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12-1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让青少年成为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生力军 '...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让青少年成为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生力军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孙金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将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为民族希望和国家未来的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做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生力军。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力量。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变成了征服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气候变暖、资源减少、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和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污染等等,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种文明,因生态环境恶化而消失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意识到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大威胁之一的今天,人类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只有既保持发展,又维护生态平衡;既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后代的需要,考虑整个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只有所有的生命同时生存、互相依赖、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自然才能繁荣、美丽,人类才能幸福、快乐。因此,我们在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文明。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是和谐与共的生态文明,人类是人与自然平衡的维护者。
  防止生态系统被破坏,避免环境危机加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除经济和法律手段,还须依靠道德的约束。只有用生态环境道德规范约束人们,在人们心中形成的道德信念,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人们更加自觉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了积极而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特别是人口的压力,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制约着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尤为重要、迫切。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
  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养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以保护母亲河行动为主导的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是生态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很好载体。“小事做起来”、“5元钱捐植一棵树,200元钱捐植一亩林”,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受教育、长才干。现在,全国100多个工程和“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手拉手捡拾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等各种宣传教育、筹资活动,成了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成了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基地和有效手段。
  要继续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学校。充分利用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环境教育挂图等教育资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了解为什么和怎样保护生态环境。编制“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要求”,广泛宣传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环境道德。
  要继续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作为青少年实践生态环境道德的阵地。做好保护母亲河工程,让青少年在参加林草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监护活动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小事做起来”等实践性强的各种活动,使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经常化、日常生活化。
  要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作为青少年传播生态环境道德的舞台。发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公益特性,动员青少年宣传生态环境道德,用小手牵动社会这个大手。树立践行生态环境道德的模范,鼓励青少年监督、抵制违背生态环境道德的行为。
  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要积极行动起来,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深入持久开展起来,为公民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ltW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倡导生态环境道德
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
  编者按:保护母亲河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等八部门于1999年初联合发起的一项群众性公益环保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以青少年为主体,组织发动最广大的社会力量,在长江、黄河等江河湖流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两年来,这项活动已收到各类捐款近亿元,将社会大众对生态建设的广泛关注转化为切实行动。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调动起社会爱心,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传播了绿色文明,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崭新载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已经写入了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本报今天特地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环保人士,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展开讨论,以期认真贯彻落实《纲要》,进一步推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嘉宾: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蒙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梁从诫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魏英敏
  中国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叶平
  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秋
  江苏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德康
  首届“母亲河奖”获得者周恩美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范英英
  主持人:本报记者胡果
  主持人:环境保护大家已不陌生,生态道德却是个新鲜的概念。什么是生态道德?将生态保护与道德建设紧密联系,有何现实意义?为什么说生态环境保护要注重发挥道德的作用?
  李育材:所谓生态道德,就是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道德规范。它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展示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使生态道德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针对性。
  在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上,始终存在着不同评价。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建设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必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建立人类与生态之间的新秩序,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新责任。只有具备生态道德意识,建立健康完备的道德规范,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李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治理上加大了经济投入和制度建设,初步遏制了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对于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的保护,全国人大也非常重视,制定了20多部相关法律,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连续8年开展了“中华环保世纪行”。必须指出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经济投入、法律规范外,道德的力量也不可忽视。生态环境道德的提出,就是从一个崭新的侧面来观照生态环境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牢固、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与价值评定体系。
  梁从诫: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我们的资源十分有限,按人均水平,许多都在国际公认警戒标准以下。如果再不认真保护、节约使用,将直接危及我们自己和后代的基本生存需要。任由那种只顾追求经济发展,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的行为继续下去,不仅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多年来创造的经济增长也将由于环境恶化大打折扣。
  环境保护当然要靠完善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要依靠高科技,但也离不开道德的力量。如果13亿人都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上的高消费、高享受,我们的国土将承受不起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将败坏社会道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部分人刚刚富起来,奢侈甚至奢靡就开始泛滥,资源无谓浪费,那么共同富裕的实现和我们追求的社会正义,就会因之受阻。
  高德康:生态环境关乎我们每个人,更关乎子孙万代。生态环境道德代表一种责任,我们都应拥有。作为社会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者,企业及其负责人有着独特的责任。把生态环境道德纳入企业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从企业自身来说,随着中国加入WTO,“绿色”将取代配额等成为中国服装出口的主要障碍。作为一个羽绒服生产厂商,我们不仅做到了工艺流程、服装用料的环保达标,我们还要求自己的管理者和职工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讲究生态环境道德。为此,我们生产的波司登等5个品牌的羽绒服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实现了厂区、产品双“绿色”,实现了员工人人讲公德、自觉实践生态环境道德的可喜局面。21世纪的市场是一个绿色消费市场,绿色环保产品是世界贸易市场上的佼佼者。早一点把生态环境纳入自己的视野,把生态环境道德作为职业道德,企业就会有更大发展,我们的世界也就会更美丽!
