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12-2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胡线勤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事物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就是这样,新的、后来的东西总是要不断代替旧的、已有的东西。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也是如此。这就昭示人们,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善于继承,又要敢于创新,而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善于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与消亡、遗传与变异的过程,都在随时随地地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如果否定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天,我们干事业、抓工作,如果忘记过去,割断历史,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创新也就会变得无从谈起。当然,继承并不是一概地接收吸纳。我们讲善于继承,就是既要继承前人,又不墨守成规;既借鉴别人,又不照抄照搬;既扬弃旧义,又创立新知。一句话,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我们党的八十年历史,就是善于继承和勇于创新的历史。正是由于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正是由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才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说明,只有善于继承,才能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无论对于事物发展还是对于历史进步来说,如果仅有继承,就可能因为陷入自我循环而停滞不前,甚至走向倒退。因此,仅有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是一种超越、一种扬弃,它既保持事物中适合情况变化的特质,又抛弃已经过时的因素,因而是最好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创新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我们所说的创新,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它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前进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身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如果循规蹈矩,缩手缩脚,裹足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会因为脱离飞速发展的客观实际而被历史淘汰,从而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破除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真正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践在发展,创新无止境。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依然是我们最为急迫的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选择等也将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发展,不创新是根本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推进创新,以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X0k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调整三种关系应对入世挑战
叶旭全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有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建立起先进的经营机制。那么,国有企业如何才能加快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建立起先进的经营机制呢?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调整三种关系,即市场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世贸组织的规则是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按照这个规则的要求,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必须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并独立地承担市场风险,使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应该说还有一定差距。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由政府配置,产品由政府统购包销,企业只是一个纯粹的生产单位(其生产方式和规模也由政府控制),企业的运作与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在这种体制下,也基本不存在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逐步从政府的附属物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但是,很多国有企业离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还有一定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反应还比较迟缓,应对能力还不够强。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还受到传统政企关系和职工与企业关系的束缚。因此,我们要以入世为契机,积极推动市场与企业关系的调整。加速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改变传统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职工与企业的关系,解除企业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中所受到的外在和内在羁绊,使企业真正能够在市场机制主导下,通过公平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调整政企关系,采取了诸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改税、实行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我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但是从整体上看,政企不分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大大限制了企业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企业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企业“带着镣铐”参与国际竞争,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适应入世的新形势,我们应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改变以行政方法和手段管理国有企业的传统观念和模式,调整政企关系,政府主要通过搞好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维护游戏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提供信息咨询,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
  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企业根据其实际需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职工按照自身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选择就业岗位。但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把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曲解为某个企业的职工是该企业的主人,这使国有企业在深化内部改革,特别是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举步维艰,迟迟不能真正建立起管理科学、精简高效、富有竞争、讲究成本的经营管理体制。实际上,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是从整体上说的,而不能把它曲解为具体的企业为该企业的职工所有。而且,只有国有企业从整体上搞好了,才能真正实现广大职工的利益,更好地维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必须对职工与企业的关系进行调整。按照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确立二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走企业用工社会化、工资市场化,职工择业自主化、薪酬合同化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享受到社会平均劳动力价格,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职工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激活生产力中“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真正从机制上培育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X0k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实践“三个代表”
陈兴銮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这句话,振聋发聩,含义十分深刻。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从“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认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并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全部人类历史表明,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凝聚着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当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党的事业永葆蓬勃生机的力量源泉。就基层党员干部来讲,密切联系群众是有形的、具体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是实践“三个代表”最广泛、最直接的主体,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在群众中间,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实,关系到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江泽民同志精辟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践充分证明,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再好的决策也落不到实处,再好的机遇也抓不住,再好的条件也发展不起来。因此,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使党员干部从根本上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时刻牢记自己的衣食是人民所提供,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盛行。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两种歪风相互影响,相互助长,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必须下大力气加以铲除。空喊失民心,实干得民助。群众评价一个干部、一个班子,不是听你喊得怎么样,而是看你干得怎么样。群众给干部打分,就是看你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实事。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问计于群众,善于总结群众的创造;要带头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密切联系群众。
  加强制度建设是防止脱离群众的治本之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新方法、新制度,特别要在建立健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加强监督的制度上下功夫。为加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推行“干部一线工作法”,即“察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连民心,感情在一线融合;帮民富,措施在一线落实;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通过“干部一线工作法”,使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实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有助于广大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脚踏实地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实践“三个代表”。 X0k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
