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大地
陶然地书
石湾
“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清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在辽宁古寺慈悲院建厅三间,取白居易此句之意,名为陶然亭。正是菊黄时节,有亲戚从江南来京旅游,我留他多住几日,也好陪他在城内多游几个景点。这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于城西南隅的陶然亭公园。
我进京三十余年,只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去过一回陶然亭。那时我写了一个剧本,由北方昆曲剧院排演。有天下午排演结束较早,骑车回家途中,路过陶然亭公园,我就进去转悠了一会儿。十年浩劫刚刚过去,公园尚未得到修整,又临薄暮时分,没看到什么有兴味儿的景致,就算作到此一游了。后来,等读到邓友梅的获奖小说《话说陶然亭》和散文《陶然亭的朋友》,才得知那里不仅是梨园界人士经常聚会的绝妙所在,而且留有秋瑾、孙中山、毛泽东、李大钊等先贤从事革命活动的足迹,一代才女石评梅和她男友高君宇也合葬于此,甚至连名妓赛金花的墓也在这里……不过,我这次陪亲戚去游陶然亭,最令我留连忘返的却不是这些,而是那一块块方砖上将干未干的大字,既有唐诗宋词,又有名赋绝联……是我从未见过的一种鲜活的时代景观,就让我权且将其称之为“陶然地书”吧!
我们是从北门进园的,果然见有不少票友在林中或湖边喊嗓、练功,更有多处练唱摊点乐队齐整,不乏悦耳动听之声,足可以与当代名伶叫板。但那毕竟是“夕阳艺术”了,围观者寥寥。而到了中心岛的一块大空场上,一群手持巨笔的笔者,却引来了众多游客惊喜的目光。
我这里所说的巨笔,是真正意义上的如椽大笔。但它不是由哪个百年老店生产的正宗
毛笔,而大都是这些老者的土造货。笔尖的原料既不是羊毛,也不是马鬃,而是泡沫塑料。用这种笔在地上写字,蘸的既不是墨,也不是石灰或颜料,而是从湖中取来的几瓢清水。几位老者各占一块场地,仿佛是在做功课,神情贯注地写着,如醉如痴,认真极了。我想,他们也许大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或者偏爱古典文学,挥写的全是历代诗词名句;更有行家里手,默默临摹的,干脆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让人感到一代书圣仿佛是在此复活了,不禁叹为观止!
这种练字法儿如今已传遍京城大小公园,听说连北京工业大学附近的街头上也都有人在这样练字呢,一下子就普及开啦!我问一位书写《陋室铭》的老者,你们的字都写得这么好,该是书法家协会会员了吧?他笑道:“不瞒你说,只有我加入了宣武区老年书法家协会,其他几位老哥,都对入书协没什么兴趣。我们到这儿练字,一是为锻炼身体;二是陶冶性情;三才是为提高书法艺术水平。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啦,有个好身体,不就是为了享受如今的好生活吗?要不,早早撒手而去,哪对得起那么多为咱们打江山而牺牲了的革命先烈啊!”
听他这么一说,我也就动了心,连声笑应:“是啊,是啊!等我退了休,也要像你这样到公园来好好练字!”老头忙接过话茬:“你这就先试试嘛!”我从他手里接过笔来,顺着上文的“往来”二字写罢“无白丁”三字,就把笔还给了他。他说:“写得挺好,接着写嘛!”我说,笔太沉,握不习惯。他这才告诉我说,笔管是用铝管做的,里面还灌着水哩!用这种笔写字,不能像写毛笔字那样握笔,抓着笔管写就会省力得多。他要我接着再试,我说不啦,等以后我买了笔自己练吧。他向场边指了一下说,你看,我们这儿就有卖的!我抬眼望去,就见依着小松树摆着一束笔,一块小牌子上写着“地书笔,每支十元”几个字。水当墨、地当纸,一支笔才十元钱的成本,既节省、简便,又不污染环境,这是一项多妙的发明呀!
