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12-3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图片 '...

第9版(要闻)
专栏:

  春回大地
  马到成功
  福满人间
  百鸟鸣春
  绘画作者:吴湘云
剪纸作者:杨秀珍王伶伶 bQ0品论天涯网


第9版(要闻)
专栏:经济茶座

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铺路
王慧敏
  只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才能真正走向富裕。如今再强调这一观点,恐怕没有多少人持有疑义了。
  不过,从今天刊载的这组稿子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问题上,各地的做法却大不相同:四川年转移劳动力达1260万。而上中滩和南堡寨呢?一个,90%的农民在家猫冬;另一个,村民大半年时间无事可干!
  如果怪上中滩和南堡寨农民懒惰,那是不公平的!
  你想,有些农民,从未出过门,有的甚至连车票都不知怎么买,你让他上广东下海南,他能无顾虑?再者,即使换了你,如果让你在街头连呆几天找不到活干,你还敢出去吗?还有,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工钱却被扣得精光,你又会做何感想?
  上中滩和南堡寨农民反映的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可以说,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外出的脚步迟滞了。
  说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该如何作为,估计现今绝大多数干部都可以答出个子丑寅卯。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做法恐怕并不完全到位。
  甩手不管是一种情况!更有些地方,不是设法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服务,而是千方百计从农民手中捞取好处。笔者曾接到山西一位读者来信,那位署名“劳祥”的农民在信中说:在乡政府办一个务工证要收50元。只要办了证,不管你是不是外出务工,年底都要再收25元助学款。
  看来,要想使劳动力转移真正落到实处,农民需要补课,干部该补课的地方也有很多。
  从指挥员变成服务员。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转变作风的重要内容。其实,具体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该政府服务的地方就有很多:设法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政府的工作,建立与劳动力输入地的联系是政府的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劳务纠纷,更应该是政府的工作……在这方面,四川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如果各地都像四川那样扎扎实实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铺路,上中滩和南堡寨那样的情况还会存在吗? bQ0品论天涯网


第9版(要闻)
专栏:

海南农垦谱新曲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农垦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了农工商综合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农垦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图片:
  图①职工自营经济异军突起,2000年,占职工劳均总收入的52%,首次超过国有经济收入成为农垦经济的半壁江山。为职工在自家的园子里采摘火龙果。
  图②人均产干胶由1991年的1.18吨提高到目前的3吨以上,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为胶工在割胶。
  图③垦区工业稳步发展,“九五”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为兴隆工业园区一角。
  图④非胶热带农业形成规模,产值从1995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亿元。为丰收的果园。
王昌龙摄影报道 bQ0品论天涯网


第9版(要闻)
专栏:

报眼
  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的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摘自“十五”计划纲要 bQ0品论天涯网


第9版(要闻)
专栏:头条新闻大奖赛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达126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
千万“川军”走天下
本报记者刘裕国
  20世纪末期的巴蜀民工潮,举世瞩目。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故土,走南闯北,打工学艺。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已达126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560万以上,比去年增加100万人。庞大的劳务大军不仅支援了沿海地区和各地城市经济建设,而且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农民已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实现58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份额可达29%。
  政府搭平台提高输出水平
  多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工作,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四川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
  今年3月25日,新任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同志指出:在当前情况下,劳务输出是农村富余劳力的一个出路,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他要求有关部门作深入调查,使四川劳务输出工作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能更科学地组织起来。紧接着,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四川省委有三位副书记、两名常委专门批示和研究劳务输出工作,分别提出了开创劳务输出工作新局面的具体要求。
  为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年初,省政府邀请了国家级涉外劳务公司20多家与四川外派劳务基地县对口洽谈。7月初,省政府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了川疆劳务洽谈会。全省9个市、14个县的党政领导与新疆48个用工单位进行了劳务洽谈。协议建设工程达6.1亿元,为集团化输出探索了一条路子。新四川目前在新疆民工多达60万人左右。在疆资产过千万元的川籍企业家至少在100人以上。
  机制促输出劳务形成产业
  随着劳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四川省积极探索了组织方式的创新。今年,省上选择并命名了16个劳务开发龙头企业,确定了30个劳务开发基地县、5个外派劳务基地和4个专业基地,用龙头企业带动加基地培训选送,不断提高民工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为从体制上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不合理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不公与歧视,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统筹就业,四川选择金堂县作为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县,初步形成了“平等就业、同工同酬”为特征的统筹就业准入制度。目前,这一制度正在全省逐步推开。
  全省各地还创建了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宜宾、遂宁、巴中等市,还建立了“风险金制度”,把劳务输出直接与市县政府、乡镇、局领导挂钩。全省92%的乡镇建立了劳动服务站,使信息入村入户。省劳务办创建了“中国西部劳务信息”网站。以多方式、多途径,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信息服务。各劳动力市场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上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与各省区县均实现联网运作。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信息收集、发布、检索、预报、统计为主的网络系统,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目前,川军足迹遍及全国,还有10多万人走出国门。民工潮孕育了创业潮。通过劳务开发这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洗礼过程,使农民在打工历程中,沐浴了城市现代文明,冲刷了小农经济思想,一大批有胆有识的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先后有40多万川军四带(带资金、技术、经验、信息)回乡,办厂经商,致富桑梓。这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领更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bQ0品论天涯网


