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海关总署机关大力推进作风建设
本报讯记者杜海涛报道:海关总署党组日前召开总署党组扩大会,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指出,要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切实加强和改进总署党组、总署机关作风建设。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署长牟新生明确要求,要抓住总署党组和总署机关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不做任何表面文章,以六中全会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六中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为基层海关作出榜样。
据了解,为了找准总署党组和总署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海关总署召开了两次作风建设座谈会,认真听取司局级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门别类梳理;海关总署还就机关作风建设问题在全国海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经研究分析,海关总署党组认为,总署领导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和铺张浪费等问题,如会议文件多、检查落实少;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决策机制不尽科学;有的司局大局意识不强,存在铺张浪费现象等。近期,总署党组将针对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总署机关作风建设决定》,本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促使总署机关在较短时间内精神面貌和作风发生明显转变,并通过总署机关的带头作用,推动全国海关的作风建设。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财政部决定从十一月十六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
怎么看印花税税率下调
本报记者李建兴
经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1年11月16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2‰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下调幅度达50%。
在此之前,我国A股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为4‰,B股为3‰,且为买卖双向征收。与世界各国比,我国的印花税税率算是比较高的,仅次于丹麦名列全球第二。从1999年开始,在投资者中、在学术界有关下调印花税税率的呼声逐渐高了起来。
这次降低印花税税率,无论决策层出于什么考虑,至少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可以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促使股市交易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2000年,股票交易印花税和佣金合计911.7亿元。由此可见,投资者负担的交易成本是比较高的。今年以来沪深股指持续走低,买卖双向征收的4‰的证券交易印花税、3.5‰的佣金,总共7.5‰的交易费用更是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股票交易一直十分清淡。在此种情况下,新股发行的速度有所减慢,开放式基金等新证券品种的出台也不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受欢迎。11月16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消息公布当天,上证综合指数开盘1725,比前一天的收盘指数1621跳空高开了100多点,虽然尾市收在1649点,但成交量急剧放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二,降低印花税税率,体现了国家利用税收杠杆调控股市的灵活性。我国自1990年7月开始在深圳征收证券印花税,当时税率为6‰。后因市场低迷,1991年10月改为3‰,上海股市也是如此。1997年5月,为了抑制股市的过分投机,国家决定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5‰。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又顺应活跃股市的要求,被调低为4‰。次年6月为增强B股市场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B股证券交易印花税被调低为3‰。但A股印花税税率仍保持在4‰。10年来证券交易印花税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91年至2000年,沪深股市印花税收入达1461.58亿元。一般来说,证券交易量大,印花税则多,交易量小,印花税则少。2000年股市交投活跃,印花税收入达485.9亿元。今年股市交易大大萎缩,印花税收入也随之减少,到9月30日,仅244.42亿元,同比减少143亿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启动民间投资、推动企业改革的需要,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最近,国家连续出台暂停减持国有股、降低印花税税率的决定,用意之一恐怕就在于修复投资者受挫的信心。
其三,调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积极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一项具体举措。此次A、B股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步下调,符合同股同权、平等竞争、税制不断完善的改革方向。税赋从轻,也是全球证券市场的总体趋势。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2‰的税率来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比,征税依然较高。据悉,澳大利亚的股票交易税是1.5‰,泰国的是1‰,新加坡免征,德国免征。如若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居高不下,则不利于吸引境外资金,不利于提高我国股市的整体竞争力。专家分析,从加入WTO后我国税制改革的趋势看,降低税率,减少证券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会成为主要的选择。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林业史上的精彩之笔
——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三年综述
本报记者周泓洋
1998年我国开始在部分省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了。这项工程顺应天时,符合民意,功在当代,惠及子孙,被许多地方赞誉为“德政工程”,被老百姓称为农民的“致富工程”,在危困的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则普遍被当作林业战线的“希望工程”。
建设力度:国家累计投资200亿元效果显著
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举世瞩目,是世纪之交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个重点生态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大局的高度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项工程建设范围之广,国家投入之巨,建设任务之大,进展速度之快,都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没有的。短短几年,工程建设的成果,对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1998年至2001年8月,国家对天保工程已累计投入到位资金200.7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78.2亿元(中央国债资金61.6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6.6亿元),地方配套22.5亿元。