望着那束地书笔,我忽然想起邓友梅《话说陶然亭》中那个原本是名画家的“胡子”。“文革”初期他被几个“造反派”把右腕骨砸成粉碎性骨折,以致终生不能执笔。浩劫年代,他就每天到陶然亭的小松林里来晨练,“前腿绷,后腿弓,单用一只左手握着他的手杖左右地画圈”。他那手杖里藏着一根钢筋,日复一日,终于练出了一套绝活,用左手画出了一幅悼念周总理、“献给革命者”的雄鹰展翅图,……我转过身来逐个打量在此写地书的几位老者,尽管胡茬都已灰白,但没见有一个是左手执笔的,此时此刻,我才猛然领悟到,他们陶陶然在此醉心书写的,是陶然亭史上崭新的一页。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举行
在巴金老人九十八华诞即将来临之际,第六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1日至4日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巴金研究专家与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第六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在开幕式上指出: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二十一世纪,属于未来。近年来,巴金研究日益活跃,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优秀成果。新世纪伊始,努力开掘巴金及巴金作品的当代意义,已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新的重要课题。
本届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占三分之一,充分体现了巴金研究的潜力。与会代表围绕“巴金与现代文化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再谈巴金”两个主要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巴金与福建有着特殊的关系,曾创作过《爱情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等以闽南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巴金先后十多次向泉州的黎明大学图书馆、厦门集美图书馆捐赠珍贵图书,支持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清新鲜活的吟唱
陈忠实
读《李汉荣诗文选》,随处都可以感受强烈而饱满的生命意识。我可以想象那肥胀的绿豆羹,跃上墙头的小公鸡的第一声啼鸣。生命的感悟和生命的升华,生命深层体验中的独特的领受,毕竟成为独特而又清新鲜活的吟诵,自我卓尔不群的高唱。
关于李白,汉荣竟然写成了一本诗集;关于母亲,汉荣也写成了一本诗集;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散文集,单凭书名就可以猜想作者心灵所感悟到的关于生命体验的质地了。《登高》中有这样的句子:“树木老得令人肃然起敬,想扑上去唤它几声祖父。”大约只有李汉荣才会产生如此令人颤栗的生命感知,心底委琐龌龊而又贪婪狂狷之徒,永远也不可能面对山水草木产生这样深沉的亲情。在《草帽》一诗中,读到这样的诗句时,我心底的波澜涌动起来了:“整个原野浓缩成这朴素的一轮/这是母亲昨夜用麦秆编的。”“整个原野浓缩成这浑圆的一轮/大自然的语言单纯得/就像这一圈一圈的波纹。”“整个原野浓缩成这黄金的一轮,起伏的波浪拍打着我的心胸”。一顶麦秸秆儿编织的草帽的辫条里,注入了多少大自然和人生亲情的意蕴,大地和母亲融为一顶鲜亮的草帽了。
“唐朝暗了许多/一多半月光被李白/灌进了愁肠”。“放开我,我要到山顶上去/敲敲那北斗/看看我前世的酒杯里/盛着多少愁”。读到这些绝妙的诗句,不由击节称绝,直慨叹“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是人生的大境界里的一种愁,是生命深层里的寂寞和孤独。
在我的有限的阅读印象里,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小文人有多少抒写母亲、歌颂牛的精神的诗文词章,无以数计。李汉荣作为当代诗人,在这类早被前人写过又为当代人继续写着的同题对象上,依然写出了自己的发现,开掘出怎样的哲理来,我正是在这一点上发生了钦佩的感觉。在最常见的生活激流里,一种树一座山一条河一方高原一片草地,乃至一爿中药店铺一头牛一根拐杖,作家都追寻到富于哲理的诗魂,渗透着历史关涉着政治蕴藏着文化透视着人生,那样超拔的想象那样卓越的联想那样犀利的鞭挞,读来只是令人感到酣畅淋漓,又冷峻通达。文章能写到这种境界,一般故作摇头晃脑无病呻吟矫情娇气的作秀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在《牛的写意》中,由牛的蹄印的大气、深刻和浑厚,突然调侃到帝王印章的小气、炫耀、造作、狂妄和狡诈。显然已经不是我们见惯了的那些歌颂牛的精神的平庸诗文,牛在这里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关于历史和人的永恒性的假借。“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就会变得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就会变得干净。”这不是一般的生活哲理,而是圣殿与茅屋这一对历史性的对立物的大命题了。
李汉荣是位诗人,写起散文来也是诗的韵律和诗的情怀。无论诗或散文或随笔,都飞扬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文字背后透见出诗人鲜活的气质和性情。爷爷遗落的拐杖,竟然长出了一棵柳树。司空见惯的中药房里,李汉荣却呼吸到“辽阔大地经久不绝的气息,是万水千山亘古弥漫的气息……每一服药都是一片云水襟怀。中药是苦的,这是大地的苦心。”中药是扶正祛邪,进行五脏六腑血脉以至皮毛全面的清理扫除,是为祛邪;带着天地江河雨雪露珠的中药融入人体,可谓天地精华天地正气,是为扶正。作者终于在病除之后庆祝“天地正气重又回到我的身体和心魂。”而作者隐喻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何尝不如是!健全的社会乃至健康的心理,也是一个扶正祛邪的反复不断的过程。融入天地江河的精华吧,让我们的血脉注入天地正气。
