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2月19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2-1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

第9版(理论)
专栏: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李新泰
  主要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的基本经验,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抱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不放。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法,必须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也就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端正思想作风,必须首先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坚持,但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的基本经验。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概括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的基本经验时,第一条就讲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我们党是一贯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重大转折时期,党总是特别强调要结合新的情况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八十年来,我们党正是由于注重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必须始终重视这一经验,用好这一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世界社会主义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几度起伏兴衰,都与能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当时、当地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第二国际”的最后破产和后来的苏东剧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就警示我们: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只有保持指导思想上的坚定性,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千年更替、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所作的极其深刻而精辟的论断,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发展马克思主义,决不搞教条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抱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不放。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是统一的。江泽民同志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变成禁锢和阻碍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如果马克思、恩格斯讲的话一句都不能动,思想还怎么解放?我们的事业还怎么发展?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研究使用的方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它看作是发展的科学、实践的科学、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直是我们的大敌。我们党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挫折,都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有着密切关系。历史教训真切地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需要。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理论成果: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所创造的新的理论学说。正是因为不断获得这些新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才保持了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求我们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对理论创新问题,十五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我们面临的、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进一步作出回答,以更好地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拿出新的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发展是最好的坚持。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也是“七一”重要讲话的一个基本精神。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法,必须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也就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这一核心问题,在如何保持、发挥、强化党的先进性这个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系到我们党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制定和执行,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历史证明,不论是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而我们所经历的一些挫折和坎坷,也都与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一些偏差密切相关。正如“七一”重要讲话总结的那样,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在当前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从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决不照抄照搬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大力弘扬这一学风,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如果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却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那就不是真正的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讲坚持、讲发展,必须落实到运用上,落实到结合上。结合就是坚持,结合就是应用,结合就是发展,结合的实质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纠正轻视理论、忽视学习的倾向。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打牢理论功底,坚定理论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学习理论还要与学习历史,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起来,与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联系思想实际,高度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增强党性觉悟,强化宗旨观念。理论联系实际,还要联系工作实际,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加强对实际的了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增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驾驭全局、应对风险的能力,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SoF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深
  郝建生
  群众观念淡化、群众感情淡薄,是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历经八十年风雨而不衰,靠的就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壤,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基础、最根本的是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这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当前,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党成立之初直至今天,我们党始终高扬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也是我们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党员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意愿,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态度作为试金石,群众拥护的,再苦再累也要做好;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一点也不能做。
  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基础。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是党员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有丝毫以权谋私的杂念。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曾涌现出一大批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他们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信赖。但是,也确有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拿人民赋予的权力去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败坏了党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深思常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想正确,才能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改革的发端,到乡镇企业的崛起,都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遇事多同群众商量。实践证明,只有增强对群众的感情,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把各项工作顺利推向前进。
  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关心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到生产就业,小到柴米油盐,都要时刻挂在心上,想方设法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多想些群众冷暖,少想点个人“政绩”;多搞些“雪中送炭”,少搞点“锦上添花”。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越多,人民群众就越欢迎,心就与党贴得越紧。 SoF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形势
  黄群慧
  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坚”阶段。这些问题具体包括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规范、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因为是国企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所以也就不能期望这些问题在一两年内得到彻底解决。也就是说,“攻坚”阶段仍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科学分析国企改革的形势和前景,对于增强人们的信心,坚持不懈地把国企改革引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企改革成绩显著,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自1993年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政企分开力度加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开始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年脱困”目标顺利实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成效显著,培育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和大集团;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措施,有效地分流了企业富余人员,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作出了贡献;开始尝试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股票期权、期股、年薪等制度,以期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等等。经过多年来扎扎实实地推进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在效益规模方面迅速增长,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深化国企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逐渐形成。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一中心,计划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国企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实际上,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问题、冗员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等,正是由于配套改革措施的同步推进、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后才得以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的。国企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形成,还体现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国有企业提供了竞争压力和改革动力,而且还支持了经济增长,进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财力补偿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利益,减少国企改革的阻力。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冗员分流。
