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1月4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1-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来自古典音乐故乡的喝彩 '...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来自古典音乐故乡的喝彩
张 月
北京交响乐团日前在德国纽伦堡市、奥格斯堡市、玻布林根市、卡尔斯鲁厄市、威斯巴登市共演出五场音乐会,这是乐团成立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走出亚洲,也是在欧美舞台首次亮相。
北京交响乐团给欧洲观众带来了两套曲目,其中既有中国作曲家刘湲的新作《打击乐协奏曲一大章》,现代作曲家施瓦特纳的《打击乐协奏曲》又有经典作品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还有中国乐曲《火把节》、《茉莉花》、《看秧歌》、《兰花花》等。与乐团合作的独奏家是年轻的、极有才华的华裔打击乐演奏家李飚和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艾莲娜·帕戈斯坦。乐团在德国演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台上的青年演奏员(平均年龄三十出头)与台下绝大多数老年观众的强烈反差。来自北京的音乐家面对的是有很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教养的德国观众,这对他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幸事。说是压力,是因为北京交响乐团第一次在欧洲演出,好比在古典音乐的故乡接受检验,难免十分紧张;说是幸事,是因为德国观众有充分的对艺术的尊重,他们用接受和开放的视角看待一切外来团体的演出,正是因为观众的这种心态,使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发挥了最高水平。首场演出在纽伦堡市名歌手音乐厅拉开帷幕。尽管当晚的演出由于演奏员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但是观众却给予了极其热烈的掌声。在记者采访中,他们众口一词地赞扬了乐团的演奏水平、独奏家的才华,并表达了对中国作品的兴趣。在后来奥格斯堡、玻布林根、卡尔斯鲁厄和威斯巴登的几场演出中,更加舒展自如,赢得古典音乐故乡的喝彩。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玻布林根的演出,是这次巡演的第二次高潮。上半场的亮点是定居于德国的青年打击乐演奏家李飚,他的众多乐迷从德国各地赶来观看这场音乐会,他在与乐队演奏施瓦特纳的打击乐协奏曲时,面对三十几件打击乐器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定自信和多变的风格令人眼花缭乱,赢得了一遍又一遍的满堂掌声。在威斯巴登的演出是此行的最后一场演出,场面极其热烈。加演了五个返场曲目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为这次巡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她的名字随着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而越来越响亮;这一次,北京交响乐团又给这个名字增加了光彩。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贺岁”不是金字招牌
王永改
  元旦还有十万八千里的时候,贺岁片市场却早已吵闹得不可开交。《大腕》、《一见钟情》、《停不了的爱》、《平行杀手》、《哈利·波特》等12部中、外贺岁片着实让观众犯了难:究竟看哪一部更过瘾呢?这还不算,三部贴着“贺岁”招牌的电视连续剧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
  贺岁影片自1996年在我国第一次出现后,就因其高强度浓缩式的喜剧风格,迎合了受众群体年终大乐的普遍心理,迅速走红起来。《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事偷着乐》可谓其中的代表作。影视贺岁片的盛行,其实是艺术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由于制作周期紧凑而严格,选题大都通俗易懂,再加上强大的演出阵容,往往能够激活波澜不惊的演出市场。以今年为例,《大腕》里面有葛优、唐纳德·萨瑟兰,《一见钟情》中有陆毅、范冰冰,《平行杀手》中有李连杰。这些演员的加盟,无疑提高了影片的吸引力。
  按理说,贺岁周期只有短短两周时间,两三部影片足以应付贺岁片市场了。缘何一下子冒出12部之多?除了一些技术上诸如剪辑、制作上的原因外,恐怕还和一些片商的逐利思想有关。比较而言,元旦、春节属于“黄金档期”,倘宣传得当,票房肯定要高于其它月份。但问题是,如果大家一窝蜂地去争挤贺岁片这座独木桥,恐怕结果就没那么妙了。原因明摆着,贺岁片一般主题风格变化不大,轻喜剧风格、大团圆式结局是最常见的模式,看一部、两部尚可,看得多了,“贺岁”也就失去了贺岁的意义。毕竟,“贺岁”二字不是万能的招牌,内容平淡抑或质量低劣,即便搭上贺岁这班车,也未必能吸引观众的视线。影片《一见钟情》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男女在发生一夜情后所出现的情感纠葛,而到了《绝对情感》,描写的同样是年轻活泼的女孩和事业有成的男人一夜情之后的故事。两部影片情节如此偶合,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纵观这12部贺岁影片,内容重复、相似之处很多。恐怕要使贺岁片打些折扣。
  从最初《甲方乙方》的“一枝独秀”,到如今十几部贺岁片争奇斗妍,国产贺岁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这原本是一种可喜可贺的现象,但贺岁片“先天性”存在的问题同样极大阻碍了自身发展。譬如如何突破这种“你好我好全都好”的贺岁模式,进一步提高贺岁片的艺术质量,真正做到喜闻乐见、老少咸宜。这是今后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在文学馆听讲座
  近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华艺出版社联合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000—2001年度的演讲录《在文学馆听讲座》的出版座谈会。本书收录28篇演讲稿,分为《文学的使命》、《作家的风骨》和《喧哗的时代》三册。其中有对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的品评,又有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创作思潮的流向分析。中国现代文学馆从2000年7月30日开始举办星期日义务讲座,介绍了现当代文学研究动态。新的一年文学馆将讲演范畴拓宽至古代、外国文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木子)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韩美林艺术展在京举办
  岁尾年初,著名美术家韩美林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病初愈的韩美林,又投入不倦的艺术创作中去。此次大展集纳其绘画、书法、陶艺、雕塑、雕刻以及民间工艺等领域的作品3000余件,集中体现了近年来韩美林艺术创作的蜕变与创新。展出作品有简洁线条勾勒的人体水墨画;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母与子”系列雕塑;有在造型、釉色上大胆突破的钧瓷艺术,等等。这次展览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英姿)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英雄头衔从何来?