李汉荣用一本诗集吟诵母亲,虽然不是单指他的那位可亲可敬的具体的母亲,而是维系诗人生命脐带的大地和人民。“你可以嘲笑补丁,但你不能嘲笑补丁后面那一双眼睛,那一双手。”这种情怀表述着诗人的立足点和人格。有这样的情怀,诗人才飞扬起自由浪漫的翅膀,才产生精绝的哲学思考,才显示着这位岭南汉子的风骨。这一点,在大量的写李白的诗中就更坦诚了:“安能披狼皮入狼窟与狼共舞/安能折腰摧眉侍奉小人/安能为苍蝇狂欢于垃圾堆上。”“大唐江山/是我腰间一只酒壶。”作者是在写李白,同时也在写自己。
抒写自己的情怀,浇铸的是自己的人格。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永远的楠溪江
赵先德
麻木是让人最痛恨的病状之一。
前些年,一位作家曾写了一篇呼吁保护浙江楠溪江的随笔,我读后颇为激动:一个本该是桃花源的地方也难逃被污染的命运,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我们总让它发生。难道仅仅是一个楠溪江?
楠溪江问题,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让我们看到由于短视,由于急功近利,由于缺少规划而酿成的苦果。新世纪的第一个秋天,还是在那条美丽的楠溪江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赵群力先生在低空拍摄环保电视片《远去的家园》时,不幸坠机遇难,用他的生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这彩虹中有的是楠溪江悲伤的眼泪,更有无数热爱地球家园的人的眼泪。楠溪江因有着一个生命的热血的浇铸而成为永远。面对楠溪江上空那道彩虹,我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人的麻木而脸红。
一九九九年,有记者问一位作家:许多人都在评论足球,怎么没见过你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这位作家的回答耐人寻味:在一个连打乒乓球都找不着地方的城市,在一个没有任何全民健身设施的城市谈论足球太残酷了。只要我们想一想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石是什么,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真髓。
我们的城市都在建花园式的住宅区,有的城市干脆把小区叫花园,但这些让人住的花园,除了个别设置了收费的游泳池外,却很少设置一些适合老百姓健身用的器材及相关设施。这是发展商的缺乏创意,还是规划者的疏忽和不提倡?我们毕竟是发展中的国家,绝大多数百姓还没达到每天进“健身房”的生活水平。
所幸,我们在北京街头终于看到了这些设施及舒展着笑脸的锻炼着的人们。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城市的每一个小区,都有这样的设置,这样的笑脸。
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愿望。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见义勇为断想
张茂龙
邓小平说过: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的变质。
人民群众有温饱、小康、现代化的需求,但他们首要的需求是社会的安定,生命财产的安全。
见死不救,见义不为,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切齿痛恨的事,然而,它有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在现代文明的今天!
人类的文明之处就在于有理性、有道德标准、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是非美丑面前,人们并不是没有判断能力,而“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的生活准则使他们忍气吞声,尤其是事不关己之时,更是无动于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让这种风气蔓延开来,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明化进程将变得十分艰难。
一个社会,要是坏人作恶无人问,好人受气无人管,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在社会道德和法律所维系的社会关系遭到践踏,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危难时,明知维护社会正义将有生命危险或其它重大风险,仍然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实践社会正义,排除社会危害的行为。这是英雄的壮举。
见义勇为的“义”的内涵既包含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也包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不同职业的要求、守则等。依法保障见义勇为者,无疑将对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英雄的壮举和境界,像高扬的旗帜,让所有人感觉到崇高,感觉到圣洁,感觉到了一些我们已经淡忘或者陌生了的东西。他们超越了金钱,超越了私利,超越了自我,把人们引领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他们成为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杆标尺。
在见义勇为英雄人物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优秀政治品格,体现了为人民利益敢于牺牲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身体力行社会新道德、新风尚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见难相助、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
英雄是歹徒的克星;勇敢是邪恶的坟墓;“胆小鬼”是歹徒的奴隶;怯懦是邪恶滋生的土壤。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果我们的社会有一天把这条预言变成了现实的话,那还有什么正义,还有什么人身保障可言?
