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麦可公司靠出口创汇富裕农民
本报讯让昔日堆积在农家院落的红薯、萝卜成为欧美快餐市场的抢手货。这是保定麦可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高附加值深加工和出口创汇为龙头,实施外向型市场农业发展战略的新目标。
麦可公司是河北省最大的生产脱水蔬菜的外向型企业。公司以自有的500亩示范育种基地为基础,与集体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去年公司向周边农民推广种植日本优质胡萝卜1000亩,农民直接增收50万元。(林英)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盘活非公有制经济
中共河北省南宫市委书记王季冬
县域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利益直接、风险自担等诸多优势。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搞得红火,经济往往能迅速发展。
1998年以来,我们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放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有活力、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到2000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已发展到8237家,从业人员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0%。
解放思想,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群众顾虑多、胆子小、办法少等问题,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组织干部群众到先进地区参观、请先富起来的人谈感受等,使干部群众强化发展意识,增强紧迫感,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还引导大家立足当地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围绕羊绒、羊剪绒、毛毡三个传统行业,促进了产业的转化和升级。
政策激励,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们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发展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大胆购买、兼并、控股国有、集体破产企业,大胆向国有集体企业退出的领域进军,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三年总投资6.8亿元,新上项目880个,并且改变了过去小打小闹,没有省市重点项目的局面。相继建成了四通羊绒工厂、中意绒纺业、段头成品油销售中心等一大批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以华澳皮毛有限责任公司为生产销售龙头的羊剪绒生产,被命名为河北省的特色产业,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羊剪绒制品生产集散基地,年产值达15亿元。
优化环境,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兴衰与环境优劣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们努力营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和“保护个体私营企业权益投诉中心”,在场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及时排忧解难。严禁对个体私营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对搞“三乱”的严肃查处。
在改善“软环境”的同时,三年来投资4亿多元,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大工程30多项,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
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扶贫系统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以良好的作风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一切着眼于贫困地区全面发展,为贫困群众谋利益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本目的是使我们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要求:“各级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扶贫工作,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好最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和发展好贫困人口的文化、政治等各种权益。
我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绩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一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包括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和闽西南地区等革命老区,整体解决了温饱。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新世纪初,我们党审时度势,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的科学论断。为做好新世纪初的扶贫开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确定了今后十年我国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是新世纪指导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党对扶贫开发的高瞻远瞩,对彻底消除贫困的坚定决心,对新世纪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关注民生、关注困难群体。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社会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扶贫系统以及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又要认识到新形势、新特点,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届六中全会和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上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一)实现观念与方式的转变
