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10-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求实创新再上台阶——国家民委副主任牟本理谈“兴边'...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求实创新再上台阶
——国家民委副主任牟本理谈“兴边富民行动”
  本报记者 胡果
  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自2000年初启动以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日前,就“兴边富民行动”一年多来的实施情况,国家民委副主任牟本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兴边富民行动”目前进展如何?
  牟本理:“兴边富民行动”启动一年多来,可以说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初见成效。
  首先,各级民委抓住机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发展计划,出台工作措施。随着“兴边富民行动”的不断深入,国家民委适时召开现场会,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云南“边境四大工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金边工程”等先进经验,把全国“兴边富民行动”推向新水平。今年5月中旬,国家民委还与深圳市政府一起,在深圳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名优新特产品交易会”。在国家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2001年东部企业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7月底在西宁举行,16个省区的150多户企业参加洽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在全国联合确定了17个“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县,集中资金重点投入、优先发展。
  记者:“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蓬勃开展离不开社会支持。请您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牟本理:“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计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热情支持。财政部从新增发展资金中2000年安排1500万、2001年安排3000万,水利部安排2500万元用于浑江河口下游治理,东港灌区和铁甲水库治理;国家林业局将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将东港市列入沿海防护林示范市。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广泛参与,中国民族信托投资公司、中华民族团结协会、中国民族经济开发总公司及香港爱德基金会、宣民会等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纷纷捐资。可以说,兴边富民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可,全社会支持参与的气氛日渐浓厚。
  记者:“兴边富民行动”的成功,最终要靠边境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艰苦奋斗。边疆各省区是如何将“兴边富民行动”与本地区工作紧密结合的呢?
  牟本理:“兴边富民行动”建设项目,使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实惠。各省区都将“兴边富民行动”作为实施当地战略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本地区工作和民族工作相结合,使“兴边富民行动”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地发展。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作出了加快边境旗市发展的决定,将生态建设、草原荒漠化治理确定为重点项目,仅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2000年就实施了25个项目,完成投资740万元。辽宁省“兴边富民行动”动手早、行动快、措施得力,全省各部门落实了一批资金,今后几年仅向丹东市就拟倾斜安排二十几个亿。吉林省将“兴边富民行动”与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三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帮助边境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达100多条,形成了对边境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全方位支持。
  记者:请您谈谈今后的工作打算。
  牟本理:今后我们要继续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求实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把“兴边富民行动”业已形成的良好开局推向前进。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十五”计划,进一步修改和充实原有计划,尽早出台《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全面调研和总结“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工作,大力推广经验,力争再上台阶;继续抓好“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的建立和落实,优先扶持那些能给边境群众带来利益和实惠,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发挥边境地区和边民积极性的项目,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重点扶持人口较少的22个少数民族,争取用10年时间解决其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温饱问题。 U43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兴边富民在行动

橄榄绿情洒布依寨
  张小兵 储俊明
  乐康村翁拱寨,布依族山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莽莽群山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山民中流传着“亲上加亲、多子多福”的落后生育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乐康村160户人家,育龄夫妇超生、多生现象严重。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0%。近亲婚育所致的痴呆残疾人随处可见,仅翁拱寨40户人家就有先天性痴呆、聋哑等残疾人14名。
  这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让驻守在这里的武警黔南支队五中队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五中队官兵把宣传优生优育,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更新落后观念视为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首要任务。1985年8月中队主动与乐康村党支部联系,在支队和平塘县计划生育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乐康村警民计生协会”。听说官兵们来宣传计划生育,寨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哄”的一下全跑光了。有人甚至说战士们多管闲事,“自己还没讨婆娘,倒先管起别人生崽的事”。
  群众观念转变有个过程,“硬来”行不通。官兵们聚在一起开了个“小诸葛会”,终于,吴老兵的建议得到了大家认可。
  村民罗厚德一家6口种10余亩地,4个孩子年幼,劳力不足。时值秋收,班长汪明辉带着几名战士不声不响来到了罗厚德家的苞谷地。掰的掰,挑的挑,一天就把几亩苞谷全部收到了家里。第二天,大伙又按照分工,来到了石国志家、马洪涛家……直到帮助寨子劳力少的人家收完了秋。看着战士们奔忙的身影,乡亲们心里亮堂了:子弟兵不是来找“碴儿”的,而是实实在在想帮咱山里人!