第9版(要闻)
专栏:

南堡寨村民:半年忙半年闲
本报记者郑少忠
  “记者同志,好好替我们农民呼吁一下,我们大多数人是干半年,闲半年,真成‘半仙(闲)’了。”12月12日,记者在陕西省长安县王曲镇南堡寨村采访时,村民们满脸无奈地对记者说。
  村民孙红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卖麦子500元左右,农副产品加工300多元,把化肥、农药、孩子的学费一扣除掉,就没什么钱了。
  “就指望打工挣一点活钱,但我们既没有门路,也没有人组织,有时自己到西安市的劳务市场一站,呆几天也不一定有活干。”谈起打工,村民杨丙安非常激动:“有时好不容易找了个零工,干完了,却领不到钱!”
  村党支部书记马奶立、会计刘安孝告诉记者,全村350多户,1497人,人均才7分地,农活主要集中在5到10月份,其他时间找不到零工,就成“闲人”了。马奶立说,全村青壮劳力约800人,有四成的人近半数的时间是闲着的。当记者问到,镇政府有没有组织农民打工时,几个农民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18时30分,记者驱车来到距该村一公里的王曲镇政府。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元杰说,这两年我们主要抓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至于组织劳务输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主要靠农民自己闯市场,政府也无能为力。再说,有时候农民打工,老板不付钱,政府也没有办法;政府组织打工,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还会影响政府机关的形象。 bQ0品论天涯网


第9版(要闻)
专栏:

上中滩农户:九成在家猫冬
韩凤彪
  上中滩村是一个黄土高原上不起眼的小山村。可别小看了这个小村庄,在甘肃省会宁县河畔乡可算个顶刮刮的好地方。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公认的好地方,90%以上的村民居住的仍然是土坯房,家家户户仍然靠着侍弄手头的一亩三分地过活。
  正是农闲季节,笔者到村里采访,发现各家的青壮年几乎全在家猫冬,出外打工者寥寥无几。背风的南墙下,成堆的人在一起玩牌。家住村南头的小韩,是村里少有的几个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年人之一。说起打工,刚从外地回家探亲的小韩感慨颇多。“我在广东打工的两年多时间里,几乎碰不到甘肃老乡,更不要说会宁人了。出不出去闯,大不一样。蹲在家中久了,目光自然短浅,人也就变得身懒了。”家在村北的王建成直言不讳:“现在村里有不少人,吃饱喝足就满足了。有人形象地总结为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闲转。不少人也有过外出打工闯一闯的打算,但临出门了,却又打起退堂鼓,不是怕工作难找白贴路费,就是怕出去后身单力薄,被人欺负。这样前思后想,出门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村上90%的劳动力窝在家里。”
  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村民们不愿意外出打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村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外出打工只能做苦力,缺乏竞争力。二是出门在外,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老板克扣打工者工钱也是家常便饭。三是渠道不畅,收入不稳。由于劳务市场不健全,信息不灵,村民们外出打工多处于盲目流动状态,不知道去哪里好。四是县乡政府对外出打工人员缺乏有效的组织。 bQ0品论天涯网


第9版(要闻)
专栏:观点

消除输入地现存的制度障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在于消除输入地现存的制度障碍。因此,消除城乡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重点是加快输入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改革步伐。
  农村劳动力输入比较集中的地区,其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政策规定与操作办法,是决定外来农村劳动力能否进入其劳动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的决定因素。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在于消除输入地现存的制度障碍。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不仅大城市,而且劳动力输入比较集中的中小城市,当前仍然存在着针对外来农村劳动力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种种限制。
  在户籍管理方面,尽管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一些地方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一些地方仍对农民进城落户进行诸多限制,一些地方仍在收取不合理的城镇增容配套费。在就业管理方面,农村劳动力仍受到不公平对待。一些地方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实行总量控制,一些地方仍在实行行业工种限制,一些地方实行先城后乡控制,一些地方强制性收取外工管理费和用工调节费,个别地方甚至把正在岗位上的外来劳动力清退,换上本地的下岗职工,实行所谓的“腾笼换鸟”。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职工、本地农民工和外来农民工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着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一整套社会保险;也有一些地方根据城市保障标准及镇村财力情况对本地农村劳动力自办养老、医疗保险;外来农村劳动力则一般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虽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有学龄子女,有些甚至夫妻同在一个单位,但由于输入地教育制度规定上的一些限制,其子女并不能就近上学。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上的部门分割,对新成长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入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之所以存在着一些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是因为城市规模越大,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越高,城市居民在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所享受的福利就越好。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是城乡分割体制下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住房、交通、自来水、煤气、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条件远远好于农村。即使在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好于中小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城市好于中部地区城镇的情况。福利级差越大,改革的阻力就越大。因此,消除城乡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重点是加快输入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改革步伐。 bQ0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