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贫困群众破除封闭、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俗,以及悲观畏难情绪,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和自立自强意识,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实现扶贫方式的转变,由发展生产为主转向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由开发优先转向开发与保护并举;由各级政府和扶贫管理部门从直接进入和参与市场转变到培育、规范、管理市场,从行政命令转变到对基层的指导和服务上来。
(二)加快制度、技术和组织的创新
江总书记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扶贫工作要有跨越式的发展,制度创新非常重要。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科学的制度激励人,用合理的制度凝聚人,用规范的制度约束人,通过制度化管理,使大家的精力集中到扶贫事业上,集中到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谋利益上。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当代,必须把依靠科技加强扶贫摆在突出位置。首先要抓好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培育这一基础性工作。要更自觉地、主动地依靠科技,把依靠科技贯穿在扶贫工作全过程,包括规划制订、项目实施、监测、管理等各个方面。队伍建设始终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使之与新的形势与任务相适应。根据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标准,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新世纪扶贫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三)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县。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国家把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一批扶贫任务大的县,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的就是要突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突出县一级的责任。这些重点县覆盖了全国大多数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抓好重点县的工作,就抓住了全国扶贫工作的大头。为此,必须加强对重点县扶贫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全面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三、深入基层,依靠群众,扎实工作,开拓新局面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智慧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扶贫开发工作是为最贫困人民群众谋利益,就更要始终坚持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和行动准则。从事扶贫工作的各级干部要做到经常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
到贫困群众中去,要有的放矢。一是去调查研究。摸清贫困人口的底数和贫困状况,分析贫穷落后的症结,梳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二是去落实政策。把党和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原原本本传达给贫困群众,讲清楚,说透彻;把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三是总结经验。及时总结广大贫困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政策,加以推广,用于指导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四是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落实政策,目的都在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群众得到实惠,使干部转变作风,使工作得到推进、发展。
贫困地区的群众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力量。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不竭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世纪初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积极探索和发展群众参与式扶贫。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指出,“只要贫困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开动脑筋,实干苦干,脱贫的办法就会越想越多,致富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因此要积极发展群众参与式扶贫,引导和促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扶持转到主动地参与开发。