  宣传不再像开始那么艰难了。二排长杨大为手上有一份“婚情登记表”。寨子里哪一家姑娘要出嫁,哪一家的小伙要成亲,登记表上一清二楚,杨排长说,这叫做工作有的放矢,一抓一个准。村民石世荣有一个女儿,从小与表哥订了“娃娃亲”。两家老人张罗着准备让孩子们结婚。中队长吴军得知此事后,连夜赶到了石世荣的家里,苦口婆心一席话,说到了老人心坎上。婚礼取消了,双方各自另选了“心上人”。
  “读书也白搭,不如种庄稼”,这首古老的布依歌谣已传唱了千百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山寨的希望。要让山寨的适龄儿童都能读书,成了官兵们最大的心愿。
  二排驻地有一个女孩叫石兴驰,父病亡,母改嫁,奶奶年过七旬,两个叔叔中一个是精神病人,生活极为困苦。1994年,女孩九岁了,仍没上学。排长吴军向全排号召“少抽一包烟,少吃两包瓜子”,一定要小兴驰进入校园。在二排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官兵们7年来给小兴驰的47次捐款,共计1320.60元。像石兴驰这样的贫困儿童,五中队共扶助了10名。
  官兵们主动上门请村民到中队看录像看电视,从“新闻联播”4个字开始教他们学识字。农闲季节,中队定期举办扫盲班。中队还在群众过往较多的三个执勤点附近搭建了三个“科普知识阅览棚”,官兵们省下津贴,买来计划生育和农业科技书籍1000多册,订了《中国人口报》、《贵州人口》等10多种报纸杂志。村民路过时,都会进去歇歇脚,喝口水,从“阅览棚”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寻找山村的希望。中队还专门从都匀市请来农技专家为村民传授种、养殖知识,改良玉米、土豆品种,并引进水稻栽培技术,逐步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观念更新了的布依族同胞开始把目光瞄向山外的世界,不少人走出山门,打工、经商。山寨变了,往日的茅草房换成了一座座瓦房,有了电视机、粉碎机、打米机、榨油机。辛勤的汗水赢得了丰硕的回报。五中队多次被国家民委、贵州省政府等评为“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模范单位”。1999年还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U43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文明新风

为了明天
——记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曾庆福
周强云
  这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年逾六旬的他退休五年来拿出6万多元,默默资助了20多名失学儿童。他又如此平凡:上有老母,下有子女,一家人住着未曾装修过的房子。依靠退休金生活的他省吃俭用,退休后没有买过一件新衣。当他的事迹见诸《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后,人们无不惊讶于这位老人的平凡与崇高。他,就是深圳农行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曾庆福。
  2000年12月4日早晨,曾庆福像往常一样,往离家不远的深圳市农业银行罗湖支行走去。这条路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虽已退休,但他每个月必来几次。他熟练地填好汇款单,两笔汇款都是寄往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的,一笔1400元,是失学儿童欧换娣2001年上半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另一笔1800元,汇给陈春容、陈春明姐弟。对这三个孩子来说,这将是他们新世纪第一份最宝贵的礼物。
  从1995年退休以来,老人一共向贵州、湖北、广东等贫困山区的20多名失学儿童捐款6万多元,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1995年5月下旬,老人从《深圳特区报》上看到贵州贫困山区苗族姑娘庭加芬的报道:庭加芬12岁时患上一种怪病,由于家贫,一直无法医
  治。老人与老伴商量,作出决定:一、每月给庭加芬汇款400元治病;二、一次性资助庭加芬姐弟小学至高中的学费6000元;三、帮助庭加芬家购买一条耕牛;四、给庭加芬家购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直到今天,老人仍然每月按时给庭加芬汇400元医药费,难怪贵州省都匀市平塘县大寨村的乡亲都说,庭加芬就像国家干部一样,每月都能按时领到400元的“工资”!
  1996年曾庆福从《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一篇文章《14岁,她撑起一个家》后,吃不香,睡不着。原来,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麻壕村14岁的姑娘严美芝,父母去世后辍学回家,撑起一个三口之家。第二天,他便到《深圳特区报》查找地址,最后与封口镇政府取得联系,由老人每月资助三个孤儿400元,让他们重返校园。这一寄就是5年。如今,严美芝已经参加工作,两个弟妹正在当地重点中学读书。
  曾庆福1953年参军,1978年转业到中国农行深圳分行,先后任信贷科科长、办公室主任。老人救助的贫困户、失学儿童,与他非亲非故,素不相识。靠退休金生活的曾庆福,寄出的每一分钱都是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他常说,我是孤儿,命是解放军从街头捡回来的,是党把我培养成为国家干部,应该主动为党分忧。我资助这些孩子,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共产党,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
  退休5年,曾庆福连续5年被深圳农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深圳市退职委授予优秀退休职工称号。 U43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我不希望人家称我女英雄,我只不过是个很重感情的妻子、母亲。”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纪检组组长于英向记者倾诉着肺腑之言——
母亲的情怀
  本报记者 潘跃
  今年4月25日,于英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受到李鹏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妈妈,您是我生命中的太阳”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崇高的。宽厚仁慈的母爱能催化冰雪、复苏生命,点燃生命的火焰。
  站在记者面前的长春第一外国语中学的女生马楠,笑容可掬,落落大方,有问必答。当记者问起她与“代理妈妈”于英怎样认识时,小马楠哽咽住了。“是于英妈妈给了我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妈妈是我生命中的太阳,将来我要把这份光和热奉献给社会。”看着“女儿”乖巧的样子,于英喜上眉梢。她故作嗔怪地说:“谁要小马楠谁就领走吧,我可不想再费心了。”马楠依偎在于英怀里,撒娇地说:“我就是粘上您了,一辈子也不分开!”
