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记谈作风
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谈“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本报记者吴珺范伟国
重庆,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这片热土上,曾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同样永垂史册而又独具特色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至今仍是激励重庆人民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反对享乐主义?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向记者畅谈了学习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论述的认识和体会。
贺国强深有感触地说,艰苦奋斗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洋枪大炮”。“小米加步枪”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封锁。当时,我们也是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才打破敌人的封锁的。我们凭着这种精神,原子弹、氢弹都能造出来,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大庆的铁人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说到底也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党性的体现,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共产党人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能够鼓舞共产党人克服各种困难,永远向前。
贺国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说,我们党执政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在革命胜利后,一定要保持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不靠艰苦奋斗,我们就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执政虽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也带来了脱离群众、贪图享受的危险性。我们党能不能执好政,能不能长期执好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非常重要。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窗户打开以后,灰尘会进来,苍蝇会进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也容易渗透到党内来。如果我们不把好这个关,就会被这些腐朽落后、消极的东西所腐蚀。现在有些人出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经受住这些考验。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经过五十多年的奋斗,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收入还不高。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有发展快、先富起来的地方,也有发展慢、还比较落后的地方。目前我国还有三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有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城镇低收入群体。因此,要加快发展,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发展起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贺国强告诉记者,重庆地处西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又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繁重。重庆虽然是个大城市,农村人口的比例却比全国平均比例高。重庆市有四十个县市区,直辖市成立时,有二十个县属贫困县。现在以县为单位已成建制地完成了脱贫的任务,但脱贫的标准不高,也不太巩固,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重庆还承担着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任务是很艰巨的。重庆虽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成为直辖市以后,要干的事情很多,百业待兴。怎么办呢?惟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三千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说到这里,贺国强的语气明显加重。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不能当作空洞的口号,而应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贺国强接着谈了重庆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他说,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加强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艰苦奋斗的自觉性。坚持不懈地进行基本国情的教育,坚持从国情出发,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立足点。用我们党在新世纪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激励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力拼搏,知难而进,不断为人民建功立业。二是把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到实处。在经济建设方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坚持精打细算,量力而行,不乱铺摊子、搞重复建设,不搞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在日常工作方面,严格执行中央的有关规定,禁止党政机关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搞高消费娱乐活动,以及巧立名目出国、出境旅游;严禁收受下级单位和个人赠送的各种名目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物品等;严禁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党政机关向企事业单位以各种方式转移费用负担。同时,要发扬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奋工作。在关心群众方面,要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实施好一批“民心工程”,真心实意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基础上,尽快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在个人生活方面,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俭养廉,力戒奢侈,既要管好自己的“口”,不该吃的坚决不吃;又要管好自己的“手”,不该要的坚决不要;还要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同时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贺国强最后强调,贯彻所有这些要求,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党员做到的,各级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特别是市委和市级领导干部更要在这方面作出表率。这样,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真正使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附图片)
照片为贺国强同志。(范伟国摄)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如何理解发扬民主、维护集中统一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11)
宋战捷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充分发扬民主,维护集中统一,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既充分发扬民主,又维护集中统一,这是民主集中制的根本要求。它不仅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民主集中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由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扬民主原则,以保持党的阶级性质和群众基础,又要坚持集中统一原则,以便形成党的统一意志和实现党的集中领导。因此,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工人阶级集体主义、团结战斗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的凝聚和升华。它不仅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和政治品格,而且也是实现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政治保障。
民主集中制的上述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对维护党性、建设良好的党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党风与先进的组织原则、健全的组织制度是紧密联系的。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可以从组织制度上预防和纠正各种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促进党内生活的正常化,使党的事业得以顺利发展。反之,否定和破坏民主集中制,就会在制度上打开缺口,助长党内歪风邪气的滋生和蔓延,削弱党的领导。具体地说,一方面,发扬民主,可以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改进党的领导作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维护集中统一,有助于维护中央的权威,避免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防止党的领导机关蜕变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拖拉推诿、互相扯皮的清谈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是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维护集中统一,预防和避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倾向,推动党风的整体改善,从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历史证明,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否得以认真贯彻和切实执行,直接关系到党的作风特别是领导作风的优劣,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这方面,我们党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建党后的一个时期,党内先后出现过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王明的宗派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一度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和削弱了党的团结和战斗力,几乎断送了党的事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整顿党风,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增进了党的团结,改善了党的领导,使我们党经受住了复杂形势和诸多风险的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准则,进一步发扬民主,维护集中统一,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入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张汉林