见义勇为,有时需要流血,甚至付出生命。如果没有社会的理解和保障,勇士很可能会光荣一时,困难一世。
一个人人自保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能善待英雄的民族,同样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缺乏正义感、缺乏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的民族,何以在新的世纪铸造辉煌?
见义勇为的英雄们不仅仅以自己的壮举维护了社会正义,而且以他们的行为为我们这个社会撑起了一片文明的天空。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掏出心来交给读者
戈克
说实在话,我原来读巴金先生的书是不多的。
读书,读什么书,往往也会留下时代的印痕。我年轻时,爱好文学,但读的书都受着当时潮流的影响,很多都是紧密联系当时现实斗争的,我读了大量这样的文学作品,巴金先生的作品我几乎没有读,认为它远离了现实。
“文革”结束后,我才读了巴金先生的《家》,以后又读了巴金先生的一些散文。但是,《随想录》专栏刊出以后,我每篇都找来读,我被作者的真诚感动了,从中我窥见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无情地解剖自己”的典范。以后,《随想录》结集出版,我赶紧买来,认真通读。书中充溢的真诚,驱使着我怀着敬佩之情,给巴金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在我的《随想录》扉页上题字。《随想录》是本很厚重的书,邮寄不便,我便请装订工人拆下扉页寄去。为了不给巴金先生增添过多的麻烦,我将回信的信封写好,邮票贴好,放在信中寄去。不久,就收到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同志寄来的巴金先生在《随想录》扉页上竖写的题字:掏出心来,交给读者。
我想,“掏出心来,交给读者。”这八个字既是对我的激励,也是巴金先生高尚情操的袒露。这八个字,我看不但为文要这样,举一反三,为人何尝不该如此!
(附图片)
巴金肖像(丁聪/绘)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书画自娱
汪曾祺
我有一好处,
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
人间送小温。
或时有佳兴,
伸纸画芳春。
草木随目见,
鱼鸟略为真。
唯求俗可耐,
宁计故为新。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君若亦欢喜,
携归尽一樽。
(附图片)
汪曾祺画《残荷不为雨声留》。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雨中散步
陈菲
笔耕倦乏出门,撑着蓝雨伞在寓所旁的河边散步。隔着透明的伞布,仰望头上原本灰蒙蒙的天,刹那间却染成一团蓝色调,我想,人的视觉真容易被误导,难怪古人有“一叶障目”之说。复而目光平视,空间依然飘洒不断线的绵绵细雨,织成了密密的雨帘。雨丝落在伞上,声音浸润着细腻,仿佛雨的精灵在对我这个独行者喃喃絮语,且见小水珠儿沿着伞面下滑,间断地一点又一点;雨丝落在河面,犹如从天空抛下无数丝线,而又那么无声无息,惟恐惊走了小鱼儿不来觅食上钩;雨丝落在一丛丛矮树上,像是湿漉漉的手在拭去叶上的灰尘,呈现汪汪的绿,绿得令我久泡在文字中的眼睛为之一亮,好不舒适。我深深地呼吸着,空气如此清新、甜润,似乎整个肺叶也氤氲着甜润、清新。
撑着蓝雨伞在细细的雨中散步,我的心中不由泛动着诗意。戴望舒那首名诗《雨巷》飘然而至:“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我的整个身心沉浸在这绵绵细雨一般的诗情之中了。诚然,我已心无相逢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奢望,但是,这位诗人用文字营造的那种意境和氛围,与我此时在细细的雨中散步是那么和谐与吻合,相距七十余年后依然能溅起我心中的涟漪,不由感叹着艺术的魅力了。一步步慢行,撑着蓝雨伞在细细的雨中散步,我又想起印象颇深,但记不清诗名与作者的句子:“绵绵的细雨/无声地下/好像遥远的记忆里/爸爸扎在我的小脸上/那痒酥酥的胡茬。”我默念出这些浸透纯真而又情趣盎然的诗句,不由绽开一脸的微笑,情绪那么温馨,那么愉悦。于是,勾引我思索着艺术。同样撑着雨伞在细细的雨中行进,不同的诗人怀着不同的心态,也就有着不同的体验,触发不同的灵感,流出不同的诗句。惟其如此,艺术才显得丰富多彩,风情万种。其实艺术无非是通过不同的语境来表达个人的感觉、个人的意旨。此时,我默默自问:能写出在细细的雨中散步的诗吗?
