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页)
专栏:
认真贯彻落实《纲要》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编者的话: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宣传好爱国主义,最近,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广州联合召开“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讨会”。会议就《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内涵以及如何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发表。
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坚持爱国主义
梁桂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发扬光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因为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弱,关系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国家的安全。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具有强大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保证,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发展,爱国主义的情感、理念与道德规范的内涵、要求也在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爱国主义,首先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今天的世界,各国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扩大开放,是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开放,是以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为原则,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只有坚定地站在国家与民族的立场上,才能把握合作与竞争的主动权。
其次,在与各国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中,既要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又要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打破地域的封闭性、日益走向世界性的过程。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进程日益加快。二十世纪下半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置身于世界之外。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和湮没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反,世界正是依靠各国发展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才形成强大的活力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各国、各民族正是以自身的民族个性和相对优势为基础,参与世界的合作与竞争的。把爱国主义同对外开放对立、割裂开来,不是爱国主义;抹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样不是爱国主义。因此,我们在对外开放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既要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要警惕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
第11版(专页)
专栏:
共产党人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郑永廷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凝聚国家与民族、推动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时俱进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鲜明体现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爱国主题,把爱国主义同民族独立和解放有机统一于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带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爱国主义的主题集中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从而赋予新时期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特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爱国主义的内容。首先,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合作与竞争;积极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发展;努力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作贡献,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其次,始终坚持以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为基点,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当代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激发了各族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再次,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全体党员和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调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提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在当前,实践爱国主义就是要立足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认清当今时代的新变化,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局上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与所处的时代和世界一起发展进步。
第11版(专页)
专栏:
爱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
章海山
爱国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作为基本规范,它是调节公民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或准则,具有广泛性、普遍性;作为基本要求,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看,爱国主义把爱国行为与个人的自我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的全面发展融入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之中。爱国主义作为价值观念,它的价值取向着重的是客体(祖国、民族),而在促进客体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指向主体自身,即肯定和发展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报效祖国的心愿。因此,爱国主义不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个人的情操和品德。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建设和捍卫自己家园的实践中形成的崇高品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象征。从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关系看,爱国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石。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爱自己的民族、自己国家的人民。古今中外,爱国主义者无不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同时,只有爱祖国,才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动力。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人民,爱国主义者必然忠于人民,必然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从爱国主义和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爱”的关系看,爱国主义作为“五爱”之首,是“五爱”的主线,其他基本要求都体现着爱国主义。我国宪法规定,“五爱”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规范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对国家、人民、社会应有的责任,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自我发展的要求。其中,爱国主义是基本的和首要的要求,只有热爱祖国才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科学。爱国主义是个人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从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中的地位看,爱国在其中不仅处于首位,而且是其他基本规范的支柱。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道德要求中,爱国主义是最根本的,只有热爱祖国,才能找到遵守社会生活领域道德要求的动力和根据。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根本的,只有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努力工作,自觉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11版(专页)
专栏:
爱国也是一种奉献
吴灿新
奉献美德,是人类文明的崇高结晶。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化着对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出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其生命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一致的。人正是在社会实践中、首先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了自身,获得了人的本质,创造和实现着人的价值。生产劳动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奉献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创造和奉献,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正是在这种社会实践中获得了自我的肯定,获得了人生的意义。因此,奉献美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是人的价值、人生价值的根本依据。
公民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以公民作为道德主体的公民道德,其根本点也在于协调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而,爱国必然成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祖国的生存和发展,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需要全体公民艰苦奋斗、努力奉献。爱国既然成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无疑会对其他的公民道德规范起到统率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公民首先必须爱国,才能真正做到守法,也才能真正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爱国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有着特定的时代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必须落实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实际行动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经济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我国还面临着新世纪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提倡奉献精神。也就是说,必须靠全体公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多作奉献,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公民,就会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之中,使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相结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到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用自己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勤劳的奉献之手,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11版(专页)
专栏:
青少年道德建设的灵魂和主线
万庆良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中,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使之成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灵魂和主线。
