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
从南方谈话到“七一”重要讲话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1992年初春,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恢宏胆略,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篇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是继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之后,我们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方谈话发表以来的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其重要的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继续推向前进,形成了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核心的新的理论成果。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高度凝聚着近十年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和理论贡献,是一篇充满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继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南方谈话和“七一”重要讲话,都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一个注重理论建设的党。特别是在重要历史关头,我们党富有政治远见的领袖人物,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予科学回答,以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任重道远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前进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究竟向何处去?”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个焦点。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考验,邓小平不顾年事已高,视察南方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并发表重要谈话。在谈话中,他根据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全面地回答了涉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科学论断、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进一步廓清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南方谈话不仅为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而且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依据和科学指南。
新的世纪,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我们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既带来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从国内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四个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从党内看,随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调整,随着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随着新党员大幅度增加,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能否正确应对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前途命运。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以“三个代表”为总纲,以治党治国为经纬,不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而且把坚持“三个代表”要求同解决党在执政条件下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联系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同顺应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联系起来,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和善于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创新的精神。
南方谈话和“七一”重要讲话,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思想武器,本身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并始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其精髓。我们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都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根红线。
南方谈话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着力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可以说,南方谈话中的每一个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都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都是这个精髓所催生出来的理论果实。正因为如此,南方谈话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使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根据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着重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开拓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境界。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比如:提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提出新的社会阶层广大人员同其他劳动群众一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提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提出要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并要“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提出“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等等。“七一”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包括南方谈话在内的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二十一世纪的胜利拓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可以看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理论创新的实质在于探求真理,而源泉则在于实践。社会实践的发展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也永远不会完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要的在于解决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反映,也是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遵循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应当善于运用其基本原理去回答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毫不含糊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七一”重要讲话是对南方谈话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通过继承来求得更好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重要体现。“七一”重要讲话作为理论创新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新的飞跃。它继承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思想,又在这个谈话的基础上作了新的发展,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前进。
“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理论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关于党的历史经验的新概况;关于“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新阐述;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内涵;关于研究和把握“三个规律”的新理念;关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关系的新认识;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新境界;关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关系的新论述;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要求;关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标准;关于各国文明多样性与人类文明大趋势的新视野;等等。“七一”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建学说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在马克思主义创新史上写下了极其精彩的篇章。
从“七一”重要讲话对南方谈话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在自我创新中不断走向更高境界的科学。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负有适应时代要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崇高责任。江泽民同志说过: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全党应更加自觉地弘扬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科学精神,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
(执笔:黄宏 章传家)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考
王邦杰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城市转型,对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进行重大调整。
转变依托自然资源求发展的思维定势。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总是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开采资源、出售资源成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子。这造成了三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大量资源被浪费,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枯竭,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使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过度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三是干部群众形成了狭隘的资源观和发展观,讲发展必讲资源,把自然资源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讲资源必讲矿藏,认识不到人才、知识、科技、管理、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强大、更持久的支撑力。这种落后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已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思维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使城市的发展思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有这样,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动力。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政企不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的问题至今仍很严重。因此,应进一步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市场推动调整,规范投资行为,确保增量结构优化,带动存量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加快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另一方面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发展一批管理水平高、加工能力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导、鼓励、扶持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经济总量,为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创造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支撑,就难以摆脱低水平、低效率的困境。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采掘业,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由采掘业向加工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业升级。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以企业为结构调整的主体。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战略任务必须发挥政府作用,包括制定调整与转型的目标、重点、步骤和各项具体政策,并保证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对资源枯竭、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关闭破产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结构调整必须适应新的体制环境和经济运行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任务最终都要落到企业,由企业去实现。因此,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素质结合起来,与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结合起来,使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民间投资和外资只占很小的比重。在国家投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后,受城市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投资一直呈相对下降的态势,这使其结构调整比其他城市面临更大的资金约束。因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城市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摆上重要位置,抓住入世带来的新一轮外资进入热潮,以优质服务、优良环境增强对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为政当以诚
