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热区发展的新天地
——我国南亚热作资源开发掠影
本报记者高云才
凤尾竹下的傣寨,一座破烂的竹楼前,由骏高声喊道:“村主任在不在?”屋里没有应声。只听老妇人的声音:“你还不出去?”“没有褂子,我怎么出门?”
云南省扶贫协会的由骏,给我说起了这段15年前发生在德宏傣族村寨的往事。
随着党和政府从1986年开始的热带作物开发,热区村寨再也见不到当年的赤贫样儿。
一个“少年”的咖啡梦
熊家宏,15年前还是一个稚嫩少年,现在已经是拥有资产5000多万元的咖啡园主。这在边陲小镇遮放,是了不起的新闻。
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云南省潞西市遮放镇,是中缅边界的重镇。曾几何时,成为“国营农场”职工,是遮放镇上无数少男少女的梦想。1986年,高中毕业的熊家宏荣幸地成为遮放农场的一名正式职工。他的工作,就是管护1亩咖啡园。虽然同龄人羡慕,但小熊却很苦闷。“难道我一辈子就侍弄这亩咖啡?”
198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热带作物,并通过一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启动这项宏伟的事业,遮放镇迎来了开发热带作物的春天。
云南小粒咖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香醇第一,富有果酸味”享誉海内外。但是,由于不上规模,难以形成效益,云南咖啡产业一直萎靡。潞西市委书记李春华告诉我,“潞西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区气候资源,经过几届政府的努力,咖啡现在成为潞西的支柱产业。熊家宏和他的宏天集团就是潞西发展咖啡产业的标志。”
今年9月27日挂牌的潞西市宏天实业集团拥有4个子公司,分布在芒市、遮放、盈江和昆明,员工达到600余人。宏天集团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范围内,完成了近3万亩的咖啡种植面积,已有8000余亩投产,今年预计可产咖啡干豆2000吨。再过5年,使全州的咖啡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投产后,项目产值可达9亿元,地方可增加1亿元的税收。
星火燎原之势
1995年初,中国海外经济合作总公司总裁罗汉林到西双版纳考察,热区丰富的水果资源对他触动极大,这么好的资源优势,为何不加以利用转换成经济优势?
半年后,中国海外总公司在澜沧江畔的景洪市成立了百果洲集团公司,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浓缩果汁生产线,生产西番莲浓缩汁、菠萝浓缩汁、芒果鲜浆等。翌年,百果洲的浓缩汁就远销日本、南非、德国。百果洲总裁陈军不无自豪地说:“百果洲用多种热带水果调配的混合型‘热带鸡尾果汁’,是目前欧美最流行的果汁饮料,在国内,这项生产技术唯百果洲独有。”
现在,百果洲是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的龙头企业,投资1.2亿元,目标是达到6000吨天然浓缩汁、4000吨鸡尾果汁和纯果汁的规模。过去,村民们种植的芒果、菠萝,1毛钱1公斤,还不一定能卖出去。现在,他们的种植园成了百果洲“瞄准”的目标。1995年9月,百果洲第一个自有果园——澜沧江的埋龙山种植场开始建设,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上万农户种植热带水果,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傣族妇女热罕,是千千万万的受益者之一。她家6口人,今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500元。同她家90年代初的人均200元相比,真是天差地远!
