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云南实行煤矿安全生产举报制
本报昆明2月4日电 记者张帆报道:近日,云南省政府制定了煤矿生产安全举报制度,在省内新闻媒体上公布并实行。
举报制度规定全省各地各类煤矿均属举报范围之列。举报制度特别列举7种情形均可举报。一是煤矿发生伤亡事故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二是没有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营业执照“四证”中任何一证,仍从事生产的;三是煤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四是矿长或其他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五是矿长或其他管理人员发现有重大事故预兆或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的;六是被责令吊销“四证”实施关闭、炸毁矿井后又擅自私挖滥采的;七是私人组织人员违法开采煤炭、破坏国家财产、危害群众和从业人员安全的行为。云南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局将根据举报情况,一经查实,给予举报者奖励。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重庆合川狠抓安全生产
本报重庆2月4日电 日前,重庆合川市设立了“1·29”安全生产警示日,为的是牢记去年“1·29”46名百姓落水遇难的惨痛事故。今年该市推行了安全会议记录簿、安全检查记录簿、事故登记簿、安全工作笔记簿的“四簿”监管新办法,通过规范安全监管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去年事故发生后,合川市开展了安全大宣传、大检查、大整顿活动,加强了安全生产的明察暗访力度,一年来安全大检查20余次。市政府组织召开季度安全形势分析会,每次都播放30分钟的暗访录像,所涉单位在会上作出限期整改的承诺。严格的措施起到了实效,去年该市各类事故综合死亡人数比控制数降低20%多。(范伟国 魏星)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九十年辉煌历史 九十年奋斗不息
中国银行成为知名国际性大银行
本报北京2月4日讯记者田俊荣报道:今天,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在北京隆重庆祝建行90周年。
1912年2月5日,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中国银行在上海原大清银行的旧址上开业。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机构网络分布最广、国际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知名国际性大银行,在国际金融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截至2001年,中行与外国金融机构签订了600多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占全国引进外资的1/3,成为国家对外筹资的主渠道。1979年至2001年,中行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8522亿元和外汇贷款412亿美元,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与此同时,中行的海外业务迅猛发展。截至目前,中行在2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60家分支机构。中国银行还连续12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先后8次被世界权威杂志《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银行”。
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刘明康在庆祝中国银行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从2000年开始,到2001年末,中行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去年实现账面利润108.05亿元。境内机构实际营业利润达252.84亿元,增幅为66.73%。比较优势快速成长。去年国际结算量达到1621.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82%;市场份额占工、农、中、建、交5行总额的50.6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22个百分点。不良资产稳步下降。到2001年底,本外币不良资产率为24.17%,比2000年底下降4.07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完全有把握在2年至3年内使中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达到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
刘明康表示,未来3年至5年,中国银行将按照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要求,努力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有独到的比较竞争优势的国际大银行。经过5年至10年的建设和以资本为纽带的重组并购,使中国银行跻身国际一流大银行之列。
陈慕华、戴相龙、周小川、阎海旺等出席了庆祝大会。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民俗争艳社火节
新春佳节临近,为了庆祝丰收、祈求吉祥,山西省晋中地区近日举办了极具地方传统特色的社火节。在祁县、榆次、太谷、平遥、介休、灵石等地的主要街道和广场,贴窗花、扭秧歌、跑旱船、抬花轿等各种民俗活动争奇斗艳。图①欢舞的“狮子”“道”出了人们心中的祝福。图②穿上中式服装贴窗花,别有一番喜气在心头。图③“小丑”踩高跷让人忍俊不禁。
本报记者 徐烨摄影报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思路决定出路
——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纪实之二
本报记者 姚斌华 黄幸群
过去的4年,是广州城市面貌脱胎换骨的4年,也是广州人思想观念大转变的4年。
为什么多年的“脏乱差”现象彻底消失,为什么广州城建投资一夜增加几十倍,为什么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破解,为什么广州市民的信心空前上涨?