  看了电视剧《战国英雄吕不韦》很不舒服,且不说该片剧情与历史是否相符,仅把剧中的吕不韦冠上“英雄”称号,就让人大惑不解。
  英雄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是指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类利益英勇奋斗,道德行为、作风高尚的人。而剧中的吕不韦则是个地地道道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欲,不惜用害人、毁人的邪术,手段卑劣残酷,令人发指。连做人的起码道德都没有,怎么能称为英雄呢?
  安徽省霍邱县委宣传部 李忠诚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感人的《孙中山》
  电视剧《孙中山》在中央电视台播完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看到结尾处,痛哭失声。我问她:“你为什么这样伤心?”女儿说:“我不愿让孙中山死,他为国家奋斗了一生,总在失败。他应该活着,他应该成功!”
  女儿的话让我惊喜。的确,《孙中山》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史上一颗最无私最伟大的心灵,诚如剧末结语所说:“孙中山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孙中山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感谢中央电视台。也感谢赵文暄,他将孙中山人格中光辉超凡的一面和平凡天真的一面都演得逼真可触,形象非常丰满。
  为了弄清剧中的历史脉络,我和女儿将文学传记《孙中山》从书架上找了出来,女儿已经一字一句地读了近一半。在女儿稚嫩的心灵里,已经镌刻下“孙中山”三个大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贺志清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这个广告画面无聊
  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有这样一则广告:几个蛋相继孵出鸡仔,最后一个蛋好久才孵出来,出壳的不是鸡仔,却是一只鸭仔。结果公鸡大发雷霆,母鸡吃惊而羞愧,最后出字幕:“拒绝假货,维护权益。”
  广告主题倒是不错,只可惜画面内容庸俗无聊。广告偶尔“搞笑”未尝不可,只是格调要高雅。其负面效应是否应该首先考虑呢?
  河南光山槐店完小 晏乃元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让人有些看不懂的模特赛
  央视“脑白金”杯模特大赛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多,比赛的内容多,裁判又现场打分,选手名次时上时下,扣人心弦,因而这次模特大赛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这次模特大赛有些地方让人看不懂:一是模特赛怎么成了女人赛?观众不难发现,这次模特大赛竟没有一个男同胞参加。
  二是选手得分高低竟与答题关系不大。有的选手回答问题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但裁判打分却并不低。笔者发现,这可能仍与选手的模样讨人喜欢有关。由此看来,选手们的素质测试,也就成了这次模特大赛的“标签”了。
  三是仍在上学的大、中学生选手多。这次模特大赛,学校还没有到放寒假的时候,不知这些学校又怎么会同意她们请假参加的?可以预见,无论是否获奖,她们的学习生活从此将不再平静,这对她们以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也许笔者的担心有点多余。
  江苏盐城金田外贸公司 蒋中文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国集邮总公司新年新邮品
1月5日发行《壬午年》邮票首日封一枚,邮折一枚,金镶封一套二枚,整版票折一枚。1月3日发行《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1月4日发行《中国与乌克兰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1月5日发行《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1月6日发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1月20日发行《八大山人作品选》邮票首日封一套两枚,《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1月24日发行《中国与以色列国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1月30日发行《中国与摩尔多瓦共和国建交1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1月31日发行《中国与马耳他共和国建交30周年》特种纪念封一枚。(袁兮)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诗人吟诗迎新年