赵力平
诚,就是真实、实在之意。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更为关键。而诚实作为成事之基、立业之本,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品德。
诚信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基本准则。领导干部为政以诚,大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名实一致,即领导干部的职务与其素质、能力一致,这是做到诚信的重要基础;二是言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不弄虚作假,不言而无信;三是表里一致,即口中所说与心中所想一致,不能说的是一套,而想的却是另一套;四是前后一致,即不渝初衷,信守诺言,而不是无端变换,朝令夕改。
为政以诚,是取信于民的关键。对于执政者来说,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建立与人民群众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领导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就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就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反之,为政不诚,言而无信或轻诺寡信,虽然有的可以哗众取宠于一时,但最终必将失去民心。
为政以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事业。实践证明,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履行道德责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才能达到干群关系协调、上下同心的目的。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人民群众信任你、支持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工作做好。
当前,少数干部为政不诚,有的只求名、不务实,工作上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却十分看重名气,为了扬名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甚至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有的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信念动摇,精神空虚,甚至求神拜佛;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清正廉洁,冠冕堂皇,一本正经,实际上却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这些现象不仅仅是损害了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更严重的是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准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深层次矛盾正在显露出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就特别需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强从政道德建设,努力克服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对于密切党群关系、转变社会风气、推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政以诚,必须坚持慎独自律。领导干部应当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增强道德意识,在从政过程中把诚实守信放在重要位置,不论大事、小事、对人、对己,不论对上级、对下属、对工作、对事业,都要心怀诚意,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社会的认可。
为政以诚,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对诚实守信行为给予赞赏、激励,对不诚实行为进行批评、监督,通过社会舆论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导向和约束,促进领导干部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政以诚,必须加强制度规范。“人先信而后求能”。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道德素质、道德品格、道德行为作为重要的内容,融入干部的提升、任免、考核、考察和奖励之中,大胆起用那些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政绩突出、群众公认、诚实守信的干部;善于识别和严肃查处那些夸夸其谈、追名逐利,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弄虚作假、坑害群众的人。
第9版(理论)
专栏:
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着力点
唐颖 唐伟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关键是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能力,提高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为人民谋利益的能力,提高按经济规律办事、依法办事和科学办事的能力。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是一项要求,也是一种本领,努力提高这种本领是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重要内容。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肌体的活力。一是在重大问题上发展民主,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二是在干部工作中发扬民主,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三是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人民民主,特别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情况十分复杂,而且随着“四个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因此,全党同志必须不断增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自觉性,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风状况,也反映着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而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群众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为人民服务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作风,应当把抓落实作为重中之重。唱高调、说空话,是得不到群众信任的。必须从思想方法、领导体制、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入手,推动工作的落实,以良好的作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搞好调查研究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前提,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真正沉下去、蹲下来,开展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决策水平,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开拓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来开展工作,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群众的利益直接相联。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工作,一定要自觉地运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这一武器,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和发挥好。
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实施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但是,在当前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领导干部面对着各种诱惑,腐败分子看中的也正是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以对党、对人民忠诚可靠、光明磊落的风范,用好手中权力,当好人民公仆。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储鹏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开展,必须牢牢把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核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公安工作的最高追求。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保护人民,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公安机关的职责。公安机关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始终坚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态势,集中攻克一批有影响的重特大案件,消除社会治安隐患,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紧紧抓住“打黑除恶”这个重点,除恶务尽,深挖黑恶势力的“保护伞”、“黑后台”,铲除黑恶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的原则,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和专项治理;严格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强化人口管理、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品管理等,减少治安隐患,全力实现社会治安取得明显进步的目标。
努力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一个时期以来,由于部分公安民警特别是窗口单位的个别民警以管人者自居,“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民群众意见很大。这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持把宗旨教育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和不变的主题,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于每一名民警心中,变为自觉行动。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警务督察等部门的职能作用,严肃查处不履行职责、不兑现承诺、不热情服务的行为。大力推行警务公开,既方便群众办事,又便于群众监督。不断完善集中办证制度,积极探索流动办公、服务下乡、送证上门等服务群众的新经验、新做法,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牢固树立中心意识,集中整治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公安机关只有更加主动、全面、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重点打击诈骗、走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破坏公司企业经营秩序、破坏社会金融秩序及破坏税收征管秩序等经济犯罪,从严整治市场经济秩序。要更新观念,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上下功夫。继续把国有企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同时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的安全保卫工作。
大力加强公安法制建设,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近年来,个别地方少数民警滥用手中权力,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个别民警甚至徇私枉法,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因此,必须把加强公安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努力提高全体民警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要全面强化对广大民警的法制教育,分警种、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全体民警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严格落实执法质量考核责任,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法责任。坚决纠正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等现象,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执法形象。
坚持与时俱进,深化公安工作改革。进入新世纪,新形势特别是入世后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公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推动公安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深化公安工作改革,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推进警务勤务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学调配警力资源、打击和防范犯罪、有效发挥作用的警务勤务机制;密切配合社区改革,大力推行社区警务建设,建立与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实现由被动反应型警务向主动服务型警务的转变。深入贯彻科技强警方针,加大科技投入,装备先进的高科技装备,提高应对新形势下各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