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尽管二○○一年农民收入的增长还只是恢复性的,但这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结构调整,才能使农民的收入增长走出困境,逐步走上良性的轨道——
坚持以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锡文
一、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当前,主要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价格低迷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但农民收入的增长情况却在总体上比前几年有所改观。据有关部门预测,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4%以上,扭转了增幅持续4年下滑的局面。这主要得益于各地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不懈地引导农业、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从2001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的构成就不难看出,结构调整确实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一是来自农业的收入扭转了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与前年同期相比人均增加了22.1元。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加,主要不是靠农产品质量的增长,而是靠品种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二是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继续增长,与上年同比人均增加了22元,增幅达8.4%。这既表明农业结构调整中畜牧业的比重正在提高,又表明畜牧业的发展将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三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与上年同比人均增加了43.3元,增幅达8.8%。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已占32.3%,在新增的收入中占到了43.4%。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就业、向城镇的有序流动就业,正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也说明,农业、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必须以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为依托舞台,逐步改变传统的城乡产业布局和就业结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农民的收入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尽管2001年农民收入的增长还只是恢复性的,但这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结构调整,才能使农民的收入增长走出困境,逐步走上良性的轨道。
二、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要完成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因此,结构调整虽已初见成效,但依然任重道远。
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提高农业的效益,二是扩大农民的就业。现阶段提高农业的效益,主要不能靠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必须靠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扩大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精深加工。这不仅涉及到对农业增加科技和资金的投入,而且涉及到农民思想观念、农业运行机制和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转变。这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时代,由于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加速发展,使得扩大农民的就业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矛盾。我国数量庞大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只能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因此,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性、艰巨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农民在我国是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收入增长和购买力的提高,对于实现扩大内需的方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充分认识结构调整长期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增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感。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调整和完善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增加对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资,加快探索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必要直接补贴的方式。要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范围和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公共财政开支,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要重视开拓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强对中小城镇、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使它们成为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场所。对流动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充分发挥他们与城市劳动力的互补性,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小镇崛起大产业
——河北省邢台县东汪镇板材业发展小记
邢伟班 蔡谢匾
河北省邢台县东汪镇板材业从1986年起步到现在的崛起,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已建有各类生产及配套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生产30多个花色品种1.6亿张装饰板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12个国家和地区,部分品种产品产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销量的30%以上,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胶合板生产经销基地。那么,他们成功的经验究竟何在?
抓销售 强带动
东汪镇以销售为龙头,以销售促发展,改变过去长期“坐、等、靠”、“卖出去就干,卖不出去就停”的消极销售方式,通过建销售市场促销,办展销会促销等措施扩大销售量。
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邢台县3·18板材产品展销订货会”,带动了板材产业的发展。1999年首届板材产品展销订货会当天签订板材产品订货合同450份,成交额12.5亿元。在2001年的第三届板材展销订货会上,3月18日当天与来自全国的客商签订订货合同936个,成交额达17.9亿元。
同时,他们还以我国西部为重点销售地区,在北京、太原、陕西、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10多个销售网点,今年准备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部建立销售网点。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到外地建门店、闯市场、跑销售,鼓励农民把销售触角向全国各地延伸。
抓加工 拓规模
该镇围绕质量这个重点,突出抓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狠抓质量监督,提高产品档次。一是组建板材协会,抽调精兵强将健全组织,加强行业监管,消除生产厂家随意压级压价的不正当竞争,保护板材业整体利益。二是强化板材工业管理委员会职能,成立板材产品质量整顿联合执法队,加强工业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三是树典型狠抓规范化管理,努力做到生产、质量、成本“三规范”。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县、乡两级政府定期召开板材产业培育与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国林科院板材研究所等单位专家作专题报告;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聘请木材研究所卢学良等三位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诚邀研究所三位专家举行专题讲座;与天津化工研究所联合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其它地区的先进技术,邢东集团初期就是靠引进福建技术才发展壮大起来。
目前,东汪镇板材业产业链条实现了向后(交易市场建设)、向前(商品林、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延伸,实现了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200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农村改革、发展重要的一年,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小城镇建设等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年伊始,我们邀请几位农村问题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加以评述,与读者一起回顾世纪初年的农村经济,展望2002年的发展前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欢迎读者继续关心、支持《农村经济》专版。 ——编者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 铁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更多的是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从调整城乡关系入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按照“十五”计划推进城镇化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全国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一些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也相继进行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了按农业和非农业划分户口的办法,并放宽了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但由于在城镇准入条件上,各类城镇还有很多限制措施,如学历、住房或就业方面,农民进城落户仍存在着许多障碍。特别是在一些特大城市,不仅仅限制农村外来人员落户,而且对就业和相关的子女入学教育、卫生保健防疫等问题采取了差别政策,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客观上起到了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小城镇的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许多地方纷纷制定了区域的城镇发展体系规划,确定了重点支持的中心镇。许多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调整区域城镇布局、有效配置资源、精简机构和行政人员出发,开始撤并乡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的发展盲目理解为城镇建设,大兴土木,大搞政绩工程,形成了大量政府债务,加重了干部和居民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这些都是对于我国国情没有充分认识,超越现实,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偏差。