  2001年末,一个寒冷且飘着雪花的日子,在北京京滨饭店里著名诗人济济一堂,贺敬之、李瑛、高洪波、柯岩、韩作荣、李小雨、峭岩等带着自己的诗作,参加中国作协创联部和邯郸雪驰集团共同主办的“雪驰情”诗歌朗诵会,迎接新的一年。诗会围绕着“雪”抒发情怀,朗诵的作品有:《雪,覆盖着大地向上蒸腾的温热》(贺敬之)、《朝霞降临——致雪驰》(李瑛)、《雪旅》(高洪波)、《雪地上的孩子》(柯岩)等。诗人们纷纷登台用自己的声音诠释自己的心灵、诠释时代的精神。(阿童)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岁末复出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掌柜的唐德源年迈多病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但两位少爷一个迷戏玩票、一个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老掌柜在弥留之际请来生性聪慧、由山东来京谋生的卢孟实操持店业。卢孟实果然精明强干、经营有方,但光阴荏苒、人事沧桑,在是是非非中,卢孟实离开了福聚德……”这是话剧《天下第一楼》讲述的又一个发生在老北京的故事。作为人艺风格代表剧目之一的《天下第一楼》,1988年首演至今,已经演出过400多场,出访过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朋友)(附图片)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杨门女将》电影频道新年开播
  由电影频道出品,中影集团和唐人电影国际公司承制的系列电视电影《杨门女将》,新年开始每周四晚19时40分在电影频道与观众见面。
  《杨门女将》系列电视电影共15部,各部独立成章。郑怀兴、郑宜庸任编剧,香港导演李国立任制作人,卫翰韬等任执行导演,宁静、李若彤、李绮虹、张智尧等饰演。
  (朱子)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艺术精品缘何备受青睐
  本报记者 童古丽珂
  寒风,挡不住人们渴望艺术的热情;严冬,阻止不了人们追随大师的脚步。岁末凛冽的寒风中,“黑白意象——毕加索版画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拉开帷幕。国际艺术大师毕加索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新年的礼物——160件版画珍品,也带来了关于他艺术人生的故事。
  观赏间与艺术对话
  走进展厅,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100多幅版画珍品分四个主题悬挂在扇形展厅的墙上,不时有毕加索的巨型黑白照片错落于其间,大师凝神的双眼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审视着21世纪的中国和热爱艺术的人们。
  连日来,人潮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试图从这位西班牙老人的作品中解读艺术的精髓。热情的观众中有许多少年儿童的身影,他们用自己幼小的心灵感受艺术,用稚嫩小手临摹出艺术家的作品,“大师画,我也画”是画展期间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毕加索是否感受到他在这里备受关注。
  人们需要高雅艺术
  此次版画展之所以受欢迎,除了名人效应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画品本身,慕名而来的观众对毕加索作品都想一睹为快。在人们印象里这位现代艺术大师以抽象绘画著称,其实他的创作领域涉及绘画、雕塑、陶艺、版画、服装设计等多方面。本次展出的百余幅版画真迹,对中国观众来说确是难得一见的。
  这些展品创作于1942年至1968年间,是毕加索晚年比较成熟的作品,题材非常丰富,技术风格多样。有的像水墨画,还有的像素描,在简洁和写意中可以体会出意境高远。比如雕刻版画《卡门》中,波希米亚人和骑马斗牛士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一张花边披肩、一把梳子、一件安达卢亚服式的头饰,牛有了寓言式的面具。明快的格式糅合纯素描的手法,强化了整个故事的真实感,这种艺术手法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
  认识大师、了解艺术是很多人的愿望,据悉,世纪坛将继续举办世界著名艺术大师精品展,毕加索版画是系列展的头一炮。北京观众有机会与更多的世界艺术大师的原作见面;主办者也希望一系列的精品展成为画展的一个品牌。
  艺术珍品魅力永存
  说到画展,应该说这些年来还是很活跃的。
  就拿北京来说,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美展不计其数。虽然有不少有影响、受欢迎的展览,但精品仍然不多,因此观众寥寥。现在的画展特别是个人作品展,门票收入微乎其微,好像离生活很远,人们很难去关注他。当然,一位画家搞了很多年甚至一辈子创作,办个展览,展示一下创作成绩,理所应当、无可厚非。可一来二去,画展好像有点自说自话,行业同人和亲朋好友去捧捧场,让老百姓自己掏腰包,实在太难了。是民众不需要美术欣赏,还是艺术修养差、欣赏水平低?恐怕不是。
  在一定意义上公众是艺术的鉴赏家,真正的好作品永远是受欢迎的。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毕加索为我们带来了版画珍品,也带来了很好的票房收益,这又一次说明经典的艺术作品的魅力是永存的。(附图片)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世纪大采风活动颁奖
  首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经过一年的运作,2001年12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
  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在中国文联的倡导下,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文艺家俱乐部共同主办的,以文学形式和纪实手法反映我国社会各界新世纪风貌。活动得到全国百余家媒体的积极响应和大力协作,数千位作家记者投身于采风活动。
