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炊烟
(外一首)
刘昌庆
炊烟
是植于家园中的一种高秆
作物
比红高粱金谷子
高出许多
炊烟拔节的时候便吐出一
穗穗籽粒饱满的
乡情 让人想到
被灶火映红脸庞的母亲
想到用草绳搓长日子的父
亲
想到一种野菜的味道
和我挂在祖母唇边的乳名
暮归的风里
袅袅炊烟飘得很远
日子也飘得很远
仿佛炊烟是日子的翅膀
作为五谷之魂
炊烟常弥漫于我的
分行文字中
一读 便呛出满眼眶的
乡思之泪
民俗
在故乡 民俗
往往与五谷间作
它与红高粱金谷子一起
葱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隔着篱笆 伸手
抓住那些无形的叶子
便可顺藤摸到民俗的根部
鲜活的根 一直扎在
时间深处或冷暖民间
在故乡 月饼粽子茱萸
灯笼对联门神
只是民俗的几种比喻
它原汁原味的词义
是一些阳光和雨露
滋润着我们的骨骼
一点一点
拔节为龙的脊柱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造访咸亨酒店
李景荣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绍兴一家很普通的小酒店。自从鲁迅先生1919年4月以咸亨酒店为原型的著名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鲁迅对酒店形象生动的描述,当街曲尺形的大柜台,古朴的陶制酒坛、醇香的加饭酒、入味的盐煮笋、茴香豆……都使游人回忆起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时代,有一种使人非去看看不可的魅力和愿望。
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它坐落在鲁迅路中段,和鲁迅纪念馆同在一条街上。虽然酒店论面积、气派都比不上那些建筑华丽、灯红酒绿的酒楼饭庄,但它所特有的古朴雅致却是其它建筑所不及的。咸亨酒店坐北朝南,三小间瓦房,中间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长匾,上面书写的是“咸亨酒店”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廊檐下挂着四只大红灯笼。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里面货架上摆放的全是酒,有坛装的,也有花雕瓷装的,瓶装的,什么加饭、香雪、元红等白酒、色酒应有尽有。还未进店便闻到一股诱人的酒香,真可谓开坛十里香了。酒店里面摆放着许多四方形的木桌和木制的条凳,墙壁上挂着若干幅引人注目的对联。店门左侧有个身穿灰色长衫、站着喝酒的男人,吸引了许多观光者,他左臂倚靠在柜台上,右手指捏着一粒茴香豆。瘦长的体形,青白的脸上夹着一些伤痕,嘴唇上留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这个活灵活现的雕塑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满口之乎者也,却不会营生,麻木不仁,鲁迅的小说尖锐地揭露了制造孔乙己这个畸形人物的封建社会。
走进酒店内,顾客还真不少。有说有笑,充满了快活的气氛。正面墙上一副对联吸引了我:“鉴湖酿造名扬四海,古越烹调香飘九州。”这气势非凡的诗句,绘声绘色地把绍兴和酒店的特色表现出来。我正在欣赏对联时,侧身望见老诗人刘章和夫人走了进来,选了两个位置坐下。老两口果真到柜台要了两小碗加饭酒、一盘茴香豆、两只皮蛋,津津有味对饮起来。刘章面对“太白遗风”的匾额,背对柜台,呷一口酒,夹一粒茴香豆,悠悠然地默默读着对联,着实的被酒店的古雅气给迷住了。当他看见我时,热情地招呼道:“来,一起饮酒!”我抱拳说:“谢谢!我因患病戒了酒,进酒店完全是观光而已!”