扶贫是“三个代表”的一项重要实践,是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伟大光荣的事业。只要我们始终把体现贫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良好的作风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拓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服务,为农民提供商机
近年来,江苏省邳州市累计投入10.5亿元用于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同时积极组织农技、农资、水利、电力等涉农部门搞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服务,极大地促进了这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形成,产品外销10多个省市。图为赵墩供电所职工帮助菜农装运大棚黄瓜外销。(曹倾升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乡下人盼“下乡人”作风转
编辑同志:笔者在江西省九江县经过入户调查摸底,发现广大农村企业干部群众盼“下乡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其一,盼干部不走过场。但又担心下村进企业干部蜻蜓点水,一阵风。其二,盼深入千村百厂找“难点”,不要进村进企业围着干部转。要广泛接触群众,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江西省九江县沙河乡周仕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石灰窑镇成为全国滑菇第一镇
本报讯近日,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镇党委书记张岩刚捧着中国农学会颁发的“全国滑菇第一镇”金匾,回到石灰窑镇。
据悉,从1996年起,石灰窑镇就开始把成本低、效益高的以滑子蘑种植为龙头的食用菌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来抓。几年来,石灰窑镇在滑子蘑种植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9年,全镇滑子蘑接种量为300万盘,产量3000吨,产值1800万元。今年,全镇滑子蘑种植量达到400万盘,产量4000吨,产值2400万元。仅此一项,石灰窑全镇农民人均可增收900元,增收幅度占全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的30%(邹继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信息茶园
王国海
“县领导到茶园来与我们同坐一条板凳,同在一张桌子喝茶聊天,倾听群众意见并解决问题,信息茶园真好哇!”这是四川泸县得胜镇宁观村72岁钟志权老人的感叹。
“各位茶友,你们好,我是县委的陈万春,来跟大家一起喝喝茶,大伙有什么困难、要求、建议都可以向我讲。今后每月的农历二十八县委、县政府的同志都要来和大家一起喝茶,欢迎来摆龙门阵,提意见,反映情况。”几个月前,县委书记陈万春在福集镇信息茶园的讲话赢得了一阵掌声。
开办信息茶园,是指在县城、集镇、村里人员集中或群众赶集的地方建立茶园,由县或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利用农历逢场天到茶园与茶友们喝茶摆龙门阵,同时涉农的局、站、所及宣传、法律等部门的同志也到茶园发送资料,发布各种群众需要的信息,解答工人、农民、居民反映的就业、生产、生活等问题,聘请专业户介绍经验……
半年来,县里已办信息茶园13个,接待群众6400余人,收集反映问题和建议400余个(条),解决问题280余个。为使信息茶园持久、有实效、规范化与制度化,现正建立并逐步完善情况登记等制度。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京津筑起绿色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治理风沙经验探秘
本报记者郅振璞
包括内蒙古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17旗县的浑善达克沙地,频频扬起沙尘暴。赤峰占了沙地10个县、旗、区!两个月来,记者两次采访赤峰及部分旗、县,深感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建设示范市,在治理风沙的战斗中,赤峰功不可没。
生态逼人——沙进人退,态势严峻;不治理,就得迁
在阿鲁科尔沁旗岗台乡小召村,村民张国辰如是说。敖汉旗旗长于建设,至今熟记10年前的顺口溜:“人迷眼,马失蹄,牛犊掉到饭锅里,白天点灯不稀奇。车上房,牛跳墙,春种四茬地,秋收一斗粮。”西辽河上游的翁牛特旗“平地松林八百里”,人们眼睁睁看它变成了“八百里瀚海”。巴林右旗巴彦尔灯山地草甸草原,生物产量从1964年每亩217.3公斤下降到39.2公斤,下降率82%。全旗优良草地也由1405万亩减少到现在的19.6万亩。旗长阿希达站在查干木伦河边说:“沙带延伸长度164公里,风起沙涌,沙进人退,进村,入户,埋畜。”
这是赤峰市沙化最严重的4旗。1958年—1988年的30年间,流沙埋没公路231公里,房屋3891间,农田、草场600万亩,有600多户农牧民因流沙驱赶迁居他乡。
沙进人退,态势严峻!这就是历史上的昭乌达盟,现代的赤峰。
今年9月新任命的市委书记罗啸天说:“赤峰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森林682万亩,覆盖率不足5%,草场退化、沙化面积4000多万亩,水土流失6000多万亩。目前全市还有2000多万亩沙地亟待治理,已治理的2000多万亩沙地需要巩固。”
恢复生态——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根本途径
1981年风沙埋没刚通车的京通铁路敖汉段,有专家预言:若不治沙,100年后科尔沁沙地将袭击京津、吞并沈阳!
现实加快了预言。京、津、冀、晋、内蒙古5省市区提前被沙害危及。
赤峰人为生存,也为了保护京津环境,最早意识并投身恢复生态的战斗。在他们以草库伦、网围栏对草原初步保护后发现,禁牧、围封、舍饲、移民,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治理风沙源最根本的途径。