  在上万件采风作品中,天津宝坻电台记者孙汇源的以反映农民进城创办文化商业的报告文学《从乡下闯来的赶海人》;浙江青田作家董秉弟的以反映海外华人民族气节为主题的《徐君——中国猛士》;甘肃陇西记者温继忠的通讯《东巷村的变迁》;军旅作家刘烈娃的散文《永远的墨脱路》;湖南《湘潭经济》编辑李斌秋的诗歌《吃饭想起您》等一批优秀作品榜上有名。(韧夫)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军旅歌手王莹节日欢歌
  新年伊始,军旅歌手王莹以一首热情、欢快的《节日欢歌》拉开了歌坛贺岁的序幕。在日前举办的新歌发布会上,很少为弟子出头露面的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林、马秋华夫妇也出人意料地亲临现场为王莹助威。
  王莹自幼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1993年,她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授马秋华和金铁林教授。1997年,她以优异的毕业成绩留校当教师。
  在潜心修习美声唱法的同时,聪明的王莹尝试着在美声唱法中加入一些民族唱法的元素。她虚心地向老师、同学讨教发声方法,揣摩殷秀梅等歌手的成功经验,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与自己的学生们共同切磋、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融合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演唱风格,既融合了美声唱法的大气、庄重,也加入了民族唱法的通俗、细腻,在当今歌坛可谓独树一帜。
  自1998年5月以一首《军营飞来一只百灵》成功地登陆歌坛以来,王莹每年都有一首高质量的新歌面世。
  1999年的《灿烂的家园》,2000年的电视连续剧《红岩》主题歌《你们匆匆离去》都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三年来,王莹还荣获了全军十佳歌手奖、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歌手大赛铜奖等诸多荣誉。
  演唱一首旋律流畅、歌词上口,能在民间广为传唱的作品,是王莹很久以来的一个心愿。曾经写过《走进新时代》、《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经典作品的知名词作家贺东久和曲作家印青,根据她独特的演唱风格,为她度身定做了这首《节日欢歌》:“啊,美丽的土地,花开四季花万里;啊,美丽的土地春潮奔涌春万里;啊,美丽的土地,明天更壮丽……”《节日欢歌》在圆舞曲风的欢快而明亮的旋律中,凸现了赞美祖国,赞美生活的主题。而王莹对整首歌的节奏把握更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尽现健康歌手的阳光魅力。
  王莹说,她将这首作品作为贺岁歌曲在新年期间奉献给听众,是以自己发自内心的激情,给祖国母亲拜个年,许个好愿。其二,作为一名军旅歌手,她要通过歌声,在新春伊始之际,慰问全体军人和军属。其三,是对所有一年来辛勤工作的人们致以节日的祝福。为了使得这首作品精益求精,王莹先后录制了三版,直到最后自己认为满意为止。
  日前王莹特意邀请知名音乐电视导演夏岛和芙英共同执导《节日欢歌》。用胶片的质感,精巧的构思,为观众打造出了一幅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元旦和春节期间,这首MTV作品将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隆重推出。
  曾先后两次到新疆慰问边防战士的王莹透露,近日她将把这首歌的CD作为节日礼物送到一些基层部队慰问官兵。(爽也)(附图片)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人文三峡
  四平
  长江三峡,原本就是汇聚自然山水精华的画廊,有着无限风光。然而,当大量的文化品质注入这片山水之后,它的山岭、激流里,更有了思想的光泽;它的晨岚、夕照中,就有了人性的灵光。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融合,使三峡成为令人心驰神往、激情洋溢的胜境。
  置身在这里的山水烟岚中,总能听到关于三峡的神奇传说、吟山诵水的诗句,眼前还会不断飘逸出那些熟悉又久远的身影,他们仿佛是这山水的精魂,消释人们心中的恐惧,化解人们身上的困倦,使每一个走进三峡的人,在饱览山水风景时又受到一次文化的洗礼。
  历史上曾有不少霸主英豪,在这里拉开架势陈兵布阵,鏖战争杀。然而猛士震天动地的呐喊,早已在江涛声中消散于无形,金戈铁马的场景,尽被淹没在浪涌之间。号称一世枭雄的刘备志在“匡扶汉室”,然而最终只能无奈地托孤于白帝城,只留下长长的叹息在这里,山水依然,而英雄的功业已无踪影,正如明朝才子杨慎的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跋涉在三峡,见过众多大江大河的郦道元,变得更加激情洋溢。“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探险求真的精神和描山绘水的才情,在三峡这个背景下,有了更加饱满丰沛的神气和坚韧的风骨。
