徽举例说,重庆一所大学仅城市管理专业一次就招收8个本科班,而这个专业在该校设立不过几年,真不知这8个班的课如何上,质量水准叫人怀疑。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姚珍薇代表说,现在由于不少高校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扩招,导致老师、教室、宿舍等资源全面告急,有的学校连学生实习的基本设施都没法保证。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
今日两会日程
人大
●上午:小组会议审议。●下午: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答记者问。
政协
●上午:小组讨论。●下午:主席会议,听取小组讨论情况的综合汇报;政
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小组讨论情况的综合汇报;通过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通过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通过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草案);通过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草案)。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
农村扶贫重在扶教
本报记者张玉来
“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应把扶教放在突出位置。”张永明委员提出,对于农村,尤其是革命老区、特困地区的农民来讲,孩子上不了学,是他们最揪心的事儿。
张永明委员说,有的县农民年人均收入并不高,而当地小学每年学杂费就达二三百元,初中多达400元以上。许多家庭根本无力承担孩子的学杂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停学、失学。
“建希望小学,对这些地方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永明建议,对这些农村应采取特殊政策,减免这些地区的农民子女读小学、初中的学杂费,使这些农家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第5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剪影
湖北团周宝生代表(左)就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话题发表意见。 本报记者李舸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