广东湛江农垦局局长陈剑峰说,通过大力发展热作,“九五”期间,垦区糖蔗面积从31.7万亩增加到38.2万亩。热带水果、剑麻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湛江农垦所属的广前公司、丰收公司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512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范畴,东方剑麻集团也被广东省列入重点扶持的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部南亚热作开发办的同志介绍,福建省平和县通过培育南亚热作蜜柚、香蕉和白芽奇兰茶三大品牌,农民人均年增收入2407元。
热区开发路还长
经过15年的磨砺,我国南亚热带作物资源开发出现了蓬勃生机。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热带作物生产贸易大国。到2000年,各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种植面积约7300公顷,收获各类初级产品1.1亿吨。其中,热带水果总面积260万公顷,总产量1400万吨,位于世界前列。天然橡胶产量达到48万吨,面积达到62.6万公顷。剑麻面积达到1.3万公顷,剑麻纤维产量3.7万吨,每年出口剑麻纤维及制品5000吨以上,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和出口总量的10%以上。
热带产业的对外贸易是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0年热带作物出口贸易量达到690万吨,贸易额28.5亿美元。其中,热带作物产品出口量181万吨,出口额达11亿美元。
农业部农垦局局长魏克佳说,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发展南亚热作产业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安置剩余劳动力与发展规模经济结合起来。仅热作种植业,2000年就为热区增加100万劳动力就业。广西、云南、海南、广东等主要热区农民收入1/3以上来源于热作。
当然,南亚热带作物开发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早、中、晚熟品种配置不合理,成熟期集中,出现盛产期卖果难的现象。采后处理技术、包装装潢及综合利用等已不能适应热作产业发展的需要。其次,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水平低,大多数农户未能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固的利益关系。另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信息体系、科研推广体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等还不健全……
热作开发,路还很长。我们期待着热作事业新的辉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外来人口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还是“阻力”——
看店口如何对待外来工
金立耿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常年有外来人口1.5万以上,而在企业集中的集镇上,本地居民只有1万余人。为此,该镇党委、政府从解决对外来人口的认识问题入手,积极探索维护外来人员权利的新办法。店口镇在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中充分认识到,外来人员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名各种专业人才,为店口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店口镇,外来劳动力不仅不是“阻力”,相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
作为外来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店口镇提出了用人先育人的新理念,提高外来人员的素质。他们首先从组织上关心外来流动人口,在外来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营造外来流动人员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次,由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牵头,教育、公安、劳动部门和其他职能单位配合,建立流动人员培训基地,开展正常的法制、技术、文化培训和劳动安全教育。
今年3月份,店口镇成立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决策、指挥和协调工作。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机构变动,在这种变动中体现着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比如说,外来流动人员原来要分别到公安、劳动、计生部门办理暂住证、就业证、计生证,分头交费,费时费钱。许多人怕麻烦,往往不愿办理,因而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现在这三证统一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证》,一次就可办妥,收费也从原来的127元降到100元,从而彻底消除了原来分头管理效率低、重复劳动、资源不能共享的弊端,提高了管理效率。
店口镇还专门设立了以解决劳资纠纷为重点的稽查执法队和维权服务中心。稽查的主要对象不是外来流动人员,而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为维护外来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镇政府规定,企业招用外来流动人员需查验证件并签订劳动合同;对涉及外来流动人员的治安纠纷,必须依法公正处理,不推诿、不偏袒;外来流动人员反映的劳动争议,必须受理并及时依法妥善解决。
店口镇根据外来人口分布情况,规划建造了8个、可供2000多人租用的公寓楼,命名为“工人新村”。镇党委书记孙桂林告诉笔者,镇里在给新村取名上之所以没有叫外居楼或外来流动人员新村,也是基于“亲和”的考虑,尽量不让外来流动人员有“外来”的感觉,让他们逐步融入店口工人这个大家庭中去。
在工人新村,淡绿色的三层楼房分外夺目。来自安徽的农民陈子龙前些天刚刚搬入新村。他说,自己来店口打工已经六七年了,年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去年他与同来打工的一个外乡姑娘成了亲。当问起他今后的打算时,陈子龙说:“明年准备在这里买商品房,成为一名真正的店口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吉水“打工族”返乡显身手
本报讯出门会赚钱、回乡能创业的人才,在江西吉水农村打工队伍中不断出现。目前,吉水“打工族”企业已有90多家,年创利税超过1000万元,就地安置了大量的劳动力。
吉水县每年劳务输出4.4万人,每年挣回现金2亿多元,人均创收5500元。为积极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该县出台了优惠政策,并常派人外出联络较有成就的打工人员。如今吉水近百家“打工族”企业在家具、装潢、制革、食品、电子配件等方面大显身手。