  主持人:各位嘉宾的讨论观点明确,见解新颖,开启思路。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呢?换言之,生态道德教育有哪些具体途径?
  李育材: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很多。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年满11周岁的适龄公民每年应完成义务植树3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的劳动量任务,为青少年和全社会开展绿化劳动、养成生态道德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关部门要利用一切渠道,例如植树节、环境日、防治荒漠化日等纪念日,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红领巾林”、“入学林”、“成人林”、“结婚林”,开展绿地认领、绿地管护,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不懈,把生态道德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李春秋:人类同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反思自身的生态行为,逐步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不能为所欲为、急功近利;认识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人类责无旁贷。这是人类理性的觉醒,是人类认识的新飞跃。
  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生态道德责任,就是从道义上意识到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上所应承担的义务和使命。如何增强公民的生态道德责任感,提高遵守生态环境道德的自觉性呢?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人类的生态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价值目标指导下进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二要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是把生态环境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品质,进而转化为生态道德行为。目前,我们尚未制定出完整的生态环境道德规范,但基本内容大体应该包括: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利用、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相结合;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等等。教育形式应该多样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榜样示范、舆论监督相结合。三要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道德调节。对环境的态度和管理决策,既是经济、政治问题,又是伦理道德问题。基本要求是:从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同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魏英敏: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是全民性的,对象涉及各种职业、各种人群、各个单位。特别是生产、销售企业,更应“以义取利”,力戒损害环境、破坏生态的生产行为。首先,应当让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生态环境危机的严重性:没有清洁的饮用水、干净的空气、无污染的食物,我们的生存、健康、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从而产生紧迫感,立即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其次,让全社会懂得以人道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珍惜土地和清洁水源。它们是我们的同伴、朋友,没有它们,人类生活将陷入孤独寂寞,衣食无着,甚至遭到灭顶之灾。第三,还要学会节约社会财富。不损伤、不破坏、不浪费任何公共的或私人的物品。常言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那种用过就扔或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如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全体公民应坚决抵制。须知,节约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应该发扬光大。
  主持人:环境保护,既要人人动手、全社会动员,更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建设亦然。不能在亿万青少年心中深植绿色的种子,中国就难以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未来,你们说呢?