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与其说座上客是来饮酒的,不如说是来酒店品味鲁迅先生营造的艺术意境。酒店老板兴奋地对我说:“每天来这里的客人很多,座无虚席,应接不暇。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来自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也有美国、欧洲的,我们是沾了鲁迅先生的光,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离开时,有的人在拍摄咸亨酒店的匾牌,有的人站在孔乙己雕塑像旁留影,脸上流露出追古思今的满足。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新春联
梁石 梁栋
神州兴骏业
壮志展鸿图
鸿鹄九霄志
骅骝万里春
云霞腾丽日 国泰千秋盛
龙马啸春风 家和万事兴
祝福红梅颂 稻香丰稔岁
迎春白雪诗 雪映吉祥图
古韵江山赋 道德崇高事
新春世纪风 风云浩荡春
报春梅抖擞 龙人臻万福
沐雨竹葱茏 骏业炳千秋
景历风花雪月 阅尽人间春色
岁迎春夏秋冬 顺应时代潮流
理论与时俱进 开心美酒梅花酿
中华入世腾飞 得意春风燕子催
文明社会开新运
道德人家乐小康
石上梅花凌雪月
人间岁次又春秋
嫩柳舒眉迎晓日 紫燕黄莺衔翠竹
寒梅润面笑春风 青山绿水绕新村
良操美德传家久 岁序更新龙开盛纪
正气清风继世长 春光胜旧马跃前程
华夏乐无边景如西湖福如东海
阳春欣有脚绿了北国红了南疆
横批
实事求是 崇尚科学 开拓进取
跃马争春 求实创新 大展宏图
面向世界 振兴中华 春满神州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花是主人
丁晓平
一句话能影响人一辈子。语言的魅力,你无法知道有多大。现在,也就是在我看到洛阳千唐志斋之后,我也不知道一句话对我今后的人生影响有多大。虽然这句话只有八个字——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说这话的先生,把这话镌刻在自己“听香读画之室”的正门两侧的墙上。这是一间独立的用石头垒起的书房,先生在其间款待宾客,读书作画。康有为、章太炎、于右任、吴昌硕等大师名家均在此小憩过,他们的题额、赠联、赋诗或书跋,仍散逸着当年的洒脱遒劲,莫不神采飞动。
这位先生叫张钫,是著名的辛亥老人、爱国民主人士,曾官至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张将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专门收集墓志铭,一生共收集三千多方,是墓志铭之集大成者,前无古人。自唐武德、贞观起,经盛中晚唐,历代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纷繁复杂,既有相国太尉、皇亲国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主夫人、宫娥才女。1921年夏,将军因父丧返回故里守制。其后不久便丁忧离陕,归隐民间,把自己融入一方方墓志之中,埋葬于碑刻的前人故事里,看门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把淡泊把宁静挥洒得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超世!
作为一个曾在仕途上高就的人,一个经历战火与生死考验的人,一个从旧体制走进新体制的人,他所走过的路,是不能用年龄来测量的。不惑之年,张将军在千唐墓志中,读出了人生种种,沧桑万千。人生在世,草木一春。人总是要死的,重于泰山也好,轻于鸿毛也罢,“谁非过客”?思千古风尘,把自己埋没于千方墓志中的张将军,抛开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躲开功名利禄的诱惑,揭去人性中层层幛幔,深沉地发出了人生的感叹,把自己从滚滚红尘中拔出,在入世出世之间求得一份平平常常从从容容。
而世上很多人活得总是很肤浅,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过去一代接一代的人,是今人深入历史土壤的根须,今人站在大地上,靠汲取前人的营养,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而今人往往忽略了前人,或者没有读懂前人,从而也无法把自己植进土壤里去。他们只是为了想抓住地面上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而行色匆匆,不懂得享受阳光空气,甚至还不如一朵花一棵草深知大地以下的事情。一年一年地过去,物是人非,草依然绿着,花依然开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往往是从花儿草儿身上,弄懂一些人生的道理。
“花是主人”。古人的话像花一样开放,它对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天人合一”一直是古人追慕的理想,在今天,大自然对人类的掠夺式经营和开采已经发出了警告,甚至做出了报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认识到“花是主人”,“物吾与也”,提倡与大自然做朋友,也算是一种觉悟吧?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家茶座
好马自奋蹄
柳萌
感谢几位远方友人,寄来精致的新年贺卡,让我知道马年即将来临。
观赏贺卡上的图像,骏马仿佛历历在目,嘶鸣立刻嗷嗷萦耳,如同置身内蒙古大草原,看马群在蓝天下竞相飞奔。那气势犹如滔滔潮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那神情好似煜煜月光,闪烁高空不可遮拦。难怪多少年来,人们喜欢用马寄托奋进精神。
新世纪的龙年刚过,又适逢骏马来踏春,这该是多么吉祥喜庆啊。联想起我们的生活,于国于民的好事不少——申奥成功、足球出线、加入世贸……如此等等,大有万马逞雄的势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高兴。特别是每逢听到报道,世界经济情况普遍不景气,而我国经济一枝独秀,欣喜的情绪总是难以掩饰。想到入世以后,有些商品的价格会降低,商家的服务会越来越好,说实在的,我们就不能不感到快慰。