  第三,积累了一定的解决国企改革难点问题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指导改革实践的理论。在二十余年的国企改革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试点工作,如承包制试点、股份制试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债转股试点等,为深化企业改革、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并不仅仅表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推进国企改革工作的正确方式和程序、纠错机制的形成上。在国企改革中还出现了许多企业改革理论,它们是在总结国内外企业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这些经验和理论对于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入世为深化国企改革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然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全方位的开放将促进国企改革的深化。这种推动力不仅来自竞争压力,更重要的是,入世将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行为的规范。这无疑将有助于理顺政企关系,从而推进国企改革的深化。 SoF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从量的积累开始
  张研农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表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对于我们的各级干部来说,这是一个常识。
  常识问题往往不寻常。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指导干部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改进,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说干部工作作风。应当看到,大多数担负一定领导工作的干部,怀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满腔热情,怀着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都有做好工作的强烈愿望,并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面对复杂的工作、落后的面貌、被动的局面,往往想着“一次性解决”、“根本上扭转”、“彻底地改造”……结果常常操之过急,欲速不达,事与愿违。有的目标定得很宏伟,具体措施跟不上,又变成了叫得凶、抓得松,决心大、办法少,用美好的蓝图代替切实的行动、用战略性口号处理战术性问题。结果越讲越空,越干越背。
  出现这种状况,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认识上和工作中违背了质量互变的辩证法。任何事物的质都是一定量的质,质中有量;任何事物的量都是一定质的量,量中有质。工作的新局面,单位的新面貌,这种质的进步,都需要量的积累,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量的积累,往往表现为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但只要不间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的变化。惊喜的一跃就产生于坚持不懈、扎实苦干的努力之中。对于一个单位的面貌来说,一个大变样始于数个小变化,数个小变化才铸成大变样。对于一项事业的发展来说,一个大问题的解决始于数个小问题的解决,数个小问题的解决才成就大问题的解决。量的积累,一时看上去也许不那么起眼,不那么显赫,但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才有辉煌,才有成功。这说明,坚持抓具体、具体抓,坚持抓深入、深入抓,对改进工作作风是多么重要。邓小平有一句名言:“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这是唯物辩证法特别是质量互变规律在工作作风中的生动体现,应当成为转变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的指针。
  不是知难而进而是遇难而退,不是持续做功而是抓抓停停,不是只争朝夕而是慢慢腾腾,这也是在干部工作作风中违背质量互变规律的表现。行百里者半九十,攻坚贵在不畏难。量的积累不等于可以慢慢来,也不是可以不费力。量的积累是一个艰巨的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一个扎实的刻苦实践的过程,需要着眼长远,入手细微,坚韧不拔,开拓创新。
  用质量互变规律看干部的生活作风,同样可以获得重要启示。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不是自发生成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干部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需要一点一滴培养,需要日复一日锤炼,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一个领导干部走向腐败,也往往是从“小事”上被撕开口子,逐渐蔓延开来,直至全线崩溃,小错变成大罪。既然一切事物皆由微小积累起来而成为巨大,那么在生活作风上,尤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和“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的道理。
  在一定意义上,工作作风是对干部做事的要求,生活作风是对干部做人的要求。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去浮戒躁,埋头苦干,从微小的、艰苦的、不断的量的积累开始,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才能达到新的水平、通向新的境界。 SoF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秦玉海
  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坚持辩证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在勤政为民、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思想作风。思想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其他一切作风问题的关键环节。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的转变,对推进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而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扎实推进工作,对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的转变也具有强大推动力。及时把握和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确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进行科学的决策,从而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牢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能从根本上促进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
  坚持抓工作带作风、抓典型促作风,保证工作任务的落实。干部作风是干部工作态度和综合能力的表现,干部作风扎实不扎实,只有在工作中才能表现出来。我们既要看到干部作风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更要看到工作中压担子、抓落实对改进干部作风所具有的根本影响力;既要看到干部的作风对工作实绩的决定意义,更要看到抓工作实绩对形成干部求真务实、勤政为民作风的重要性。坚持抓工作带作风,抓典型促作风,既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作风问题的有效办法。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坚持抓工作与抓作风相结合,做到抓工作决心要大,锲而不舍;抓工作要紧,讲求效率;抓工作要细,深入具体;抓工作要严,敢于动真碰硬;抓工作要善始善终,务求实效。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作风问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既有干部主观方面的原因,更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体制和机制创新。只有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政府部门存在的职能转换慢、行政效率低和衙门作风严重等问题,将所有面向社会、企业和基层群众的行政审批项目从部门剥离出来,实行“一门受理,一条龙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制定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部门领导带班制、首办负责制等工作制度,可以从体制上改变过去政府职能部门的本位主义和衙门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十五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用的干部思想好、作风正,就会影响和激励整个干部队伍,带出一方正气;如果选用的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就会挫伤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败坏干部队伍的风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既要尊重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看到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对干部作风建设的促进作用,更要看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组织考察对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性导向作用。凭德才用干部,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干事业;凭关系用干部,就有人会到处钻营拉关系;凭“票数”用干部,就有人会不择手段拉“选票”;凭资历用干部,就有人会不求进取靠资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选人用人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和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从用人机制上保证干部作风好转。
  坚持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带头,促进干部作风好转。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领导带头对促进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干部作风方面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就存在于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自身。抓住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就抓住了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就能抓出成效。加强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作风建设,必须做到六个增强:增强班子的凝聚力,促进和维护班子团结;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带头解决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增强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至上等错误倾向,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大局;增强开拓进取意识,用改革的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勤政为民,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SoF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