巨额资金投下去,效果是明显的。三年来共完成人工造林1793万亩,飞播造林680万亩,封山育林7783万亩,育苗面积21.5万亩,管护森林面积13.9亿亩。实现富余职工分流安置50.2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11.2万人。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已经初步显现出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的效果。天保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林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林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营方向:木材生产为主转向森林保护为主
四川省大渡河林业局的李满山,现在每天清早起来,第一件事是骑上摩托车到自己管辖的林子看一看。李满山告诉记者:以前是骑上摩托车挎上油锯赶到小工队,和队友攀远山砍木头。
“好林子都没了,油锯对着那些小胸径才二三十厘米的树,真下不了手!”李满山说。
林子是林业职工的命根子。过去,国家制止滥砍乱伐森林的措施很多,如实施严格的采伐限额制度,但采伐的步子并没有实质性放慢。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林区经营主导思想还是木材的商品性经营,也就是砍树——卖钱——生活。现在,国家拨出专款——给钱护林,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区职工出路问题。
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1997年砍伐木材1853万立方米,2000年砍伐了1260万立方米,减产593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工程省区每年森林资源净生长量达到2.77亿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三年增加了1.86亿立方米,总生长量与总消耗量之比由1997年的1∶0.83变为现在的1∶0.73。
工程区内森林管护人员由1998年5.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4.7万人,也就是..2万人放下油锯拿起镢头加入管护造林队伍。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13个省(区、市)到2000年已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通过大力造林和加大抚育管护力度,三年新增森林面积9500万亩,新增造林地面积1.4亿亩。
记者在国家林业局资源司了解到,2000年核查50个县(局),超限额采伐县数由1999年的59.3%下降到35%,所查县(局)的森林资源总消耗量已控制在限额之内。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超限额采伐的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
纵观全国,随着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营格局转变,项目区不少地方利用林区自然资源,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实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经济已开始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不少地方已跳出就林业搞林业的框框,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企业实力大大增强,职工收入明显增加。
生态建设:单纯造林转向造管并举
1999年海南省林业厅专门成立绿屏公司,由绿屏公司提供造林资金、技术和管理,林场出土地、劳力,双方签订造林合同,将造林的质量和收益都以合同方式确定。绿屏公司与林场之间责任明确,注重良种壮苗,精耕细作,加强幼林抚育管护,造林成活率全部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9%。
这种“公司+林场”的经营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落实了管护的责任主体,改变了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状况。
1998年以来,各地抓住实施天保工程的机遇,植树造林速度明显加快,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历史水平。短短几年时间,一座座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有效遏制了生态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环境。
各地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种植、养殖、加工等多种产业,积极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合作制、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目前,林区职工的就业和收入渠道,已由过去单纯依靠“大木头”向多元化、多渠道方向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到2000年底,工程区从事多种经营的人数已达15万人。
森工企业:传统体制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吉林森工集团是上市公司,是我国重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实施天保工程后,吉林森工抓住契机,从政企分开入手,彻底从政府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以体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出资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也得以完善,并通过实施上市融资和品牌战略,发挥了集团优势,壮大了企业经济。
今年1—8月份,吉林森工集团在木材销售减少10万立方米,销售收入减少7094万元的情况下,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1%,实现净利润2048万元,比去年同期提高54%,做到了减产增效。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天保工程的实施,迫使森工企业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也为森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机遇。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大改革力度,进行资产重组,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运作主体,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质量认证与贸易规则”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原国锋报道:“迎接WTO,中国质量认证与国际贸易技术规则”讲座于11月15日至16日在深圳举行,讲座研究探讨了质量认证工作如何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外贸发展服务。此次讲座由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主办。
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的专家介绍了国外的认证制度及质量技术壁垒的状况,指出在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的部分认证体系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好质量认证工作,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自身素质、出口产品的信誉和质量以及冲破贸易壁垒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