撑着蓝雨伞在细细的雨中散步,我感到这细细的秋雨与春天的阵雨、夏日的暴雨、冬季的冷雨,有着不同的韵致,它淡淡的、浅浅的,而又绵绵的、悠悠的,更适合于中年人的心态,也就触动了我的中年意绪。中年历经春的浪漫、夏的浮躁,绚丽复归平淡,欲求复归平和,冲动复归平静,犹如细细的秋雨一般,但又没有冬的冷峻与单调,依然勃发一种秋实的华彩与丰盈。由此,我想到中年乃是人生最佳的年华,最佳的创造,最佳的巅峰。
撑着蓝雨伞在细细的雨中散步,我踽踽地独行着……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多味斋
洛阳水席的韵味
岑枫
有外省朋友到洛阳来,午餐我们吃洛阳水席。这水席的名称是怎么个来头不知道,但大家各有自己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在很多人吃饭的情况下,来一拨吃一拨,吃完就走,像流水一样,谓之水席;有人说,这是依据菜的特点而得名。也有人说,是从满汉全席演变而来。
这洛阳水席,也真是独具风味。洛阳水席的每道菜,都离不了汤水。就像川菜以麻辣为主,粤菜以微甜为主一样,洛阳水席则以汤胜。这汤,就像一首演奏的音乐,徐缓有致。开始时味道淡淡的,然后味道逐渐变浓。然后由咸味加进少许的酸味,再加进点麻辣,然后再变为甜咸味。我不知道这水席的创制者,对人体味觉的接受序列是否做过专门研究,但暗自琢磨,觉得决非随意的安排,而是匠心独运。你想,人们吃饭,开始时味觉一定十分灵敏,对菜中所加的淡淡的味道也能全然捕捉得到,这时味就淡一些也不要紧。但是随着菜吃得越来越多,这时就将味道加浓,味蕾在浓烈的味道刺激下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菜的独特之处,从而同前面的各道菜轻而易举地区别开来。这样使人在整个宴席中,始终处于一种新鲜有味的状态中,不至于产生厌烦感。我觉得这正是洛阳水席的魅力所在。
再说这水席的用料,颇能体现中原文化的特点,南北交融,兼收并蓄,又集中原名优产品于一炉。牡丹萝卜丝是水席的第一道菜,将萝卜丝作为第一道菜,先就让人吃惊。这大概是其它任何菜系都绝没有的事。不过,这萝卜是有讲究的,并非随意而取,而要用洛阳东关产的。虽然萝卜到处都出产,但用别处的萝卜味道就差远了,无法同东关的萝卜相比。这是洛阳东关的环境水土气候决定的。就像橘在淮南而为橘,长在淮北而为枳的道理一样。而这道牡丹萝卜丝,用料普通,而吃起来味道却不一般。据说,做起来是相当考究的。将萝卜切成丝之后,接下来是拌粉,加料烹炸。仅炸就需六次。这萝卜丝细如银线,根根透明,丝又不碎不断。夹起一筷子入口,新鲜蔬菜特有的爽气四溢,满口清香。有一道菜叫素海参,原料是红薯粉。不过这红薯粉要用汝州的。因为汝州的粉皮早已名闻遐迩,是最好的。这里不但荟萃了中原的各种名优特产品,而且还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将南北精品随我取用。比如,墨鱼仔汤,就取自海上。
这洛阳水席,除了味道鲜美,做法独特外,同其它菜相比,还有自己的一条优势,就是特别符合现代环保的精神。洛阳水席以素菜为主的特点,不会增加脂肪含量,符合多吃菜果的健康之道。既能满足口食之欲,又不致对健康带来威胁,难得的一举两得。
如果说粤菜、川菜是大家闺秀、名门望族的话,这洛阳水席也许算得上小家碧玉,她自有那挡不住的独特韵味。正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桌水席真不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