  三峡在给人灵感与自信的同时,也在为中国的文化注入强大动力。文学史上两个最有光芒和神采的人物,当数李白和苏东坡。十分奇妙的是,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却都是通过三峡走出巴山蜀水,走向广阔的中原大地,走上唐诗和宋词的高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初次离别故地的李白,尽管深情缱绻,但那方山水启动了他的遐想和激情,写出了至今让人心动神往的诗章。后来李白发配夜郎,途经三峡时恰逢特赦消息传来,惊喜交加之际,他再次走出三峡,一首《早发白帝城》,情如激流,兴意酣畅,涌动着长久不衰的力量,冲击着无数人的心灵。经过三峡来到中原的苏家父子,把众多的峡江风景,不尽的诗情画意写在《南行集》里,不仅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了生气,而且最终为宋词带入了激越豪放的全新气象。
  遍观天下众多的山水胜地,还没有哪里能像三峡一样,让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心仪不已。当他们走进这片山水之后,内在的坚韧、刚烈便显现出来,一种深厚、挺拔的文化风骨、人格尊严便昭然于峡江之上、群山之中。同样,也没有哪一方山水胜景,能像三峡这样把历朝历代的文化宗师巨匠深深吸引,使这里在千百年中,一直有星光闪耀的人物不顾山高水险,在这里流连高歌,休憩沉思。一生困苦的杜甫,在漫长的奔波不定之后,终于在三峡过上了几年平静而舒心的日子,可以静下心来梳理岁月,反思历史,面对八阵图去感慨“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往事;也可以凝视高山激流,静观山雨烟岚,还可以在夔州栽种蜜枣,体验忧苦压抑后难得的恬静。也是在三峡,刘禹锡和白居易,先后从纯朴的民风里、特有的民歌中,吸取了新鲜的营养,他们不仅用《竹枝词》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为唐诗的神完气足带来了新的韵致。王维、薛涛、陈子昂、陆游、朱熹、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杨慎……漫长的岁月中,三峡的雄浑山水,因吸引了无数深情的眼光而变得情意深厚。朝代更迭中,三峡不变的山水,因承受了无尽的咏叹,而显得从容又光彩照人。
  三峡,在众多文化人的深情眷顾中,渐渐成为一种文学的景观,一种自然山水与人类文化和谐统一的境界。
  长江三峡,一个魅力不减、激情常在的天地!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朗诵诗与诗朗诵
  ——记诗人高兰
  牛运清
  在国破家亡、烽火连天的抗日救亡岁月中,高兰从白山黑水走来,迎着时代暴风雨,成长为著名朗诵诗人。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群情激愤。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高兰参加北平学生卧轨南下的爱国请愿,投身抗日宣传活动。他自动调整科研计划,使之有益于全民族的救亡。本来他以晏殊、晏几道的词作为攻研方向,南京请愿归来,一方面是对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幻想彻底破灭,另一方面则由于目睹金陵城内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升平”景象,极为悲愤。他放下对“二晏”的研究,在郭绍虞和郑振铎先生指导下撰写《李后主评传》,“意借李煜的亡国之痛激励国人奋起抗日。”
  大学毕业后,高兰志愿到北平义勇军指挥部秘书处工作。在此,结识了许多东北义勇军将领。他与其中报字“天照应”、名张振武者交往甚深,引为知己。后来,当鲁迅先生周年祭时,高兰见到刚从哈尔滨赶来武汉的杨朔。杨朔给他讲述了一位东北义勇军将领为国殉难的动人事迹。这位民族英雄不是别人,正是高兰的挚友,中国的夏伯阳——天照应将军!
  高兰愤然命笔,立成报告文学《记天照应》和悼亡诗《吊天照应》。他原名郭德浩,写罢抬头望壁,凝视高尔基和罗曼·罗兰在莫斯科的合影,心灵火花突然爆闪——在诗文后面第一次署名:高兰。
  针对当时诗歌界存在的自我表现、唯美主义倾向,高兰认为:战时应提倡诗歌朗诵,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文艺,具有听觉艺术的功能。他与冯乃超、光未然、徐迟、蒋锡金等人一起,提出“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的朗诵运动。在诗歌创作上,他提倡写适于朗诵的诗,即朗诵诗。
  高兰不仅是朗诵诗主要倡导者之一,且是成就卓著的实践者之一。1937年,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的集会上,著名电影话剧演员王莹朗诵了高兰的诗《我们的祭礼》。走出文艺沙龙,在广大群众面前进行诗的朗诵,这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是第一次。
  由此开始,在武汉文艺界的许多重要集会和广播电台上,一个诗的朗诵运动逐渐形成。茅盾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个要把文艺各部门中一向最贵族式的这一部门首先换装,而吵吵嚷嚷挤进泥腿草鞋中去的运动。”“这是‘新诗的再解放运动’”。
  高兰在中学任教,因宣传抗日救亡,支持学生正义斗争,受到校方的监视、警告,乃至解聘。1941年,一家人贫病交加,高兰的爱女苏菲患疟疾,因无钱医治而夭亡,葬于重庆歌乐山下。次年,在纪念小女去世一周年时,高兰写成他的朗诵诗代表作《哭亡女苏菲》,这首诗通过对亡女的悼念反映了国统区广大人民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发出强烈控诉,激起广大读者共鸣:“你哪里去了/我的苏菲/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着‘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萋萋!”
