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2月1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2-0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德国遵纪守时好清洁 '...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编者的话
  百姓乘公交车自觉购票;酒窖平时无人看守;人们在公共场合办事自觉排队;路上驾车人互相礼让……本报四位现任或前任驻外记者从自己身边的小事着眼,绘就了一幅幅“素描”,从几个侧面展示了驻在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现状。
德国遵纪守时好清洁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自觉购票相互信任
  第一次来德国的人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立即会发现这里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上车时没人查票,买票、检票全凭自觉。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里,从入口处直至站台没有任何栅栏之类的阻隔物,尽可长驱直入。地铁站和公共汽车站里设有自动售票机,机器旁边设有用于检票的柱式检票机。乘客在自动售票机上自己选择所需的车票品种,如单程票、短程票、三天票、星期票、家庭票等等,把纸币或硬币投进去后,车票及零钱吐出,而后自己在自动检票机上打上该票有效期启始时间,你就可以上车了。从头到尾没有其他设备或工作人员在监督你是否买了票。即使是公共汽车,司机虽然也兼售票,但他绝不问每个乘客上车时是否都有票。
  记者第一次学会在德国乘坐公用车辆时的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在这个社会里存在着一种基于自觉基础上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虽然无人瞪着眼睛在监督乘客,但在任何交通枢纽地点,都可以看到乘客们在售票机前主动购票。不久前,因为欧元开始使用,自动售票机暂停使用,人们排着队自觉从工作人员手里购票。人虽然多,但秩序井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倾倒垃圾,德国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已有多年,废纸、玻璃瓶、塑料包装和生活垃圾都分别倾倒在外观颜色不同的垃圾箱里。至于废玻璃瓶,又按绿色、褐色、无色分类,在街头的废瓶垃圾箱,经常见到有人提着一大堆废瓶,一一扔进相应的垃圾箱,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扔了之。行人过街时,即便无车驶过,也仍规规矩矩地等在路边,直到绿灯亮时才起步,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平常的事情。笔者曾在柏林听过两场音乐会,乐队指挥的指挥棒一挥起,全场顷刻之间变得鸦雀无声,那真是能达到连一根针落到地下也听得见的地步。在这种一点杂音都没有的环境,音乐达到“天籁之声”的效果。
遵守公德符
  合自身利益
  记者认为,公德在一个社会里能成为绝大多数人自觉自愿的行事标准,既有教育因素,也有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的公共生活特点,更有对违反公德行为的惩戒措施作后盾。以教育因素为例,全民的义务教育毫无疑问发挥着基本的公德教育功能。德国自18世纪普鲁士实现义务教育以来,200多年形成的传统深深扎根于民众的头脑之中。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纪律性、分工协作关系取代农业生产的散漫特点、以人口聚居为特点的城市大量出现,这些都迫使着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制定新的行为标准,来规范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的人们,同时也迫使每个人去适应共同生活的要求。
  上个世纪初,当工业化刚刚开始的时候,在柏林这样的大城市,交通状况曾一度处于混乱之中。从当时留下的电影资料看,街头行人、马车和刚出现的汽车在街上挤成了“一锅粥”,没有章法。交通规则完全是因为事故陡然上升,伤亡人数增加而不得不制定的。有了规则之后,每个人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了。当大家都意识到这种必不可少的约束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时候,遵守公德就会成为风气。
  惩戒措施很必要
  没有惩戒措施,公德就不会成为自觉行为。以本文开头提到的自觉购票检票为例,严格的惩戒措施一直发挥着威慑作用。公交车辆里醒目地张贴着告示,写明逃票行为将被罚款30欧元,是最低票价的几十倍。公共交通公司实行抽查制,任何乘客都无法知道什么时候被抽查,所以权衡利弊还是自觉购票为好。付费停车也实行抽查制,一旦查出停车未付费者,罚款也至少是停车费的10倍以上。又如违章停车严重时车被警察派人拖走,如要取回必须缴纳几百欧元。哪怕碰上一次,谁还愿意再冒这“占小便宜吃大亏”的风险呢?!