正确认识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1947年10月30日由二十三个创始缔约国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有人认为,WTO是GATT换了个名称,彼此没什么区别。这种认识是不对的。WTO是对GATT的继承和发展。WTO与GATT的区别主要体现在:WTO是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而GATT仅是临时实施的政府间贸易协定;WTO的管辖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及投资措施,而GATT仅管辖货物贸易;WTO成员承担的义务具有统一性,而GATT的一些协议是可以选择参加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权威性;WTO的成员更具广泛性,中国加入前已有一百四十二个成员,其中一百多个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成员组成的多样化,WTO所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WTO努力为其成员带来以下好处:第一,促进各成员之间在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下加强经贸合作,特别是通过谈判,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各成员均按相同的规则处理贸易事务,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第二,比较客观公正地解决成员间的贸易争端;第三,WTO的运行基于规则而非强权,它不分成员大小而采取“一成员一票”制,这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第四,WTO主张通过谈判降低贸易壁垒,使各国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各种投入品、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第五,有利于增加就业;第六,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降低成本;第七,有利于提高成员政府的管理效率。
WTO不仅关心发达成员的商业利益,也重视发展中成员的经济发展。它在各个协定、协议中考虑发展中成员的利益要求,允许其有更多的时间适应WTO相关条款的规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加入GATT/WTO而导致经济崩溃或使发展受到阻碍。WTO中的弱势成员也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障。WTO建立了一套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保障机制而非放任自流;WTO并不要求其成员出让经济主权;WTO不是自由贸易组织,它只是为各成员提供了重要的谈判场所和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各成员降低贸易壁垒的水平、进度需要通过谈判来确定;WTO主张各成员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竞争力的高低逐步实行自由化,为其国内产业提供一个结构调整的机会,并不要求一加入WTO就实行自由贸易;WTO允许其成员利用有关协议、条款,在特定情况下保护其国内生产商;WTO不仅考虑商业利益,也注重环境保护。
WTO主张渐进的贸易自由化,逐步开放货物和服务市场,但它对任何成员在市场开放后其经济贸易可能受到的影响同样予以关注,对贸易自由化的风险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条款或协议加以防范,允许其成员建立符合WTO规则的保障机制,以对本国产业实行合理与适度的保护。因此,开放市场不等于放弃合理与规范的保护。
入世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战略决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GATT和WTO通过推动多边贸易谈判,适应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在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后,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席位。经过与美国、欧盟等三十七个WTO成员十五年的艰苦谈判,我们终于实现了入世的愿望。
入世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抉择。在开放的条件下我国需要WTO,因为我国的绝大多数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等国际经济活动都是与WTO成员进行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渐进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与贸易的高速增长,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贸易条件和投资环境等已大大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只有更加全面、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更快地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WTO没有中国的参与也是不完整的。
入世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入世有利于我国与其他WTO成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经贸往来,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入世不仅使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好,而且必将促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五年的入世历程,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模式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贸易体制向以GATT/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及其所倡导的市场经济规则逐渐靠拢的过程。十五年来,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开放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入世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贸易及其他利益。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向各国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更多优势。入世有利于加强和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我国加入WTO,有利于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力量平衡,更好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入世是加快改革开放的契机
入世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十分关注入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为GATT/WTO五十多年的发展史证明,加入GATT/WTO的所谓“弊”实质上就是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回避竞争,拒绝或惧怕竞争,那么它是不可能繁荣富强的。当前最迫切的是,做好各项扎实、细致的工作,迎接不可避免的竞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作为WTO成员的利益,化竞争压力为行动的动力,赢得竞争的胜利。否则,将会丧失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
由于各成员的自身特点不同,入世时所处的国际经贸环境差异较大,因而各成员所采取的对策也不一样。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知识经济转型,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各国经济的开放度均达到较高水平,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及新世纪来临时入世的,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照搬照抄,因此,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把入世作为加快改革开放的契机。
入世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调整经贸政策,主动改革不适应WTO规则的政策、法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经济主权和管理经济的职能。相反,它要求我们的政府根据国内外经贸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的政策调整和决策,以服务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入世必将促进我们加快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促进我们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的思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提出要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但直到现在,在实践中仍有一些做法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尚没有充分利用好国外的资源和技术。例如,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和土地相对较少的国家,应逐步扩大诸如石油、木材、纸张和纸浆等资源性和原料性产品的进口,保护好我们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迎接入世挑战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商品、要素、服务市场,打破地区、行业对市场的分割,尤其要消除通过行政权力形成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真正实现全国统一政策、统一法规体系规范下的市场有序竞争,不能仅考虑某一地区、行业的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全国的利益,不能消极地利用WTO规则或条款保护落后,保护少数既得利益者。例如,入世后,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要加快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统一外贸立法,更要加快建立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后的监管与保障机制。但服务业开放分属不同部门,涉及电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旅游、商业、运输、建筑、文化娱乐及体育、环境保护、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等十余个大行业,是制定一个统一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法律体系,还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分别制定有关法规来加以管理,这类问题需要统一协调和研究。
应客观、辩证地看待入世。入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给我国经济带来繁荣,也不可能带来灾难,更不是“铺满鲜花的陷阱”。既不要把入世看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要把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入世。既不要把自己变成WTO规则的奴隶,失去了自我,也不要认为一旦入世了,我们就可以改造WTO,就可以不遵守其规则。作为主权国家,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善于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入世意味着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环境将发生较大变化,但外因仅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据。我们要抓住入世的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引导企业进行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增强竞争力,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工程”泛化的忧思
张黎洲
工程,无论是生产建设项目,还是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社会事业,一般说来总是造福人民、有益社会的。可是,如今有些地方搞“工程”成风,使通常意义的工程开始变味,引发人们的种种忧思。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批评的那些“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人们经常耳闻目睹的不少五花八门的所谓“工程”,就不能不令人心生忧虑。“忧”什么呢?