不过马上就会有个疑问:同样是这个民族,回想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年,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上不去、老百姓的生活不富足甚至连温饱也达不到呢?如果用马的比喻来回答,唯一的理由恐怕就是:羁绊加身,欲奔不成。再好的马想跑也跑不起来。
去过草原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好马,只需轻轻一点,便会按照骑手的旨意,扬蹄奋飞。着鞭过多,缰绳过紧,多顺从的马也会别扭,哪能愉快地奔跑向前!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来,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各方面的变化不少,任何人张口都能说几件,但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变化,我想还是人们的精神。就大多数的人来说,心气高了,奔劲足了,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就是一种奋进的精神。让人人有个好心情,让家家有个高奔头,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就会永远兴旺发达。
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劳是举世公认的,并被事实所证明。只要不受外界干扰,只要不在内部瞎折腾,专心地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哪能不马到成功呢。许多上点年岁的人,说话总是好假设,说“假如咱们开始就这样”,国家会如何如何。我知道这样说的目的,是在惋惜失去的大好时光。可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更积极的现实的做法,恐怕还是要以马的精神,在新的世纪里奋勇前进。
我年轻那会儿,流行一首歌《马儿啊,你慢些走》,这首歌词曲均美,几乎人人会哼哼,现在也常有人唱。只是我想,那时要马儿慢些走,是为了把美景看个够。如今这马不能慢了,应该像那首《赛马》二胡曲,旋律急促激昂,给人一往直前的振奋情绪。目标明确就要死盯住,让马儿不着鞭自奋蹄,快快活活地急速奔跑,我们这个国家才真正大有希望。要说马年有什么感想,就是感动于马的奋进精神,希望这种精神化为行动。(附图片)
配图 徐鹏飞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在生活的感召下
布赫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特·赛音巴雅尔选集》,我听到这一消息后很高兴。
特·赛音巴雅尔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小时候家里很穷,受过旧社会的苦。解放后,才有机会上了小学、中学、大学。他十六七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成为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很有成就的蒙古族作家和文学史家。
《特·赛音巴雅尔选集》分四卷:第一卷为诗歌,第二卷为散文,第三卷为小说,第四卷为文学评论。这是从他已发表和出版过的二百六十多万字的作品中选出来的,约一百六十万字。
特·赛音巴雅尔是个多面手,既写诗歌、散文,也写小说、文学评论和电影文学剧本,还编写文学史。他的作品思想性强,生活气息浓郁,语言优美,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他的作品题材比较广泛,大多写家乡的草原,也写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祖国内地,还有一些描写在国外参观访问的散文、特写和游记。他的作品比较朴实,感情真诚,使读者感到真实和亲切。
特·赛音巴雅尔长期生活在蒙古族聚居区,成长在蒙古族母语环境中,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蒙语授课,所以他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掌握得非常丰富,运用自如。他的早期作品大部分是用蒙古文创作的,尤其是选集第一卷的诗歌几乎都是用蒙古文创作的。我认为: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最能体现本民族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底蕴。他为什么不用汉文写诗歌,而用蒙古文写诗歌,我想,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用母语创作的诗歌,译成汉文后,虽然译得很好,但韵味完全不同了,原味减少了。据说,他小学三年级时一句汉话也不懂。后来,他努力学习汉语言文字,便能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创作。他被调到北京,在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期间,曾参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毛泽东选集》和一些重要文献的翻译、审订工作;他还翻译出版过不少国内外文学作品。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向蒙古族地区的广大蒙古族读者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诗歌,大多用汉语文创作,以全新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使自己作品的影响更加扩大,把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爱情以及愿望、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传播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当然,我们党的政策是要强调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会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作家,一定要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创作,但我们也不反对用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甚至用外国文字进行创作。