思路决定出路。在城市巨变的背后,是广州人走过的一条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辩证发展之路。
从乱摆乱卖“马路经济”盛行到“环境也是生产力”,从小打小闹“遍地开花”到谋求大经济大发展,广州人重新诠释“市场经济”理念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场意识深入人心。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一方面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不少实践探索在全国领先;另一方面,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误区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最为典型的就是广州的“大排档”。“临街一溜小饭桌,上面撑着塑料棚,店老板临街勤张罗,食客打着赤膊忙吃喝”,成为广州一景。与此呼应的是“马路经济”盛行。其结果之一是垃圾遍地、污水四溢,城市环境“脏乱差”。全市有200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许多是“马路经济”的产物,有不少还是街道基层牵头设立的。是拆是留,颇费思量。
广州各界对此专门进行了大辩论,不少人担心,那么多的临时市场全部取消,广州经济是否会大幅下滑?个别基层同志跑到市里求情诉苦:“马路经济没有了,就业问题怎么办?街道工作人员的工资谁来出?”不少专家学者则进言:“马路经济”作为一种阶段性的产物,过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现在已成为广州未来发展的“瓶颈”所在。广州未来的方向是营造好自身环境,实现大经济、大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议论,广州市委、市政府透过现象看本质:广州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广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只有拥有一个高效舒适的环境,才能更具竞争力。
思路一明,出路也就有了。4年时间,广州拆除违章建筑1100多万平方米,拆出来的空地用来建绿地、建公园。“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规划建绿”,广州城市环境大大好转。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有序引导下,通过大力兴建室内市场,引导“马路经济”入室经营,向规范化发展。社区职能由“创收”转为管理、服务,所有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通过财政划拨解决,彻底斩断“马路经济”的根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广州人重新诠释着“市场经济”理念,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政府“包干”到政府引导搞城建,从“捉襟见肘”到“四两拨千斤”,两手并举显威力
有人问广州市市长林树森,“4年创建,最难的是什么?”回答是:“找钱最难。”
不知内情的人以为,广州这几年变化这么大,是因为广州财大气粗。其实不然。人口占全国1/180的广州,每年提供着全国1/20的税收。1997年,广州地方财政才97个亿,除保证日常的办公运作外没有多少余钱。广州城建投入,每年最多也就八九个亿。照此计算,光一条投资概算80多亿元的内环路,就得修上10多年。
然而,1998年到2001年4年间,广州的城建投资达到609亿元,比前8个五年计划投资总和的3倍还要多。
一夜之间,广州从哪里冒出了这么多钱?
广州的“诀窍”是,打破过去城建投资政府“包干”的局面,把“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连成一体,通过“政府主导”让社会资金参与进来,以四两拨动千斤。
林树森透露,广州4年拿出600多亿元搞城建,除广东省每年支持10亿元之外,主要“财路”有三条:政府出一点,从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块搞城建;社会投资出一点,通过收费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建投资;银行贷一点,与前两项进行配套,专用于可收费项目。以后逐年偿还。
如何利用市场杠杆搞城建,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李卓彬深有体会:遵循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律,对城建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和市场化运作。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今天的广州,用地找市场不找市长,取消商品房用地的行政划拨,全市土地收益从以前每年不足10个亿变为2001年的45亿元,以土地收益为资本金、城建资金为抵押、城建项目收费权为条件的“三位一体”城建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在政府不背“包袱”、不给下届政府留“尾巴”的前提下,广州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从“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小草帽’”到“一顶‘大盖帽’管住所有‘小草帽’”,从“一个市长”到“一个大市长八个‘小市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见成效
城市建设难,管理更难。广州市300多万外来常住人口,每年数千万流动人口,加上“马路经济”衍生出来的小贩,管理起来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多年来一直难以根治。
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大盖帽”与“小草帽”的故事:过去是“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小草帽’”,城市多头管理,工商、税务、环卫十几个部门谁都管,结果谁都管不了。一些城乡结合部和两区交界地,由此成为卫生死角、社会治安盲点。过去广州也搞过不少整治,结果都是“风过草抬头”,收效甚微。
问题出在哪里?广州市有关同志说:“关键是城市管理体制的问题,原来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今天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城市管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釜底抽薪、进行系统化管理”。
经过多方探讨、外出取经,广州终于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即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目标,形成“统一领导,块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
2000多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应运而生,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绿化、工商行政等106项权限授权下放。不管是乱摆乱卖、乱贴乱画、乱停乱放还是乱搭乱建,只要发现,综合执法队都有权处置。过去大家都管,管理却形同虚设;现在“一顶‘大盖帽’管住了所有的‘小草帽’”。
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街道和居委会的作用,建立各区领导负责制,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各区都暗暗较劲,惟恐自己落后。从过去一个市长管,如今变成“一个大市长、八个‘小市长’”,大家都来管。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杜青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
应对入世我国农业将实施五项重大措施