(黄明熙丁绍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林业机制创新使安徽更“绿”
本报讯记者蔡小伟报道:车行江淮大地,盘陀皖南山区,满目绿色已是安徽14万平方公里的主色调。据安徽省林业厅提供的资料,到今年,全省林业总面积5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7.95%,10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65个有平原绿化任务的县市区全部跨入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行列。这是安徽改革林业经营机制、推进社会办林业的成果。
近几年来,为了加快荒山绿化和林业建设步伐,安徽实现了由集体组织造林为主向多种形式造林转变,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开展荒山造林面积670万亩,其中用材林占37%,经济林占44%,其他林种占19%,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2亿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网络传信息
牛粪也赚钱
柯申王世义
日前,一列装满猪、鸡、牛粪的列车从哈尔滨发往福建省龙岩市,仅一车皮牛粪就让养牛村民赚到3000元钱。
牛粪也能变钱?这在哈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东升村还是第一次听说。近两年来,东升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80户农民由过去以种粮为主,变成了以养鸡、养猪、养奶牛和种菜为主,70%的农户家家都是牛满棚、猪满圈,随着存栏量逐年增多,产生的粪肥堆满了村头巷尾,望着一天天长高的粪堆农民犯了愁。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村委会决定转变作风从村干部开始,每一名村干部带头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办一件实事。村党支部书记丛喜斌到农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想到村里刚刚开通因特网,便马上来到村委会,将全村年产牛粪、鸡粪、猪粪数量全都输进网里,很快就接到福建省龙岩市盛原公司经理张大平的电话。第二天他就以每吨45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车皮混杂粪。据张大平介绍,他们那里大片的荔枝和香蕉用了牲畜粪后产量高、个头大,而且需求粪肥量很大,他准备与东升村再签几笔牛粪合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王婆”洋香瓜
程天赐
前不久,山东省寿光市田马镇党委书记李华锋从农业部领回了“中国香瓜第一镇”的证书和牌匾。至此,香飘大江南北的“王婆”牌洋香瓜终于得到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可。
田马镇位于寿光市东南部。1991年,该镇殷家村一位在泰安农科院工作的教授回村,用大棚生产技术搞洋香瓜配种试验,当年获得成功。第二年,该村洋香瓜大棚就发展到几十个。镇党委、政府及时抓住这一潜在优势产品,因势利导,提出了“以瓜兴镇,发展特色农业”的口号,拉开了全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帷幕。镇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免费提供种子、专用肥并负责试销,收益归农户,损失由政府承担。洋香瓜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99年,镇党委、政府进一步提出“创建中国香瓜第一镇”的目标,加大扶持力度,拿出50万元贴息,帮助农民贷款1000万元。当年全镇新增大棚2000多个。目前,全镇洋香瓜大棚已达1万多个,面积2万多亩,还带动周边地区发展10万多亩,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洋香瓜生产基地。
规模优势和品质优势都有了,如何将其转化为可观的效益优势呢?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兵分几路,到全国20多个省市了解信息,摸行情,拓销路,招客户。回来后,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寿光市洋香瓜批发市场”,并成立“洋香瓜销售服务中心”,规范服务,很快把瓜农和大批外地客户吸引过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洋香瓜集散中心,日交易量最大突破300万公斤,年交易量1.5亿公斤,成交额3.2亿元,产品销售到全国,并飘洋过海,打入俄罗斯、日本、韩国市场。
田马镇党委、政府还以其超前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及时把握时机,在培植名牌产品、壮大支柱产业方面走出了扎扎实实的一步。他们借“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妇孺皆知又朗朗上口的俗语,反其意而用之,巧妙构思了“王婆卖瓜不用夸,田马甜瓜甜万家”的宣传词,并设计了一个扎鬏子、插簪子、脸上长个大痦子、嘴里流着哈喇子的卖瓜“王婆”的滑稽形象,注册了“王婆”牌洋香瓜商标。自此,由镇政府统一印刷的“王婆”商标堂堂正正地贴在了田马产的洋香瓜上。“王婆”商标逐渐被消费者所认可,成为一个响当当的牌子。
洋香瓜产业和市场的兴盛,带动了各业的繁荣。如今的田马,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小城镇已初具规模。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农村呼唤复合型干部
潘泽强
下乡采访,不时听到农民反映:现在有些乡村干部的知识面不够宽,面对农民生产、生活上遇到的难题,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遇到的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政策的、法律的、科技的、文化的、卫生的,等等,不一而足。每当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时候,农民都迫切希望乡村干部来帮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是,由于一些乡村干部的知识面窄,再加上平时不注意学习,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养品种落后、农产品滞销等,他们往往感到一筹莫展。更有甚者,政策的淡漠,知识的贫乏,还导致一些乡村干部做出了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或是有伤农民群众感情的事情来。
俗话说得好:“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面对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乡村干部要想更好地为农民群众释疑解难,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际,了解群众迫切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有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精神,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努力去学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成为农民群众欢迎的干部。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阜城向农民发放贷款证