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握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纲要》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就是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有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对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各级团组织应以《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以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少年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观念,增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动性。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融入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来指导思想和行为,才能由朴素的情感上升到深刻的理性,成为人生恒久的动力。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观念的最高境界应体现为知行统一,把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当代青年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用真诚的眼光看自己,自尊自强,敬业爱岗,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不断升华爱国热情。
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基本途径。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有众多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风景胜地、展示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各地普遍开展的成人仪式、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大中学生“三下乡”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团组织应进一步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实践,不断深化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积极投身两个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建设,增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适应青少年的特点,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减少临时性、突击性的活动,多做规范化、经常化的教育;在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的基础上,多在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习惯养成等方面下功夫;规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一直到走向社会,分阶段安排教育内容,增强其连贯性;在开展普遍性教育的同时,针对厂矿、农村、学校、部队、机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增强其实效性。
第11版(专页)
专栏:
网络: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关飞进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新型传媒,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综合性等特点。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在内容上,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和重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网络无国界,但网民有国籍。网民对祖国和母语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网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我们应因势利导,通过在网上开展“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兴我中华、强我中华”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网民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激发网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激发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腐朽、没落文化渗透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网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把民族面临的压力变为民族振兴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把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把网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行动。
在方法上,应把握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转变观念,改进方法,讲究艺术,增强网上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当准确把握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树立民主观念和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对象,提倡对话,平等交流。在网络上,那种居高临下、一味说教的做法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往往还会引起负面影响。网上的道德教育应以平等待人的友好态度,受众接受的语言风格,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诚交流,释疑解惑,使广大网民在充分、广泛的比较中提高鉴别真理和谬误的能力,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提高自律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堕落,自觉地构筑道德的坚固防线。积极开发高科技的公民道德教育软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充分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11版(专页)
专栏:
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范以锦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认真宣传《纲要》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动员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参与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任务,更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宣传《纲要》的意义入手,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纲要》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道德建设进入了全面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复杂矛盾的解决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这项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发展和繁荣我国的先进文化,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新闻媒体应当通过组织发表具有深度的言论,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实施《纲要》的重要意义;通过富有说服力的报道,使人们深刻认识到道德建设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克服片面性,增强宣传的系统性、全面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当然也要看到,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现象还严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传中,既肯定道德建设的主流,又看到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善于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提出充实新内容。《纲要》在正确处理破和立、继承和创新、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宣传《纲要》,就要牢牢把握这一特点,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克服片面性,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讲清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美德规范等的基本内涵,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强宣传的实际效果。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诉诸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因此,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的宣传中,应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打动人,做到真正入心入脑,使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应当向人们讲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讲清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规范是这样的要求而不是别样的要求,讲清践行这些规范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好处。要做到生动活泼,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还要看到,先进道德总是在与落后道德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加强舆论监督,抨击消极腐败现象,揭露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的道德观念,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第11版(专页)
专栏:
发挥道德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李权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除了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之外,还要运用道德手段,充分发挥道德在其中的特殊作用。
调节职能是道德最主要的职能,它通过道德评价等方式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道德风尚如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评价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道德评价是以善恶为标准,借助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力量,并以此作为特有方式,对个人或他人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判定或判断的活动。这种评价是通过赞扬或谴责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人们认为某种行为符合道德时,就会加以支持、赞扬,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驱使人们效仿这种行为;当人们认为某种行为不符合道德时,就会加以纠正、谴责,从而形成一股抵制力量,引导人们远离这种行为。我们常常把道德评价比喻为“道德法庭”的审判,这个“法庭”虽然是无形的,也不像法律规范那样具有极大的强制性,但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可以说,道德评价比起法律制裁,更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群众性。因此,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的过程中,应当实行综合治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多管齐下。那种认为道德手段只是一种软弱无力的说教的看法,是片面的;那种把道德规范排斥于经济体制和市场秩序之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诸如造假贩假、偷税漏税、欺行霸市、不讲信用、走私诈骗、行贿受贿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道德领域来说,一是思想认识偏差,自觉不自觉地把道德规范排斥于经济体制和市场秩序之外;二是理论研究滞后,有关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开展,不能给道德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三是实践不够广泛和深入,人们没有自觉地拿起道德武器去抑恶扬善,更没有形成对那些破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缺德行为“人人喊打”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为了充分发挥道德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积极作用,今后在理论上,应加强道德理论建设,努力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评价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规律与道德规范的关系,为道德实践提供理论武器;在实践上,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作用。社会舆论是“道德法庭”,内心信念是“良心法庭”,这是道德评价的两种最重要的形式。我们既要充分发挥“道德法庭”的作用,通过社会舆论,抑恶扬善,把那些高尚行为送上道德领奖台,把那些缺德行为推上道德审判台;又要充分发挥“良心法庭”的作用,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趋善避恶,改恶从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