10月15日,阿鲁科尔沁旗委副书记宁国涛陪记者查勘北部沙海恢复生态的战果。这里是“百万亩天然草地围封工程”的一部分。白日当头,寒风呼啸,站在山头眺望,依靠自然力量恢复自然的尝试大获成功:四周30万亩无人无畜区枯草足有没膝深,沙蒿、沙柳、麻黄草随风摇曳;河溪潺潺,湖泊点点,承包到户的达拉湖、哈尔朝鲁湖等湖泊轻舟摇荡,水清鱼跃。眼前7级以上大风,居然不见尘沙!
同是巴彦乌拉嘎查,还有未迁的10多户牧民。尽管有碧绿河溪,而村前屋后光光的白沙土寸草不生。走进路边一户女牧民家。低矮的四间小房,主人是47岁的乌云花,她拉扯着3个儿女过日子。现在大女儿出嫁了,她种了10多亩绿豆,养了10多头牛。床上只有3床薄被子,半壁大立柜里没几件像样衣裳。
重在建设——要治沙、治山、治水、治土,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站在敖包山,旗林业干部王明远指点着一个个林网方格和铺满庄稼牧草的原野丘陵说:“1996年6月15日联合国防治沙官员卡尔·波马顿,迷恋地称这里是‘法国的庄园’。”这个最著名的治沙工程开始于1989年秋。工程以铁路为基线,对黄羊洼进行系统的、大规模的草牧场建设,规划带、网、片防护林。10多年如一日,如今,康家营子、双井、古鲁板蒿等三乡三场45万亩黄沙得到根治。驱车穿行林网草甸间,令人觉得身边是57万敖汉人的劳作身影……
在赤峰,像敖汉那样重在建设、植树造林的动人故事说不完,并凝聚为一种光荣传统,那就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一级示范给一级,一张蓝图绘到底。
老哈河流域喀喇沁旗大牛群乡通太沟村,以往只治河、不治坡,河堤被洪水冲走,水土流失4.5万亩。在旗乡水保技术人员指导下,全村人先治坡,后治沟,先上游,后下游,先治上,后治下。20年1300口人分布3个小流域,造山间林木网23条117公里,形成崭新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沟,今年有1000亩苹果、梨结果。
保护优先——强化环保意识,造就自觉守法、保护环境的新人
书记罗啸天和市长呼尔查号召各级干部,争当生态书记,争当生态旗、县、区、乡、村领导。
风沙源治理提倡建设、保护并举,保护优先。赤峰严厉打击乱开乱垦、乱砍乱伐、乱挖乱采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努力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阿鲁科尔沁旗今年决心把全旗270万亩湿地全保护起来,使全旗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和建设的面积,骤增到近900万亩。林西县从今年开始实行了全县封山禁牧。
巴林右旗对200多万亩重点项目区实行常年禁牧,去年初旗政府就下达了《禁牧令》、《禁牧区管理办法》。
赤峰人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值得一书。全市已累计治理开发沙地2000万亩,占沙地总面积的49%。南部由于治理规模大,森林覆盖率较高,初步经受住了1998年特大洪水和2000年沙尘暴的危害。
赤峰,已为京津地区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莫要忘了治水英雄
白丁
淠史杭灌区之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工程建设蕴涵着诸多奇迹:
龙河口水库那74米高、280米长的大坝,拦截了大别山乌沙河和晓天河两河上游计1000多公里长的河道来水,蓄水量达到8亿立方米,居然没有用一袋水泥,一根钢筋!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人造天河与大别山深山峡谷中建起的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5大水库相衔接,结束了皖西、豫东900多万亩农田十年九旱的历史……
奇迹,是人创造的。许芳华,就是淠史杭灌区众多治水英雄中的一员。虽然她的故事尘封已久,但至今听起来,还是那么感人。
1958年,地处安徽省舒城县的龙河口水库上马,19岁的许芳华报名来到建设工地。工地指挥部成立“刘胡兰战斗连”时,她被大伙一致推选为连长。正在龙河口水库建设热火朝天的时候,山洪突然暴发,是她率领“刘胡兰战斗连”率先跳入滔滔洪流,最后堵住了缺口,保住了大坝,保住了下游成千上万百姓的生命财产。
只是,岁月弄人。40多年后的今天,治水英雄许芳华的遭遇给人平添了许多悲怆:许芳华是安徽省舒城县石岗公社(现改为柏林乡)农民,龙河口工程结束后,她被组织送进安徽大学工农速成中专进修一段时间,以后又担任过公社团支部书记、大队妇联主任、大队书记。由于当时建设水库的劳动没有性别之分,以致许芳华落下了一身妇女病,三个孩子,一个不到一岁就夭折,还有两个孩子活下来,其中一个是痴呆儿。为了养活这个先天不足的女儿,现在的许芳华不得不到县城里给人帮工,含辛茹苦,一个月报酬只有150元。
许芳华的名字当真同龙河口水库相连,水库改名万佛湖后,她的名字不再被人们想起。虽然淠史杭灌区建设奇迹依旧辉煌,这些当年造湖的英雄们却被淡忘了。
如今的万佛湖,依稀可见当年的造湖者在岩壁上雕刻的期盼:“修水库实现千年理想,锁蛟龙造福万代子孙。”让人感到一些凄惶。我们至今还念叨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清朝治水重臣靳辅“蓄清刷黄”以治淮……但我们却忘记了还生活在我们当中的治水英雄,这不应该!
前不久,我到安徽省霍邱县参加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仪式。一个伟大的工程正在拉开帷幕,而这个帷幕的背后将会涌现诸多治水英雄,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新的业绩。我想重复一句:莫要忘了治水英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牡丹江农产品出口增三成
本报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利用资源优势,加大发展农产品出口,2001年全市出口果菜8万吨、粮油品6万吨,出口额达到3.44亿元,同比增长32.6%。
牡丹江是全国人均占有大米和水果最多的地区之一。牡丹江市的大米、水稻、蔬菜、水果等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近年来,牡丹江市利用4个国际通道,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市形成了境外市场、口岸市场、内陆市场相互联动的农产品出口格局。全市在境外建起2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建和在建的口岸市场6个。(刘加勇刘博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