  一个民族道德特点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德国人的纪律性、遵守时间、讲究秩序和清洁在世界上是出名的,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一直可以上溯到1701年诞生的普鲁士王国的传统。正是凭着这些特点,普鲁士以及后来的德国虽然起步晚,却迅速成为工业大国。也同样凭着这些特点,德国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崛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决定着它的未来。
(附图片)
本期漫画均由张颖绘 iCY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法国关爱弱者讲宽容
  本报记者 马为民
  曾驻法国工作过几年,现集纳一些日常见闻,与读者一道品味。
  人群,悄悄地跟在轮椅之后
清晨外出,看见几个警察在救助一个流浪汉。流浪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平躺在马路中央,警察正俯身为之做人工呼吸。警察说,受害者脸上有爆炸物气味,可能有人侵犯了他,希望知情者提供线索……在法国,警察最受公众爱戴,因为它真诚地保护一切人,不论贫富贵贱。
  一次参观马其诺防线,有个残疾人坐着轮椅,跟着大家在山洞工事里上上下下。每到一个参观点,人们总是有意识地让他处在较好的位置。参观完毕出山洞时,他还在询问导游什么,坐着轮椅走在前面,速度极慢。游人大都是青壮年,还有几个小孩,而通往出口的长长的下坡道并不狭窄,但是,没有一个人肯超过他,以便早点出去开车赶路,而是压慢脚步,悄悄跟在后面。
  在这里,对弱者的关爱已超出一般照顾,而关爱到了心灵。试想,要是大家纷纷从轮椅旁疾步走过或跑过,该给残疾者造成怎样的心理冲击呢!没有提示,没有劝导,更没有禁令,是人们不约而同地自觉绘制出一幅饱含爱心的世情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准的尺度之一。在道路上,可从一个简单的现象去判断社会公德:驾车人是照顾行人还是欺负行人?
  医生,轮流到战乱国家义诊
居法多年,至今回想不起一个被树为样板的在世人的名字来,它好像是个没有英雄没有模范更没有标兵的社会。然而,感人的事情并不少。
  20世纪80年代,电视上介绍过一位老人,她收养过许多孤儿,同时养育的孤儿一度多达三十几个,法国前足球明星阿兰·吉雷斯就是她抚养成人的。但是,她拒绝传媒报道,担心搅乱孩子们的平静生活,后经一再劝说才接受了采访。但播完即完,并无下文。
  一位朋友有两个亲属是“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成员,他说,法国医生收入高,一年开诊半年就足够开销,于是他们组织起来,轮流到有饥荒战乱的国家义诊,3年前该组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退休专家协会组织会员到发展中国家工作,由对方提供食宿而不取任何报酬;“第四世界”组织推动在全球消灭贫困,其成员全都领取法定的最低工资……应当说,这些人都称得上英雄模范,但在法国,致力于本职工作并尽个人所能为社会效力,被视为正常事。传媒也以平常心对待,不去过分宣扬,搞得当事者不好做人,甚至助长伪善。
  朋友,吵得面红耳赤
法国人爱争辩,电视上、议会里的辩论常常近乎吵架。
  我有位好友,儿子已经成年,爷俩经常辩论问题。有一次我就科西嘉问题请教,父子又争论起来,妻子也加入其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急得我忙打圆场。然而,这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夫妻恩爱,父子情深,辩论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1984年参加一个讨论会,法国战略问题专家加卢瓦将军发言时,就阿富汗问题批驳一位坐在台下的比利时同事的观点,指名道姓,疾言厉色。我颇为诧异。熟悉他们的人笑着对我说,他俩之间还有更激烈的争吵呢,可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从更大范围说,法国早已是多种族国家,文化不同,信仰多样,党派林立,政见互异,“6000万人口6000万种观点”。怎么办呢?只有一个途径:宽容,而宽容绝不等同于涣散、软弱。二战之初,丘吉尔曾这样给戴高乐鼓气:一个有二三百种奶酪的国家是不会失败的。
  确实,不同思想的交流催生着智慧,意味着力量。宽容是欧洲人从中世纪血腥历史中总结出的两个闪光的大字,宽容是他们值得夸耀的品德。
  酒窖,平时无人看守
在法国,示威抗议乃司空见惯,但街头吵架极为罕见。这既有道德的因素,更有机制的因素。
  撞了车不吵架,因为有完善的汽车保险制度;子女不肖或无力赡养老人,不要紧,有社会保障系统的养老院接过,但子女无权继承遗产;晚上10点半过后如果受到邻居吵闹干扰,无需登门讲理,给警察拨个电话就行了……
有一次参观白兰地酒厂,酒厂老板带我们去看他的“天堂窖”。窖里藏有酒厂各个年份的佳酿,有的酒龄长达一二百年,是酒家珍宝。“天堂窖”坐落在镇边的空旷地段,平时无人看守。到达后,老板随手从门框上角取出钥匙开门,我们顿生好奇:“不会被偷吗?”回答是:不会,大家都是做酒的,是好邻居好同行,再说,各家酒的色香味互有差异,万一出事,酒业协会会给查清的。
