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2月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2-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生活费何时能发 '...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要过年了,下岗职工的生活费、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有着落了吗?近年来,“两个确保”在各地得到了较好落实,但个别地方和企业还存在拖欠现象。我们希望几封读者来信反映的情况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编者
生活费何时能发
  编辑同志:
我们贵州铜仁市国营酒厂40多名下岗职工,下岗以来从未享受过下岗职工生活待遇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长期领不到工资和基本生活费。多年来我们迫切希望企业有人能把企业效益抓起来,等来等去也没有。我们不敢向本厂领导要求发工资和基本生活费,又无权享受城市低保,不知道通过哪里可以讨回长期以来企业欠发的工资和基本生活费。
  刘志平 宋阳 梁得明等 PX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企业包袱咋个人背
  编辑同志:
我们是原湖南省国营西洞庭糖厂的职工。西洞庭糖厂成立于1971年,1992年经审批核准为国家中型二档企业。2000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由于原企业隶属于农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历来和农场形成整体。在农场与常德社保处并轨时,要求所有职工补交从1986年到1997年按个人工资总额5.2%的养老保险金,加上原农场从1989年开始缴纳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分别高达5.2%、8.2%、9.2%,这一个人交费比例明显高于国发(97)26号文所规定的4%的标准。令人费解的是,1996年西洞庭养老统筹办下文,干、教、医及全民职工按20%上交(个人负担5%),其余工商职工按19%交(个人负担4%),从此单位形成两个交费比例。到退休时,出现严重失衡,前者可享受国家正式退休待遇,后者仅为正式待遇的60%。交费比例相差1%,待遇就差出40%,而且个人交费比例已超过国家规定,为什么待遇不到位?单位应交部分单位没交足,不去追究企业领导责任,却在退休待遇上做文章,有何道理?
  肖东章 刘玉秀 刘正仙 张宗荣 易华等 PX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16个月后怎么办
  编辑同志:
我所在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今年实施经济性裁员,我上班6年零7个月,按每年600元计算,共计3950元,加上4000元保底金,共计7950元。按规定单位进行了失业登记,只能领取1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我不知道,16个月后我们的生活怎么办?我们得了大病谁来管?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泽镇 李林 PX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减负别“淡”了增收
白丁
前不久,安徽省和县城南乡干部老陈乐呵呵地把我领进办公室,拿出一摞子本本:“都是减负的,这是省里的规定,这是税费改革文件,这是乡的具体条文,这是对减负中违纪干部的处罚办法……”现在,城南乡农民负担减了1/3。老陈说:“我们这些乡镇干部一年到头主要精力都在减负上。”
  听老陈一席话,不禁让人又喜又忧。喜的是,多年来政府想、农民喊的负担问题终于减了下来。忧的是,干部们主要精力都放在减负上,在农民增收上花的力气就少了。
  减负固然重要,但因抓减负而“淡”了增收,的确是农村工作中应该注意的新苗头。
  事实上,减负不能简单地同增收划等号。前些日子,我在苏北采访。当地农民同我算了一笔账:人均负担从70元减到50元,幅度确实不小,可农民总收入呢,从上年的2800多元降到了2200元,由于农民收入的总量减少了,尽管负担幅度锐减,实际上农民的收入没有增多少。
  苏北农民这笔账,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减负和增收之间不是简单地“此消彼长”;二是发展农村经济,单单减负不够。
  减负重要,增收更重要,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离开增收谈农村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说:减负固然好,也应该,但没有增收,农民还是难。
  进一步讲,农民增收搞不好,还会影响减负工作。安徽一位村干部小心翼翼地告诉我,他们村子个别农民对交税仍有意见。农民负担已经减了1/3,怎么还有意见呢?是农民不讲理,还是乡镇干部作风简单?其实,根子在于农民口袋没钱。因此,减负的同时,一定要绷紧增收这根弦。
  抓了减负,“淡”了增收,并非出现在一地一隅。苏豫皖交界某县是产梨大县,干部们成天忙减负,梨树生了锈病,干部无暇顾及,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干着急,结果造成大面积减产,最终,影响了农民的增收,也制约了减负工作的顺利推行。
  其实,干部抓增收,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解决农民信贷难,农产品卖难……不论怎么讲,增收的“抓手”应该是大力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只有这样,农民“种什么什么多,种什么什么卖不出价儿”的怪圈才能消弭。
  “锅是锅,粥是粥”。减负要抓好,增收更要抓好。 PX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冒牌店里慎选购
  美容美发厅倾仓甩卖衣服、鞋帽;通讯器材专营店摆满了日用杂货。节假期间或临近拆迁日期,一些店铺总是打出折扣幌子吸引顾客,甚至销售与店铺许可经营范围不符的商品。这些店铺中销售的大部分商品属假冒伪劣之列。但是,因为这里货物便宜,光顾者并不在乎招牌。图为记者最近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地区拍到的一组照片。图一:美容美发厅堆满衣帽用品。图二:大幌子明明是通讯器材,店铺却卖起了日用杂货。
  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PX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我们的安全网有多结实
  ——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本报记者 白天亮
  ●“三条保障线”当前不会变
●多层次医保体系正在建立
●更多的财政支出将用于社会保障
  我们下岗了——“三条保障线”会不会有变化?失业保险能否撑得住?政府怎么帮我们就业?