林树森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对于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把城市文化建设摆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当代,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已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激荡的趋势也日渐增强。对于城市来说,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已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我国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在当代中国,推动文化建设,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高度来加以阐述,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这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深刻把握。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和民族素质。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个城市的建设都应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成功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城市特征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自然景观(及其利用),二是人工环境、道路、房屋、人工绿化等,三是文化传统及设施。这三个系统除第一个系统是天然之外,其他两个系统特别是第三个系统跟城市文化紧密相关。综观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城市,其文化建设都比较发达,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事业团体,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报刊传媒和文化标志建筑物,文化氛围浓厚,文化设施完善。这些城市大型的国际会议和各类国际活动频繁,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形成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市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城市进步的推动力,是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性标志。城市文化的发达,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城市间的比较和竞争,不能单纯依靠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更要依靠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依靠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城市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城市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一个以微电子、光纤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空前迅猛的势头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信息的生产、交流、吸收、传播、利用等,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也需要有高层次的文化水准来接纳。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以往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在信息时代,由于空间和时间距离被最大限度地压缩,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容易。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处理好信息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赢得发展的先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设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文化中心
  城市是文明的结晶、文明的标志。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文化建设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新的世纪,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应面向世界,以建设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中心功能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市的文化建设。
  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建设区域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般地说,我国的城市文化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为我国城市文化走向世界提供良好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培育支柱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文化为人类所特有,人类文化发展得益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应充分考虑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开放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要加强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的繁荣。
  全面构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并给现实生活提供不竭的动力。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要按照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构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建设应当做到:一是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构成现代化文化体系的“底色”;二是体现时代特色,以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改造和更新;三是既不妄自尊大、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以开放的气度和精神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建立起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
  建设完善的文化设施,发挥文化中心的功能和作用。作为文化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一大批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格调和谐、功能完善、美观实用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应加快建设一批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加强历史人文景观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实现文化设施的规模和积聚效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人文资源,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融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整洁、绿色、美丽、现代、文明、友好、祥和、活泼、有序的氛围,使人们不仅能看到别具一格的、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和历史人文的感染力。
  全面推进新世纪初的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包括城市文化空间的布局和建设,涉及城市精神文明的养成、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市民文化素质的培育等内容。因此,搞好城市文化建设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吸收国际大城市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明确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都有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都有系统配套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我们在确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著名大城市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城市文化的内容组成、活动形态、空间布局等进行周密的规划。
  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和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队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报刊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形成以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各类中小文化企业为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共同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跟上时代步伐,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环境。 X0k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
陈方南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才能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领导干部能否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干部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干部作风正派,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反映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正确分析矛盾,就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动员和组织群众,以表率作用影响群众,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反之,领导干部自己的作风不正,就难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就会干扰破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就会贻误党的事业。
  领导干部能否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心向着党,党就有力量,就会无往而不胜;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损害了,失去了民心,党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甚至丧失政权。人民群众总是通过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论和行动、形象和风貌来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当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时候,党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难免遭受损失和挫折。
  领导干部能否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直接影响到良好的党风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党风在客观上是民风的楷模,对民风起着引导、制约和决定的作用。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党员在群众中威信高,人民群众就会跟着学,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就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败坏社会风气。因此,欲正民风必须先正党风,欲正党风必须先搞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党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实现党风和整个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
  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就必须加强党性锻炼,注重世界观的改造,加强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考验。目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贪图享乐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中盛行,严重腐蚀了领导干部队伍,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领导干部应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应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慎独”,把“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作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应自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多用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看看与党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只有比出不足,才能比出动力,比出自觉做表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克服“小节无害”的思想,不要因为是小毛病,无伤大雅,就不注意纠正;不要因为是小问题,群众反映不大,就自己放纵自己。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坚持从严要求,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X0k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