  多年前,深圳一家外资厂因资方行为恶劣,致使数十名女工惨死。当时跟一位德国外交官谈及此事,说欧洲在华企业还没有闹出过这等悲剧。她的看法是:这倒不说明欧洲的资本家有多好,问题是他不敢那样做,休说法律要严惩,单是传媒报一下,他就会身败名裂,一辈子就完了。
  机制可以理顺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还能够促使人从善,防止人作恶。
(附图片) iCY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南非车灯语言显文明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去年圣诞节期间,与一位数月前访华归来的南非同行聊天,对方一见面就赞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提到办事效率高,约会守时间,他还幽默地说:“中国人干什么事都快,就是开起车来慢。”对于他这一戏言,我反唇相讥:“南非人干什么事都慢,就是开车快。”对方听后笑着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不过,我紧接着就补充说:“开车快的南非人遵守交规,文明礼貌,值得学习。”看到他诧然,我便讲述了自己耳闻目睹的几件小事,特别提到“应急灯变成致谢灯”给我留下的难以抹去的记忆。
  应急灯变成致谢灯
  南非的公路四通八达,质量一流,加之交通标识鲜明,一般情况下,驾车人一上路就来精神,能快尽管快,犹如风驰电掣,大有争分夺秒之势。初来乍到之时,自己车技不佳,道路不熟,目睹狂奔的车流,一上路就神经紧张。特别是从后视镜里看到后面的车子飞速而至,恐惧感油然而生,便赶紧靠边让路,惟恐躲避不及。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快速超车后都不约而同地闪几下应急灯,这反倒使我疑虑顿生:难道是以此抗议我让道太慢,影响了他们的车速?后来才明白,这闪亮的应急灯不是抗议而是致谢,感谢我为他们及时让路。对于他们的致谢,我不禁心头一热,充满感激,因为它驱除了我这位初学者的恐惧感,使我能够心平手稳地照常驾驶。对此,我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即时闪一两下大灯,表示心领神会,“不用感谢”。
  应急灯变成致谢灯,大灯变成回谢灯,这还不能完全体现南非人礼貌行车的“文明灯光语言”。再以大灯为例,当交通路口的红灯变为绿灯,而前车迟迟不动时,后面的人不是鸣笛抗议,而是闪几下大灯作善意提示,于是,大灯又成了提示灯。它大大减少了城市的噪音污染,舒缓了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某种焦急浮躁,无疑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这提示灯的用途还不限于此。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如遇对面车辆向你闪大灯,那是在提示你,前面的道路出现了某种障碍或是你的车辆出现了异常现象,应该减速行进或是进行自我检查,以保证交通安全。这种障碍可能是前面发生了车祸,或许是前方正在修路,抑或是道路受到了暴雨的破坏等等。
  约定俗成的“君子线”
  南非的郊区和农村比较偏僻的十字路口不设交通灯,只在道路左边树一个“停”字标牌,在路面上各画一道白线,以此代替红绿灯的作用,确保过往车辆安全通行。每当行驶到这种十字或丁字路口时,车辆都会不约而同地停在白线内,然后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几个方向是否有车辆停留等待。如有,则严格按照先来后到的前后次序,先到者先过,依次通行,这种“一停二看三等四通过”的交规已经约定俗成。在设有交通灯的路口,当红绿灯暂时出现问题时,大家就借用和遵守这一规则。近年来,我未看到在这种交叉路口抢先加塞或是无视他人横冲直闯者。在南非驾车者的眼中,那道白线是一条地道的“君子线”,即使无车时大家也都习惯地停下来,在确保无人时再通行;而四面来车时,大家都按照“君子协定”依次类推。
  开车少不了出现问题。一次,我驱车去比勒陀利亚采访,途中突然听到前面不远处传来一声巨响,两辆小车严重追尾,车灯相撞迸飞的碎片撒落一地,所幸的是人未出事。双方司机很快从车里下来,先是彼此握手,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其中一人开始打手机,然后共同视察祸情。几分钟后,警车沿着黄线外的备用道不是呼啸而至,而是闪烁着顶灯而来。警察紧张地做了笔录,拖车将两辆事故车迅速拖离现场。约一刻钟后,道路重新开通,好似一切并未发生。出车祸后双方仍能以礼相待,和平相处;交警能以最快的速度处理车祸,保持道路及时畅通;行驶中的其他车辆全部停了下来,无人占领备用道抢先通行。道路上各司其职,秩序井然。此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
  近年来,类似的一件件小事陆续在我身边发生,置身于驾车讲究礼貌的“彩虹国度”,受南非人的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此间的“灯光语言”。其实,只要人人多一点耐心与宽容,多想着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做到礼貌行车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附图片) iCY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墨西哥爱国明礼有秩序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金江