  马楠的童年是不幸的,在她4个月时,一场车祸无情地夺去了爸爸的生命。妈妈带着她和患有癌症的姥姥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平房度日。1995年,就在小马楠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积劳成疾的妈妈病倒了,懂事的马楠扑在妈妈怀里哭着说:“妈妈,我不上学了!”
  危难时候,在长春市妇联和学校的帮助下,马楠遇到了时任长春市公安局外事处处长的于英。当穿着破旧衣服的小马楠怯生生地喊出“妈妈”时,于英的两眼湿润了,她一把将孩子搂在怀里。
  6年来,于英承担起抚养马楠的义务。无论工作多忙,她总是抽出时间去学校、马楠家里,检查她的功课,辅导她写作文,定期为她交学费。同时,于英更注重对马楠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她常对马楠说:“我要求你和我的两个孩子一样,都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要克服一切困难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服务国家。”
  1999年7月,马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这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在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一直是她梦寐以求的。可是1万多元的入学费把她阻挡在校门外。于英得到了消息,自己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一下子拿出1万多元钱,她也无能为力了。一夜间,于英嘴上急起了泡。第二天她冒雨赶到第一外国语中学,匆忙间忘带雨具,全身淋透,雨水顺着湿漉漉的发梢往下淌。听她说明来意,校长被这位“代理妈妈”的行为所感动,立即决定破例让马楠免费入学。这一特大喜讯使于英、马楠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开学那天,于英给马楠送去500元钱,千叮咛万嘱咐,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如今的马楠是幸福的。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和年级里名列前茅,此外,还在省市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1999年荣获长春市小学生语文读写竞赛二等奖,2000年获吉林省青少年特长竞赛(写作类)三等奖……在家里,马楠和妈妈一起担起家庭的重担。马楠在于英的呵护下,更加热爱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因为她有两位关心和疼爱她的妈妈。
  妈妈:家的港湾,孩子的风帆
  当记者与于英的丈夫邹振茂谈起家事时,老邹伸出大拇指:“于英工作出色,可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只要一回家,总是先进厨房,为给家人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她会忙上两个小时。因公出差,一进家门多累她也要洗洗涮涮,整理家务。我家什么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
  于英自己养有一对双胞胎,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于英倾注了很多心血。她经常带孩子们去书店,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鲁迅杂文等。她常常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次,因工作忙,家中只有刚上初中的两个孩子。等她忙完公事赶回家,看到两个孩子累得满头大汗做好的饭菜时,她的心中充满欣慰。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艰苦朴素意识。女儿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还穿着妈妈用缝纫机做的裤子。一次,班主任老师问于英:你们家也不困难,为什么不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们家生活条件还可以,但是我们不想养成孩子在吃穿上的追求,穿着干净利索就行了。”
  在于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刻苦学习,一步一步逐渐成熟起来。现在,他们分别完成大学学业,女儿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儿子在国外攻读研究生。而在孩子们眼里,妈妈也是很时尚的,至今他们的穿着仍然请于英做参谋。
  祖国的忠诚女儿
  慈爱是女人的天性,然而作为干警的于英,却还有着叱咤风云、充满铁血传奇的另一面。1997年2月,于英开始担任长春市公安局外事处长,几年时间里,她带领全处干警共破获400余起涉外案件,收缴赃款200多万元。外事处连续3年荣立集体三等功,因成绩显著,公安部专门发通告给予表彰……
  2000年1月5日中午,于英和干警正在吃饭,突然接到电话举报,说有一伙人正在长春机场准备偷渡美国,这时,离飞机起飞只有50分钟了。于英一声令下,全体出动到达机场。绝大部分旅客都已过了隔离带,“怎么办?”于英果断地说:“查!”忽然一下子来了20多名全副武装的警察,隔离厅有人惊慌地钻进厕所,于英让干警们把钻进厕所的人找出来。她发现旅客中有些人打扮很一致,一问,这些人都是去香港和澳门的,一查护照,全是福建的。为什么他们要舍近求远,从长春出发呢?于英让干警们把这些人扣下。听说要扣下,这些人嚷嚷开了,误了飞机要长春警方包赔损失。于英目光瞄准了队伍中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孩,干警一审,这个小孩把偷渡的事全交代了。31个偷渡分子全部落网,20分钟结束战斗。正当大家准备离开机场时,于英发现一个30多岁的男人假装镇定地从国际候机厅往国内候机厅走。于英把那个男人叫住,一问,他叫叶欧,是法籍华人。“我是法籍华人,你可不要耽误我上飞机,否则,你们要包赔损失。”他越是嚷嚷于英越是觉得可疑,经过一番盘查,原来他就是“蛇头”。
  今年47岁的于英,工作起来仍然雷厉风行。于英所在单位,人不多,记者与他们谈起于英,大家表示与于大姐一起工作痛快,他们无不自豪地说,领导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我们纪检组,只要于大姐敢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再大的难题也难不倒我们。(附图片)
  于英与马楠在一起时的情景。彭立军摄 U43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为满足傣乡各族人民渴求知识的愿望,日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抓往“科技兴州、文化兴州”的机遇,举办了首届读书节。图为总佛寺的小喇嘛在读书节上选购自己喜爱的图书。周鸿摄 U43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内蒙古牙克石市工商局——