  在重庆,高兰的朗诵诗常作为电台和群众文艺集会的一个节目,由诗人方殷,电影话剧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等人朗诵。
  朗诵诗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诗朗诵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再创造。有的人能写朗诵诗,但不一定能朗诵,不一定朗诵得好。高兰既是朗诵诗人,又是诗朗诵的专家。他朗诵自己的诗,也朗诵郭沫若、闻一多、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诗。几十年后,当年的湖畔诗人汪静之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抗战时期高兰的诗朗诵很风行。”
  解放后,高兰出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副主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此时,在旧中国漫漫长夜中饱经忧患的诗人欣喜若狂,创作了大量的朗诵诗。
  从莽原上走来的高兰,作为抗战歌手的高兰,尽管在“肃反”、“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中蒙冤罹难,但是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爱戴始终不渝,对改革开放的前景充满信心。八十年代初,有人产生所谓信仰、信念危机。高兰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表示:“今后有生之年,即是改造之日。最近更感到愈在社会风气不正之时,愈要明明白白地站出来,申请入党。”
  高兰先生晚年抱病编订《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一书,填补了诗歌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空白。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距离
  施建石
  岸与岸没多少距离,只要有船,或者飞机,或者翅膀……五洲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或者索道,或者脚步……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沙地神树
霍昱西
沙地神树,实名云杉松,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稀有树种。世界上只有朝鲜、俄罗斯等少数国家才有云杉林分布。她第一次走进我的视野,是去年6月中旬我去克旗森林大队采访,教导员王树海陪同我去巴彦敖包才得以一见。
  克什克腾旗森林大队就是为了保护这种神树而于1981年成立的。整整二十年,来来去去二十批官兵为沙地神树洒下了无数汗水,铸起了一道道保护沙漠的屏障。克旗大队自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树起了沙地神树精神——顶风冒雪、扎根沙地,耐贫瘠、赋绿色于人间。
  新战士下连的第一堂课,就要了解巴彦敖包的沙地神树,人人都晓得现今这里只有三万六千亩沙地神树,少得可怜。大家珍惜沙地神树,一如珍惜自己的生命。战士张雷在调来克旗大队前受过处分。王教导员找他谈的第一句话是:“你过去怎么样我不管,到了克旗大队首先要树立沙地神树精神。”随后,王教导员领张雷又到距大队六十余公里的被百姓誉为治沙大王唐臣的造林沙地,让他了解唐臣老人十八年如一日治沙造林三千亩的艰苦历程。当张雷看到唐臣老人那清瘦的身影在沙地上细心植树时,他不由自主地流了泪。都胡子一大把的人了,还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地为人类的绿色事业而耕耘,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重的撞击。自那时起,张雷就出现在各项工作的前面,渐渐赢得了广大官兵的信任。在即将退伍的时候,他被评上了优秀士兵,他把这一喜讯打电话告诉家里,父母听到后并没有高兴,他们觉得儿子是不是在撒谎?紧接着把电话打进了王教导员的办公室,当确定儿子说的是真话后,两位老人相对而泣,在电话里连声感谢大队的培养和教育。
  我在克旗大队采访的日子里,好多平凡的小事感染着、打动着我。就连院里一个小小的纸屑、一根草棍儿都会有战士主动把它拾起丢进垃圾箱,这仅是一件小事,可这足以让我看到一支部队的管理水平,看到沙地神树精神在这里形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壮举,把平凡事做好了不也很可贵吗?
  从大队部驻地经棚镇到沙地神树保护区约七十多公里。我们乘坐“202SG”吉普车冲向了贡格尔草原,沙地神树就生长在巴彦敖包地区,占据了贡格尔草原的一隅。黄绿相间的贡格尔草原因缺水而借助风的力量低鸣着,这使我想起李娜的歌《蓝色故乡》“美丽的草原辽阔的牧场,我心中可爱的地方……”我不自觉地在车里轻声哼唱着,本是一首美丽的歌曲,却勾起我对贡格尔草原的怜惜:低矮的黄草地,何时才能像歌中唱的那样——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停止了哼唱,默默地为贡格尔祈祷。
  吉普车还没有停稳,一块约两米高的石碑挡住了我的视线,那上面清晰地刻着:国宝沙地云杉爱国奉献教育基地。
  王教导员对我说,这是前年5月15日立起来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广大官兵,并唤起大家对沙地神树的爱心,提高生态意识而建造的。在立碑的那天,官兵们在这儿种植了一万株沙地神树,占沙地一百余亩。而且我们还规定,每年入伍的新兵都要来这儿上一堂艰苦奋斗教育课,植十株沙地神树,让沙地神树精神根植于每个官兵的心中。
  何以叫她沙地神树呢?
王教导员说,因为她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最高可达二十五米,胸径八十至一百二十厘米,树龄可达四百余年,每两棵就可以固住一个小沙丘,加之极强的生命力,是上好的防风固沙树种。这使我对神树有了种发自心底的敬佩之情。传说,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漠,突然一夜之间,沙漠变成了绿色——沙地神树一棵挨一棵地吐出了绿芽,其中有一棵特别大,四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全村子的人们自发地跪在那里祈祷了整整一个礼拜,说这棵是树神下界。这只是一个传说,它反映的不正是人们敬仰沙地神树的一种写照吗?
  沙地云杉,她给人民带来了恩泽,人民把她敬之为神树。克旗大队的官兵也如沙地神树一样,为克旗人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样得到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自1992年至今,克旗大队共为人民群众献血三千多毫升,义务劳动三百多个工作日——还有许许多多,这一切都存入了沙地神树的记忆里。
  沙地神树,地球会刻下你的年轮,你的精神会永远根植于官兵的记忆里。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黔东南剪影
  魏志忠
  由于职业的关系,几年来我到过许多人所共知、耳熟能详的著名旅游胜地。这些地方,当然也很有吸引力,但我觉得,另外一些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宣传不够,实际上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景区,往往更能使人产生意外的激动。不久前我和一些外国朋友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游览与考察,就有这样的激动。
  早就听说贵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令人欣慰的是:这山不是俗常的山、乏味的山,水也不是普通的水、浑浊的水,田的面积虽然不及山多,却满是翠得晶莹的庄稼、梳理得很艺术的田畦。只听说凯里周边有云雾山、雷公山、香炉山,还有重安江、清水江、龙头江,走起来可是目不暇接,甚至来不及分辨,也不必细察,因为大都是佳山丽水,叫人眼花缭乱!