因为这不仅对少数民族作家本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好处,而且对整个少数民族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向外面的世界学习,对于各民族各国之间加强相互了解和交流,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统一在特·赛音巴雅尔的思想感情和文学事业中。他在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工作二十多年,除了编好刊物之外,还做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组织、联络和指导工作,发现和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作家,推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关于他主编的系列三部文学史,即《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我在《盛世修史》那篇文章中已经说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作家要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去汲取题材、主题和诗情画意,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的作品,都是隽永艺术魅力与现实社会进步相结合的结晶,都是文学艺术家们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灵感为时代和生活深刻感召的产物。正因为这样,历史上一切文艺巨匠们的作品连同他们的名字就代代相传,成为历史的不朽。”我衷心希望特·赛音巴雅尔同志更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深入生活,通过这次编选出版《选集》,认真总结创作上的经验教训,肯定自己成就的同时,要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取长补短,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此文为《特·赛音巴雅尔选集》序言)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买年画
王占发
小时候在家乡特别喜欢过年。一进腊月,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就沉不住气了,再一放寒假,简直高兴得快疯了。无所事事却又异常亢奋的我们便整天去赶集,十里八乡场场不落,一三五七九赶县城集,二四六八十赶公社集。说是赶集,可身上一个大子儿也没有,纯属穷逛,看看热闹而已。
在集上,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是年画摊儿。年画摊儿设在远离炮仗市的僻静街巷,卖画人将年画一张张挂在墙上,或在树上拴根绳,将画挂在绳上。不能挂的画,就一沓一沓地铺在地上,再用砖头瓦块压住。
年画的种类题材很多,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曲剧照、百姓生活,还有花鸟鱼虫、梅兰竹菊。年画吸引了众多一年到头辛勤耕作的乡下人,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挡住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在置办年货的时候都没忘记买些年画带回家。
我们挤在人群里,一摊挨一摊地细细观赏着,孩子家眼神好,老远就能看清画中的蝇头小字,不由得念出声儿来。卖画人知道我们身无分文的底细,并不因此看不起我们。相反,还蛮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解画中那深奥的故事,使我们大开眼界,增长了许多知识。记得有一幅画,画的是一池碧水托出鲜红粉嫩的朵朵莲花,水里游动着数条青青的扁扁的鲶鱼,意为“连年有余”,它寄托着千百万劳苦大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经意间我们走到尽头,但仍舍不得离开,便又折回重新浏览一遍,直到太阳偏西、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恋恋恋不舍地回家。
我将在画摊儿上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体会一股脑儿地说与父母,极力撺掇他们快去买画。父母听了,似乎并未为之所动,反劝我不用着急,等到年根儿再买不迟,那时的画会更便宜些,因卖画人也得过年,年前卖不出去就没法再卖了。我虽觉得有理,但心绪难平。好不容易挨到腊月底这天,我和父亲一起去赶集买画,可是,卖画摊儿已撤了过半,我事先看好的那些画大都不见了。我噘着嘴,噙着泪,跟在父亲身后看着父亲与卖画人讨价。父亲花了不多的钱就买到一套带轴的墨竹八扇屏。此画画得极好,裱得也精。但乡里人不认这种黑白写意画,他们过年图个红火热闹,愿买花里胡哨的,故此画在乡下集市上“失宠”,被父亲歪打正着买下了。父亲还买了几张别的画,但不是我所喜欢的。不管怎样,毕竟是新年画,再说,小孩子家也没个准主意,到得家来,也就喜欢了。
我和父亲将那带轴的墨竹八扇屏挂在墙上,再将那些不带轴的画钉在墙上,方法是把高粱秆用刀一劈两半,压住画的边缘,再用尖尖的枣刺钉住。烟熏火燎的土墙经年画一点缀,显得气派亮丽了许多,给农家增添了春的气息。年画不仅给自家人欣赏,还给亲朋好友、街坊四邻看。人们来拜年,也就看了画。我们这帮孩子,谁家买的什么画儿,贴在哪间屋的什么位置都了如指掌。也难怪,在那物质生活艰苦、文化生活少得可怜的年代,对年画儿这道美丽的风景,能不刻骨铭心吗?