本报北京2月4日讯 记者张毅报道: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会上宣布,为了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农业带来的挑战,我国将着力实施五项重大措施:
——突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构建农业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产业带,新疆棉花产业带,中原地区牛羊肉产业带,“三北”地区奶业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和柑橘产业带,陕西和渤海湾地区的苹果产业带,沿海及重要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品产业带。
——实施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实施优质、专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争取把畜牧业尽快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实施园艺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园艺产品要尽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施渔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转变;实施农垦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大豆、乳业、种业、热带作物和无公害食品等生产经营。
——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突出主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生产基地建设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以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支撑力。扩大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启动第二期“种子工程”,试行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支出。
杜青林还介绍说,2001年,尽管遭受了严重干旱等灾害,但农业持续平稳发展。去年我国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已经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3,基本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扭转了增幅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增幅达到4%以上。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
切实保障春节期间食品卫生安全
本报北京2月4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日前,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做好春节期间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护人民健康。
通知指出,最近,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为牟取暴利,置消费者健康于不顾,仍然违法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如元宵、汤圆等速冻食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健康。
通知要求,加强对节日期间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加工食品时的剩余原料等如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应及时再加工利用,否则应及时予以销毁。食品生产经营者无论是使用自行加工的原料,还是使用外购的原料进行生产加工,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已经上市的食品和尚未出厂的成品食品,无论是否在保质期限内,都不得回收再用于加工食品。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在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依法查处的同时,要向所辖区域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发出警示,通报有关情况,督促企业进行自查自纠,把维护企业自身利益与维护行业利益统一起来。此外,还要及时向社会通告查处的大案要案,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峰高不显 安全正点
铁路春运第一周初战告捷
本报北京2月4日讯 春运第一周,由于铁路方面准备充分、组织得当,全国铁路客流峰高不显,流大无滞,列车安全正点,实现了初战告捷。一周来,全国铁路安全运送旅客1936.4万人次,日均276.6万人次。
从1月28日至2月3日的一周客流情况看,头3天,每天发送旅客为260余万人次,2月2日则突破290万人次,2月3日达到294.2万人次。
尽管全国铁路客流逐日上升,但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售票大厅,记者已看不到以前长长的购票队伍,每个窗口前只有七八名旅客在等候买票。即便是2月2日,在2月4日车票涨价的前夕,记者在北京西站售票大厅,仍能看到售票信息显示屏上,无论是京沪线、京九线还是京广线,不少车次在有无车票的一栏里显示着“有”字。
据介绍,春运期间,北京地区售票窗口达到了528个。随着客流的不断增长,铁路方面及时加开临客,仅北京西站就加开了30对,北京站加开了16对。(王政 毕锋)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保险业实现速度效益双增长
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2.2%,利润同比增长34.9%
本报北京2月4日讯 记者李丽辉从中国保监会获悉,2001年,我国保险业成绩喜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国保费收入2109.36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4591亿元,同比增加1217亿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保险业全年实现利润50.6亿元,同比增长34.9%。
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指出,2001年保险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保险主体迅速增加。去年中国保监会批准了太平人寿、太平财产保险公司在内地复业;批设恒安、生命、东方3家合资主体;批设中外合资保险公司6家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4家;增批保险经纪公司7家,代理公司82家,公估公司19家;增批股份制公司分支机构614个。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52家,保险中介机构170家。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寿险新产品及新单保费成为寿险业务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寿险产品转型;财产险在拳头险险种机动车辆保费继续增长的基础上,其他险种保费收入有所上升。
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在国有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上,股份制公司市场份额上升较快。其中,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寿险公司占寿险市场的份额分别上升了5.4和1.7个百分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