草原上的文明窗口
王国明
  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接壤地区,有一个群众公认的文明窗口,这就是全国工商系统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工商局。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偷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公安部门进行了严厉打击,但仍屡禁不止。防止和杜绝偷猎现象的发生,堵住运输和销售渠道至关重要,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工商部门的肩上。前年春节前,接群众举报,一不法分子欲将大批偷猎的国家级保护动物狍子在本地或运往外地销售。接报后,牙克石市工商局立即行动,在全市各市场以及可疑地点进行全面盘查。后来,十多名工商人员经过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三天三夜守候,终于发现了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并在一个空院里将200多只狍子查获。在扣押这批野生动物时,犯罪分子极为嚣张,手持猎枪、尖刀等凶器逼向工商干部。面对歹徒的猎枪、尖刀,工商干部毫不畏惧,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后来在当地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制服了犯罪分子。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无论是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牙克石市工商局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牙克石市过去不产西瓜,吃西瓜全靠从黑龙江调运,价格十分昂贵。曾任市场所所长的刘录去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镇出差时,发现当地种的西瓜既好吃、个头又大。他想:鄂温克旗与牙克石市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差不多,鄂温克旗能种西瓜,牙克石市为什么不能?从鄂温克族自治旗回来后,他动员集贸市场的一位个体户试种西瓜。来年,刘录又帮助这位个体户筹措了3000元资金,租借了城南山上的5亩土地,又从鄂温克族自治旗买回了瓜种、农膜等,为他请来了瓜师。到了收获季节,大西瓜滚了一地,试种一举成功,结束了牙克石市不能种西瓜的历史,并且当年盈利两万多元。第二年,在工商人员帮助下,又有几十户汉民和蒙族同胞种上了西瓜。去年,牙克石市工商局把种植西瓜作为富民项目向全市推广。如今,牙克石市已大面积种植西瓜,每当人们吃着这些鲜甜可口的西瓜时,谁会忘记牙克石市工商局呢! U43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十年探索硕果累累
电脑农业“亮”云南
  本报记者 张帆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全省128个县(市、区)中,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有73个,80%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1991年,云南省民委牵头,一项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同胞摆脱贫困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在云岭山山坳坳迅速推开;十年探索,果实累累。
  “电脑农业”称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概括地说就是运用电脑软件分析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要素,得出科学结论,并在实践中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云南省民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991年联合省科协、省扶贫办等部门,共同成立了民族贫困地区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推广领导小组,积极探索科技扶贫的新路子,使扶贫工作从“输血”逐步改变为“造血”。1992年,云南引进了由国家863计划支持的电脑农业技术,先后在澜沧、宁蒗等5个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县进行水稻、玉米等试点,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96年,全省35个县推广“电脑农业”,安排专项推广经费430万元。1997年11月,国家科委正式批准云南省为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区。从此,云南贫困地区走上了依靠先进的适用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十年辛苦结硕果。到2000年末,云南“电脑农业”推广面积从最初试点的200多亩增加到300多万亩,种植品种发展到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烤烟、苹果等六种粮经作物;涉及55个县,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县29个,受益农民达897768户。仅1997年至2000年,全省累计增产粮食4.1亿公斤,新增产值5亿多元。
  “电脑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党委、政府重视,部门密切配合,产学研联动,典型示范是保证。1997年至2000年云南共举办培训班4万多期,培训农民130万人次;省财政及省级部门共安排推广经费3660万元,地、州、县筹集经费1499万元。
  “电脑农业”的应用推广,成为兴边富民的有效途径,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科技工作、扶贫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将科学技术为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服务寻找到了结合点和新亮点。丰收了的贫困农户称它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农村科技人员说它是管理生产的“好帮手”,基层干部夸它是“留下不走的好专家”。 U43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