年画,影射出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沧桑。如今,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那简陋的年画摊儿已不复存在,只在书店一隅才偶见它的踪影,但早已失去了像我当时那样的痴情,失去了男女老幼竞相购买的热闹场面。这或许是一个进步,因现代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大更美,有许多娱乐方式可供选择,很少有一个始终不变的热点长期左右人们。但儿时的那份记忆还是令人难忘的。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三色土地
王正
黄土地
华北平原,我生命中的黄土地。这里没有巍峨壮丽的名山大川,那横亘的太行山脉带给它的只是荒凉、贫瘠;这里没有恬静温馨的小桥流水,那汹涌的黄河之水在这里只会大发它的脾气。但这里有北方刚毅的气派,也不乏南国温柔的情怀。那一畦畦整齐碧绿的麦田,那一排排高大伟岸的白杨树,那一座座炊烟袅袅的农家小屋,为这里勾勒出一幅刚柔相济的画卷。
秋日的清晨,这里的一切笼罩在一片薄纱般轻盈飘渺的雾气里,如梦如烟。挂满果实的枝头,悬垂欲滴的雨露,既晶莹剔透,又扑朔迷离。枝叶间迟来的燕子低低细语着,似眷恋这秋实,又似告别这秋景。
无边的黄土地孕育了美丽的奇景;美丽的奇观生长在无边的黄土地上。
红土地
数九寒冬,我有幸到中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一游。在故乡大地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这里却是烈日炎炎,热浪冲头。
如果说四个小时前机窗外还是“惟余莽莽”的话,而这里却是“红肥绿瘦”。早就听说过在我国的云南江浙一带有红土地,但不曾想到三亚地区的土地也红得如木棉花一般艳丽。雨水沐过的南疆啊,你是这般热情娇丽。
走到“天涯海角”,“南山寺”的美妙仙境,令我“乐不思蜀”。
黑土地
很多人都曾这样对我说:“东北的土之所以是黑土,乃因为这里的土地极为肥沃,养分太高,而又长久没有开垦利用的缘故。”可是“北大荒”变为“北大仓”这么多年了,这里的土仍然黑得发亮,黑得厚实,黑得健壮,看来这种说法已显然立不住脚了。我希望它永远坚持下去;让东方这只雄鸡永远昂着她高贵的坚强不屈的头。
啊!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你们是我们伟大祖国壮丽版图的组成,让我们踩着你宽厚的脊背,再创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辉煌!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宋祖德诗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宋祖德诗集《路》近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日前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在京主办宋祖德诗歌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文学界的六十余位专家、教授参加了研讨。宋祖德是一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还是一名拥有十项国家专利的青年发明家。工作之余,酷爱文学创作。在这部诗集中,既有对民族历史的追思,又有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讴歌。 (老钱)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报春(中国画)
吴孝贤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首都艺术界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
在马年来临之际,百余名书画界名流及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互相交流,畅叙友谊。书画家们带来了在“百名画家画三峡”等系列活动中创作出的精品力作,文艺界工作者带来了精彩节目。
联谊会由中国三峡出版社、中国三峡画院和北京大三峡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
(山风)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