本报讯河北省阜城县农村信用联社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从去年7月开始,向农民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证”。目前已向全县550个村庄的4万农民(占全县农民的55%)发放了“贷款证”,核定承诺贷款8400万元,已累计发放7400万元。
今年以来,阜城县农民手持贷款证为生产生活贷款3400万元,与去年没发“贷款证”的同期相比,增加投贷款3000万元,相当于去年同期的7倍。重点支持了农民养獭兔和4000户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建大棚温室等。
(李文起丁龙辉)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民族风情待远客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细门瑶寨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农民年人均增收达500多元,成为桂林旅游的一道风景线。图为细门瑶寨的青年男女与游客一起玩顶竹杠。新华社记者陈天湖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
——北滘镇、港下镇小城镇建设调查
本报记者彭嘉陵
专家指出,从历史上看,城镇的发展是生产生活需要的自然结果,当然,这种自然结果也不是人们完全无所作为的。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实际情况来看,工业的发展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
记者最近到广东顺德的北滘镇和江苏无锡的港下镇采访,印证了这个结果。
大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有目共睹。在这一片土地上,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已近乎连接成一体,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为核心的卫星城,甚至已几乎分不清城市和乡村。这些城镇的兴起,大多是因为工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广东省顺德市就是比较典型的以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例子。
北滘镇有家著名的企业美的集团,这是一家以生产电风扇起家,而今在全国空调、家用电器、厨卫产品等市场上都占有较大份额的企业。美的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常务副总裁张河川对记者说,他在90年代初从四川来到美的时,北滘镇远不是今天这样热热闹闹的一个繁华城镇,当时街面上冷冷清清,街道破破烂烂,路面坑坑洼洼。虽然美的是60年代就开始建立的乡镇工厂,但一直到90年代初也只是一家仅有2亿元产值的企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美的自1992年以来迅猛发展,年均增速超过50%,不仅成为北滘镇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如今也是顺德市最大的企业。美的历年的产值、利税、就业贡献都占到北滘镇的半壁江山,2000年,美的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占到全镇的65%。随着美的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来美的的外地员工逐渐增多。现在,在北滘镇工作的美的员工为1.35万人,占到全镇人口总数的10%。
美的集团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北滘镇一大批外协配套企业的发展。现在,全镇有152家企业为美的配套,配套产值超过20亿元,企业员工达2.4万人。全年总计130多亿元的产值,3.75万人的就业,使北滘镇改变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顺德市的工业重镇。可以说,是美的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北滘镇的城镇化进程。
不仅如此,美的的发展,还促进了地方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间接推动了地方工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美的现有员工中,专业人才4000人,其中硕士、博士200人,还有来自美、日、英、新、澳等国家的国际化人才近30人,占到全镇专业人才总数的90%。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促使北滘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说,美的之所以能够引来这么多专业人才,与北滘镇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
无独有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也对记者说,如果无锡港下镇没有建设得这么方便,我们红豆所需人才也不会来。据了解,以前,港下镇是无锡比较偏远的地方,“鸡鸣闻三县(无锡、江阴、常熟)”,号称无锡的西伯利亚。没有道路,只有一条小小的水路,到市区仅30多公里的路程,小船要摇上五六个小时。红豆集团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周围乡村居民纷纷到企业打工,慢慢形成集中居住的趋势。企业的发展使港下镇有了可观的税收,从90年代初就开始规划城镇的建设,现在每年投资上千万元,用来改善基础设施。
记者在港下看到,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优美的小区,大面积的绿地,与新兴城市没有二致。这里与周边地区四通八达,公共汽车几分钟一班,进城只需半小时。全镇连小街小巷都是水泥路面,绿化、路灯全面跟进。经过论证规划建设的住宅小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学校、医院、养老院、公园、农贸市场等一应俱全,城市功能基本具备。80年代中期仅有0.52平方公里的港下镇,现在已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
正因有了良好的条件,1999年,红豆集团才能与法国联合办设计培训学校,才能邀请来法国的数名专家,他们在这里生活方便,去无锡、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也不远,因此,一呆就是半年。国内人才也自然纷至沓来。现在,在红豆的管理层中,大部分员工来自省外,都是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他们大多已在这里安家落户。这对红豆提升企业整体素质非常有利。
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其中工业化是重要的推进因素。可以说,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城镇化也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