  我们终于进入幽幽的侗寨,耳畔没有我平时习惯了的嘈杂声音。古乐既响,好客的侗家人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鼓楼前跳起欢快的舞蹈。鼓楼俊逸古朴,不以庞大的气势夺人,却以厚重和典雅的风范确立了她令人仰视的地位。
  刚才只顾醉听,却没注意那鼓楼周边的环境,原来这歌场还处在一块小平坝上,鼓楼后面就是山坡。山顶上那云也奇特,云朵忽而悬空忽而飘然落下;忽而紧紧扭结忽而又悠然散逸,恍若雪兔腾空,又似鹅翎四逸,只是没有一点杂色,那至纯的洁白只能令人望空艳羡。至于那从山隙岩缝迸溅出来的泉水,更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它们或如弯弓射出银箭,或交叉形如拱门,不注意好像无声,仔细听去是一种细声的爽脆,只是往往被歌声遮掩了而已。那云、那泉、那声,我恍惚觉得就是绝妙的音乐喷泉;尤其颇具动感地镶嵌在鼓楼后面,不也是无可替代的天然衬景吗?
  我还注意到,在停歌换舞之间,有几位花季少女在鼓楼一侧热烈地谈论着。她们的兴致使我产生了聆听的愿望,遂疾步过去,听到的是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和柔绵的笑声。有人说语言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我则认为语言首先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气质。也许我是学语言的缘故,我喜欢注意各民族语言的特点。侗族的语言,好像属于汉藏语系僮侗语族侗水语支,而且也有南、北方言之别。不过此时我无意琢磨纯语言上的问题,而首先是注意到她们语音的美质。几个小姑娘见到我还在注视她们,那一张张青春的脸颊上立时涌动出清波似的笑容。
  歌舞过后,人们逐渐散去,我则想乘兴多看几个地方。离鼓楼不远,路边便有一些妇女背着孩子在田头劳作。她们表情平静,一刻不停地忙活着,勤劳已成为与生命相依的习性。然而,生活的压力和常年的劳作显然使她们过早地衰老了。据说,她们的外表年龄比实际年龄要老得多。看来,大自然除了给人的生存环境以无与伦比惠赐而外,也会向人们索取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包括风风雨雨留下的烙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可能,随着我们对大自然更进一步认知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让大自然的良性赐予更合理地被接受和使用,而减少负性索取的沉重感,也恐怕不会是一种幻想吧?
  这时,迎面走来几个旅游商品商贩,热情而卖力地推荐自家的特色产品,好像颇懂营销之道。在他们有效的促销攻势之下,我们的行囊很快便装满了各色纪念品。我深信:要不了多长时间,这片土地会变得更加美丽富庶。
  汽车走得很远了,就在打开的车窗外面,不知谁家传出了流行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有“当地通”告诉我:这是苗族少女的歌喉。可不是么,还有苗家传统的乐器芦笙和牛腿琴呢。真好听,可惜不能下车,只能任这美妙的歌声渐去渐远……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家茶座

  如歌的友情
  舒乙
  “文革”后期,我和家人冒着风险打开被封多年的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满屋尘土,凌乱不堪,惨不忍睹。地下有不少纸片,随手捡起一个旧信封,上面有鞋印,显然是被践踏过的。抽出里面的纸,竟是一幅挺完好的中国画。细看,是傅抱石先生送给老舍先生的一件礼物。横幅,幅面不大,未裱,题为《洛神图》。画面上是一位古装仕女,席地而坐,抚琴,端庄典雅,额上有一颗装饰红点,小嘴同样猩红,脸型和眼神很美丽,仿佛在冷隽平静的外表下有一股热烈的激情在心中搏动。
  显然,当时傅抱石先生在南京家中作画,画得意了,装上信封,寄到北京,送给知己的老友。没有特殊的因由,几乎是什么也不为,甚至也不写什么多余的话,寄去就是了。是一种问候?是一种惦记?是一种关切?是一种友情的延续?是一种自我陶醉?是一种急切的分享?我说不好,实在说不好。我只是感觉到,这里面什么都有,只是没有任何功利,无所求,无所需,也不要任何回报。朋友嘛。
  在老舍先生的画柜中,这样的画并不止此一件。
  还有一件,比这件更精,更绝,堪称是傅抱石先生的一件重要代表作。
  这一幅叫《铜荫图》。立幅,非常之长,四尺有余。画的是抗战中傅先生住了七载的重庆金刚坡旧居。巨铜之下一茅庐,窗内一小古装人在作画,实则抱石先生自画像。完全是一幅写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杰作。傅先生很喜爱它,带回南京,常常挂出来欣赏。1953年傅先生来京,闲聊中老舍先生谈到此画,深表爱慕。傅抱石先生闻后,大为感动。回到南京,他立刻将此珍藏艺术品托人带到北京,赠给老舍先生,还在绫子框上写了长跋,说明始末根由,竟是一篇美丽动人的散文,共计百余字。
  又是一次馈赠,又是一次毫无功利,又是一曲纯情的友谊之歌。
  如此珍贵的礼物出手得越是平常,越是随意,反过来,越显其传奇,传递的人间情谊有如水一样清淡透明,有如歌一样美妙动人。
  这两件事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在这两张美丽的杰作后面藏着的友情是了不起的典范。
  现如今,一切似乎都被金钱淹没了,恐怕再也不易找到这种不带金钱味儿的交往了。傅抱石先生和老舍先生的这种中国古代文人优雅行为的翻版,也许真成绝唱了。
  写出这些故事时,我仿佛听到世界远方的枪炮声、厮杀声、爆炸声和报仇的咆哮声。
  于是,我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它创造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震惊的人间奇迹。
  所以,我一点也不以为它小。不。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大到或许会改变世界的命运。
  人类啊,本该如此生活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彼此帮助,而且不要求回报。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击鼓何需拖豚尾?