  墨西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节日特别多,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就有7个:宪法日、国旗日、石油国有化纪念日、胡亚雷斯总统诞辰日、抗法胜利日、独立日、革命日。每到一个节日,墨西哥政府和民间都举行隆重纪念活动,以表达继承光荣革命斗争传统、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建设国家的决心。
  记者曾参加墨西哥一所学校师生纪念2月24日国旗日的仪式。师生们身着整洁划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他们个个都将右手放在胸前,神情庄严,高唱国歌,眼睛凝视着冉冉升起的绿、白、红3色国旗。几个坐在轮椅里的残疾学生,虽站不起来,但也把右手放在胸前,神情肃穆,歌声雄壮有力,他们与健康同学一样具有爱国心。
  墨西哥把每年的9月称为“祖国月”。因为在1810年的9月,爆发了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在1847年的9月,墨西哥军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英勇抵抗美国侵略军进攻墨西哥城。每年一进入9月,全国就成了国旗的海洋。13日,在首都墨西哥城祖国纪念碑前,国家总统亲自主持仪式,纪念在抗击美军入侵墨西哥城时牺牲的以6位少年士官生为代表的英雄们。15日晚,在墨西哥城市中心宪法广场,举行纪念国家独立斗争日仪式,总统和手持国旗或头戴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军大草帽的民众共同高呼“独立万岁!”“独立英雄万岁!”“墨西哥万岁!”等口号。每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国旗、国歌为主题的祖国月征文活动,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举行国家历史教育评比活动,国家总统在首都独立纪念碑前举行的仪式上向获奖师生颁发奖励证书。
  5岁小女孩的连声“谢谢”让我感动
  墨西哥人注重礼貌。熟人见面问“你好!”第一次见面说“很高兴认识你!”告别时说“再见!”“祝你好!”让人帮忙说“请”字,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在人多的场合,两人不小心互相碰了一下,各自都赶紧说“对不起!”“没关系!”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
  一次,记者在一个小店复印资料,正在等候的工夫,只见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向售货员买一块巧克力。小女孩从售货员手里接过巧克力,连声说“谢谢!”孩子那天真稚嫩的道谢声,至今难以忘怀。
  无论是在商店购物,在银行存取款,或到政府等机关办事,遇到的工作人员都柔声细语,彬彬有礼,也没见顾客或前去办事的人大声嚷嚷的。工作人员和顾客之间表现出的是互相尊重和宽容。
  根据不同场合选穿不同服装,在各种场合都保持干净整洁,是墨西哥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政府机关或私营机构,男工作人员都身着西服、打领带、穿皮鞋,女工作人员则身着女式西装,胸前佩戴精美饰物,穿高跟鞋。不分男女,大家的头发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剪得干干净净,个个浑身上下一尘不染。应邀参加聚会或到朋友家做客则更是如此。墨西哥人认为,衣服穿好穿整洁,是一个人有文化、有礼貌的表现。
  墨西哥城人很多,但排队很有序
  在银行、货币兑换所、税务局、水电公司收费站等场所,都划有一米线。交费、办事的人都在一米线之后排队等候,人与人的间隔也宽松。一个人在窗口办完事,窗口里的工作人员向排在前头的人点一下头,说一声“请过来”,队首的人才走向窗口;如果窗口前的顾客办完事走了,而里面的工作人员手头还忙着,排在队首的人不会走向窗口。所有这样的场所都那么安静、有序,虽然有时人很多。在墨西哥多年,从未看到银行窗口前挤成一团、争先恐后那种乱糟糟的场面。
  墨西哥城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四大城市之一,但这里的公共汽车站、地铁站,无论是人少的时候还是上下班高峰期,都是秩序井然。据记者观察,这主要得益于候车人的守序意识。在公共汽车站,人们自觉排成一队候车,后到的人自觉站到队尾,就是前头有熟人也不插队。车进站后,人们一个一个从前门有序上车。在地铁站,候车人很多,虽然不排队,车来了,大家都左顾右盼有序上车,尽量避免碰到或踩到别人。在公共汽车站、地铁站,绝对看不到你拥我挤、争抢座位的场面。
(附图片)
  每年9月,墨西哥各地到处是出售国旗的摊点,人们纷纷购买国旗纪念“祖国月”。图为首都墨西哥城一个出售国旗的摊点。本报记者张金江摄 iC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