  叶平:青少年单纯、质朴、朝气蓬勃,最少保守思想,求知欲强,勇于创新。一旦接受了某种道德信念,就会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产生终身影响。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新一代绿色公民,既顺应新世纪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也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生态环境文明接轨的迫切需要。对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梁从诫:贫富和俭奢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前者指物资丰欠的程度,后者则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精神品质。物质生活的充裕,并不必然导致奢侈乃至奢靡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富而不奢。应当指出,环境保护的伦理基础是利他主义,是对他人和社会福祉的关怀和责任。真心地为保护环境做奉献的人,首先不是为了自己。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大可能关心保护环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一种健康、朴实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一种崇尚适度物质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他人着想的做人原则。这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今天,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此努力,包括我所在的“自然之友”。相对于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我们所做的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但我们深信,只要耕耘,必有收获。
  周恩美: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明天,绿色文明世界靠他们去创造,加强生态环境道德建设,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从青少年抓起,意味着要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使之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在徐州矿务局工作近17年,组织环境小记者团、民间环保组织“绿色之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与共。我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特点,举办培训班,组织生态环境调查,举办辩论会、夏(冬)令营、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环保游戏等;同时,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爱护益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等环保实践,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小发明、小设计,培养生态环境道德意识,为环保做好事、做实事。近年来,我参与创建的“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把“绿色电波”辐射至幼儿园。在我的带领下,有两千多名环保小卫士逐渐成长,一批大学生也被吸引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作为一名65岁的环保志愿者,我深感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定会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
  主持人:作为一种生态建设同时也是道德建设的崭新载体,保护母亲河行动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李蒙:共青团中央联合其它部门实施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对青少年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尤其是它提出“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这样一些具体要求,组织动员青少年开风气之先,很有意义。每一个青少年现在可以为保护环境作贡献,可以影响他们的父母,将来还能带动自己的子女,这本身就是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良性循环,是群众参与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好方式。
  叶平: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倡导生态道德的环保运动。它适应21世纪人类走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在实践层面上回答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积极实践社会主义生态和生态道德的榜样,将社会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转变成自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可以说,保护母亲河行动传播了绿色文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绿色公民,展现了新时期青少年一代良好的生态文明风范,必将成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良好基点。
  为进一步深化这一行动,建议尽快编写“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纲要”,把保护母亲河行动中的先进事例融入到大、中、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中,使青少年成为适应21世纪环境革命需要的一代新人。
  范英英:作为青年的一部分,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有着深刻理解,在生态环境道德建设中更应做积极的践行者。在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感召和启发下,我们北林大学生成立了环保社团,开展“取消一次性木筷”、建“绿色书架”、“减卡救树”等活动;邀请知名环保人士开办讲座,组织节水、节电环保宣传,组织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植树、观鸟、认识动植物,传播绿色理念,激发大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现在,北京高校的环保社团约60多个,大家都在积极传播、实践生态环境道德。今后,我们将按照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要求,影响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做实践生态环境道德的生力军。
(附图片) ltW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保护母亲河行动大事记
  ●建设了一批保护母亲河工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立项建设32个全国保护母亲河工程,总规划面积50多万亩。在已验收的15万余亩作业中,平均成活率达到了90%。立项建设县以上工程200多个,总规划面积100多万亩,已完成作业25万亩。
  ●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母亲河宣传教育活动。根据季节特点,发动青少年参加植绿护绿、清除污染、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母亲河,我与你同行”绿色传递、“清洁江河水,保护母亲河”等活动,数千万青少年和群众直接参与。
  ●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选定买菜购物用布袋、随手关闭水龙头、植3至5棵树、不用一次性木筷等10件小事,组织动员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
  ●传播“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理念。通过公益广告、“保护母亲河江河行”大型采访活动、保护母亲河歌曲和卡通故事征集、大型交响音乐会和“江河万古流”电视文艺晚会、纪录片《支撑》、故事片《河流》、音乐剧《天鹅之歌》(《支撑》获“华表奖”,《天鹅之歌》获“五个一工程奖”)传播这一理念。
  ●积极创新机制。用“5元钱捐植一棵树,200元钱捐建一亩林”的方式开辟了一种便捷的方式,把公众的爱心和社会的善款引向生态公益事业。近三年来,接受社会捐款近亿元。
  ●开展首届“母亲河(波司登)”奖评选表彰活动。首次面向社会评选,8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杰出人士获此殊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接见获奖代表,称赞他们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的贡献,希望“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实实在在地干”,“使我们的祖国山更青、水更绿、山川更加美丽”。 lt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