何满子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我已经懂事时,清王朝已经垮台了十多年,作为汉族人耻辱标记的男人的辫子早已剪掉;但仍有极少数顽固不化的老头脑后仍拖着一条豚尾。记得我家居处附近,常有个收破烂的老头,拖着辫子经过。我们一群小伙伴当他经过时,就大声喊唱着几句顺口溜羞辱他:老头子,留尾巴。不留在屁股上,留在了脑袋瓜。
那时只是厌恶那男人拖辫子的怪模样,后来稍大了,懂得了那是民族压迫的标记,清朝初年统治者以“留发不留头”的酷令强迫汉人剃掉头发,只留下一簇来梳辫子,以作为被征服了的顺民的记号。清初人的笔记和诗文中对剃发一事多有记载,令人对拖辫子一事感到痛恨而悲愤。以后,见到清末上海画家吴友如的石印画册,写洋场风情的有租界上的外国巡捕抓中国苦力,一手逮着三四个可怜兮兮的同胞的辫子,像牵一串牲口似的拉着走,画家以为这是滑稽,看的人只有恶心。再后来,读外国人的游记之类的书,有不少人突出地描写中国人脑后拖着一条豚尾,作为野蛮和落后的劣等民族的象征,竭其嗤笑鄙夷的能事。那兴起的感情简直就如面对国耻一样。
  这种脑后拖条豚尾的人物,见之于文学,见之于图画,见之于谈历史故事的戏剧与影视,已经够令人厌烦了,倘若见之于生活中,试想该是什么滋味?
  从传媒得知,北京鼓楼将恢复明清时代按时击鼓之制,以增添几百年故都的历史风韵。这没有什么,也算是一道风景线,或者对旅游什么的也是一项景观吧。没料到从电视荧屏上看到,鼓楼上打鼓的鼓手竟是穿着马蹄袖(这也是叫人作畜牲装束的恶形恶状的羞辱人的标记)装束、脑后拖着豚尾的人物。将这种耻辱的形象昭之于世,还要兴高采烈地舞弄,简直令人——恶心!
  中国古代都城的晨钟暮鼓,作为帝都的威仪和告示作息,起源盖甚古老。如果说先秦宗典《周礼·小司徒》中的“鼓人”所司的职务还不很指明京都击鼓;汉赋中《两都》、《三京》提到的钟鼓也难以确定其制度的话,则唐代《西京城场考》和唐人传奇(如白行简的《李娃传》)对长安暮鼓的描写,已可说明是京城日常的定制了。手头没有刘侗等的《帝京景物略》,不能查考明代鼓楼击鼓的制度仪注,但大致可以推断,自辽、金、元建都北京以来,这种都城鸣钟击鼓的方式都是差不多的。辽、金、元三朝国祚甚短,明朝历时276年(1368—1644),比清朝(1644—1911)的267年要长。要而言之,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审美角度,都没有必要用清朝的服饰,叫吊着豚尾的鼓手来表演!连溥仪在辛亥革命以后都自惭形秽,留着辫子见不得人而改发式了,难道还要今天的中外人等来看这野蛮、落后且又是耻辱标记的豚尾么?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感激
徐勤
感激是一种很好的感情,千百年来,老祖宗一直教诲咱要“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咱每每心怀感激。
杭州有位医生近日对记者说:“说实话,我们做医生的,技术的提高全部要归功于病人。有了病人,我们的临床水平才会提高。再退一步讲,有了病人,我们才有了工作。虽然眼下,病人在就诊时,还会碰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比如医疗设备不够一流、医生的医术不够精湛、医院环境有待改善等等,但如果我们每个医生能在工作的时候都对病人心怀感激,病人也会对我们体谅的。”
这医生说得很真诚,我听了真的好感动。哦,原来医生还可以感激病人。这么说,那些个“妙手回春”、“悬壶济世”之类许多是颠倒个儿了;再像公仆的“爱民如子”,民警的“为民除害”等等,等等,有些可能也是该倒过来感激才是。
如今,医生谢谢病人,公仆谢谢人民,记者谢谢采访对象、谢谢读者等等的话,听得越来越多,是否都言出由衷就不得而知了。如果都真心感激,那么人与人之间会和谐得多,许多矛盾会得到化解,咱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得多了。常想一想是该自己感激别人还是叫别人感激自己?是该感激这个世界还是让世界感激自己?对自己心态的调整、心理的平衡,对自个儿身体的健康,对社会的公正、和谐应该是都有好处的。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书法 董建军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傅抱石像 丁聪作 PA9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书法 董建军 PA9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