从今年开始,实施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应主要围绕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而展开。城镇化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而不是加大对现有城镇投资,抬高城镇公共福利和门槛,拉大城乡差距的过程。因此政策重点一是应放在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取消一些地方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当政策。二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农村地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从促进农村地区的非农业就业开始,支持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三是结合税费改革,加快小城镇政策管理体制的改革。应通过乡镇合并,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事权等方面,减少行政成本,降低农民负担,遏制短期行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集中。四是积极探索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并直接进入城镇建设一级市场,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权益和农民的利益,使农村人口的转移和非农建设用地的转移同步进行,把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体制变革引向深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费县小流域成了“聚宝盆”
本报讯 山东省费县在已治理的100条小流域中,建成板栗、桃、黄梨、核桃、大枣等10个林果专业开发片和7个用材林生产基地,成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费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6.4%。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选准支柱产业,实行跨村庄、跨乡镇、跨流域大规模连片开发。目前,全县实施万亩以上规模连片开发26处,1000亩以上规模的53处,建成全长325公里的四大经济林带和20万亩的两大区域性果品基地。
(潘振宇 咸庆英)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发行乌前旗支行支持企业收购
本报讯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乌拉特前旗支行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确保“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前提下收购非保护价油料。2001年,申请油料收购贷款的企业与购货方企业签订了金额5500万元、数量2750万公斤的购销合同。截至去年11月底该行共发放贷款3140万元,支持企业收购油料1444万公斤,有效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
(杨 亮 史 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 韩 俊
最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务农收入减少,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明显增加。根据农业部对13省、134个村庄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和范围继续扩大,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3.3%,比重比上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其中跨省区流动的人数占到了45.8%。从1997年开始,劳务收入对支撑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实践充分证明,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而且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全方位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从近几年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仍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一些大中城市为保证城市居民就业都限制农民进入某些行业和工种。农民外出就业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面向外出打工农民的收费也过多、过滥。一些地方存在简单粗暴地清退进城务工农民的做法。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现行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体制使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很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去年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国家计委、财政部要求全面清理整顿针对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明确要求取消包括暂住费、暂住人口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城市增容费、劳动力调节费、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服务费、外地建筑企业管理费等在内的七种面向外来民工的不合理收费。2001年3月底,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在改革城乡分割体制方面正在迈开重要步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加大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现在许多城市面临就业压力,对进城农民工进行适当管理是必要的,但也要控制适度,管理得当。目前的一些做法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农民有序流动的作用。农民工缴纳各种费用后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多少管理带来的便利。这种收费无疑人为地加大了农民的务工成本。在就业政策上要破除地区封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不合理收费。要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还不适应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从中长期看,阻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困难并没有解决,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任重而道远——
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 张红宇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增速趋缓的同时,目前农民收入增长还存在着“四个扩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是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三是不同经营类型农户收入差距扩大。四是不同收入水平组农民收入差距扩大。
从去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2001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2%。其主要原因,一是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回升。二是出售畜产品收入增加。三是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增加。从全年趋势把握,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将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扭转了连续四年增幅下滑的势头,但这仅仅是恢复性的增长,粮价的止跌趋稳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中长期看,阻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困难并没有解决,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任重而道远。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必须要有新思路。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户增收;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能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当前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应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二是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拓宽增收的空间。三是坚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一方面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降低成本,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精神,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拓宽粮食收购渠道,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粮食市场化改革,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搞活粮食流通的新路子。四是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特点,制定并实施不同的增收政策,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东部地区要在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的同时,把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战略性转移;中部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特别是加快“两个转化”,即发展畜牧业实现过腹转化和促进粮食等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西部地区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并组织好劳动力有序输出。五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调整农业投入的使用结构,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的项目。六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云南白族农村妇女纷纷走出田间,或经商办企业,或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并用上了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令人刮目相看。图为一家白族“金花”正在用互联网查询市场信息。 王贵泉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确山借外力发展县域经济
本报讯 近年来,河南省确山县坚持借外力发展经济,经济增长明显。河南省统计局最近公布的全省各县市2000年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确山县比1999年前移了7个位次。近年来,确山县强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外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该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以每年13.2%、25%、19.2%的速度递增,去年分别达到22.6亿元、36亿元和8830万元。
(项 祥 何顺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