  记者:“下岗”这个词现在用在各个领域中。回想起来,还是1998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国企减员采用“下岗”方式。当前阶段的社会保障,我们的提法一直是“三条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费,三年期满仍未就业,符合条件,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符合条件,领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保生活。1998年进中心的职工到去年已协议期满出中心,下岗职工的总量也在下降,这一保障制度会不会有变化?
  刘丹华(培训就业司副司长):“三条保障线”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制度从大的方面讲是不会变的。现在说有变化,主要指在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地区,包括辽宁省全省和其他省份中的试点城市,从去年1月1日起企业新裁员已不再进中心,直接进入失业保险。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并轨”。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7个省市,去年下岗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已超过进中心人数,这些地区有望在今明年全面并轨。
  各地正从“双轨”走向“转轨”,时机成熟还会实现“并轨”,那时候,就不再有“下岗”了,失去岗位就是“失业”。尽管如此,目前还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要放心,国家绝不会不考虑他们的实际困难,推出去不管。
  记者:刚结束的劳动保障工作会上公布了这组数字:这几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上升很快,1998年是58万人,去年已达到350万人,预计今年会有近500万人。下岗向失业“并轨”后,进入失业保险的肯定还会有所增加,不知道失业保险金是否能够支撑?
  刘丹华:到去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是1.035亿人,基金收入200亿。失业保险基金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同时,还调剂近30亿元支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不过,你所说的基金压力也是存在的。根据测算,今年一些地区失业保险基金将面临收不抵支,从趋势上看,基金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在劳动工作会上,我部已经向各地强调,要抓好扩面,加强征缴,收不抵支的地区要早作安排,必要时申请地方财政补助。
  记者:失业保险最多保两年,两年后是最低生活保障。“低保”也能保生活,但标准不高。对老百姓而言,最大的保障恐怕还是就业。这几年,就业似乎是越来越难了。
  刘丹华:就业形势的确很严峻,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去年再就业率约为30%,较上年又下降了5—6个百分点。不过也要看到,就业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也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辽宁、黑龙江、江西等省政府出台了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把就业工作纳入了政府考核目标。今年全国的目标是新增就业800万人。这就要在新增就业岗位上下功夫。近期来看,城市社区就业是个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社区的家政服务、社区保安、护理等便民利民服务业。
  背景:失业保险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1999年国务院发布《失业保险条例》,使之得到进一步完善。2002年预计参保人数将达到1.1亿人,全年基金收入超过210亿元。
  我们病了——医改,我们的负担重了还是轻了?得了大病还能看得起吗?
  记者:现在全国各地正在推进医疗保险改革。理顺制度、建立起一个安全网是件好事,不过,还是有许多老百姓反映,新医保后,看病需要自己掏的钱反而多了。改革究竟是减轻个人的负担还是让个人承担更多?
  乌日图(医疗保险司司长):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医保改革的目的。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取决于职工所在单位的经费来源和经济效益状况。有少数单位职工仍实行免费医疗,有的部分报销,有的完全由个人负担。这种制度既有保障不足的问题,还存在着医疗资源的浪费,职工医疗待遇苦乐不均。医保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新制度所建立的医、患、保、药制约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保证所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得到基本医疗服务。
  在这个前提下,个人要缴医疗保险费,同时也要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这是保险制度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体现。所反映的看病时个人负担加重的情况,有新制度建立初期,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管理服务不到位的因素。目前国家正在通过加强医疗保险用药管理,通过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通过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减轻参保职工个人负担。
  记者:生小病,自己多掏点也无妨。老百姓最怕生大病。从已经实施医保改革的情况看,多数人的个人账户可以解决小额门诊医疗费用,但参保者倘若得的是慢性病,个人账户不够花,或者得了大病,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这就很为难了。
  乌日图:对这类问题各地有过许多积极探索。比如上海,建起医疗互助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国家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也正在抓紧建立包括公务员医疗补助、职工大额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各类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这个多层次的体系建立起来,相信老百姓的“病有所医”会得到更好的保证。
  背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1998年开始。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97%的地市启动实施,覆盖人数达到7630万人。今年的目标是,所有地市都要实施改革,覆盖人数达到8500万人。
  我们老了——个人账户积累怎样?养老金收不抵支怎么办?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包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与统筹基金合并使用,其中大部分已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知国家是否要解决这一问题。
  焦凯平(养老保险司司长):近年的实践证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是成功的,应当继续支持。但现行制度中的确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包括你所说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问题。正在进行的辽宁试点,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个人账户规模从现在相当于个人工资的11%降为8%,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实行完全积累;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于保证当期发放。辽宁试点目前进展平稳,将继续推进,为全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经验。
  记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了解到一组数字:近几年,养老保险收支缺口逐年扩大,从1998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00亿元,当期收不抵支的省份已达24个。空账、收支缺口,说到底都是一个钱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能否按时足额发放,不知道国家如何规划?