忧思之一,华而不实。工程的原意,是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建设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其转意,则指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和社会系统工程。一般地说,工程总是经过精心策划、设计、实施的项目,有一定规模,有较大影响,为工作之重点,为群众所瞩目。时下,有些称之为“工程”的,不过是某件具体事,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属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具体工作,冠之以“工程”未免有冒名凑数之嫌。比如,什么“吃水工程”、“馒头工程”、“改厕工程”、“集雨工程”、“种子工程”、“鱼水工程”、“早餐工程”、“书架工程”,等等。办什么事就说什么事,抓什么工作就说什么工作,何必凑热闹,图形式,顶个大牌子呢?这样做,有哗众取宠之意,无实事求是之心,说它华而不实一点也不冤枉。
忧思之二,含糊不清。工程转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近来日见增多,事必称“工程”似乎成了时髦。我们说,凡能称之为“工程”者,必须指导思想明确、努力目标具体、冠名含意清晰,具有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五个一工程”、“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等就是如此。可现在有些“工程”,却使人不知所指,难明其意,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报上有载,某县“换脑工程”是讲农民教育的,某村“富脑工程”是讲订阅书报的;一位名人撰文提出启动“起死回生工程”,所指原来是呼吁有志之士一起来抢救、保护、振兴相声艺术的。还有屡见不鲜的“放心工程”、“爱心工程”、“温暖工程”、“帮扶工程”、“解困工程”、“造福工程”,以及“1234”、“5115”等用一串串数字冠名的“工程”,要准确界定其涵义绝非易事,要让群众弄清其意义并积极参与更是难乎其难。
忧思之三,过多过滥。工程既然是工作之重点,就不宜过多;工程既然艰巨复杂,太多就可能顾此失彼。可有些地方却相互攀比,搞“工程”成风。笔者不久前留意全国和地方几家报纸,信手拈来,名目繁多的“工程”竟多达四五十种,几乎涉及方方面面。某省有个沿海乡镇,一年中竟搞了“十大工程”。不清楚这个乡镇有多大地盘、几多人口,需要上这么多“工程”!轰轰烈烈搞“工程”的干部可能用意并不坏,可好事也得有个恰当的度。许多事情,适度是好事,过度就成灾,这类教训还少吗?过多过滥的“工程”,反而冲击了理应认真对待、集中力量努力搞好的真正的工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忧思之四,沽名钓誉。发展一地经济,就得提高自身品位,建设文明城市,就得塑造城市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工程”只要思路正确、合乎实际,是有积极意义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总是应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判断“政绩工程”是否泛化变味,就要像六中全会《决定》所说的,主要看是求真务实还是华而不实,是合乎实际还是脱离实际,究竟符合不符合“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原则。现在,少数干部出于沽名钓誉的心理,怀着个人升迁的目的,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形象看成领导的个人形象,把“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搞成个人的“树碑工程”,往往只讲“需要”,不顾条件,竞相盲目攀比,忘记量力而行,结果劳民伤财,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种为了沽名钓誉搞“工程”的行为,不是造福而是生祸,不是政绩而是劣迹。
工程泛滥的背后,仍然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形式主义“批”而不倒,禁而不绝,那些形形色色的变味工程就会大行其道,为祸国民。这也提醒我们:反对形式主义任重道远,务必把它当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