  焦凯平: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基金支撑能力不足。这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包括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等。这其中最迫切的是建立一个稳定、规范、多渠道的养老保险筹资机制。1998年以来,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目标之所以能实现,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大力支持。目前国家已经明确,各级财政要调整对社保支出比例,由目前的10%左右逐步提高到15%—20%。今后,财政预算超收部分除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相信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
  背景:养老保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到2001年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达到1.06亿人。2002年的目标是:参保人数达到1.09亿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进程。 PX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虽然是低收入家庭或者不幸患上重病,他们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春天般的关怀,享受“社会救助安全网”送来的社会真情——
上海:严冬中送来温暖
  本报记者 吴焰
  74岁的张新萍老太,一个下午就端坐在电视机前,“倾听”正在直播的“点亮心愿”的义拍。每展一个作品,每报一次新价,泪水就涌出了那双患有白内障的眼眶。这是场与她有关的慈善义拍,由著名艺术家张瑞芳、秦怡等31人共同发起,众多文化界人士踊跃捐赠作品,无数企业和好心人竞相抬高“爱心价格”,全部款项将为包括张老太在内的上海贫困老年人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点亮心愿。
  感动不独张老太。在申城,那些低收入家庭、那些不幸患上重病被费用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在365个平常的日子,都能通过各种措施与活动,感受党和政府春天般的关怀,享受“社会救助安全网”送来的社会真情。
  风雨中撑起一把巨“伞”
  患一场大病,已是生命中不幸。随之而来的高昂药费,足以拖穷一个家庭,让低收入者雪上加霜,走在人生的严冬中。
  “政府有责任为他们送去一腔温暖。”在市委、市政府看来,执政者的责任,不仅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人住进带有暖气的宽敞的公寓中,也要让那些因各种原因致贫的人群免受挨冻之苦。这既是稳定大局、推进改革的保障之举,也是衡量执政水平的一个指标。
  共识首先体现在政策的倾斜。上海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明显加大对困难群体中大病患者医疗互助求助的力度,实行大病重病救济制度,医保减负,试办福利性医院,从8个方面制定了特殊政策,使那些身患尿毒症、精神病、恶性肿瘤等的低收入家庭成员,每年可获最高额为5000元的医疗救济。至今,有25万名市民得益。
  市总工会也积极构建大互助制度,推出了“在职职工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退休人员在院医疗互助保障”三大保障计划,并为困难职工——建档立案,设置保障线。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上海把医疗救助重心下移至社区,在全国首创“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全市的264个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负责受理救助申请,救助所工作人员、居委会社会救助协理员深入住户,使那些信息闭塞、行动不便的困难居民不致被遗漏。
  艰难日子有你有我
  社会救助离不开社会力量。这不仅是政府增强救助功能、扩大受助范围、拓展融资的有力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营造温情美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体市民的精神境界。
  在上海,医疗救助行动正朝着制度化、多样化、社会化发展,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政府+社会”的运作模式。
  救助要有充足的资金作基础。上海先后成立的市慈善基金会、市社会帮困基金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积极拓展捐赠渠道,去年帮困资金就达1亿多元。而医疗系统更是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爱的使者”,全社会的爱心并成了合力,更好地为更多病患职工分忧解难。
  医疗救助行动正在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里展开,而且模式、管理、范围等都在不断深化。来自1月的行动,便是这大浪中随意撷取的几朵浪花:
  5日,市红十字中心拨出钱物,送到8000人(户)肿瘤病特困患者、精神病特困患者、麻风病致残者等特困家庭里;
  15日,市慈善基金会的“万人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又接到中国正通控股有限公司捐赠的1000万元,这是一个专门为无法享受医保的特困老人设的医疗救助项目。此前,已有1万多名老人受益;
  26日,国内首家由社会参与管理的慈善医疗机构——浦东新区信谊慈善医院正式揭牌,扩容了受助对象。5000名低保人员、异地退休人员和特困家庭,通过减免费用、实物治疗等形式,享受慈善医疗。
  来自有关方面的统计说,上海精心营造的这张社会安全救助网,已经使31万人获救济,100多万人次得到帮助。在救助与被助中,在你帮他扶共同走过的艰难日子里,“蓝天下有至爱”——这句话已经扎根在更多上海人的心中。 PX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十五”期间要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十五”计划纲要 PX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